易州石,河北传统名石,相传始开采于唐代。因石材取自古易水河畔,也称“易水石”。易水石是一种色彩柔和的紫色水成岩。天然点缀有碧色、*斑纹,石质细腻,柔坚适中,色泽鲜明。多用于制作石砚及各种石雕作品。易水石因材造型,以型定名,雕刻艺人因材施艺,精心设计,巧用石料,产品丰富多彩,从古至今易水石艺,经久不衰,深受广大石艺爱好者所青睐。
廊坊市文物管理处1983年入藏的易州石“四乐图”插屏,选料精细,形制较大,通高85、宽4

座屏呈长方形,下承木质雕制的屏座。通体以浮雕手法,作全景式布局,分远、中、近景三个层面。远处峰峦叠嶂,殿宇楼阁依山而建,隐立其中;翠树葱郁,层层林立,山路桥畔一樵夫背山柴正欲过桥。中景河水自桥下飞泻而下,河面上几条渔船浮动,船上渔夫有的摇橹,有的撒网,有的持篓收鱼,呈现出一片紧张热烈的劳作场面;近景两个农夫、一头耕牛正在树阴下歇息,河岸小亭内一少年正在读书。右上角阴刻行书:“渔樵耕读,时在庚子年孟春之月上浣。仿清道人笔法。作于南轩之下。”
“渔、樵、耕、读,”即“四乐图”。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主要反映生活中常见到的场景,清代十分流行。据石屏题刻“时在庚子孟春之月上浣。仿清道人笔法。作于南轩之下”分析,该石屏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是将清道人即李瑞清国画的笔墨章法运用到石刻艺术中,映现出中国画流流畅飘逸,随意自然的笔法与遒劲犀利的石刻艺术完美结合,刀法精湛,布局巧妙,石屏雕刻分为:高、低、薄厚等多层次浮雕,高、低有序,立体感强。以生动流畅的线条刻画了人畜山川,丛林楼阁的形貌特征,同时注意人与人情绪的相互呼应,景致与人物的衬托,使整个画面静中有动,活泼自然,沉浸在一片活泼欢快的情趣之中。
石屏上题字尚佳、字体行中带楷,刚柔顿挫,法度严谨而又略有放纵,刀法娴熟,线条明快,似一股清泉泻出,洒脱流畅,大可为屏画增色。
该插屏未留下作者姓名,作者生平及其他方面的内容也不得而知,但他给我们留下的艺术珍品,让我们永远享用,万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