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5月,甘肃省庄浪县水洛镇西关村坪源出土了一批窑藏瓷器,其中有一件宋代定窑烧制的白釉刻花折枝莲花纹碗。瓷碗通高6.3厘米,口径22.1厘米,足径6.4厘米。碗呈六瓣葵花口,沿微撇,圆唇,腹弧收,底心略平,浅圈足,通施乳白釉,表有棕眼,芒口,沿内浅刻一周弦纹,内

定窑是我国宋代北方著名的五大瓷窑之一,其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的涧磁村和燕川村一带,因宋时曲阳属定州,故称定窑。定窑以烧制白瓷为主。在宋代五大瓷窑中只有定窑烧制白瓷。《归潜志》说:“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定窑从唐代开始烧制白瓷,经五代到宋,所烧制的白瓷,器型丰富,装饰手法多样,其产量和质量都是很高的。
在北宋末年,定窑创造了有名的覆烧法,其最大的好处是烧制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使产品数量大幅度增加,但同时也带来了缺陷,由于器物覆置于匣钵内,故口沿无釉,形成有毛涩感的芒刃,后来人们用俗语“芒口”取代了“芒刃”,并将定窑烧制的口沿无釉白瓷直接称“芒口瓷”。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当时用金、银、铜镶饰其口沿,故称“金装定器”之称。定窑烧制的芒口瓷,只是在碗、盘、杯以及部分小罐这四类瓷器中出现,而烧制的其他瓷器皆无芒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