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模拟训练器材具有模拟操作、故障诊断、信息判读、训练考核等多种功能(李鸿林摄 )
本报北京5月18日电 特约记者王永孝、李永飞报道:训练计划安排的是发射操作训练,一辆辆发射装备车却披着迷彩静卧库房。今天上午,记者走进训练场,想一睹第二炮兵某团发射训练的精彩场面,结果大失所望。
见记者满脸疑惑,团长邢道敏解释道:“今天是我们发射装备的休息日,要看发射训练还是等到明天吧。”
虽说导弹武器装备都是价值不菲的“大家伙”,可也不至于还要有休息日?记者以往也曾见过发射操作训练,那种场面非常壮观:发动机轰鸣、口号声震天,不同班排的官兵守着仅有的几台装备铆着劲儿反复操练,“人歇装不歇”成为官兵快速提高发射操作能力的高招。
训练热火朝天,有人欢喜有人愁。装备处助理员梁端兴至今想起来仍觉心痛:部队组建初期,武器装备尚未全部列装,为了完成训练任务,仅有的几台导弹武器装备超负荷运转,导致这些“大家伙”过度损耗提前衰老,严重影响了使用寿命。
一边是要完成繁重的训练任务,一边是武器装备需要休整保养,怎么办?团党委把解决训练任务重与装备损耗大的矛盾列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需要重点解决的课题,很快形成共识:加速开发模拟训练器材作“替身”,在确保训练内容、时间、人员的同时,有效保持武器装备的健康状态。
很快,由十几名技术骨干组成的攻关小组与厂家、研究所联手,引进、开发了近10种模拟训练器材。有了这些“替身”,“大家伙”终于盼来了休息日,发射操作训练模式也得到全新改进。
记者在该部模拟训练大厅看到,各类模拟训练器材具有模拟操作、故障诊断、信息判读、训练考核等多种功能,不但与实装操作完全一样,而且有效缩短了学兵形成操作能力的周期。(本文配图由李鸿林摄)
就事论理■于春光
依靠创新谋发展
加大训练强度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但因此而牺牲导弹武器装备的健康指数,就是顾此失彼。如何才能“鱼”和“熊掌”兼得,实现科学发展?第二炮兵某团开发模拟训练器材,实现战斗力保障力双赢的经历说明:破解装备保障难题,转变装备保障力生成模式,离不开科技创新,更离不开统筹兼顾的科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