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孝成正在给学员们讲课。吴苏琳摄
新华网消息 (巩琳萌 余世国)黑脸庞,矮鼻头,不高的身材,带点傻气儿的笑……37岁的士官巨孝成似乎离"帅"字很远。
但是,当得知由他发射的军用无人机曾数百次在丘陵、山地和森林上空展翅飞翔、成功率100%时;当发现他对很多军用无人机都能做到一摸准、一口清时;当看到这个粗线条的汉子在擦拭无人机时动作却那么地轻柔、如同怕惊醒一个孩子的梦时;当望着身着绿色军装的他抱着洁白的伞花,在蓝天白云下尽力奔跑时……
我们不禁脱口而出:巨孝成,真帅!
从"倒数第一"到"金牌发射手"
巨孝成的经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许三多。
1992年,从陕北农村入伍的巨孝成结束新兵生活,被分到解放军炮兵学院的无人机队。深奥复杂的电路课程,让当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一下傻了眼。
"我当时不是听不懂,就是接受得比别人慢,连读数都读不清,第一次专业考核就得了全队倒数第一,还连累全班跟着得了倒数第一",说到这里,巨孝成不好意思起来,"那时大家都很为我着急,我暗暗想一定要努力,不能老拖别人的后腿,不能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
巨孝成开始没日没夜地啃书。他报名参加中专函授学习,一有空就扎进学习室,手边总是大摞大摞的课本;他在买辅导书回来的路上看书入了迷,公交车坐过了站都不知道;他还开始自学《机械基础》、《电子学基础》、《空气动力学》《无人机概论》等25门课程……
凭着军人特有的坚毅和顽强,巨孝成的专业技术知识迅速提高,不仅做到了所学科目全部优秀,还练成了在无照明下迅速进行助推火箭组装的绝活,从当年的"倒数第一"逐渐成长为一名技术骨干。
2005年,某新型无人机列装炮兵学院,上级要求在几个月后参加全军训练演习活动,巨孝成主动请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不但总结归纳出新装备的技术特点,找出了操作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还带出了10多个岗位操作能手,圆满完成了演习任务。
十几年来,巨孝成先后参与了数百次无人机发射,次次成功,成为全军闻名的"金牌发射手"。
十几年的朝夕相处,也让他对无人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即使到现在,每周一次的无人机维护保养,身为发射站站长的巨孝成都要亲自动手。
"就像是面对一位老朋友,看见它心里就觉得很踏实。"巨孝成说。
小小专业兵"玩转"高科技
某年初夏,炮兵学院无人机队受命参加高科技装备综合演练。发射前20分钟最后一次系统测试,启动电源突然失灵。巨孝成是操作能手,可故障检修却是外行,怎么办?只能查查电源线是否有问题。
经检测,原来是启动电源线内部老化脱焊,故障很快得到排除。但是这次故障却给巨孝成敲了个警钟:无人机是高科技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作为无人机专业岗位上的一名战士,不能仅满足练精本专业,还要全方位提高整体素质,应对充满变数的战场态势。
为了提高装备检修能力,巨孝成时常泡在训练场,一手拿着装备结构图,一手对照装备辨识各种零部件,并反复拆装样机;装备有故障,他就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原因,协助修理,并详细记录备案。
日子久了,装备一生病,巨孝成很快就能查出原因,手到病除,被大伙儿誉为无人机的"保健医生"。
全军80%无人机专业干部都是他的"徒弟"
巨孝成此前从未想到,自己有一天竟会站上大学的讲台。
1994年,炮兵学院招收了全军第一批无人机应用工程本科学员。作为技术骨干,巨孝成进入无人机教研室,负责发射操作课的教学。
一个初中生去教本科生,一个士官去教准军官,对他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
为了能够胜任"老师"的工作,他牺牲节假日,在大堆的电子书籍中,一点一点寻找与无人机有关的资料;他对照电路板去辨认复杂的电路;他把上千个技术参数分成组,一组一组地背下来;甚至,他还对照镜子矫正口型,把他的陕北口音改掉……
经过两年的精心准备,1997年,巨孝成走上讲台。一堂课下来,听课的学员说,"这个兵真牛。"
据统计,10余年里,巨孝成先后为学员上课1900多个学时,全军80%的无人机专业干部都是他的学生。2001年,他还作为唯一的一位"兵专家",和众多专家、教授一起参加了我军第一部《无人机训练与考核大纲》的编写工作。
记者前去采访时,巨孝成正站在某新型无人机旁,为一群本科学员讲解装备操作问题。他讲得细致,学员们听得认真,金色的夕阳映照着他们的脸,映照着无人机,整个画面和谐而美丽。
这些学员是巨孝成的骄傲。"孩子们起点都比我高,接受新知识很快,将来一定会比我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