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春秋lyccmyth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固然不是单向的,但居于首要位置的仍然是生产力。
从实践来看,重走资本主义道路恐怕是无法避免的。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之后施行的新经济政策,就是重走资本主义道路。而且新经济政策列宁晚年极为重视,被视作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便在1949年以后,新中国仍然是走了一段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大概要到57年。
懒汉问题嘛,确实与所有制和政治制度无关。但问题在于已有的公有制实践确实缺乏内在的激励机制,而私有制本身竞争与激励是其内在逻辑的一部分。
马克思大概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在其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事实上,马克思反对在生产力发展到生产关系成为其继续发展之前进行任何的社会革命,列宁也大致如此。马克思的斗争哲学是建立在对他所生活的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即将灭亡的前提上的,但事实是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但对资本主义命运却发生了误判。现代资本主义的自我修正能力我想已经是被历史实践所证明的了。
现代资本主义早已不是19世纪的资本主义,现代资本主义是在容纳了社会主义的重要成果上成长起来的。而已有的社会主义实践--尤其是以中苏为代表的苏式社会主义实践确实失败了,如果对这点没有反思,就不可能重新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命。
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应该是一体两面,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互为前提,两者是伴随共生的关系。
如果直接的公有制暂时还不到时候,与其纠缠于意识形态的争吵不休,为什么不花点心思去探索间接的公有制呢?
这恐怕也是“不争论”的内涵之一。
邓本身并不想凌驾于毛之上,也从来没有试图过要凌驾于毛之上,并且尽最大可能维护了毛。邓让毛走下了神坛,但毛身上那层未褪去的”神“彩却也是邓给他留下的。
至于老百姓如何评价毛和邓,这怎么说呢,拿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事情太多了。毛和邓有各自的历史地位,就历史地位的评价来说,邓确实不如毛,因为毛是开天辟地,而邓则是承上启下――能认为斯大林的历史地位会比列宁更高吗?
〖文章来源: 春秋中文网 《毛泽东与刘少奇建国路线之再比较》(兼驳沈听雪) nH3Ws9〗
毛让中国站起来,邓让中国富起来,没有站起来,当然就谈不上富起来,而在富起来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社会全面转型过程中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就算由毛来开启和进行社会转型,也一样不可能避免。事实上,毛在使中国站起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些问题都被否定了,所以才会有了后来的改革和开放。毛的身后,迟早会有人来改,不是邓也会是其他什么人,只不过恰好是邓而已。如果毛能长寿些,迟早也要改,不改,最终只会像霍查或者齐奥塞斯库那样进入历史的另册。到那个时候,我很怀疑还有多少人会挂毛主席像。只不过毛恰巧去世了,于是毛的形象带着神的光环被定格了。
〖文章来源: 春秋中文网 《毛泽东与刘少奇建国路线之再比较》(兼驳沈听雪) 1n04n2〗
老百姓是很现实的,中国的老百姓尤其如此,在一个时代里,往往多看到坏的,不知不觉地享受着好的;而在新时代面临新问题,又会追忆起上一个时代的诸多好处――当然,这本身也是社会不断在对现实的批判中进步的动力。
中国老百姓的传统是不患贫而患不均,毛时代留给一代人最美好的印象是――公平。但是,在颂扬那个时代的公平和批判这个时代的不公平的时候,不要忘记了,毛时代的公平是全民贫穷下的公平,是高压窒息下的公平,这样的“公平”决不是真正的公平,是不可能长久维持的。而邓,则使中国走出了全民性的贫困,为社会逐渐松绑――虽然社会逐渐出现了贫富分化,但就总体而言,大多数人比上个时代生活水平提高了,收入增加了,相对富裕了(注意,我说的是相对);而社会环境的逐渐宽松,只要不是显见的煽动造反和颠覆,人们基本不用担心因为说“错”话而遭受“批斗”,也不会因为各自的思想和立场遭受“专政”。何况,如果仅仅比较毛时代和邓时代的话,邓时代恰恰是一个老百姓更普遍受益的时代。
再来说农村问题。
三农问题的成因很复杂,事实上,中国从来也就没有解决过三农问题,如果说邓以及邓以后没有,而毛时代也同样没有解决过。只不过是在毛时代的全民贫穷状况下,三农问题被掩盖了起来而已。而到了邓时代以及邓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乡的反差拉大而显现出来而已。
三农问题这个题目很大,一时是说不清的,不过我很想知道,毛派们认为三农问题的主因是什么?是联产承包?是市场经济?毛时代的倒是人民公社,倒是计划经济,虽然也让农业取得了发展,可为什么不但没有解决吃饱肚子的问题,反而还发生了饥荒呢?
〖文章来源: 春秋中文网 《毛泽东与刘少奇建国路线之再比较》(兼驳沈听雪) D7fZUx〗
集体经济,确实是一副很壮美的图画,不过,不要忘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毛时代那样的生产力水平下,那种人民公社的体制就是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的,尤其是人民公社那样的“集体化”,是凌驾于个人正当权益之上的集体化,所以最终只能起到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因此,回归到联产承包,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进行“私营”,是一种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关系。当然,任何一种生产关系都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显示出滞后来,今天的农村问题可能正在于此。仅就农业本身来说,继续以传统方式来操作肯定不会有什么前途,“集约化”也肯定是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和必然趋势――注意,是集约化,而不一定是集体化,就算是集体化,也应当是基于个人正当权益基础上自愿的让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联产承包”也必有寿终正寝的一天,但是,即便如此,这仍然不是回过头去继续毫无辨析地褒扬“人民公社”,以及谴责“联产承包”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