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李斯是被谁害死的?赵高是何许人物?赵高,本为赵国贵族,后入秦为宦官(一说赵高为“宦官”乃后世曲解),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他与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胡亥为帝,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7年又设计害死李斯,成为秦国丞相。第二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不久被子婴杀掉,诛夷三族。
另外,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爱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罐《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女书。”著有《爱历篇》六章。
[编辑本段]生平
提起赵高,人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想到京剧《宇宙锋》里面那个蒙君惑主、阴险狡诈的白脸奸臣。赵高从一名小小的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在秦王朝最后的几年统治中翻云覆雨,把秦的暴虐苛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篡改遗诏扶立庸主
赵高本是赵国的贵族之后,他的父亲是赵国君主的远房本家,因为犯罪,被施以宫刑,其母受牵连沦为奴婢,赵高弟兄数人也因此而当上了太监。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赵,赵高被掳往秦国。秦始皇听说他身强力大,又精通法律,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还让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断狱。由于赵高善于观言察色、逢迎献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秦始皇和胡亥的赏识和信任。有一次,赵高犯下重罪,蒙毅按律要处他死刑,秦始皇却赦免了他并复其原职,由此不难看出秦始皇对赵高的偏爱,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位在自己眼中“敏于事”、的宠臣,日后会成为断送大秦江山的祸首。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年逾半百的始皇在第五次出巡的途中病倒了。虽然他一生都在寻求着长生不老的秘方且“恶言死”,但仍然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运作规律。随着病势一天天加重,秦始皇深知自己的大限已到,当务之急是赶快确定立储之事。他将二十几个儿子一一进行掂量,觉得胡亥虽然最得他的疼爱,但知子莫若父,此子昏庸无能,不成器;长子扶苏虽屡屡与自己政见不合,但为人“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再加上大将蒙恬的辅佐,无疑会是一位贤能的君王。况且,依照嫡长子继承制也应该传位于他。当下始皇不再犹豫,召来兼管着皇帝符玺和发布命令诸事的赵高,让他代拟一道诏书给长子扶苏。时扶苏正监军在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始皇命他将军事托付给蒙恬,赶回咸阳主持丧事。这实际上已确认了他继承者的身份。诏书封好后,始皇吩咐赵高火速派使者发出,岂料老奸巨猾的赵高假意允诺着,暗中却扣压了遗诏。
原来,这赵高在赵秦两国任事多年,早已谙熟了宫廷权力之争的残酷。他明白,一旦扶苏当上了皇帝,自己必定会受到冷落和排挤,所以,这道遗诏对自己是极为不利的。唯有扶立对自己言听计从的胡亥,才有可能保证自己日后的地位。于是,一个恶毒的计划在赵高的脑海中逐步形成了。
七月丙寅,秦始皇驾崩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太平台)。丞相李斯鉴于皇上死于宫外而太子又未确立,害怕天下人知道真相后大乱起来,也担心秦始皇的诸多儿子纷纷起来争夺皇位,于是封锁了消息,将棺材置于韫辕车(古代可以卧的车,有窗户,闭之则温,开之则凉,后也用作丧车)内,队伍所经之处,进献食物、百官奏事一切如故。因此当时除了随行的胡亥、赵高和五六名宠幸之臣知晓始皇已逝外,其余的人均被蒙在鼓里。
一天傍晚,车队停下住宿。赵高觉得时机已到,便带着扣压的遗诏来见胡亥,劝他取而代之:“而今大权全掌握在你我和丞相手中,希望公子早作打算。”胡亥早就梦想有朝一日能够登上皇帝的宝座,只是碍于忠孝仁义而不敢轻举妄动。现在听赵高一番贴心之语,蓄蕴已久的野心不禁蠢蠢欲动起来,但仍还有些犹豫,叹息道:“父皇病逝的消息还没有诏示天下,怎么好就去麻烦丞相呢?”赵高早已摸透了他的心思,胸有成竹地说:“公子不必再瞻前顾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事没有丞相的支持不行,臣愿替公子去与丞相谋划。”胡亥正求之不得,立即答应了。
李斯是秦朝开国元老之一。他跟随始皇多年,协助始皇统一天下,治理国家,因而在朝中享有很高的声望。赵高看出:只有争取到李斯,篡位之事才有可能成功。为此,他颇费了一番心计。赵高了解到李斯本出身布衣,正是因为不堪卑贱穷困才效命于秦始皇,而今虽然位居三公,享尽荣华富贵,但依然时时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唯恐有一天眼前的一切会化为泡影。于是,他决定抓住李斯这个性格弱点发动进攻。
赵高径直找到李斯,有恃无恐地对他坦言:“皇上驾崩一事,外人无从知道,给大公子扶苏的诏书及符玺也在我那里,定谁为太子,全在丞相与高一句话,丞相看着办吧!”
李斯大惊,听出了他想篡诏改立的意图。当下断然拒绝,义正辞严地说,“如此大逆不道的话,你怎么说得出口!斯本来出身低微,幸得皇上提拔,才有今日的显贵。皇上现今将天下存亡安危托付给你我,怎么能够辜负他呢!”
赵高是何等奸滑之人,见正面游说无效,便一转话锋,问道:“丞相,依你之见,在才能、功绩、谋略、取信天下以及扶苏的信任程度这几方面,你与蒙恬将军谁强呢?”这句话正触到李斯的痛处,他沉默半晌,黯然地说:“不及也。”赵高装出十分关切的样子,进一步试探道:“丞相是个聪明人,其中的厉害关系恐怕比高看得更清楚。大公子一旦即位,丞相之职必定落人蒙恬之手,到时候,你还能得善终吗?胡亥公子慈仁敦厚,实乃立嗣的最佳人选,希望丞相仔细度量度量。”
李斯此刻已心乱如麻,他太懂得失宠之臣是什么滋味了!而且,这也是他最害怕见到的。“万念私为首”,李斯当然也不例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向赵高妥协,仰天长叹一声,滴下泪来:“遭遇乱世,也只能以保身为重了!”赵高知计已成,欣喜若狂,马上与李斯合谋,假托始皇之命,立胡亥为太子;又另外炮制一份诏书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赐扶苏与蒙恬自裁。
扶苏接到诏书后,如晴天霹雳,肝胆俱裂。他失声大哭着,转身回到帐中就要拔剑自杀。蒙恬与始皇素日相交甚厚,对这份意外的诏书产生了怀疑,劝阻道:“陛下而今出巡在外,又没有立定太子,诸公子必定都虎视眈眈,暗含窥伺之心。他委任你我监军守边,足见信任之深。今天忽然派使者送来赐死命令,怎知不是有诈?不如提出恳请,弄清楚再死不迟。”那使者早就受了赵高胡亥等人的指使,只在一旁不断地催促。扶苏一向仁孝,哪里还去想是真是假,悲伤地说:“君要臣死,父要子亡,还有什么好请求的呢?”言罢挥剑自杀。蒙恬不肯不明不白地就死,使者便将他囚禁在阳周(今陕西子长县北),兵权移交给副将王离,又安排李斯的亲信为护军,这才回去复命。胡亥听说扶苏已死,心中大石落地,就有释放蒙恬的念头。此时正好遇上蒙毅替始皇祭祀名山大川归来,赵高本对他积怨已久,同时也担心日后蒙氏重新掌握大权,不如索性一网打尽。于是对胡亥进谗言:“先帝本来早就想选贤立太子,就是因为蒙毅屡次阻止才没有实行。这种不忠惑主的人,不如杀之,永绝后患。”胡亥信以为真,就派人把蒙毅拘留在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
赵高见障碍已除,建议胡亥赶快回去继承皇位。由于气候炎热,始皇的尸体己开始腐烂,一阵阵恶臭从车中传出。为掩人耳目,赵高便命人买来大批鲍鱼将臭味盖住,一行人浩浩荡荡回到了咸阳,这才发丧,公告天下,不久举行了空前隆重的葬礼。太子胡亥称帝,是为秦二世。赵高官被封郎中令,成为了胡亥最亲信的决策者。从此以后,这对暴君奸臣便在一起制造出了一幕又一幕令人发指的惨剧。貌似强大的秦王朝,也由此分崩离析。
残害忠良排除异己
胡亥登上皇位不久,就开始追求起穷奢极欲的生活来。为了显示皇帝的威仪,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的春天,他就仿效始皇的排场沿着东线出巡,一直到达海边。又南下会稽,最后由辽东返回。此外,他还大修阿房宫,征召5万名精壮之士屯卫咸阳,并收集天下奇花异草、珍禽奇兽供自己玩乐,以致于“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但他毕竟清楚自己这个皇帝当得不够光彩,因此仍时时忧心忡忡。一天,他向赵高感叹:“朕既然已君临天下,如果能在有生之年享尽人间欢乐,实现自己所有的心愿,那该是多么惬意啊!”赵高何尝没有这样的隐忧,立嗣一事,全是他一手策划,纸终究包不住火,倘若机密泄露,自己便会死无葬身之地。今日见二世亦如此,乘机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陛下所虑极是!沙丘之谋,诸公子和大臣们都在怀疑,这些人难保不怀有二心。臣每每想到这些,就战战兢兢,恐有不测。心腹大患不除,陛下又怎能安乐一世呢!”
胡亥连连点头称是,急急地问:“卿有何高见,但说无妨。”
赵高略一思忖,目露凶光,面显杀机:“陛下唯有严刑峻法,将有罪之人连坐诛族,对心怀不满的大臣及诸公子逐一打击,同时提拔陛下的心腹,安排要职。这样一来,‘才可保您高枕无忧,肆志宠乐矣!”胡亥对赵高早已深信不疑,立刻采纳了他的意见,将生杀大权一并交付给他。一时间,咸阳城内腥风血雨,魂号鬼哭,惨无人道的屠杀拉开了序幕。
赵高第一个开刀的就是蒙氏兄弟。蒙恬、蒙毅在始皇生前颇受重用,屡建奇功,在朝中也权高位尊,因此是赵高平生最忌之人。他“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胡亥的叔父知道了赵高欲杀蒙氏兄弟,赶忙进宫劝阻二世,认为诛杀忠臣乃亡国之举。无奈,利令智昏的胡亥根本听不进去,以“先帝欲立太子而蒙毅阻拦,实属危害社稷之举”的罪名,迫蒙毅自杀。随即赵高又遣使阳周追逼蒙恬,蒙恬悲愤难当,大声疾呼:“我何罪之有,无过而死乎?”遂吞药自尽。可怜一代名将没有捐躯疆场,却惨死在无耻的阉奴之手。
除掉蒙氏兄弟后,赵高的心病去了一半,便将谋杀的矛头转向了秦朝的宗室。据史书记载,赵高一次就在咸阳杀掉了胡亥的12个兄弟,将10名公主碾死于杜邮(今陕西咸阳市东)。公子将、间、昆弟三人,被囚在内宫,赐死前,皆痛哭流涕,仰天大叫:“吾无罪”惨不及言。另一公子嬴高,见众手足都死于非命,知道赵高不会放过自己,便想逃亡,却又怕连累亲族,遂提出为父皇殉葬的要求。赵高就向胡亥报告说:“现在众人整天提心吊胆,自顾不暇,已经毫无犯上作乱之心。”胡亥大悦,对他深表欣赏。接着,赵高又排挤掉不少敢于直言进谏的官员,安插了大批亲信。他的兄弟赵成,封为中车府令;女婿阎乐,当上了咸阳县令。为了堵塞群议,防止二世与其他人接触,进一步把他控制于股掌间,赵高又编造谎言说:“天子之所以尊贵,就在于要随时保持自己的威仪,使人只闻其声,不见其形。陛下年纪还轻,如果在众臣面前不经意地暴露了弱点,恐为天下人耻笑。故陛下不如居内朝处理政事,由微臣等人一旁辅佐。这样,人人都会称颂皇上的圣明。”昏庸无知的胡亥乐得把朝野大事交给赵高代理,于是不再上朝,一味寻欢作乐,决断之权大部落到了赵高的手中。随着权力的扩大,赵高的野心也不断地膨胀。他不再满足于只做一名郎中令,而将眼光转向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因此,除掉李斯在他的心目中显得日益迫切了。
当时的秦朝已是危机四伏,自秦始皇以来的暴政到了胡亥之世更加变本加厉。“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沉重的徭役赋税和残酷的苛政刑法,使人民苦不堪言;六国的旧贵族们也日夜谋划着复辟江山。各种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终于点燃了反秦的熊熊烈火。农民领袖陈胜、吴广首先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揭竿而起;旧贵族的势力也很活跃,他们纷纷招兵买马,企图利用农民力量达到复辟目的;秦朝的小官吏如刘邦等人,由于不满秦的统治,也加入了起义的队伍。虽然他们心怀各异,但由于眼前利益一致,因此很快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所向披靡,极大地震撼着秦室的根基。
李斯面对危局,心急如焚,屡次想进见二世,二世只是不许。赵高见此情形,假意问李斯:“现在关东反叛的盗贼如此嚣张,但皇上仍然声色犬马,毫不关心。我本想劝阻一番,无奈位卑言微。丞相乃先帝重臣,说话有份量,为何不进谏呢?”李斯苦笑摇头:“我何尝没有想过。只是现在陛下常居深宫,很难见到,我找不到机会啊。”赵高见李斯已上钩,心下窃喜,表面却不动声色:“只要丞相肯进言,卑职一定留心,瞅到皇上有空闲,立即来禀报。”李斯自是感激不尽。。
赵高深知胡亥已沉湎于酒色而不能自拔,当然就十分反感别人在他玩兴正浓的时候来打扰。于是,每当看到胡亥歌舞狂欢,与众姬妾厮混时,赵高就派人通知李斯:“皇上正闲着,可以奏事。”李斯赶忙去求见,一连几次,都是如此。二世非常恼怒,破口大骂:“李斯这老贼,竟敢拿朕寻开心!我闲着的时候他不奏事,偏我宴饮正酣之时再三扫我兴致。难道是看朕年轻,瞧不起朕吗。”
赵高在一旁,立即应声说:“哎呀!如果丞相真这么想,那就糟了!沙丘之谋,丞相也是参与者。现在,陛下做了皇帝,他却没捞到多少好处,必定怀恨在心。大概他是想让陛下实行分封,立他为王呢!”赵高见胡亥的脸色越来越青,压低了嗓门,轻轻叹道:“另外,还有一事,陛下不问,臣还不敢直言相告。”胡亥见他欲言又止,立时引起了警惕,厉声问:“莫非又与李斯有关?”赵高拜了两拜,接着说:“丞相的长子李由现任三川郡守,造反闹事的贼子陈胜等人与丞相本是同乡。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所以盗贼们经过三川的时候,李由也不组织攻击,致使事端越闹越大。臣还听说李由与陈贼有过书信往来,由于还没有得到真凭实据,才不敢贸然奏知圣上。”胡亥正在气头上,闻之雷霆大发,立刻就要审办李斯,并当即派人去调查李由通盗一事。李斯知道后,才恍悟自己中了赵高的圈套。他上书给二世,一面申诉自己的冤屈,一面指出赵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提醒二世当心。
然而此时的胡亥,早就被赵高完全迷惑,视其为股肱心腹,尽忠贤臣。他将李斯的申诉书交给赵高过目,嘱其小心。赵高佯作悲伤,凄凄惨惨地说:“丞相父子谋逆之心已久,所担心的就臣一人。臣死不足惜,只是担心陛下的安危。”这几句“赤胆忠心”之言,使胡亥大为感动。他安慰赵高道:“爱卿不必挂心,有朕在,谁敢动你。”自此赵高更加肆无忌惮。
过了几日,李斯邀同将军冯劫和右丞相冯去疾联名上奏二世,建议暂停阿房宫的工程,减少边区戍守和转输,以缓解民愤。二世对李斯本就有怒气,这下一触即发。他咆哮道:“这些都是先帝开创的功业,必须继续从事!如今我才即位两年,就蜂盗并起,完全是因为你们镇压不力所致,却想罢先帝之所为。你们身为两朝重臣,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还有何资格占着丞相、将军的位子!”说罢,下令将他们交付司法官审办。
冯去疾、冯劫非常痛心,为了不受羞辱,不久便在狱中含恨自杀。胡亥派赵高审讯李斯父子谋反的案件,包藏祸心的赵高马上露出了魔王般的本性。他天天严刑逼供,直打得李斯皮开肉绽,体无完肤;李斯实在受不住,只得招了假供。他之所以不自杀,是因为自思有雄辩之才,又是秦王朝的有功之臣;而且,自己也的确没有谋反,说不定通过上书二世就会赦免他。可是天真的李斯哪里知道,进谏之路已完全为赵高一党把持,申诉书全落人了赵高手中。恣意妄为的赵高轻蔑地将书撕个粉碎:“囚犯还有资格上书!”为了堵住李斯曲嘴。他派自己的亲信扮成御史(监察官)、谒者(官名,为国君掌管传达)、侍中(官名,秦时设五人,往来殿内、东厢奏事),轮番提审。若李斯以实情相对,则施行拷打,直到李斯坚持假供不再改口为止。后来二世真的派人来审讯他,李斯以为还是和以前一样,就仍以假口供对之。胡亥看到口供后,以为李斯真想谋反,对赵高感恩戴德:“如果不是爱卿,朕几乎被丞相出卖了!”等到调查“李由通盗”的使者到三川时,李由已为项梁带领的起义军所杀。赵高见死无对证,便又欺骗二世说已将其就地正法。
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经过一系列精心策划,李斯的罪名终于被赵高罗织而成,再也无法改变了。奔赴腰斩刑场的李斯,悔恨交加却为时晚矣。当年沙丘之谋,他如果不贪求一时私利,又何至于落得今日的下场呢?胡亥的昏庸,赵高的阴毒,都是他始料不及的。这位功过参半的丞相;临死前已敏锐地嗅到了秦必亡的气息:“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大秦的气数,在胡亥与赵高的统治下,已丧失殆尽。
弑君夺位不得善终
李斯死后,赵高名正言顺地当上了丞相,事无大小,都完全由他决断,几乎成了太上皇。羽翼已丰的他,渐渐不把胡亥放在眼中了。一天,赵高趁群臣朝贺之时,命人牵来一头鹿献给胡亥,说:“臣进献一马供陛下赏玩。”胡亥虽然糊涂,但是鹿是马还是分得清。他失声笑道:“丞相错了,这明明是头鹿,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板起脸,一本正经地问左右大臣;“你们说这是鹿还是马?”围观的人,有的慑于赵高的淫威,缄默不语;有的惯于奉承,忙说是马;有的弄不清赵高的意图,说了真话。胡亥见众口不一,以为自己是冲撞了神灵,才会认马为鹿,遂召太卜算卦,太卜道:“陛下祭祀时没有斋戒沐浴,故至于此。”胡亥信以为真,便在赵高的安排下,打着斋戒的幌子,躲进上林苑游猎去了。二世一走,赵高便将那些敢于说“鹿”的人纷纷正法。
那么,赵高为什么要导演这场“指鹿为马”的丑剧呢?这是有其险恶用心的。他考虑到,虽然自己铲除了一批朝中重臣,但不能保证人人都服从自己。借此正好检验一下人心向背,进一步清除异己分子,巩固自己的势力,为篡位扫清道路;此外,他还可以从中了解到胡亥对自己的信任程度,以便伺机而动。果然,这件事以后,朝中上下莫不噤声,都看赵高的眼色行事,任其为所欲为。
然而,此刻的咸阳城外,已到处卷起了亡秦风暴。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义军以更加迅猛的势头继续战斗。秦二世三年巨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一役中,秦军主力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精锐尽失,大将王离被擒。章邯求助不成,恐朝廷降罪,率12万大军投诚。六国旧贵族见机纷纷自立为王,并力西进。刘邦带着数万兵马迂回进入武关(今陕西商洛县西南丹江北岸),为了早日攻克咸阳,他派人暗中与赵高联系,希望赵高能作内应。赵高担心胡亥知道后祸及自己,便称病不上朝,私下里暗算着乘乱夺位之事。
章邯的倒戈,给了摇摇欲坠的秦王朝一个沉重的打击,荒淫的胡亥也不能再坐视不管了,他寝食难安,日日斋戒于望夷宫,惶惶不可终日。他派使者质问赵高:“丞相不是总说关东盗贼不能成气候吗,令天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赵高听了大惊失色,知道二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与不满,若不尽早下手,只怕日后夜长梦多。于是秘密与弟弟赵成和女婿阎乐商议对策,制定了弑君政变的计划:由咸阳令阎乐率领手下士兵装扮成山东农民军攻打望夷宫(今河南咸阳市东北泾河南岸),以郎中令赵成为内应,赵高则负责指挥全局。
一切安排妥当后,赵成便在宫内散布谣言,假装说有盗贼,命令阎乐发兵追击,致使宫内防守空虚。同时,阎乐指使部分亲兵,化装成农民军,将自己的母亲劫持起来,暗中送到赵高家中,一边又率千余人以追贼为名直逼望夷宫而来。他们冲到宫门前,大声向守门官吼道:“强盗进了宫门,你们为何不抵挡?”守门官莫名其妙,问:“宫内外禁卫森严,怎么会有贼人进宫呢?”
阎乐不容分辩,手起刀落,杀死了守门官,冲进了望夷宫。逢人便砍,见人放箭。一时宫中血肉横飞,惨不忍睹。胡亥见状吓得目瞪口呆,全身瘫软,直到赵成与阎乐走进来。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胡亥又惊又怒,急召左右护驾,怎料侍从们早已溜之大吉,只有一个宦者站在身边。他揪住宦者的衣衫,歇斯底里大叫:“你怎么不早告诉我呢,现在弄成这样,我该怎么办!”宦者鼓起勇气道:“正因为奴才平时不敢说话,才能活到今天。否则,早就被皇上赐死了。”二世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垂头丧气。今日的局面,的确是他咎由自取。
阎乐冲到胡亥面前,胡亥一边后退一边颤声道:“朕乃真龙天子,你敢弑君!”阎乐气势汹汹:“你这个无道暴君,搜刮民膏,残害无辜,天下人人得而诛之。你还有什么可说的?”胡亥还欲作垂死挣扎,胆战心惊地问:“我可以见一见丞相吗?”阎乐一口拒绝:“不行!”胡亥仍不死心,哭丧着脸哀求:“那么,可以给我一个郡王当吗?万户侯也行。”阎乐摇摇头。胡亥绝望地叫道:“只要保全性命,我情愿做一名百姓,这总行了吧]”阎乐不耐烦地说:“我奉丞相之命,为天下铲除暴君,你说得再多也没用,快快自裁吧!”此时的胡亥,才了解到这场宫廷政变的幕后指使人竟然是他无比尊重和信赖的赵高。多年来养在身边的居然是一只老虎!他痛心疾首,悔怨交加,却已无可奈何,只得最后再眷恋地环顾了一下巍峨的宫殿,回想了一下昔日奢靡安逸的生活,咬咬牙,拔出长剑,结束了他可怜又可恨的一生。
阎乐向赵高报告了胡亥已死的消息,赵高欣喜若狂,匆匆赶到现场,摘下了胡亥身上的玉玺佩上,大步走上殿去,准备宣布登基。但是文武百官皆低头不从,以无声的反抗粉碎了他的皇帝梦。赵高顿觉天旋地转,他这才感到自己的罪恶达到了“天弗与,群臣弗与”的程度,只得临时改变主意,将玉玺传给了扶苏的长子子婴。由于秦的力量已大为削弱,子婴只得取消帝号,复称秦王。
子婴早在当公子期间,就已耳闻目睹了赵高的种种罪行。现在被赵高推上王位,知道自己不过乃是一个傀儡而已。子婴不愿再重蹈胡亥的覆辙,便与自己的贴身太监韩谈商定了斩除赵高的计划。
原来赵高要子婴斋戒五日后正式即王位。等到期限到了,赵高便派人来请子婴接受王印,正式登基。可子婴推说有病,不肯前往。赵高无奈,只得亲自去请。等赵高一到,太监韩谈眼疾手快,一刀就将他砍死了。子婴随即召群臣进宫,历数了赵高的罪孽,并夷其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编辑本段]赵高的非宦官之说
赵高是沙丘之谋的主谋,也是未来毁灭秦帝国的主要人物。有关赵高的身世,两千年来了解甚少而曲解甚多。
我们知道,赵高是有儿女的人。他的女儿嫁与阎乐。阎乐任咸阳令,曾经参与望夷宫政变。这是赵高不是宦阉的明确证据。实际上,司马迁从来没有说过赵高是宦阉,不仅司马迁没有说过,东汉以前的所有史籍中都没有赵高是宦阉的记载。说赵高是宦阉的误解,一是出于对“宦”字理解的错误,二是基于错误的文字“隐宫”所作的丑化曲解。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说赵高是“宦人”,有“宦籍”。这是赵高被误解为宦阉的一条材料。然而,根据新出土的《张家山汉墓竹简》,“宦”,就是在宫中内廷任职的意思。宦人,就是任职于宫内之人,相当于王或者皇帝的亲近侍卫之臣。宦籍,就是用来登录出入于宫门者的登记册。秦汉时代,不管是“宦人”、“宦籍”,还是“宦官”的用语,都没有指被去势的男人出仕宫内官职,也就是后代所谓的“宦官”的语义。当时,被去势后的男人被称为“奄(阉)人”,在宫中任职的阉人被称为“宦奄(阉)”,定义非常清楚。根据这个最新的材料,赵高是任职于宫中的宦人,也就是皇帝的亲近之臣,而不是被去势的宦阉。
《史记·蒙恬列传》说“赵高兄弟皆生隐宫”。这是赵高被曲解为宦阉的另一条材料。
“隐宫”一词,本来语义不明。东汉以后,一位为《史记》作注解的刘姓人士借题发挥,他将“隐宫”之“宫”解释为去势的宫刑,进而生发开去说,赵高的父亲受宫刑去势,母亲与他人野合生下了赵高兄弟。赵高兄弟冒姓赵,也受宫刑被去势成了宦官。谎话越编越大,越编越痛快,于是以讹传讹,到了唐代以后,赵高一家都是宦阉的不经流言,就逐渐固定下来。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早就根据《睡虎地云梦秦简》指出,“赵高兄弟皆生隐宫”的“隐宫”一词,是“隐官”的误写。《张家山汉墓竹简》出土以后,隐官的意义更加清楚明白。隐官,既用来指称刑满人员工作的地方,也用来指称刑满人员的身份,与宫刑和去势完全没有关系。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论断,叫做层累地形成的古代史。顾先生以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古代史,经过了历代不断地改造重写,已经不是原汁原味,而是添加了历代所喜好的口味。为了了解真实的古代史,必须清理历代的添加,复原古代的真相。东汉因为宦阉之祸亡了国,刘氏的曲解投合了当时人痛恨宦阉的心情,大家都愿意传布亡国祸首都是宦阉的流言。唐代又是宦官专权乱政,古来宦阉亡国的阴魂未散,在类比声讨的风气下,赵高是宦阉的流言蜚语,自然光大发扬,成了不刊定论。明代,宦阉之祸愈演愈烈,到了清末,大太监李连英还在慈禧宫中肆意擅权,人们对宦官的痛恨无以复加。如此代代层累之下,曲解的历史也就一直被作为正史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不过,这些都是题外话了,我只是借此感慨人性的软弱,我们都愿意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事情,至于真不真,假不假,倒在其次了。
历史叙事,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叙事。核实历史事实的真相,是历史学家所从事的工作的基础,因为没有真实,尔后的一切都是流沙上的建筑。不过,真假的鉴定,史料的考证,那是需要用论文的形式表达的另一种历史。眼下而今,我们还是回到历史叙事上,再次切入沙丘之谋前赵高的为人行事上来。
赵是赵国王族的姓氏,赵高的父系是赵国王室的疏族。战国时代,天下合纵连横,各国间结盟换约,相互间以王室公子作为人质。这些作为人质的公子,多是国君众多子女中不受宠爱的疏远者,被打发出质后往往长期滞留异国他乡,不少人贫穷潦倒终生,至死不得归还。赵高祖上,大概是由赵国到秦国作质子的这一类公子,在赵国无宠,在秦国无援,不得意而滞留于秦,后来在秦国娶妻生子,子孙后代流落于咸阳市井当中,成为秦人,与普通庶民无异。
赵高有兄弟数人,都出生于隐官。在历史上留下姓名者,只有弟弟赵成。赵成后来接替赵高,做了秦帝国的郎中令,曾经参与谋杀秦二世的望夷宫政变,也是一位人物。隐官是政府设置于不引人注目处的手工作坊,用来安置刑满罪人工作。赵高的母亲,因为有罪受过刑罚,赦免后,由于身体有受刑后的残疾,不便见人,也不愿被人瞧见,就一直在隐官劳动生活。
在秦代的等级身份规定中,在隐官劳动生活的人,其身份也叫隐官,用现在的话来说,相当于刑满释放人员,地位在普通庶民之下,所能占有的土地和住宅,只有普通庶民的一半。帝国法律注重公正,隐官虽然地位低下,其婚姻却不受限制,隐官子女的身份也同于普通庶民。赵高的父亲,大概是在隐官工作的下级文法官吏,通晓法律,精于书法,在隐官任职时结识了赵高的母亲,组建了家庭,生下赵高兄弟。秦是注重世业的国家,子承父业、以吏为师成了帝国的国策。赵高成年以后能够走文法的道路入仕,成为第一流的书法家和法学家,都与父亲的职业和影响密切相关。
赵高生于秦昭王末年,大概是在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前后生于秦国首都咸阳。当时,秦国和赵国间的长平之战早已结束,赵国首都邯郸被秦军长期围困后刚刚解围。三年以前,秦始皇出生于邯郸,此时正与母亲一道困处城中,惶惶不可终日。想来也是有趣,秦始皇和赵高基本上是同龄人,他们在历史上扮演了交换毁灭的角色。秦始皇的父亲是秦国的王族,他由秦入质于赵,娶赵人为妻。秦始皇出生于赵都邯郸,后来消灭了赵国。赵高的祖上是赵国的王族,由赵入质于秦,娶秦人为妻。赵高出生于秦都咸阳,后来毁灭了秦国。另一位同龄人刘邦,同年出生于楚国的沛县,四十余年后,他与赵高联手消灭了秦,不久又继承了秦始皇的遗业,以秦为根基创建了汉。至于另一位关系秦帝国兴亡的重要人物李斯,此时已经成年,大概二十五岁左右,正在楚国作郡的小吏。这些将要推动历史的人物,尚未碰撞在一起,正散处各地,默默地等待着历史的召唤。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以耕战立国,以法律治国。军人,最受社会推崇;官吏,最为民人敬畏。秦国男子走上社会的途径,不外从军和为吏两条正道。男子十七岁成年,傅籍开始承担国家的徭役租税,或者应征参军,杀敌立功,或者入学室学习,通过选考出任官吏。学室是专门培养文法官吏的官设学校,分别设置在首都和各郡。学生多从文法官吏的子弟当中选拔,十七岁入学,学习三年,主要学习识字、书法和法律。学满三年以后,在所在学室参加资格考试,可以背写五千字以上者为合格,除授为史,即可以担当文法事务的小吏,也就是办事员。除授为史者,进而可以参加中央政府主持的初等选拔考试。初等选拔考试在各地举行,各郡的试卷送到首都咸阳,统一由少府属下的大史审阅判定。判定的结果,提拔最优,处罚最劣。成绩最优秀者被任命为出身县的令史,相当于秘书一类,直接在县令的手下工作;成绩最差者,其所除授的史职将被取消。三年后,出任令史者还有一次高等选拔考试,经过严格的考试和审查,选拔最优秀者一人,进入宫廷担当尚书卒史,以内廷秘书的职务,直接在秦王的左右工作。
[编辑本段]赵高身世考
有关赵高身世的史料甚少,《史记》蒙恬列传曰: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这条材料,是我们了解赵高身世的唯一史料。我们将这条材料分为两个部分来加以解读。首先看史料的前半部分,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
这是讲赵高的父系,是赵国王室一族的远亲。究竟是什幺样的远亲,因为何事,何时来到秦国,因为没有其它的史料,已经无法准确地知道。不过,根据战国时各国间的往来关系,我们可以作一点合理的推测。战国时代,天下合纵连横,各国间结盟换约,相互以王室公子作为人质。赵孝成王元年,秦军攻秦,赵国求救于齐国,送孝成王弟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质子出质他国以后,往往是长期滞留不归。秦始皇的父亲子楚,是秦昭王的孙子,长期在赵国首都邯郸作人质,不得归返秦国。子楚是太子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中的一个,非长非幼,母亲无宠,受冷遇而被打发到赵国。当时秦赵间战事不断,赵国也对他冷眼相看。以子楚在赵国的处境而言,史称“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如果没有吕不韦的帮助作了安国君的适嗣,得以回到秦国,子楚可能终身滞留赵国,贫穷潦倒,他在赵国的子孙,其境况就更是沉沦了。以子楚的可能遭遇推论赵高的祖上,或许就是为质于秦的赵国王室公子,在赵国无宠,在秦国无助,终身滞留秦国,在秦国娶妻生子,子孙后代流落于咸阳市井当中,成为秦人与普通庶民无异。
如果以上推则不错的话,我们再继续来解读史料后半部分。
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赵高有兄弟数人,史书上见到名字的有弟弟赵成。赵高出任丞相以后,赵成接替赵高担任郎中令,参与了废杀二世皇帝的望夷宫政变。赵高的母亲受过刑罚,赵高兄弟数人,都出生于“隐宫”,世世代代,低下卑贱。隐宫,《正义》说:“余刑见于市朝。宫刑,一百日隐于荫室养之乃可,故曰隐宫,下蚕室是。”将“隐宫”解释为“蚕室”,为处宫刑以及宫刑者疗养康复之处。这个解释,姑且不论其正确与否,依照这个解释,对于赵高的母亲受刑,赵高兄弟数人为何生于这种地方,道理上完全讲不通。马非百先生以为,隐宫当为“隐官”之文误。他根据《云梦秦简》秦律十八种军爵律及法律问答,隐官为官府的手工作坊,收容赦免后身体有残缺的受刑者作工。赵高的母亲有罪“被刑僇”,身体有残缺,赦免后在“隐官”做工生活,赵高及其兄弟数人,出生于这里。马先生所论,甚为恰当。据《张家山汉简》户律,隐官一词,不仅用来指称收容刑余者的官府手工作坊,更用来指称被收容于隐官的刑余之人,在爵制等级身份的秦汉社会中,隐官是一种法律定义明确的身份,其身份与(减刑有期)刑徒的司寇同等,在没有爵位的什伍、公卒和庶人之下一等,其田宅名有量的限制为半顷半宅,相当于庶人等级的一半,允许单独立户。也就是说,隐官是介于庶人和奴隶之间的一种身份,相当于今天的刑满释放人员。因为母亲的身份为刑余隐官的原故,所以史称赵高世世卑贱。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傅律:“公士、公卒及士五(伍)、司寇、隐官子,皆为士五(伍)。”据此,隐官产子,其身份当是无爵的士五。也就是说,尽管赵高的母亲是刑余隐官,身份低贱,但是,赵高兄弟的法律身份是士五,与普通的庶民相同。赵高的身份仕途,主要受父亲的影响。关于赵高的父亲,史书完全没有提及。
据《云梦秦简》,《秦律十八种》之《内史杂》“非史子医殳(也),毋敢学学室,犯令者有罪。”上引《张家山·汉简》史律也说史之子学史。史是世袭,史之子才能作史学童入学室学习。已如前述,赵高出仕,走的是学史入仕的途径,以史之子学史而论,他的父亲,当然也是史了。作为一种可能,赵高的父亲也是长于刀笔的史,在隐官作下级文牍官吏,与在隐官工作的赵母婚配生育赵高与兄弟数人。如此,我们也便于解释赵高何以能够成为当时第一流的法律家和书法家,能够学史步步高中,出人头地,乃是有父亲的身传家教的原故。这一点,可以参见汉初能吏张汤的家世。张汤为刀笔之吏是子承父业,他的执法行政能力,完全受家业和父亲的影响。张汤以后,张家世代以律学传家,皆是身传家教的世业。
[编辑本段]赵高生年考
关于赵高的生年,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根据赵高的仕宦经历,我们可以作大致的推测。上引《史记》李斯列传载赵高说李斯拥立胡亥说:
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世者也,卒皆以诛亡。
赵高说李斯,是在秦始皇三十七(公元前210)年的沙丘之谋。此时,赵高进入秦宫为吏,已有二十余年。据此前推二十余年,以二十一到二十九年计算,赵高进入秦宫当在秦王政八年到十六年之间。取其中间,以二十五年计算,可以大致将赵高进入秦宫的时间定在秦王政十二(前235)年。
那么,赵高进入秦宫时的年龄究竟是多少岁呢?已如上述,赵高的仕宦经历是:史学童-史-令史-尚书卒史-中车府令-郎中令-丞相。根据上引《张家山汉简》史律,史学童入学室是十七岁,三年后有揄史的考试,三年后再有统一考试。以此推测,赵高十七岁入学室为史学童,二十岁太史考试合格揄史,二十三岁参加统一大试,以第一名除为尚书卒史入宫任职,时间在秦王政十二年。也就是说,秦王政十二年,赵高二十三岁。以此计算,赵高出生于秦昭王四十九(前258)年,死于秦二世三(前207)年,活了五十二岁。赵高任郎中令,是在五十岁时,出任丞相,是在五十一岁时。简单列表如下:
前258年秦昭王49年赵高生1岁
前242年秦王政5年赵高17岁傅,入学室为史学童
前239年秦王政8年赵高20岁考试除为史
前236年秦王政11年赵高23岁并课第一除为尚书卒史,进入秦宫
40岁以前担任中车府令
前209年二世元年赵高50岁郎中令
前208年二世2年赵高51岁丞相
前207年二世3年赵高52岁死
论赵高
历史有时会玩弄一个恶作剧。使得一个平庸可笑的人物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于是,哪怕在一个短暂的时期里,也使善恶、忠奸、美丑一下子都被颠倒,甚至成为一个社会或者一个王朝分崩瓦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赫赫烈烈的秦帝国建国以后,秦始皇帝曾踌躇满志地想: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记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然而,秦王朝传不过三世,享国仅及十五,便江山易姓,国破家亡。究其原因,自然很多。赵高所起的作用,虽不是根本原因,也是重要原因,汉朝人说:秦使赵高执#而复其车。清代人说:#二世之首,欲灭宗室,约楚降,而分王观众者,赵高也。
(一)
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为赵高列传。他是鄙薄这个人物,还是赵高不足以列传,不得而知。但是,从《秦始皇本纪》、《蒙恬列传》、《李斯列传》等文中,却散见着赵高的生平行事。所以,赵高卑污的一生,还是比较清晰的。赵高是赵的旧贵族。他的父亲受了宫刑,母亲被收为官奴婢。她与人野合,生下的孩子都承赵姓,也都受了宫刑。赵高的生年,应早于始皇帝5~10年,即公元前249年前后,死于公元前206年,即秦二世三年。秦始皇帝为秦王时,因为赵高有强力,通于狱法,任命他当了中车府令这样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儿,同一个县令的级别差不多。虽然不算重用,但对一个阴谋家来说,任何一片枯叶,都能成为他的进身之阶。官虽不大,但却是秦王的近臣,这就非同小可了。所以,这个台阶也就为赵高奠定了发迹的基石,也为秦王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一个中车府令,当了十余年。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十月(公元前210年),是赵高跃入龙门的重要时期。这一年,秦始皇帝最后一次出巡。丞相李斯、始皇帝的小儿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等相从。赵高并兼行府玺令事,掌握了府玺大权。器乐,秦始皇帝回程中到了沙丘(今河北巨鹿东南),得了重病。他知道自己要死了,便叫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旨意还未送走,这位千古一帝便与世长辞了。于是,赵高便使出了浑身解数,摇唇鼓舌,往来于李斯、胡亥之间,利用胡亥与扶苏,李斯与蒙恬面临的权力分配的矛盾,打着自己的算盘,他要在新的双方找到对自己有利的一方,作为暂时投靠,进一步向上爬的靠山。矛盾的双方,胡亥与扶苏是主要矛盾,而胡亥贴近始皇帝,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赵高托荫的也是胡亥。他曾为胡亥教过狱法。赵高怕的是扶苏执政。因为扶苏信任的是蒙恬。他曾有过大罪,秦王令蒙恬的弟弟蒙毅处理,蒙毅判了他死刑。秦王对赵高有所偏爱,免了他的罪。赵高清楚,如果扶苏当皇帝,蒙恬必受重用,哪还有他的好果子吃呢?于是,他费劲心机,导演了一出宫廷政变,遏制了扶苏继位。
二世胡亥是这个政变的核心。赵高看准了这一点。他利用二世与扶苏在皇位继承上的矛盾。他扣下了始皇帝的诏书,向胡亥进行策反活动。他利用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道哉!煽起胡亥的权势欲,促成胡亥当皇帝的野心。然后以汤武革命,天下称义,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德这些堂堂皇皇的历史事件,为其政变刷上一层正义的灵光,实际是遮羞布,使胡亥不致做贼心虚。这大约也就是盗亦有道吧。把神圣的灵光涂满小丑的咀脸,借以行其奸,似乎成了历史上一些奸邪小人演示其丑行的常规。说动胡亥以后,他让胡亥断而敢行,惟恐后时,促使胡亥抓紧时机,早些下手。
李斯的态度,是这场政变的关键。但是,赵高说通了胡亥后,李斯实际已陷入了一个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但是,李斯是有权力欲望的。他奔向秦国的思想动机是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就是赵高觉得有把握说动李斯的思想基础。这位在名利面前患得患失的李斯,正因为名缰利锁,而掉入了赵高的#中。赵高对李斯的策动就是从李斯的这个弱点入手软硬兼施而取得主动权的。他先说始皇帝赐长子书及府玺皆在胡亥处,抬高胡亥的权势,让李斯掂掂斤两。然后让李斯自己同蒙恬相比,说明扶苏一旦执政,李斯必不发达。然后举出秦罢免丞相、功臣,没有及于二世者也。使李斯自感地位动摇。如何巩固既得利益呢,赵高亮出了最后一著,上下合同,可以长久;中外若一,事无表里。君以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拜此而不从,祸及子孙,是以为寒心。赵高的话,句句关系到李斯的个人利益。这是致命的一击。这位为求权势,以老鼠自况,为求权势,害死自己的同窗挚友,缺乏气节的李斯,最后仰天而叹,垂泪太息,同意了赵高的政变计划,被赵高栓上了胡亥、赵高、李斯联盟的战车上了。
以胡亥为首,但以赵高为中心的政变集团组成了,于是他们诈称始皇帝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赐扶苏死。扶苏接到书信后,即自杀,除掉了胡亥即位的第一个巨大的障碍。他们到了咸阳,为秦始皇发丧,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赵高也升任郎中令,常侍中用事。赵高乃市皇帝的近臣。而这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于是,野心家的阴谋,便可以肆志以逞了。
(二)
野心是一把屠刀,一个野心不断膨胀的人,是会挥着屠刀向一个阻拦他达到狂妄目的的人砍去的。哪怕这个人本人无心去阻拦他,但只要他认为这个人是一个绊脚石,都不能逃脱。哪怕这个人曾是他的亲密伙伴,也不能放过。赵高的野心随着他的阴谋的得逞而不断膨胀。
如果说赵高拉拢胡亥、李斯,终于达到了立胡亥为太子,是用了战国纵横家的本领,鼓如簧之舌而成功的话,那么,他达到了第一个目的后,,便念念不忘的是法家的一个糟粕思想,即韩非说的: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御贤者也。就是说,本事大与否,品德的好与坏,都没有什么了不起,重要的是要有权势,有地位。于是,他便在势与位的阶梯上,运用权术,步步近逼。他的策略是,利用胡亥、消灭异己;孤立胡亥、窃取高位。
胡亥做了皇帝,并不是事件的结束。赵高忘不了:蒙恬、蒙毅手握重兵,宗室大臣,窃有异议,这些总是他实现阴谋的严重阻碍。他要实现自己的目的,现在应该走第二步棋,即利用胡亥,消灭政敌。他的基本策略是由远而近,由疏而亲;主要方法是挑拨离间;打的旗号是维护二世的地位。他向胡亥进谗言说: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不可。若知贤而愈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若诛之。于是,胡亥派曲宫杀了蒙毅,以后又迫蒙恬服毒自杀。野心的行动,但是残忍和阴毒。除却了蒙氏弟兄。赵高便回手来对付始皇帝的宗室和故臣。他向二世建议:灭大臣而远骨肉,贫者富之,贱者贵之,尽除先帝之故臣。二世接受了这个建议,重新立法,各大臣及诸公子有罪,都令赵高处置。这无异于驱羊群入虎口。结果,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务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公子高想跑跑了之,于是上书愿为始皇帝丛葬于骊山。秦俑考古队在秦陵东侧的临潼县上焦村发现十七座秦代墓葬,清理了八座。其中有男有女,四肢分裂,身首异处,有带箭,骨骼分离,其情可惨。但陪葬品比较豪华。简报编写者认为,这是秦始皇的宗亲或大臣的陪葬墓。另外,公子将闾昆弟三人,也因被诬,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吾无罪!拔箭自杀。
经过由外及内,先易后难的处置以后,朝内唯一可与赵高抗衡的,只剩下沙丘之谋的合作者李斯了。赵高便及时的将屠刀挥向李斯头顶。赵高知道,李斯也不是无能之辈。于是他设计了一个牢笼,让李斯去钻。《史记.李斯列传》中对这一过程,有着详细的描绘。这些描绘揭示了赵高的内心世界,使赵高的污浊灵魂及酷毒形象,跃然纸上。他先诱导二世沉醉于酒色享乐之中,不理朝政。然后,又以忧国之心,让李斯规劝二世不要沉溺于酒色。赵高给李斯安排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即在二世正玩的兴浓的时候,让李斯去触霉头,拂逆鳞,引起二世反感。赵高则乘机向二世说,一是沙丘之谋,李斯参与,未得贵重,心怀不满;二是陈胜、吴广起义,李斯的大儿子李由同起义军勾结;三是李斯权重,威胁二世。这三点,每点都足以使耳世心动神#,也都足以致李斯于死地。于是,二世先叫人审查李由的通盗罪。李斯此时见也不见,并下令其以李斯属郎中令,由赵高处置李斯与李由。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二世二年(公元前二0七年)七月,李斯被以谋反罪腰斩于咸阳市,同时大吃大喝,耀武扬威的政治家,就是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对秦始皇帝的统一大业作过不少贡献,有过巨大建树,又是以为有才气的文学家、书法家。却因为私心太重,利欲熏心,随波逐流,而湮没在自己追逐的浪滔之中。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他,持利禄之重,阿顺苟合,书不错的。这是李斯卑劣的一面,但他仍不愧为一代政治家。李贽认为:李斯杀人众多,应受此报。自是亢龙之悔。然,斯,龙也;高,蛆也。后人以两人同传,冤哉。李贽的感慨是可以理解的,但因果报应之说是不对的。这是李斯的悲剧性格造成的悲剧结局。李斯一死,秦王朝的大权便落在了赵高的手中。
(三)
李斯死后,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都决定于赵高。但是,这时赵高的欲壑,岂是中丞相这个位子可以填补的。他有着更大的野心。野心的产儿便是严刑苛法。他要用杀人为自己立威,爬上最高统治地位。秦始皇帝的专制和言刑已经为秦王朝埋下了潜在危机。这时需要的是温和政治,以发展生产,缓解人民的紧张心理。但是,赵高为了达到他的卑鄙阴谋,鼓励二世,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先坐诛,至收族。以至法令诛日益刻深。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也上书二世,重申韩非、商鞅法制思想中的严酷一面,让二世行督责之术。这不啻是火上浇油。于是,税民深者为明吏,刑着相伴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杀人众者为忠臣,群臣人人自危。这便是二世以后秦的政治。贾宜说: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秦王朝到了这时,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秦王朝处于风雨飘摇的危乱之中。
贤者见乱则忧,奸佞见乱则喜,他可以在纷乱中乘乱而入,夺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赵高乘乱而作,一步步进行着阴谋活动,向着窃取最高权位的目的走去。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6),为了测验大臣们的心理,他在秦宫中导演了奇特的民意测验。这便是臭名昭著的指鹿为马,束蒲为脯的丑剧。接着,令他的女婿阎乐逼死胡亥于望夷宫。胡亥这位无能而又残忍的可怜虫,死到临头,还在无耻的同阎乐讨价还价。他由愿得一郡之王,逐步降到愿与妻子为黔首,也得不到同意,才无奈自杀。二世死后,赵高权衡轻重,审时度势,琢磨人心,觉得自己还是当不了皇帝,才立了子婴为王。这一方面是中国古代人正统观念的心理状态使然,更重要的还在于赵高多行不义,遭到正义力量反对的结果。所谓神鬼不佐,无非反映了天怒人怨在赵高内心深处造成的邪恶心理对正义情绪的恐惧心态。
这时,农民起义军已对秦王朝造成四面楚歌之势,秦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人心不思报效以赵高为实际通知者的秦朝。章邯感到,在赵高的淫威下,战胜战败都不免获罪,率领秦军主力投降了项羽。穷途末路的赵高,周旋于刘邦、项羽之间,约与他们灭秦宗室,分王关中。刘邦恐其有诈没有同意。不久,他便被子婴所杀。李贽赞扬子婴这一义举时说:子婴此时何等孤弱,乃刺杀高如腐鼠,此何等识,何等才,何等胆,真贤主也。但是作为秦朝已经难以挽救了。刘邦入关中,子婴即系领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府,降轵道旁。秦王朝统一不到十五年,子婴上台四十六天,赵高为中丞相不到一年,却覆灭一朝。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政治的终结》一文中曾经说过的:在历史上活动的许多个别愿望在太多的场合下所以得到的完全不是预想的结果,往往是恰恰相反的结果。秦王朝没有传至万世,赵高也没有达到野心的顶峰。
赵高推着阴谋的车轮,沿着他酿成的血腥道路,走上了高位。他运用阴谋、机诈、权术和恐怖,给自己铺成了达到权势高位的台阶,同时也挖成了跌向粉身碎骨的深渊。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自己把自己钉上了万劫不复的耻辱柱。李斯,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李斯,姓李,名斯,字通古。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嬴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二世帮凶腰斩灭族
由于秦始皇的赏识,李斯不仅官运亨通,他的子女也都跟着沾光。李斯的长子李由做三川郡守,掌握了一定的军政大权,其他子女也都与帝室结了婚姻关系。有一次,李由回到咸阳,李斯摆设家宴,百官都来赴宴祝酒。在这种热烈的酒席上,李斯想起了他的老师荀卿告诫他的“物忌太盛”这句话,感慨地说:“我是个平民百姓,今天却做了丞相,可以说是富贵到了极点。但是,物盛则衰,我还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由此可见,李斯并没有完全陶醉于高官厚禄之中,他对现实的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
秦朝建立以后,由于秦始皇对广大人民实行残暴的统治,各地人民群众的反抗从来没有停止过。除了武装斗争形式外,广大人民还以歌谣的形式咒骂秦始皇,如说:“阿房阿房,亡始皇”等。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反抗,使地主阶级也很担心。因此,秦始皇在统一后的十余年间,先后进行了五次远途巡行。其目的就是到各地耀武扬威,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尽管秦始皇到各处巡行,残酷镇压人民群众,然而反抗还是不断发生,如有人拦截皇家使者,有人公开咒骂秦始皇:“今年祖龙(秦始皇)死。”所以,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决定第五次巡行。
这一次巡行,丞相李斯和秦始皇宠爱的小儿子胡亥等一同前往。巡行的路线是:从咸阳出发,出武关,沿丹水、汉水流域到云梦,再沿长江东下直至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南)。登会稽山,祭大禹,并刻石留念。在北归之时,秦始皇得了重病,不久死在沙丘(今河北钜鹿县东南)。
秦始皇死后,李斯怕引起天下大乱,每日照常令人送水送饭,不让外人知道死讯,按照惯例,应由秦始皇长子扶苏继位。扶苏思想倾向于儒家,不同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当面提过意见,惹得秦始皇生气,把他派到西北大将蒙恬那里。这时,宦官赵高也正在进行阴谋活动,他曾是胡亥的老师,极力想让胡亥称帝,他就可以大权在握了。唯一需要注意拉拢的是李斯,所以他就想方设法争取拳斯也同意胡亥上台。赵高口才极好,善于雄辩,与李斯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赵高说:“皇帝临死前,曾召扶苏参加葬礼的这封信,没等送出去,皇帝就死了,这封信没有人知道,现在胡亥手里。决定由谁来继位;全由胡亥和我来决定丁,你认为如何?”这是探听的口气。
李斯说:“这是亡国的言论,不是人臣应该议论的。”反映出李斯对赵高的不满。但赵高早就对李斯的为人了如指掌,他让李斯和蒙恬进行对比,李斯自觉不如蒙恬。于是,赵高乘机又说:扶苏刚毅面勇敢善战,他继位后必将任用蒙恬为丞相,这话很能抓住李斯当时的心情。赵高接着又威胁说,现在天下实际上掌握在胡亥和他的手里,扶苏、蒙恬、李斯的命运也全都攥在我们的手里。李斯见形势不妙,就只好听从赵高的调遣了。胡亥、赵高将秦始皇召扶苏来咸阳送葬的书信,改为斥责扶苏“无尺寸之功”、“不孝”的信,令他自杀;同时责备蒙恬“不忠”,也令他自杀。结果扶苏乖乖地自杀了,蒙恬不肯自杀,后被囚禁,还是服毒而死。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胡亥继承了帝位,开始了比秦始皇更加残忍的统治。李斯与胡亥、赵高的结合,是为了互相利用,所以后来他们之间勾心斗角,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李斯是个不惜一切代价而想得到功名的政客,比昏庸无能的胡亥,当然要高明得多。他看到了秦王朝的危机,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也不敢规劝胡亥。一次,胡亥责问李斯说:过去韩非曾经说过,古代的君王都是十分辛勤劳苦的,难道君王管理天下是为了受苦受累吗?这是因为他们无能。贤人有天下,就要让天下适应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满足,又如何治理天下呢?我想随心所欲,而又要永远统治天下,你李斯有什么办法吗?这时,李斯的儿子李由镇压农民起义进军不利,大将章邯要追查李由的责任,并讥讽李斯的无能。李斯因此心中恐惧,为得到秦二世胡亥的信任,提出一套“督责之术”。
李斯在上书中说:贤主若能行“督责之术”,群臣不敢不全心全意为君王服务;不能行“督责之术”的君王,如尧、舜等比百姓还辛劳,简直是受罪。
什么是“督责之术”呢?实际上就是严刑酷法和君王的独断专行。李斯说:“彼唯明主为能深督轻罪,夫罪轻且督深,而况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就是对臣下和百姓实行“轻罪重罚”,使人人不敢轻举妄动。君主对臣下要实行独断专行,要驾驭群臣,不能受臣下的影响。李斯认为,只有这样的君主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实行“督责之术”,群臣百姓也就不敢造反了,君王的地位才能牢靠。
李斯关于“督责之术”的主张,既有取宠于秦二世的一面,也有他继承法家思想的一面。在上书中,他也是一再引申不害、韩非的话,来证实自己的看法。不过,李斯讲得更加露骨而已。糊涂可笑的秦二世,不顾天下百姓的反抗,采纳了李斯的“督责之术”。此后,杀人多者为“忠臣”,残忍者为“明吏”,弄得天下怨声载道。
在李斯,赵高的怂恿下,秦二世胡亥更加奢侈腐化,胡作非为。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不断地从关中征发人民去打仗,给人民造成极大的负担,秦二世胡亥为了修好阿房宫,征发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当时全国人民的反秦起义已经风起云涌,为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李斯同右丞相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都被赵高扣留。赵高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被迫承认谋反,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杀死。
赵高,本为赵国贵族,后入秦为宦官(一说赵高为“宦官”乃后世曲解),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他与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胡亥为帝,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7年又设计害死李斯,成为秦国丞相。第二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不久被子婴杀掉,诛夷三族。
另外,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爱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罐《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女书。”著有《爱历篇》六章。秦国李斯是被谁害死的?赵高是何许人物?李斯,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李斯,姓李,名斯,字通古。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嬴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二世帮凶腰斩灭族
由于秦始皇的赏识,李斯不仅官运亨通,他的子女也都跟着沾光。李斯的长子李由做三川郡守,掌握了一定的军政大权,其他子女也都与帝室结了婚姻关系。有一次,李由回到咸阳,李斯摆设家宴,百官都来赴宴祝酒。在这种热烈的酒席上,李斯想起了他的老师荀卿告诫他的“物忌太盛”这句话,感慨地说:“我是个平民百姓,今天却做了丞相,可以说是富贵到了极点。但是,物盛则衰,我还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由此可见,李斯并没有完全陶醉于高官厚禄之中,他对现实的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
秦朝建立以后,由于秦始皇对广大人民实行残暴的统治,各地人民群众的反抗从来没有停止过。除了武装斗争形式外,广大人民还以歌谣的形式咒骂秦始皇,如说:“阿房阿房,亡始皇”等。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反抗,使地主阶级也很担心。因此,秦始皇在统一后的十余年间,先后进行了五次远途巡行。其目的就是到各地耀武扬威,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尽管秦始皇到各处巡行,残酷镇压人民群众,然而反抗还是不断发生,如有人拦截皇家使者,有人公开咒骂秦始皇:“今年祖龙(秦始皇)死。”所以,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决定第五次巡行。
这一次巡行,丞相李斯和秦始皇宠爱的小儿子胡亥等一同前往。巡行的路线是:从咸阳出发,出武关,沿丹水、汉水流域到云梦,再沿长江东下直至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南)。登会稽山,祭大禹,并刻石留念。在北归之时,秦始皇得了重病,不久死在沙丘(今河北钜鹿县东南)。
秦始皇死后,李斯怕引起天下大乱,每日照常令人送水送饭,不让外人知道死讯,按照惯例,应由秦始皇长子扶苏继位。扶苏思想倾向于儒家,不同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当面提过意见,惹得秦始皇生气,把他派到西北大将蒙恬那里。这时,宦官赵高也正在进行阴谋活动,他曾是胡亥的老师,极力想让胡亥称帝,他就可以大权在握了。唯一需要注意拉拢的是李斯,所以他就想方设法争取拳斯也同意胡亥上台。赵高口才极好,善于雄辩,与李斯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赵高说:“皇帝临死前,曾召扶苏参加葬礼的这封信,没等送出去,皇帝就死了,这封信没有人知道,现在胡亥手里。决定由谁来继位;全由胡亥和我来决定丁,你认为如何?”这是探听的口气。
李斯说:“这是亡国的言论,不是人臣应该议论的。”反映出李斯对赵高的不满。但赵高早就对李斯的为人了如指掌,他让李斯和蒙恬进行对比,李斯自觉不如蒙恬。于是,赵高乘机又说:扶苏刚毅面勇敢善战,他继位后必将任用蒙恬为丞相,这话很能抓住李斯当时的心情。赵高接着又威胁说,现在天下实际上掌握在胡亥和他的手里,扶苏、蒙恬、李斯的命运也全都攥在我们的手里。李斯见形势不妙,就只好听从赵高的调遣了。胡亥、赵高将秦始皇召扶苏来咸阳送葬的书信,改为斥责扶苏“无尺寸之功”、“不孝”的信,令他自杀;同时责备蒙恬“不忠”,也令他自杀。结果扶苏乖乖地自杀了,蒙恬不肯自杀,后被囚禁,还是服毒而死。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胡亥继承了帝位,开始了比秦始皇更加残忍的统治。李斯与胡亥、赵高的结合,是为了互相利用,所以后来他们之间勾心斗角,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李斯是个不惜一切代价而想得到功名的政客,比昏庸无能的胡亥,当然要高明得多。他看到了秦王朝的危机,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也不敢规劝胡亥。一次,胡亥责问李斯说:过去韩非曾经说过,古代的君王都是十分辛勤劳苦的,难道君王管理天下是为了受苦受累吗?这是因为他们无能。贤人有天下,就要让天下适应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满足,又如何治理天下呢?我想随心所欲,而又要永远统治天下,你李斯有什么办法吗?这时,李斯的儿子李由镇压农民起义进军不利,大将章邯要追查李由的责任,并讥讽李斯的无能。李斯因此心中恐惧,为得到秦二世胡亥的信任,提出一套“督责之术”。
李斯在上书中说:贤主若能行“督责之术”,群臣不敢不全心全意为君王服务;不能行“督责之术”的君王,如尧、舜等比百姓还辛劳,简直是受罪。
什么是“督责之术”呢?实际上就是严刑酷法和君王的独断专行。李斯说:“彼唯明主为能深督轻罪,夫罪轻且督深,而况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就是对臣下和百姓实行“轻罪重罚”,使人人不敢轻举妄动。君主对臣下要实行独断专行,要驾驭群臣,不能受臣下的影响。李斯认为,只有这样的君主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实行“督责之术”,群臣百姓也就不敢造反了,君王的地位才能牢靠。
李斯关于“督责之术”的主张,既有取宠于秦二世的一面,也有他继承法家思想的一面。在上书中,他也是一再引申不害、韩非的话,来证实自己的看法。不过,李斯讲得更加露骨而已。糊涂可笑的秦二世,不顾天下百姓的反抗,采纳了李斯的“督责之术”。此后,杀人多者为“忠臣”,残忍者为“明吏”,弄得天下怨声载道。
在李斯,赵高的怂恿下,秦二世胡亥更加奢侈腐化,胡作非为。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不断地从关中征发人民去打仗,给人民造成极大的负担,秦二世胡亥为了修好阿房宫,征发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当时全国人民的反秦起义已经风起云涌,为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李斯同右丞相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都被赵高扣留。赵高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被迫承认谋反,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杀死。
赵高,本为赵国贵族,后入秦为宦官(一说赵高为“宦官”乃后世曲解),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他与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胡亥为帝,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7年又设计害死李斯,成为秦国丞相。第二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不久被子婴杀掉,诛夷三族。
另外,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爱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罐《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女书。”著有《爱历篇》六章。赵高,本为赵国贵族,后入秦为宦官(一说赵高为“宦官”乃后世曲解),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他与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胡亥为帝,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7年又设计害死李斯,成为秦国丞相。第二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不久被子婴杀掉,诛夷三族。
另外,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爱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罐《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女书。”著有《爱历篇》六章。
[编辑本段]生平
提起赵高,人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想到京剧《宇宙锋》里面那个蒙君惑主、阴险狡诈的白脸奸臣。赵高从一名小小的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在秦王朝最后的几年统治中翻云覆雨,把秦的暴虐苛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篡改遗诏扶立庸主
赵高本是赵国的贵族之后,他的父亲是赵国君主的远房本家,因为犯罪,被施以宫刑,其母受牵连沦为奴婢,赵高弟兄数人也因此而当上了太监。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赵,赵高被掳往秦国。秦始皇听说他身强力大,又精通法律,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还让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断狱。由于赵高善于观言察色、逢迎献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秦始皇和胡亥的赏识和信任。有一次,赵高犯下重罪,蒙毅按律要处他死刑,秦始皇却赦免了他并复其原职,由此不难看出秦始皇对赵高的偏爱,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位在自己眼中“敏于事”、的宠臣,日后会成为断送大秦江山的祸首。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年逾半百的始皇在第五次出巡的途中病倒了。虽然他一生都在寻求着长生不老的秘方且“恶言死”,但仍然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运作规律。随着病势一天天加重,秦始皇深知自己的大限已到,当务之急是赶快确定立储之事。他将二十几个儿子一一进行掂量,觉得胡亥虽然最得他的疼爱,但知子莫若父,此子昏庸无能,不成器;长子扶苏虽屡屡与自己政见不合,但为人“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再加上大将蒙恬的辅佐,无疑会是一位贤能的君王。况且,依照嫡长子继承制也应该传位于他。当下始皇不再犹豫,召来兼管着皇帝符玺和发布命令诸事的赵高,让他代拟一道诏书给长子扶苏。时扶苏正监军在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始皇命他将军事托付给蒙恬,赶回咸阳主持丧事。这实际上已确认了他继承者的身份。诏书封好后,始皇吩咐赵高火速派使者发出,岂料老奸巨猾的赵高假意允诺着,暗中却扣压了遗诏。
原来,这赵高在赵秦两国任事多年,早已谙熟了宫廷权力之争的残酷。他明白,一旦扶苏当上了皇帝,自己必定会受到冷落和排挤,所以,这道遗诏对自己是极为不利的。唯有扶立对自己言听计从的胡亥,才有可能保证自己日后的地位。于是,一个恶毒的计划在赵高的脑海中逐步形成了。
七月丙寅,秦始皇驾崩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太平台)。丞相李斯鉴于皇上死于宫外而太子又未确立,害怕天下人知道真相后大乱起来,也担心秦始皇的诸多儿子纷纷起来争夺皇位,于是封锁了消息,将棺材置于韫辕车(古代可以卧的车,有窗户,闭之则温,开之则凉,后也用作丧车)内,队伍所经之处,进献食物、百官奏事一切如故。因此当时除了随行的胡亥、赵高和五六名宠幸之臣知晓始皇已逝外,其余的人均被蒙在鼓里。
一天傍晚,车队停下住宿。赵高觉得时机已到,便带着扣压的遗诏来见胡亥,劝他取而代之:“而今大权全掌握在你我和丞相手中,希望公子早作打算。”胡亥早就梦想有朝一日能够登上皇帝的宝座,只是碍于忠孝仁义而不敢轻举妄动。现在听赵高一番贴心之语,蓄蕴已久的野心不禁蠢蠢欲动起来,但仍还有些犹豫,叹息道:“父皇病逝的消息还没有诏示天下,怎么好就去麻烦丞相呢?”赵高早已摸透了他的心思,胸有成竹地说:“公子不必再瞻前顾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事没有丞相的支持不行,臣愿替公子去与丞相谋划。”胡亥正求之不得,立即答应了。
李斯是秦朝开国元老之一。他跟随始皇多年,协助始皇统一天下,治理国家,因而在朝中享有很高的声望。赵高看出:只有争取到李斯,篡位之事才有可能成功。为此,他颇费了一番心计。赵高了解到李斯本出身布衣,正是因为不堪卑贱穷困才效命于秦始皇,而今虽然位居三公,享尽荣华富贵,但依然时时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唯恐有一天眼前的一切会化为泡影。于是,他决定抓住李斯这个性格弱点发动进攻。
赵高径直找到李斯,有恃无恐地对他坦言:“皇上驾崩一事,外人无从知道,给大公子扶苏的诏书及符玺也在我那里,定谁为太子,全在丞相与高一句话,丞相看着办吧!”
李斯大惊,听出了他想篡诏改立的意图。当下断然拒绝,义正辞严地说,“如此大逆不道的话,你怎么说得出口!斯本来出身低微,幸得皇上提拔,才有今日的显贵。皇上现今将天下存亡安危托付给你我,怎么能够辜负他呢!”
赵高是何等奸滑之人,见正面游说无效,便一转话锋,问道:“丞相,依你之见,在才能、功绩、谋略、取信天下以及扶苏的信任程度这几方面,你与蒙恬将军谁强呢?”这句话正触到李斯的痛处,他沉默半晌,黯然地说:“不及也。”赵高装出十分关切的样子,进一步试探道:“丞相是个聪明人,其中的厉害关系恐怕比高看得更清楚。大公子一旦即位,丞相之职必定落人蒙恬之手,到时候,你还能得善终吗?胡亥公子慈仁敦厚,实乃立嗣的最佳人选,希望丞相仔细度量度量。”
李斯此刻已心乱如麻,他太懂得失宠之臣是什么滋味了!而且,这也是他最害怕见到的。“万念私为首”,李斯当然也不例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向赵高妥协,仰天长叹一声,滴下泪来:“遭遇乱世,也只能以保身为重了!”赵高知计已成,欣喜若狂,马上与李斯合谋,假托始皇之命,立胡亥为太子;又另外炮制一份诏书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赐扶苏与蒙恬自裁。
扶苏接到诏书后,如晴天霹雳,肝胆俱裂。他失声大哭着,转身回到帐中就要拔剑自杀。蒙恬与始皇素日相交甚厚,对这份意外的诏书产生了怀疑,劝阻道:“陛下而今出巡在外,又没有立定太子,诸公子必定都虎视眈眈,暗含窥伺之心。他委任你我监军守边,足见信任之深。今天忽然派使者送来赐死命令,怎知不是有诈?不如提出恳请,弄清楚再死不迟。”那使者早就受了赵高胡亥等人的指使,只在一旁不断地催促。扶苏一向仁孝,哪里还去想是真是假,悲伤地说:“君要臣死,父要子亡,还有什么好请求的呢?”言罢挥剑自杀。蒙恬不肯不明不白地就死,使者便将他囚禁在阳周(今陕西子长县北),兵权移交给副将王离,又安排李斯的亲信为护军,这才回去复命。胡亥听说扶苏已死,心中大石落地,就有释放蒙恬的念头。此时正好遇上蒙毅替始皇祭祀名山大川归来,赵高本对他积怨已久,同时也担心日后蒙氏重新掌握大权,不如索性一网打尽。于是对胡亥进谗言:“先帝本来早就想选贤立太子,就是因为蒙毅屡次阻止才没有实行。这种不忠惑主的人,不如杀之,永绝后患。”胡亥信以为真,就派人把蒙毅拘留在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
赵高见障碍已除,建议胡亥赶快回去继承皇位。由于气候炎热,始皇的尸体己开始腐烂,一阵阵恶臭从车中传出。为掩人耳目,赵高便命人买来大批鲍鱼将臭味盖住,一行人浩浩荡荡回到了咸阳,这才发丧,公告天下,不久举行了空前隆重的葬礼。太子胡亥称帝,是为秦二世。赵高官被封郎中令,成为了胡亥最亲信的决策者。从此以后,这对暴君奸臣便在一起制造出了一幕又一幕令人发指的惨剧。貌似强大的秦王朝,也由此分崩离析。
残害忠良排除异己
胡亥登上皇位不久,就开始追求起穷奢极欲的生活来。为了显示皇帝的威仪,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的春天,他就仿效始皇的排场沿着东线出巡,一直到达海边。又南下会稽,最后由辽东返回。此外,他还大修阿房宫,征召5万名精壮之士屯卫咸阳,并收集天下奇花异草、珍禽奇兽供自己玩乐,以致于“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但他毕竟清楚自己这个皇帝当得不够光彩,因此仍时时忧心忡忡。一天,他向赵高感叹:“朕既然已君临天下,如果能在有生之年享尽人间欢乐,实现自己所有的心愿,那该是多么惬意啊!”赵高何尝没有这样的隐忧,立嗣一事,全是他一手策划,纸终究包不住火,倘若机密泄露,自己便会死无葬身之地。今日见二世亦如此,乘机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陛下所虑极是!沙丘之谋,诸公子和大臣们都在怀疑,这些人难保不怀有二心。臣每每想到这些,就战战兢兢,恐有不测。心腹大患不除,陛下又怎能安乐一世呢!”
胡亥连连点头称是,急急地问:“卿有何高见,但说无妨。”
赵高略一思忖,目露凶光,面显杀机:“陛下唯有严刑峻法,将有罪之人连坐诛族,对心怀不满的大臣及诸公子逐一打击,同时提拔陛下的心腹,安排要职。这样一来,‘才可保您高枕无忧,肆志宠乐矣!”胡亥对赵高早已深信不疑,立刻采纳了他的意见,将生杀大权一并交付给他。一时间,咸阳城内腥风血雨,魂号鬼哭,惨无人道的屠杀拉开了序幕。
赵高第一个开刀的就是蒙氏兄弟。蒙恬、蒙毅在始皇生前颇受重用,屡建奇功,在朝中也权高位尊,因此是赵高平生最忌之人。他“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胡亥的叔父知道了赵高欲杀蒙氏兄弟,赶忙进宫劝阻二世,认为诛杀忠臣乃亡国之举。无奈,利令智昏的胡亥根本听不进去,以“先帝欲立太子而蒙毅阻拦,实属危害社稷之举”的罪名,迫蒙毅自杀。随即赵高又遣使阳周追逼蒙恬,蒙恬悲愤难当,大声疾呼:“我何罪之有,无过而死乎?”遂吞药自尽。可怜一代名将没有捐躯疆场,却惨死在无耻的阉奴之手。
除掉蒙氏兄弟后,赵高的心病去了一半,便将谋杀的矛头转向了秦朝的宗室。据史书记载,赵高一次就在咸阳杀掉了胡亥的12个兄弟,将10名公主碾死于杜邮(今陕西咸阳市东)。公子将、间、昆弟三人,被囚在内宫,赐死前,皆痛哭流涕,仰天大叫:“吾无罪”惨不及言。另一公子嬴高,见众手足都死于非命,知道赵高不会放过自己,便想逃亡,却又怕连累亲族,遂提出为父皇殉葬的要求。赵高就向胡亥报告说:“现在众人整天提心吊胆,自顾不暇,已经毫无犯上作乱之心。”胡亥大悦,对他深表欣赏。接着,赵高又排挤掉不少敢于直言进谏的官员,安插了大批亲信。他的兄弟赵成,封为中车府令;女婿阎乐,当上了咸阳县令。为了堵塞群议,防止二世与其他人接触,进一步把他控制于股掌间,赵高又编造谎言说:“天子之所以尊贵,就在于要随时保持自己的威仪,使人只闻其声,不见其形。陛下年纪还轻,如果在众臣面前不经意地暴露了弱点,恐为天下人耻笑。故陛下不如居内朝处理政事,由微臣等人一旁辅佐。这样,人人都会称颂皇上的圣明。”昏庸无知的胡亥乐得把朝野大事交给赵高代理,于是不再上朝,一味寻欢作乐,决断之权大部落到了赵高的手中。随着权力的扩大,赵高的野心也不断地膨胀。他不再满足于只做一名郎中令,而将眼光转向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因此,除掉李斯在他的心目中显得日益迫切了。
当时的秦朝已是危机四伏,自秦始皇以来的暴政到了胡亥之世更加变本加厉。“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沉重的徭役赋税和残酷的苛政刑法,使人民苦不堪言;六国的旧贵族们也日夜谋划着复辟江山。各种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终于点燃了反秦的熊熊烈火。农民领袖陈胜、吴广首先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揭竿而起;旧贵族的势力也很活跃,他们纷纷招兵买马,企图利用农民力量达到复辟目的;秦朝的小官吏如刘邦等人,由于不满秦的统治,也加入了起义的队伍。虽然他们心怀各异,但由于眼前利益一致,因此很快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所向披靡,极大地震撼着秦室的根基。
李斯面对危局,心急如焚,屡次想进见二世,二世只是不许。赵高见此情形,假意问李斯:“现在关东反叛的盗贼如此嚣张,但皇上仍然声色犬马,毫不关心。我本想劝阻一番,无奈位卑言微。丞相乃先帝重臣,说话有份量,为何不进谏呢?”李斯苦笑摇头:“我何尝没有想过。只是现在陛下常居深宫,很难见到,我找不到机会啊。”赵高见李斯已上钩,心下窃喜,表面却不动声色:“只要丞相肯进言,卑职一定留心,瞅到皇上有空闲,立即来禀报。”李斯自是感激不尽。。
赵高深知胡亥已沉湎于酒色而不能自拔,当然就十分反感别人在他玩兴正浓的时候来打扰。于是,每当看到胡亥歌舞狂欢,与众姬妾厮混时,赵高就派人通知李斯:“皇上正闲着,可以奏事。”李斯赶忙去求见,一连几次,都是如此。二世非常恼怒,破口大骂:“李斯这老贼,竟敢拿朕寻开心!我闲着的时候他不奏事,偏我宴饮正酣之时再三扫我兴致。难道是看朕年轻,瞧不起朕吗。”
赵高在一旁,立即应声说:“哎呀!如果丞相真这么想,那就糟了!沙丘之谋,丞相也是参与者。现在,陛下做了皇帝,他却没捞到多少好处,必定怀恨在心。大概他是想让陛下实行分封,立他为王呢!”赵高见胡亥的脸色越来越青,压低了嗓门,轻轻叹道:“另外,还有一事,陛下不问,臣还不敢直言相告。”胡亥见他欲言又止,立时引起了警惕,厉声问:“莫非又与李斯有关?”赵高拜了两拜,接着说:“丞相的长子李由现任三川郡守,造反闹事的贼子陈胜等人与丞相本是同乡。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所以盗贼们经过三川的时候,李由也不组织攻击,致使事端越闹越大。臣还听说李由与陈贼有过书信往来,由于还没有得到真凭实据,才不敢贸然奏知圣上。”胡亥正在气头上,闻之雷霆大发,立刻就要审办李斯,并当即派人去调查李由通盗一事。李斯知道后,才恍悟自己中了赵高的圈套。他上书给二世,一面申诉自己的冤屈,一面指出赵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提醒二世当心。
然而此时的胡亥,早就被赵高完全迷惑,视其为股肱心腹,尽忠贤臣。他将李斯的申诉书交给赵高过目,嘱其小心。赵高佯作悲伤,凄凄惨惨地说:“丞相父子谋逆之心已久,所担心的就臣一人。臣死不足惜,只是担心陛下的安危。”这几句“赤胆忠心”之言,使胡亥大为感动。他安慰赵高道:“爱卿不必挂心,有朕在,谁敢动你。”自此赵高更加肆无忌惮。
过了几日,李斯邀同将军冯劫和右丞相冯去疾联名上奏二世,建议暂停阿房宫的工程,减少边区戍守和转输,以缓解民愤。二世对李斯本就有怒气,这下一触即发。他咆哮道:“这些都是先帝开创的功业,必须继续从事!如今我才即位两年,就蜂盗并起,完全是因为你们镇压不力所致,却想罢先帝之所为。你们身为两朝重臣,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还有何资格占着丞相、将军的位子!”说罢,下令将他们交付司法官审办。
冯去疾、冯劫非常痛心,为了不受羞辱,不久便在狱中含恨自杀。胡亥派赵高审讯李斯父子谋反的案件,包藏祸心的赵高马上露出了魔王般的本性。他天天严刑逼供,直打得李斯皮开肉绽,体无完肤;李斯实在受不住,只得招了假供。他之所以不自杀,是因为自思有雄辩之才,又是秦王朝的有功之臣;而且,自己也的确没有谋反,说不定通过上书二世就会赦免他。可是天真的李斯哪里知道,进谏之路已完全为赵高一党把持,申诉书全落人了赵高手中。恣意妄为的赵高轻蔑地将书撕个粉碎:“囚犯还有资格上书!”为了堵住李斯曲嘴。他派自己的亲信扮成御史(监察官)、谒者(官名,为国君掌管传达)、侍中(官名,秦时设五人,往来殿内、东厢奏事),轮番提审。若李斯以实情相对,则施行拷打,直到李斯坚持假供不再改口为止。后来二世真的派人来审讯他,李斯以为还是和以前一样,就仍以假口供对之。胡亥看到口供后,以为李斯真想谋反,对赵高感恩戴德:“如果不是爱卿,朕几乎被丞相出卖了!”等到调查“李由通盗”的使者到三川时,李由已为项梁带领的起义军所杀。赵高见死无对证,便又欺骗二世说已将其就地正法。
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经过一系列精心策划,李斯的罪名终于被赵高罗织而成,再也无法改变了。奔赴腰斩刑场的李斯,悔恨交加却为时晚矣。当年沙丘之谋,他如果不贪求一时私利,又何至于落得今日的下场呢?胡亥的昏庸,赵高的阴毒,都是他始料不及的。这位功过参半的丞相;临死前已敏锐地嗅到了秦必亡的气息:“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大秦的气数,在胡亥与赵高的统治下,已丧失殆尽。
弑君夺位不得善终
李斯死后,赵高名正言顺地当上了丞相,事无大小,都完全由他决断,几乎成了太上皇。羽翼已丰的他,渐渐不把胡亥放在眼中了。一天,赵高趁群臣朝贺之时,命人牵来一头鹿献给胡亥,说:“臣进献一马供陛下赏玩。”胡亥虽然糊涂,但是鹿是马还是分得清。他失声笑道:“丞相错了,这明明是头鹿,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板起脸,一本正经地问左右大臣;“你们说这是鹿还是马?”围观的人,有的慑于赵高的淫威,缄默不语;有的惯于奉承,忙说是马;有的弄不清赵高的意图,说了真话。胡亥见众口不一,以为自己是冲撞了神灵,才会认马为鹿,遂召太卜算卦,太卜道:“陛下祭祀时没有斋戒沐浴,故至于此。”胡亥信以为真,便在赵高的安排下,打着斋戒的幌子,躲进上林苑游猎去了。二世一走,赵高便将那些敢于说“鹿”的人纷纷正法。
那么,赵高为什么要导演这场“指鹿为马”的丑剧呢?这是有其险恶用心的。他考虑到,虽然自己铲除了一批朝中重臣,但不能保证人人都服从自己。借此正好检验一下人心向背,进一步清除异己分子,巩固自己的势力,为篡位扫清道路;此外,他还可以从中了解到胡亥对自己的信任程度,以便伺机而动。果然,这件事以后,朝中上下莫不噤声,都看赵高的眼色行事,任其为所欲为。
然而,此刻的咸阳城外,已到处卷起了亡秦风暴。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义军以更加迅猛的势头继续战斗。秦二世三年巨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一役中,秦军主力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精锐尽失,大将王离被擒。章邯求助不成,恐朝廷降罪,率12万大军投诚。六国旧贵族见机纷纷自立为王,并力西进。刘邦带着数万兵马迂回进入武关(今陕西商洛县西南丹江北岸),为了早日攻克咸阳,他派人暗中与赵高联系,希望赵高能作内应。赵高担心胡亥知道后祸及自己,便称病不上朝,私下里暗算着乘乱夺位之事。
章邯的倒戈,给了摇摇欲坠的秦王朝一个沉重的打击,荒淫的胡亥也不能再坐视不管了,他寝食难安,日日斋戒于望夷宫,惶惶不可终日。他派使者质问赵高:“丞相不是总说关东盗贼不能成气候吗,令天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赵高听了大惊失色,知道二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与不满,若不尽早下手,只怕日后夜长梦多。于是秘密与弟弟赵成和女婿阎乐商议对策,制定了弑君政变的计划:由咸阳令阎乐率领手下士兵装扮成山东农民军攻打望夷宫(今河南咸阳市东北泾河南岸),以郎中令赵成为内应,赵高则负责指挥全局。
一切安排妥当后,赵成便在宫内散布谣言,假装说有盗贼,命令阎乐发兵追击,致使宫内防守空虚。同时,阎乐指使部分亲兵,化装成农民军,将自己的母亲劫持起来,暗中送到赵高家中,一边又率千余人以追贼为名直逼望夷宫而来。他们冲到宫门前,大声向守门官吼道:“强盗进了宫门,你们为何不抵挡?”守门官莫名其妙,问:“宫内外禁卫森严,怎么会有贼人进宫呢?”
阎乐不容分辩,手起刀落,杀死了守门官,冲进了望夷宫。逢人便砍,见人放箭。一时宫中血肉横飞,惨不忍睹。胡亥见状吓得目瞪口呆,全身瘫软,直到赵成与阎乐走进来。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胡亥又惊又怒,急召左右护驾,怎料侍从们早已溜之大吉,只有一个宦者站在身边。他揪住宦者的衣衫,歇斯底里大叫:“你怎么不早告诉我呢,现在弄成这样,我该怎么办!”宦者鼓起勇气道:“正因为奴才平时不敢说话,才能活到今天。否则,早就被皇上赐死了。”二世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垂头丧气。今日的局面,的确是他咎由自取。
阎乐冲到胡亥面前,胡亥一边后退一边颤声道:“朕乃真龙天子,你敢弑君!”阎乐气势汹汹:“你这个无道暴君,搜刮民膏,残害无辜,天下人人得而诛之。你还有什么可说的?”胡亥还欲作垂死挣扎,胆战心惊地问:“我可以见一见丞相吗?”阎乐一口拒绝:“不行!”胡亥仍不死心,哭丧着脸哀求:“那么,可以给我一个郡王当吗?万户侯也行。”阎乐摇摇头。胡亥绝望地叫道:“只要保全性命,我情愿做一名百姓,这总行了吧]”阎乐不耐烦地说:“我奉丞相之命,为天下铲除暴君,你说得再多也没用,快快自裁吧!”此时的胡亥,才了解到这场宫廷政变的幕后指使人竟然是他无比尊重和信赖的赵高。多年来养在身边的居然是一只老虎!他痛心疾首,悔怨交加,却已无可奈何,只得最后再眷恋地环顾了一下巍峨的宫殿,回想了一下昔日奢靡安逸的生活,咬咬牙,拔出长剑,结束了他可怜又可恨的一生。
阎乐向赵高报告了胡亥已死的消息,赵高欣喜若狂,匆匆赶到现场,摘下了胡亥身上的玉玺佩上,大步走上殿去,准备宣布登基。但是文武百官皆低头不从,以无声的反抗粉碎了他的皇帝梦。赵高顿觉天旋地转,他这才感到自己的罪恶达到了“天弗与,群臣弗与”的程度,只得临时改变主意,将玉玺传给了扶苏的长子子婴。由于秦的力量已大为削弱,子婴只得取消帝号,复称秦王。
子婴早在当公子期间,就已耳闻目睹了赵高的种种罪行。现在被赵高推上王位,知道自己不过乃是一个傀儡而已。子婴不愿再重蹈胡亥的覆辙,便与自己的贴身太监韩谈商定了斩除赵高的计划。
原来赵高要子婴斋戒五日后正式即王位。等到期限到了,赵高便派人来请子婴接受王印,正式登基。可子婴推说有病,不肯前往。赵高无奈,只得亲自去请。等赵高一到,太监韩谈眼疾手快,一刀就将他砍死了。子婴随即召群臣进宫,历数了赵高的罪孽,并夷其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编辑本段]赵高的非宦官之说
赵高是沙丘之谋的主谋,也是未来毁灭秦帝国的主要人物。有关赵高的身世,两千年来了解甚少而曲解甚多。
我们知道,赵高是有儿女的人。他的女儿嫁与阎乐。阎乐任咸阳令,曾经参与望夷宫政变。这是赵高不是宦阉的明确证据。实际上,司马迁从来没有说过赵高是宦阉,不仅司马迁没有说过,东汉以前的所有史籍中都没有赵高是宦阉的记载。说赵高是宦阉的误解,一是出于对“宦”字理解的错误,二是基于错误的文字“隐宫”所作的丑化曲解。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说赵高是“宦人”,有“宦籍”。这是赵高被误解为宦阉的一条材料。然而,根据新出土的《张家山汉墓竹简》,“宦”,就是在宫中内廷任职的意思。宦人,就是任职于宫内之人,相当于王或者皇帝的亲近侍卫之臣。宦籍,就是用来登录出入于宫门者的登记册。秦汉时代,不管是“宦人”、“宦籍”,还是“宦官”的用语,都没有指被去势的男人出仕宫内官职,也就是后代所谓的“宦官”的语义。当时,被去势后的男人被称为“奄(阉)人”,在宫中任职的阉人被称为“宦奄(阉)”,定义非常清楚。根据这个最新的材料,赵高是任职于宫中的宦人,也就是皇帝的亲近之臣,而不是被去势的宦阉。
《史记·蒙恬列传》说“赵高兄弟皆生隐宫”。这是赵高被曲解为宦阉的另一条材料。
“隐宫”一词,本来语义不明。东汉以后,一位为《史记》作注解的刘姓人士借题发挥,他将“隐宫”之“宫”解释为去势的宫刑,进而生发开去说,赵高的父亲受宫刑去势,母亲与他人野合生下了赵高兄弟。赵高兄弟冒姓赵,也受宫刑被去势成了宦官。谎话越编越大,越编越痛快,于是以讹传讹,到了唐代以后,赵高一家都是宦阉的不经流言,就逐渐固定下来。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早就根据《睡虎地云梦秦简》指出,“赵高兄弟皆生隐宫”的“隐宫”一词,是“隐官”的误写。《张家山汉墓竹简》出土以后,隐官的意义更加清楚明白。隐官,既用来指称刑满人员工作的地方,也用来指称刑满人员的身份,与宫刑和去势完全没有关系。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论断,叫做层累地形成的古代史。顾先生以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古代史,经过了历代不断地改造重写,已经不是原汁原味,而是添加了历代所喜好的口味。为了了解真实的古代史,必须清理历代的添加,复原古代的真相。东汉因为宦阉之祸亡了国,刘氏的曲解投合了当时人痛恨宦阉的心情,大家都愿意传布亡国祸首都是宦阉的流言。唐代又是宦官专权乱政,古来宦阉亡国的阴魂未散,在类比声讨的风气下,赵高是宦阉的流言蜚语,自然光大发扬,成了不刊定论。明代,宦阉之祸愈演愈烈,到了清末,大太监李连英还在慈禧宫中肆意擅权,人们对宦官的痛恨无以复加。如此代代层累之下,曲解的历史也就一直被作为正史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不过,这些都是题外话了,我只是借此感慨人性的软弱,我们都愿意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事情,至于真不真,假不假,倒在其次了。
历史叙事,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叙事。核实历史事实的真相,是历史学家所从事的工作的基础,因为没有真实,尔后的一切都是流沙上的建筑。不过,真假的鉴定,史料的考证,那是需要用论文的形式表达的另一种历史。眼下而今,我们还是回到历史叙事上,再次切入沙丘之谋前赵高的为人行事上来。
赵是赵国王族的姓氏,赵高的父系是赵国王室的疏族。战国时代,天下合纵连横,各国间结盟换约,相互间以王室公子作为人质。这些作为人质的公子,多是国君众多子女中不受宠爱的疏远者,被打发出质后往往长期滞留异国他乡,不少人贫穷潦倒终生,至死不得归还。赵高祖上,大概是由赵国到秦国作质子的这一类公子,在赵国无宠,在秦国无援,不得意而滞留于秦,后来在秦国娶妻生子,子孙后代流落于咸阳市井当中,成为秦人,与普通庶民无异。
赵高有兄弟数人,都出生于隐官。在历史上留下姓名者,只有弟弟赵成。赵成后来接替赵高,做了秦帝国的郎中令,曾经参与谋杀秦二世的望夷宫政变,也是一位人物。隐官是政府设置于不引人注目处的手工作坊,用来安置刑满罪人工作。赵高的母亲,因为有罪受过刑罚,赦免后,由于身体有受刑后的残疾,不便见人,也不愿被人瞧见,就一直在隐官劳动生活。
在秦代的等级身份规定中,在隐官劳动生活的人,其身份也叫隐官,用现在的话来说,相当于刑满释放人员,地位在普通庶民之下,所能占有的土地和住宅,只有普通庶民的一半。帝国法律注重公正,隐官虽然地位低下,其婚姻却不受限制,隐官子女的身份也同于普通庶民。赵高的父亲,大概是在隐官工作的下级文法官吏,通晓法律,精于书法,在隐官任职时结识了赵高的母亲,组建了家庭,生下赵高兄弟。秦是注重世业的国家,子承父业、以吏为师成了帝国的国策。赵高成年以后能够走文法的道路入仕,成为第一流的书法家和法学家,都与父亲的职业和影响密切相关。
赵高生于秦昭王末年,大概是在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前后生于秦国首都咸阳。当时,秦国和赵国间的长平之战早已结束,赵国首都邯郸被秦军长期围困后刚刚解围。三年以前,秦始皇出生于邯郸,此时正与母亲一道困处城中,惶惶不可终日。想来也是有趣,秦始皇和赵高基本上是同龄人,他们在历史上扮演了交换毁灭的角色。秦始皇的父亲是秦国的王族,他由秦入质于赵,娶赵人为妻。秦始皇出生于赵都邯郸,后来消灭了赵国。赵高的祖上是赵国的王族,由赵入质于秦,娶秦人为妻。赵高出生于秦都咸阳,后来毁灭了秦国。另一位同龄人刘邦,同年出生于楚国的沛县,四十余年后,他与赵高联手消灭了秦,不久又继承了秦始皇的遗业,以秦为根基创建了汉。至于另一位关系秦帝国兴亡的重要人物李斯,此时已经成年,大概二十五岁左右,正在楚国作郡的小吏。这些将要推动历史的人物,尚未碰撞在一起,正散处各地,默默地等待着历史的召唤。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以耕战立国,以法律治国。军人,最受社会推崇;官吏,最为民人敬畏。秦国男子走上社会的途径,不外从军和为吏两条正道。男子十七岁成年,傅籍开始承担国家的徭役租税,或者应征参军,杀敌立功,或者入学室学习,通过选考出任官吏。学室是专门培养文法官吏的官设学校,分别设置在首都和各郡。学生多从文法官吏的子弟当中选拔,十七岁入学,学习三年,主要学习识字、书法和法律。学满三年以后,在所在学室参加资格考试,可以背写五千字以上者为合格,除授为史,即可以担当文法事务的小吏,也就是办事员。除授为史者,进而可以参加中央政府主持的初等选拔考试。初等选拔考试在各地举行,各郡的试卷送到首都咸阳,统一由少府属下的大史审阅判定。判定的结果,提拔最优,处罚最劣。成绩最优秀者被任命为出身县的令史,相当于秘书一类,直接在县令的手下工作;成绩最差者,其所除授的史职将被取消。三年后,出任令史者还有一次高等选拔考试,经过严格的考试和审查,选拔最优秀者一人,进入宫廷担当尚书卒史,以内廷秘书的职务,直接在秦王的左右工作。
[编辑本段]赵高身世考
有关赵高身世的史料甚少,《史记》蒙恬列传曰: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这条材料,是我们了解赵高身世的唯一史料。我们将这条材料分为两个部分来加以解读。首先看史料的前半部分,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
这是讲赵高的父系,是赵国王室一族的远亲。究竟是什幺样的远亲,因为何事,何时来到秦国,因为没有其它的史料,已经无法准确地知道。不过,根据战国时各国间的往来关系,我们可以作一点合理的推测。战国时代,天下合纵连横,各国间结盟换约,相互以王室公子作为人质。赵孝成王元年,秦军攻秦,赵国求救于齐国,送孝成王弟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质子出质他国以后,往往是长期滞留不归。秦始皇的父亲子楚,是秦昭王的孙子,长期在赵国首都邯郸作人质,不得归返秦国。子楚是太子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中的一个,非长非幼,母亲无宠,受冷遇而被打发到赵国。当时秦赵间战事不断,赵国也对他冷眼相看。以子楚在赵国的处境而言,史称“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如果没有吕不韦的帮助作了安国君的适嗣,得以回到秦国,子楚可能终身滞留赵国,贫穷潦倒,他在赵国的子孙,其境况就更是沉沦了。以子楚的可能遭遇推论赵高的祖上,或许就是为质于秦的赵国王室公子,在赵国无宠,在秦国无助,终身滞留秦国,在秦国娶妻生子,子孙后代流落于咸阳市井当中,成为秦人与普通庶民无异。
如果以上推则不错的话,我们再继续来解读史料后半部分。
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赵高有兄弟数人,史书上见到名字的有弟弟赵成。赵高出任丞相以后,赵成接替赵高担任郎中令,参与了废杀二世皇帝的望夷宫政变。赵高的母亲受过刑罚,赵高兄弟数人,都出生于“隐宫”,世世代代,低下卑贱。隐宫,《正义》说:“余刑见于市朝。宫刑,一百日隐于荫室养之乃可,故曰隐宫,下蚕室是。”将“隐宫”解释为“蚕室”,为处宫刑以及宫刑者疗养康复之处。这个解释,姑且不论其正确与否,依照这个解释,对于赵高的母亲受刑,赵高兄弟数人为何生于这种地方,道理上完全讲不通。马非百先生以为,隐宫当为“隐官”之文误。他根据《云梦秦简》秦律十八种军爵律及法律问答,隐官为官府的手工作坊,收容赦免后身体有残缺的受刑者作工。赵高的母亲有罪“被刑僇”,身体有残缺,赦免后在“隐官”做工生活,赵高及其兄弟数人,出生于这里。马先生所论,甚为恰当。据《张家山汉简》户律,隐官一词,不仅用来指称收容刑余者的官府手工作坊,更用来指称被收容于隐官的刑余之人,在爵制等级身份的秦汉社会中,隐官是一种法律定义明确的身份,其身份与(减刑有期)刑徒的司寇同等,在没有爵位的什伍、公卒和庶人之下一等,其田宅名有量的限制为半顷半宅,相当于庶人等级的一半,允许单独立户。也就是说,隐官是介于庶人和奴隶之间的一种身份,相当于今天的刑满释放人员。因为母亲的身份为刑余隐官的原故,所以史称赵高世世卑贱。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傅律:“公士、公卒及士五(伍)、司寇、隐官子,皆为士五(伍)。”据此,隐官产子,其身份当是无爵的士五。也就是说,尽管赵高的母亲是刑余隐官,身份低贱,但是,赵高兄弟的法律身份是士五,与普通的庶民相同。赵高的身份仕途,主要受父亲的影响。关于赵高的父亲,史书完全没有提及。
据《云梦秦简》,《秦律十八种》之《内史杂》“非史子医殳(也),毋敢学学室,犯令者有罪。”上引《张家山·汉简》史律也说史之子学史。史是世袭,史之子才能作史学童入学室学习。已如前述,赵高出仕,走的是学史入仕的途径,以史之子学史而论,他的父亲,当然也是史了。作为一种可能,赵高的父亲也是长于刀笔的史,在隐官作下级文牍官吏,与在隐官工作的赵母婚配生育赵高与兄弟数人。如此,我们也便于解释赵高何以能够成为当时第一流的法律家和书法家,能够学史步步高中,出人头地,乃是有父亲的身传家教的原故。这一点,可以参见汉初能吏张汤的家世。张汤为刀笔之吏是子承父业,他的执法行政能力,完全受家业和父亲的影响。张汤以后,张家世代以律学传家,皆是身传家教的世业。
[编辑本段]赵高生年考
关于赵高的生年,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根据赵高的仕宦经历,我们可以作大致的推测。上引《史记》李斯列传载赵高说李斯拥立胡亥说:
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世者也,卒皆以诛亡。
赵高说李斯,是在秦始皇三十七(公元前210)年的沙丘之谋。此时,赵高进入秦宫为吏,已有二十余年。据此前推二十余年,以二十一到二十九年计算,赵高进入秦宫当在秦王政八年到十六年之间。取其中间,以二十五年计算,可以大致将赵高进入秦宫的时间定在秦王政十二(前235)年。
那么,赵高进入秦宫时的年龄究竟是多少岁呢?已如上述,赵高的仕宦经历是:史学童-史-令史-尚书卒史-中车府令-郎中令-丞相。根据上引《张家山汉简》史律,史学童入学室是十七岁,三年后有揄史的考试,三年后再有统一考试。以此推测,赵高十七岁入学室为史学童,二十岁太史考试合格揄史,二十三岁参加统一大试,以第一名除为尚书卒史入宫任职,时间在秦王政十二年。也就是说,秦王政十二年,赵高二十三岁。以此计算,赵高出生于秦昭王四十九(前258)年,死于秦二世三(前207)年,活了五十二岁。赵高任郎中令,是在五十岁时,出任丞相,是在五十一岁时。简单列表如下:
前258年秦昭王49年赵高生1岁
前242年秦王政5年赵高17岁傅,入学室为史学童
前239年秦王政8年赵高20岁考试除为史
前236年秦王政11年赵高23岁并课第一除为尚书卒史,进入秦宫
40岁以前担任中车府令
前209年二世元年赵高50岁郎中令
前208年二世2年赵高51岁丞相
前207年二世3年赵高52岁死
论赵高
历史有时会玩弄一个恶作剧。使得一个平庸可笑的人物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于是,哪怕在一个短暂的时期里,也使善恶、忠奸、美丑一下子都被颠倒,甚至成为一个社会或者一个王朝分崩瓦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赫赫烈烈的秦帝国建国以后,秦始皇帝曾踌躇满志地想: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记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然而,秦王朝传不过三世,享国仅及十五,便江山易姓,国破家亡。究其原因,自然很多。赵高所起的作用,虽不是根本原因,也是重要原因,汉朝人说:秦使赵高执#而复其车。清代人说:#二世之首,欲灭宗室,约楚降,而分王观众者,赵高也。
(一)
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为赵高列传。他是鄙薄这个人物,还是赵高不足以列传,不得而知。但是,从《秦始皇本纪》、《蒙恬列传》、《李斯列传》等文中,却散见着赵高的生平行事。所以,赵高卑污的一生,还是比较清晰的。赵高是赵的旧贵族。他的父亲受了宫刑,母亲被收为官奴婢。她与人野合,生下的孩子都承赵姓,也都受了宫刑。赵高的生年,应早于始皇帝5~10年,即公元前249年前后,死于公元前206年,即秦二世三年。秦始皇帝为秦王时,因为赵高有强力,通于狱法,任命他当了中车府令这样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儿,同一个县令的级别差不多。虽然不算重用,但对一个阴谋家来说,任何一片枯叶,都能成为他的进身之阶。官虽不大,但却是秦王的近臣,这就非同小可了。所以,这个台阶也就为赵高奠定了发迹的基石,也为秦王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一个中车府令,当了十余年。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十月(公元前210年),是赵高跃入龙门的重要时期。这一年,秦始皇帝最后一次出巡。丞相李斯、始皇帝的小儿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等相从。赵高并兼行府玺令事,掌握了府玺大权。器乐,秦始皇帝回程中到了沙丘(今河北巨鹿东南),得了重病。他知道自己要死了,便叫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旨意还未送走,这位千古一帝便与世长辞了。于是,赵高便使出了浑身解数,摇唇鼓舌,往来于李斯、胡亥之间,利用胡亥与扶苏,李斯与蒙恬面临的权力分配的矛盾,打着自己的算盘,他要在新的双方找到对自己有利的一方,作为暂时投靠,进一步向上爬的靠山。矛盾的双方,胡亥与扶苏是主要矛盾,而胡亥贴近始皇帝,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赵高托荫的也是胡亥。他曾为胡亥教过狱法。赵高怕的是扶苏执政。因为扶苏信任的是蒙恬。他曾有过大罪,秦王令蒙恬的弟弟蒙毅处理,蒙毅判了他死刑。秦王对赵高有所偏爱,免了他的罪。赵高清楚,如果扶苏当皇帝,蒙恬必受重用,哪还有他的好果子吃呢?于是,他费劲心机,导演了一出宫廷政变,遏制了扶苏继位。
二世胡亥是这个政变的核心。赵高看准了这一点。他利用二世与扶苏在皇位继承上的矛盾。他扣下了始皇帝的诏书,向胡亥进行策反活动。他利用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道哉!煽起胡亥的权势欲,促成胡亥当皇帝的野心。然后以汤武革命,天下称义,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德这些堂堂皇皇的历史事件,为其政变刷上一层正义的灵光,实际是遮羞布,使胡亥不致做贼心虚。这大约也就是盗亦有道吧。把神圣的灵光涂满小丑的咀脸,借以行其奸,似乎成了历史上一些奸邪小人演示其丑行的常规。说动胡亥以后,他让胡亥断而敢行,惟恐后时,促使胡亥抓紧时机,早些下手。
李斯的态度,是这场政变的关键。但是,赵高说通了胡亥后,李斯实际已陷入了一个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但是,李斯是有权力欲望的。他奔向秦国的思想动机是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就是赵高觉得有把握说动李斯的思想基础。这位在名利面前患得患失的李斯,正因为名缰利锁,而掉入了赵高的#中。赵高对李斯的策动就是从李斯的这个弱点入手软硬兼施而取得主动权的。他先说始皇帝赐长子书及府玺皆在胡亥处,抬高胡亥的权势,让李斯掂掂斤两。然后让李斯自己同蒙恬相比,说明扶苏一旦执政,李斯必不发达。然后举出秦罢免丞相、功臣,没有及于二世者也。使李斯自感地位动摇。如何巩固既得利益呢,赵高亮出了最后一著,上下合同,可以长久;中外若一,事无表里。君以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拜此而不从,祸及子孙,是以为寒心。赵高的话,句句关系到李斯的个人利益。这是致命的一击。这位为求权势,以老鼠自况,为求权势,害死自己的同窗挚友,缺乏气节的李斯,最后仰天而叹,垂泪太息,同意了赵高的政变计划,被赵高栓上了胡亥、赵高、李斯联盟的战车上了。
以胡亥为首,但以赵高为中心的政变集团组成了,于是他们诈称始皇帝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赐扶苏死。扶苏接到书信后,即自杀,除掉了胡亥即位的第一个巨大的障碍。他们到了咸阳,为秦始皇发丧,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赵高也升任郎中令,常侍中用事。赵高乃市皇帝的近臣。而这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于是,野心家的阴谋,便可以肆志以逞了。
(二)
野心是一把屠刀,一个野心不断膨胀的人,是会挥着屠刀向一个阻拦他达到狂妄目的的人砍去的。哪怕这个人本人无心去阻拦他,但只要他认为这个人是一个绊脚石,都不能逃脱。哪怕这个人曾是他的亲密伙伴,也不能放过。赵高的野心随着他的阴谋的得逞而不断膨胀。
如果说赵高拉拢胡亥、李斯,终于达到了立胡亥为太子,是用了战国纵横家的本领,鼓如簧之舌而成功的话,那么,他达到了第一个目的后,,便念念不忘的是法家的一个糟粕思想,即韩非说的: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御贤者也。就是说,本事大与否,品德的好与坏,都没有什么了不起,重要的是要有权势,有地位。于是,他便在势与位的阶梯上,运用权术,步步近逼。他的策略是,利用胡亥、消灭异己;孤立胡亥、窃取高位。
胡亥做了皇帝,并不是事件的结束。赵高忘不了:蒙恬、蒙毅手握重兵,宗室大臣,窃有异议,这些总是他实现阴谋的严重阻碍。他要实现自己的目的,现在应该走第二步棋,即利用胡亥,消灭政敌。他的基本策略是由远而近,由疏而亲;主要方法是挑拨离间;打的旗号是维护二世的地位。他向胡亥进谗言说: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不可。若知贤而愈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若诛之。于是,胡亥派曲宫杀了蒙毅,以后又迫蒙恬服毒自杀。野心的行动,但是残忍和阴毒。除却了蒙氏弟兄。赵高便回手来对付始皇帝的宗室和故臣。他向二世建议:灭大臣而远骨肉,贫者富之,贱者贵之,尽除先帝之故臣。二世接受了这个建议,重新立法,各大臣及诸公子有罪,都令赵高处置。这无异于驱羊群入虎口。结果,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务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公子高想跑跑了之,于是上书愿为始皇帝丛葬于骊山。秦俑考古队在秦陵东侧的临潼县上焦村发现十七座秦代墓葬,清理了八座。其中有男有女,四肢分裂,身首异处,有带箭,骨骼分离,其情可惨。但陪葬品比较豪华。简报编写者认为,这是秦始皇的宗亲或大臣的陪葬墓。另外,公子将闾昆弟三人,也因被诬,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吾无罪!拔箭自杀。
经过由外及内,先易后难的处置以后,朝内唯一可与赵高抗衡的,只剩下沙丘之谋的合作者李斯了。赵高便及时的将屠刀挥向李斯头顶。赵高知道,李斯也不是无能之辈。于是他设计了一个牢笼,让李斯去钻。《史记.李斯列传》中对这一过程,有着详细的描绘。这些描绘揭示了赵高的内心世界,使赵高的污浊灵魂及酷毒形象,跃然纸上。他先诱导二世沉醉于酒色享乐之中,不理朝政。然后,又以忧国之心,让李斯规劝二世不要沉溺于酒色。赵高给李斯安排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即在二世正玩的兴浓的时候,让李斯去触霉头,拂逆鳞,引起二世反感。赵高则乘机向二世说,一是沙丘之谋,李斯参与,未得贵重,心怀不满;二是陈胜、吴广起义,李斯的大儿子李由同起义军勾结;三是李斯权重,威胁二世。这三点,每点都足以使耳世心动神#,也都足以致李斯于死地。于是,二世先叫人审查李由的通盗罪。李斯此时见也不见,并下令其以李斯属郎中令,由赵高处置李斯与李由。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二世二年(公元前二0七年)七月,李斯被以谋反罪腰斩于咸阳市,同时大吃大喝,耀武扬威的政治家,就是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对秦始皇帝的统一大业作过不少贡献,有过巨大建树,又是以为有才气的文学家、书法家。却因为私心太重,利欲熏心,随波逐流,而湮没在自己追逐的浪滔之中。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他,持利禄之重,阿顺苟合,书不错的。这是李斯卑劣的一面,但他仍不愧为一代政治家。李贽认为:李斯杀人众多,应受此报。自是亢龙之悔。然,斯,龙也;高,蛆也。后人以两人同传,冤哉。李贽的感慨是可以理解的,但因果报应之说是不对的。这是李斯的悲剧性格造成的悲剧结局。李斯一死,秦王朝的大权便落在了赵高的手中。
(三)
李斯死后,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都决定于赵高。但是,这时赵高的欲壑,岂是中丞相这个位子可以填补的。他有着更大的野心。野心的产儿便是严刑苛法。他要用杀人为自己立威,爬上最高统治地位。秦始皇帝的专制和言刑已经为秦王朝埋下了潜在危机。这时需要的是温和政治,以发展生产,缓解人民的紧张心理。但是,赵高为了达到他的卑鄙阴谋,鼓励二世,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先坐诛,至收族。以至法令诛日益刻深。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也上书二世,重申韩非、商鞅法制思想中的严酷一面,让二世行督责之术。这不啻是火上浇油。于是,税民深者为明吏,刑着相伴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杀人众者为忠臣,群臣人人自危。这便是二世以后秦的政治。贾宜说: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秦王朝到了这时,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秦王朝处于风雨飘摇的危乱之中。
贤者见乱则忧,奸佞见乱则喜,他可以在纷乱中乘乱而入,夺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赵高乘乱而作,一步步进行着阴谋活动,向着窃取最高权位的目的走去。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6),为了测验大臣们的心理,他在秦宫中导演了奇特的民意测验。这便是臭名昭著的指鹿为马,束蒲为脯的丑剧。接着,令他的女婿阎乐逼死胡亥于望夷宫。胡亥这位无能而又残忍的可怜虫,死到临头,还在无耻的同阎乐讨价还价。他由愿得一郡之王,逐步降到愿与妻子为黔首,也得不到同意,才无奈自杀。二世死后,赵高权衡轻重,审时度势,琢磨人心,觉得自己还是当不了皇帝,才立了子婴为王。这一方面是中国古代人正统观念的心理状态使然,更重要的还在于赵高多行不义,遭到正义力量反对的结果。所谓神鬼不佐,无非反映了天怒人怨在赵高内心深处造成的邪恶心理对正义情绪的恐惧心态。
这时,农民起义军已对秦王朝造成四面楚歌之势,秦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人心不思报效以赵高为实际通知者的秦朝。章邯感到,在赵高的淫威下,战胜战败都不免获罪,率领秦军主力投降了项羽。穷途末路的赵高,周旋于刘邦、项羽之间,约与他们灭秦宗室,分王关中。刘邦恐其有诈没有同意。不久,他便被子婴所杀。李贽赞扬子婴这一义举时说:子婴此时何等孤弱,乃刺杀高如腐鼠,此何等识,何等才,何等胆,真贤主也。但是作为秦朝已经难以挽救了。刘邦入关中,子婴即系领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府,降轵道旁。秦王朝统一不到十五年,子婴上台四十六天,赵高为中丞相不到一年,却覆灭一朝。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政治的终结》一文中曾经说过的:在历史上活动的许多个别愿望在太多的场合下所以得到的完全不是预想的结果,往往是恰恰相反的结果。秦王朝没有传至万世,赵高也没有达到野心的顶峰。
赵高推着阴谋的车轮,沿着他酿成的血腥道路,走上了高位。他运用阴谋、机诈、权术和恐怖,给自己铺成了达到权势高位的台阶,同时也挖成了跌向粉身碎骨的深渊。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自己把自己钉上了万劫不复的耻辱柱。秦国李斯是被谁害死的?赵高是何许人物?李斯,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赵高,本为赵国贵族,后入秦为宦官(一说赵高为“宦官”乃后世曲解),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他与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胡亥为帝,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7年又设计害死李斯,成为秦国丞相。第二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不久被子婴杀掉,诛夷三族。
另外,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爱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罐《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女书。”著有《爱历篇》六章。
[编辑本段]生平
提起赵高,人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想到京剧《宇宙锋》里面那个蒙君惑主、阴险狡诈的白脸奸臣。赵高从一名小小的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在秦王朝最后的几年统治中翻云覆雨,把秦的暴虐苛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篡改遗诏扶立庸主
赵高本是赵国的贵族之后,他的父亲是赵国君主的远房本家,因为犯罪,被施以宫刑,其母受牵连沦为奴婢,赵高弟兄数人也因此而当上了太监。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赵,赵高被掳往秦国。秦始皇听说他身强力大,又精通法律,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还让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断狱。由于赵高善于观言察色、逢迎献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秦始皇和胡亥的赏识和信任。有一次,赵高犯下重罪,蒙毅按律要处他死刑,秦始皇却赦免了他并复其原职,由此不难看出秦始皇对赵高的偏爱,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位在自己眼中“敏于事”、的宠臣,日后会成为断送大秦江山的祸首。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年逾半百的始皇在第五次出巡的途中病倒了。虽然他一生都在寻求着长生不老的秘方且“恶言死”,但仍然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运作规律。随着病势一天天加重,秦始皇深知自己的大限已到,当务之急是赶快确定立储之事。他将二十几个儿子一一进行掂量,觉得胡亥虽然最得他的疼爱,但知子莫若父,此子昏庸无能,不成器;长子扶苏虽屡屡与自己政见不合,但为人“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再加上大将蒙恬的辅佐,无疑会是一位贤能的君王。况且,依照嫡长子继承制也应该传位于他。当下始皇不再犹豫,召来兼管着皇帝符玺和发布命令诸事的赵高,让他代拟一道诏书给长子扶苏。时扶苏正监军在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始皇命他将军事托付给蒙恬,赶回咸阳主持丧事。这实际上已确认了他继承者的身份。诏书封好后,始皇吩咐赵高火速派使者发出,岂料老奸巨猾的赵高假意允诺着,暗中却扣压了遗诏。
原来,这赵高在赵秦两国任事多年,早已谙熟了宫廷权力之争的残酷。他明白,一旦扶苏当上了皇帝,自己必定会受到冷落和排挤,所以,这道遗诏对自己是极为不利的。唯有扶立对自己言听计从的胡亥,才有可能保证自己日后的地位。于是,一个恶毒的计划在赵高的脑海中逐步形成了。
七月丙寅,秦始皇驾崩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太平台)。丞相李斯鉴于皇上死于宫外而太子又未确立,害怕天下人知道真相后大乱起来,也担心秦始皇的诸多儿子纷纷起来争夺皇位,于是封锁了消息,将棺材置于韫辕车(古代可以卧的车,有窗户,闭之则温,开之则凉,后也用作丧车)内,队伍所经之处,进献食物、百官奏事一切如故。因此当时除了随行的胡亥、赵高和五六名宠幸之臣知晓始皇已逝外,其余的人均被蒙在鼓里。
一天傍晚,车队停下住宿。赵高觉得时机已到,便带着扣压的遗诏来见胡亥,劝他取而代之:“而今大权全掌握在你我和丞相手中,希望公子早作打算。”胡亥早就梦想有朝一日能够登上皇帝的宝座,只是碍于忠孝仁义而不敢轻举妄动。现在听赵高一番贴心之语,蓄蕴已久的野心不禁蠢蠢欲动起来,但仍还有些犹豫,叹息道:“父皇病逝的消息还没有诏示天下,怎么好就去麻烦丞相呢?”赵高早已摸透了他的心思,胸有成竹地说:“公子不必再瞻前顾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事没有丞相的支持不行,臣愿替公子去与丞相谋划。”胡亥正求之不得,立即答应了。
李斯是秦朝开国元老之一。他跟随始皇多年,协助始皇统一天下,治理国家,因而在朝中享有很高的声望。赵高看出:只有争取到李斯,篡位之事才有可能成功。为此,他颇费了一番心计。赵高了解到李斯本出身布衣,正是因为不堪卑贱穷困才效命于秦始皇,而今虽然位居三公,享尽荣华富贵,但依然时时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唯恐有一天眼前的一切会化为泡影。于是,他决定抓住李斯这个性格弱点发动进攻。
赵高径直找到李斯,有恃无恐地对他坦言:“皇上驾崩一事,外人无从知道,给大公子扶苏的诏书及符玺也在我那里,定谁为太子,全在丞相与高一句话,丞相看着办吧!”
李斯大惊,听出了他想篡诏改立的意图。当下断然拒绝,义正辞严地说,“如此大逆不道的话,你怎么说得出口!斯本来出身低微,幸得皇上提拔,才有今日的显贵。皇上现今将天下存亡安危托付给你我,怎么能够辜负他呢!”
赵高是何等奸滑之人,见正面游说无效,便一转话锋,问道:“丞相,依你之见,在才能、功绩、谋略、取信天下以及扶苏的信任程度这几方面,你与蒙恬将军谁强呢?”这句话正触到李斯的痛处,他沉默半晌,黯然地说:“不及也。”赵高装出十分关切的样子,进一步试探道:“丞相是个聪明人,其中的厉害关系恐怕比高看得更清楚。大公子一旦即位,丞相之职必定落人蒙恬之手,到时候,你还能得善终吗?胡亥公子慈仁敦厚,实乃立嗣的最佳人选,希望丞相仔细度量度量。”
李斯此刻已心乱如麻,他太懂得失宠之臣是什么滋味了!而且,这也是他最害怕见到的。“万念私为首”,李斯当然也不例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向赵高妥协,仰天长叹一声,滴下泪来:“遭遇乱世,也只能以保身为重了!”赵高知计已成,欣喜若狂,马上与李斯合谋,假托始皇之命,立胡亥为太子;又另外炮制一份诏书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赐扶苏与蒙恬自裁。
扶苏接到诏书后,如晴天霹雳,肝胆俱裂。他失声大哭着,转身回到帐中就要拔剑自杀。蒙恬与始皇素日相交甚厚,对这份意外的诏书产生了怀疑,劝阻道:“陛下而今出巡在外,又没有立定太子,诸公子必定都虎视眈眈,暗含窥伺之心。他委任你我监军守边,足见信任之深。今天忽然派使者送来赐死命令,怎知不是有诈?不如提出恳请,弄清楚再死不迟。”那使者早就受了赵高胡亥等人的指使,只在一旁不断地催促。扶苏一向仁孝,哪里还去想是真是假,悲伤地说:“君要臣死,父要子亡,还有什么好请求的呢?”言罢挥剑自杀。蒙恬不肯不明不白地就死,使者便将他囚禁在阳周(今陕西子长县北),兵权移交给副将王离,又安排李斯的亲信为护军,这才回去复命。胡亥听说扶苏已死,心中大石落地,就有释放蒙恬的念头。此时正好遇上蒙毅替始皇祭祀名山大川归来,赵高本对他积怨已久,同时也担心日后蒙氏重新掌握大权,不如索性一网打尽。于是对胡亥进谗言:“先帝本来早就想选贤立太子,就是因为蒙毅屡次阻止才没有实行。这种不忠惑主的人,不如杀之,永绝后患。”胡亥信以为真,就派人把蒙毅拘留在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
赵高见障碍已除,建议胡亥赶快回去继承皇位。由于气候炎热,始皇的尸体己开始腐烂,一阵阵恶臭从车中传出。为掩人耳目,赵高便命人买来大批鲍鱼将臭味盖住,一行人浩浩荡荡回到了咸阳,这才发丧,公告天下,不久举行了空前隆重的葬礼。太子胡亥称帝,是为秦二世。赵高官被封郎中令,成为了胡亥最亲信的决策者。从此以后,这对暴君奸臣便在一起制造出了一幕又一幕令人发指的惨剧。貌似强大的秦王朝,也由此分崩离析。
残害忠良排除异己
胡亥登上皇位不久,就开始追求起穷奢极欲的生活来。为了显示皇帝的威仪,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的春天,他就仿效始皇的排场沿着东线出巡,一直到达海边。又南下会稽,最后由辽东返回。此外,他还大修阿房宫,征召5万名精壮之士屯卫咸阳,并收集天下奇花异草、珍禽奇兽供自己玩乐,以致于“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但他毕竟清楚自己这个皇帝当得不够光彩,因此仍时时忧心忡忡。一天,他向赵高感叹:“朕既然已君临天下,如果能在有生之年享尽人间欢乐,实现自己所有的心愿,那该是多么惬意啊!”赵高何尝没有这样的隐忧,立嗣一事,全是他一手策划,纸终究包不住火,倘若机密泄露,自己便会死无葬身之地。今日见二世亦如此,乘机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陛下所虑极是!沙丘之谋,诸公子和大臣们都在怀疑,这些人难保不怀有二心。臣每每想到这些,就战战兢兢,恐有不测。心腹大患不除,陛下又怎能安乐一世呢!”
胡亥连连点头称是,急急地问:“卿有何高见,但说无妨。”
赵高略一思忖,目露凶光,面显杀机:“陛下唯有严刑峻法,将有罪之人连坐诛族,对心怀不满的大臣及诸公子逐一打击,同时提拔陛下的心腹,安排要职。这样一来,‘才可保您高枕无忧,肆志宠乐矣!”胡亥对赵高早已深信不疑,立刻采纳了他的意见,将生杀大权一并交付给他。一时间,咸阳城内腥风血雨,魂号鬼哭,惨无人道的屠杀拉开了序幕。
赵高第一个开刀的就是蒙氏兄弟。蒙恬、蒙毅在始皇生前颇受重用,屡建奇功,在朝中也权高位尊,因此是赵高平生最忌之人。他“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胡亥的叔父知道了赵高欲杀蒙氏兄弟,赶忙进宫劝阻二世,认为诛杀忠臣乃亡国之举。无奈,利令智昏的胡亥根本听不进去,以“先帝欲立太子而蒙毅阻拦,实属危害社稷之举”的罪名,迫蒙毅自杀。随即赵高又遣使阳周追逼蒙恬,蒙恬悲愤难当,大声疾呼:“我何罪之有,无过而死乎?”遂吞药自尽。可怜一代名将没有捐躯疆场,却惨死在无耻的阉奴之手。
除掉蒙氏兄弟后,赵高的心病去了一半,便将谋杀的矛头转向了秦朝的宗室。据史书记载,赵高一次就在咸阳杀掉了胡亥的12个兄弟,将10名公主碾死于杜邮(今陕西咸阳市东)。公子将、间、昆弟三人,被囚在内宫,赐死前,皆痛哭流涕,仰天大叫:“吾无罪”惨不及言。另一公子嬴高,见众手足都死于非命,知道赵高不会放过自己,便想逃亡,却又怕连累亲族,遂提出为父皇殉葬的要求。赵高就向胡亥报告说:“现在众人整天提心吊胆,自顾不暇,已经毫无犯上作乱之心。”胡亥大悦,对他深表欣赏。接着,赵高又排挤掉不少敢于直言进谏的官员,安插了大批亲信。他的兄弟赵成,封为中车府令;女婿阎乐,当上了咸阳县令。为了堵塞群议,防止二世与其他人接触,进一步把他控制于股掌间,赵高又编造谎言说:“天子之所以尊贵,就在于要随时保持自己的威仪,使人只闻其声,不见其形。陛下年纪还轻,如果在众臣面前不经意地暴露了弱点,恐为天下人耻笑。故陛下不如居内朝处理政事,由微臣等人一旁辅佐。这样,人人都会称颂皇上的圣明。”昏庸无知的胡亥乐得把朝野大事交给赵高代理,于是不再上朝,一味寻欢作乐,决断之权大部落到了赵高的手中。随着权力的扩大,赵高的野心也不断地膨胀。他不再满足于只做一名郎中令,而将眼光转向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因此,除掉李斯在他的心目中显得日益迫切了。
当时的秦朝已是危机四伏,自秦始皇以来的暴政到了胡亥之世更加变本加厉。“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沉重的徭役赋税和残酷的苛政刑法,使人民苦不堪言;六国的旧贵族们也日夜谋划着复辟江山。各种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终于点燃了反秦的熊熊烈火。农民领袖陈胜、吴广首先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揭竿而起;旧贵族的势力也很活跃,他们纷纷招兵买马,企图利用农民力量达到复辟目的;秦朝的小官吏如刘邦等人,由于不满秦的统治,也加入了起义的队伍。虽然他们心怀各异,但由于眼前利益一致,因此很快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所向披靡,极大地震撼着秦室的根基。
李斯面对危局,心急如焚,屡次想进见二世,二世只是不许。赵高见此情形,假意问李斯:“现在关东反叛的盗贼如此嚣张,但皇上仍然声色犬马,毫不关心。我本想劝阻一番,无奈位卑言微。丞相乃先帝重臣,说话有份量,为何不进谏呢?”李斯苦笑摇头:“我何尝没有想过。只是现在陛下常居深宫,很难见到,我找不到机会啊。”赵高见李斯已上钩,心下窃喜,表面却不动声色:“只要丞相肯进言,卑职一定留心,瞅到皇上有空闲,立即来禀报。”李斯自是感激不尽。。
赵高深知胡亥已沉湎于酒色而不能自拔,当然就十分反感别人在他玩兴正浓的时候来打扰。于是,每当看到胡亥歌舞狂欢,与众姬妾厮混时,赵高就派人通知李斯:“皇上正闲着,可以奏事。”李斯赶忙去求见,一连几次,都是如此。二世非常恼怒,破口大骂:“李斯这老贼,竟敢拿朕寻开心!我闲着的时候他不奏事,偏我宴饮正酣之时再三扫我兴致。难道是看朕年轻,瞧不起朕吗。”
赵高在一旁,立即应声说:“哎呀!如果丞相真这么想,那就糟了!沙丘之谋,丞相也是参与者。现在,陛下做了皇帝,他却没捞到多少好处,必定怀恨在心。大概他是想让陛下实行分封,立他为王呢!”赵高见胡亥的脸色越来越青,压低了嗓门,轻轻叹道:“另外,还有一事,陛下不问,臣还不敢直言相告。”胡亥见他欲言又止,立时引起了警惕,厉声问:“莫非又与李斯有关?”赵高拜了两拜,接着说:“丞相的长子李由现任三川郡守,造反闹事的贼子陈胜等人与丞相本是同乡。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所以盗贼们经过三川的时候,李由也不组织攻击,致使事端越闹越大。臣还听说李由与陈贼有过书信往来,由于还没有得到真凭实据,才不敢贸然奏知圣上。”胡亥正在气头上,闻之雷霆大发,立刻就要审办李斯,并当即派人去调查李由通盗一事。李斯知道后,才恍悟自己中了赵高的圈套。他上书给二世,一面申诉自己的冤屈,一面指出赵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提醒二世当心。
然而此时的胡亥,早就被赵高完全迷惑,视其为股肱心腹,尽忠贤臣。他将李斯的申诉书交给赵高过目,嘱其小心。赵高佯作悲伤,凄凄惨惨地说:“丞相父子谋逆之心已久,所担心的就臣一人。臣死不足惜,只是担心陛下的安危。”这几句“赤胆忠心”之言,使胡亥大为感动。他安慰赵高道:“爱卿不必挂心,有朕在,谁敢动你。”自此赵高更加肆无忌惮。
过了几日,李斯邀同将军冯劫和右丞相冯去疾联名上奏二世,建议暂停阿房宫的工程,减少边区戍守和转输,以缓解民愤。二世对李斯本就有怒气,这下一触即发。他咆哮道:“这些都是先帝开创的功业,必须继续从事!如今我才即位两年,就蜂盗并起,完全是因为你们镇压不力所致,却想罢先帝之所为。你们身为两朝重臣,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还有何资格占着丞相、将军的位子!”说罢,下令将他们交付司法官审办。
冯去疾、冯劫非常痛心,为了不受羞辱,不久便在狱中含恨自杀。胡亥派赵高审讯李斯父子谋反的案件,包藏祸心的赵高马上露出了魔王般的本性。他天天严刑逼供,直打得李斯皮开肉绽,体无完肤;李斯实在受不住,只得招了假供。他之所以不自杀,是因为自思有雄辩之才,又是秦王朝的有功之臣;而且,自己也的确没有谋反,说不定通过上书二世就会赦免他。可是天真的李斯哪里知道,进谏之路已完全为赵高一党把持,申诉书全落人了赵高手中。恣意妄为的赵高轻蔑地将书撕个粉碎:“囚犯还有资格上书!”为了堵住李斯曲嘴。他派自己的亲信扮成御史(监察官)、谒者(官名,为国君掌管传达)、侍中(官名,秦时设五人,往来殿内、东厢奏事),轮番提审。若李斯以实情相对,则施行拷打,直到李斯坚持假供不再改口为止。后来二世真的派人来审讯他,李斯以为还是和以前一样,就仍以假口供对之。胡亥看到口供后,以为李斯真想谋反,对赵高感恩戴德:“如果不是爱卿,朕几乎被丞相出卖了!”等到调查“李由通盗”的使者到三川时,李由已为项梁带领的起义军所杀。赵高见死无对证,便又欺骗二世说已将其就地正法。
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经过一系列精心策划,李斯的罪名终于被赵高罗织而成,再也无法改变了。奔赴腰斩刑场的李斯,悔恨交加却为时晚矣。当年沙丘之谋,他如果不贪求一时私利,又何至于落得今日的下场呢?胡亥的昏庸,赵高的阴毒,都是他始料不及的。这位功过参半的丞相;临死前已敏锐地嗅到了秦必亡的气息:“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大秦的气数,在胡亥与赵高的统治下,已丧失殆尽。
弑君夺位不得善终
李斯死后,赵高名正言顺地当上了丞相,事无大小,都完全由他决断,几乎成了太上皇。羽翼已丰的他,渐渐不把胡亥放在眼中了。一天,赵高趁群臣朝贺之时,命人牵来一头鹿献给胡亥,说:“臣进献一马供陛下赏玩。”胡亥虽然糊涂,但是鹿是马还是分得清。他失声笑道:“丞相错了,这明明是头鹿,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板起脸,一本正经地问左右大臣;“你们说这是鹿还是马?”围观的人,有的慑于赵高的淫威,缄默不语;有的惯于奉承,忙说是马;有的弄不清赵高的意图,说了真话。胡亥见众口不一,以为自己是冲撞了神灵,才会认马为鹿,遂召太卜算卦,太卜道:“陛下祭祀时没有斋戒沐浴,故至于此。”胡亥信以为真,便在赵高的安排下,打着斋戒的幌子,躲进上林苑游猎去了。二世一走,赵高便将那些敢于说“鹿”的人纷纷正法。
那么,赵高为什么要导演这场“指鹿为马”的丑剧呢?这是有其险恶用心的。他考虑到,虽然自己铲除了一批朝中重臣,但不能保证人人都服从自己。借此正好检验一下人心向背,进一步清除异己分子,巩固自己的势力,为篡位扫清道路;此外,他还可以从中了解到胡亥对自己的信任程度,以便伺机而动。果然,这件事以后,朝中上下莫不噤声,都看赵高的眼色行事,任其为所欲为。
然而,此刻的咸阳城外,已到处卷起了亡秦风暴。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义军以更加迅猛的势头继续战斗。秦二世三年巨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一役中,秦军主力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精锐尽失,大将王离被擒。章邯求助不成,恐朝廷降罪,率12万大军投诚。六国旧贵族见机纷纷自立为王,并力西进。刘邦带着数万兵马迂回进入武关(今陕西商洛县西南丹江北岸),为了早日攻克咸阳,他派人暗中与赵高联系,希望赵高能作内应。赵高担心胡亥知道后祸及自己,便称病不上朝,私下里暗算着乘乱夺位之事。
章邯的倒戈,给了摇摇欲坠的秦王朝一个沉重的打击,荒淫的胡亥也不能再坐视不管了,他寝食难安,日日斋戒于望夷宫,惶惶不可终日。他派使者质问赵高:“丞相不是总说关东盗贼不能成气候吗,令天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赵高听了大惊失色,知道二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与不满,若不尽早下手,只怕日后夜长梦多。于是秘密与弟弟赵成和女婿阎乐商议对策,制定了弑君政变的计划:由咸阳令阎乐率领手下士兵装扮成山东农民军攻打望夷宫(今河南咸阳市东北泾河南岸),以郎中令赵成为内应,赵高则负责指挥全局。
一切安排妥当后,赵成便在宫内散布谣言,假装说有盗贼,命令阎乐发兵追击,致使宫内防守空虚。同时,阎乐指使部分亲兵,化装成农民军,将自己的母亲劫持起来,暗中送到赵高家中,一边又率千余人以追贼为名直逼望夷宫而来。他们冲到宫门前,大声向守门官吼道:“强盗进了宫门,你们为何不抵挡?”守门官莫名其妙,问:“宫内外禁卫森严,怎么会有贼人进宫呢?”
阎乐不容分辩,手起刀落,杀死了守门官,冲进了望夷宫。逢人便砍,见人放箭。一时宫中血肉横飞,惨不忍睹。胡亥见状吓得目瞪口呆,全身瘫软,直到赵成与阎乐走进来。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胡亥又惊又怒,急召左右护驾,怎料侍从们早已溜之大吉,只有一个宦者站在身边。他揪住宦者的衣衫,歇斯底里大叫:“你怎么不早告诉我呢,现在弄成这样,我该怎么办!”宦者鼓起勇气道:“正因为奴才平时不敢说话,才能活到今天。否则,早就被皇上赐死了。”二世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垂头丧气。今日的局面,的确是他咎由自取。
阎乐冲到胡亥面前,胡亥一边后退一边颤声道:“朕乃真龙天子,你敢弑君!”阎乐气势汹汹:“你这个无道暴君,搜刮民膏,残害无辜,天下人人得而诛之。你还有什么可说的?”胡亥还欲作垂死挣扎,胆战心惊地问:“我可以见一见丞相吗?”阎乐一口拒绝:“不行!”胡亥仍不死心,哭丧着脸哀求:“那么,可以给我一个郡王当吗?万户侯也行。”阎乐摇摇头。胡亥绝望地叫道:“只要保全性命,我情愿做一名百姓,这总行了吧]”阎乐不耐烦地说:“我奉丞相之命,为天下铲除暴君,你说得再多也没用,快快自裁吧!”此时的胡亥,才了解到这场宫廷政变的幕后指使人竟然是他无比尊重和信赖的赵高。多年来养在身边的居然是一只老虎!他痛心疾首,悔怨交加,却已无可奈何,只得最后再眷恋地环顾了一下巍峨的宫殿,回想了一下昔日奢靡安逸的生活,咬咬牙,拔出长剑,结束了他可怜又可恨的一生。
阎乐向赵高报告了胡亥已死的消息,赵高欣喜若狂,匆匆赶到现场,摘下了胡亥身上的玉玺佩上,大步走上殿去,准备宣布登基。但是文武百官皆低头不从,以无声的反抗粉碎了他的皇帝梦。赵高顿觉天旋地转,他这才感到自己的罪恶达到了“天弗与,群臣弗与”的程度,只得临时改变主意,将玉玺传给了扶苏的长子子婴。由于秦的力量已大为削弱,子婴只得取消帝号,复称秦王。
子婴早在当公子期间,就已耳闻目睹了赵高的种种罪行。现在被赵高推上王位,知道自己不过乃是一个傀儡而已。子婴不愿再重蹈胡亥的覆辙,便与自己的贴身太监韩谈商定了斩除赵高的计划。
原来赵高要子婴斋戒五日后正式即王位。等到期限到了,赵高便派人来请子婴接受王印,正式登基。可子婴推说有病,不肯前往。赵高无奈,只得亲自去请。等赵高一到,太监韩谈眼疾手快,一刀就将他砍死了。子婴随即召群臣进宫,历数了赵高的罪孽,并夷其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编辑本段]赵高的非宦官之说
赵高是沙丘之谋的主谋,也是未来毁灭秦帝国的主要人物。有关赵高的身世,两千年来了解甚少而曲解甚多。
我们知道,赵高是有儿女的人。他的女儿嫁与阎乐。阎乐任咸阳令,曾经参与望夷宫政变。这是赵高不是宦阉的明确证据。实际上,司马迁从来没有说过赵高是宦阉,不仅司马迁没有说过,东汉以前的所有史籍中都没有赵高是宦阉的记载。说赵高是宦阉的误解,一是出于对“宦”字理解的错误,二是基于错误的文字“隐宫”所作的丑化曲解。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说赵高是“宦人”,有“宦籍”。这是赵高被误解为宦阉的一条材料。然而,根据新出土的《张家山汉墓竹简》,“宦”,就是在宫中内廷任职的意思。宦人,就是任职于宫内之人,相当于王或者皇帝的亲近侍卫之臣。宦籍,就是用来登录出入于宫门者的登记册。秦汉时代,不管是“宦人”、“宦籍”,还是“宦官”的用语,都没有指被去势的男人出仕宫内官职,也就是后代所谓的“宦官”的语义。当时,被去势后的男人被称为“奄(阉)人”,在宫中任职的阉人被称为“宦奄(阉)”,定义非常清楚。根据这个最新的材料,赵高是任职于宫中的宦人,也就是皇帝的亲近之臣,而不是被去势的宦阉。
《史记·蒙恬列传》说“赵高兄弟皆生隐宫”。这是赵高被曲解为宦阉的另一条材料。
“隐宫”一词,本来语义不明。东汉以后,一位为《史记》作注解的刘姓人士借题发挥,他将“隐宫”之“宫”解释为去势的宫刑,进而生发开去说,赵高的父亲受宫刑去势,母亲与他人野合生下了赵高兄弟。赵高兄弟冒姓赵,也受宫刑被去势成了宦官。谎话越编越大,越编越痛快,于是以讹传讹,到了唐代以后,赵高一家都是宦阉的不经流言,就逐渐固定下来。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早就根据《睡虎地云梦秦简》指出,“赵高兄弟皆生隐宫”的“隐宫”一词,是“隐官”的误写。《张家山汉墓竹简》出土以后,隐官的意义更加清楚明白。隐官,既用来指称刑满人员工作的地方,也用来指称刑满人员的身份,与宫刑和去势完全没有关系。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论断,叫做层累地形成的古代史。顾先生以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古代史,经过了历代不断地改造重写,已经不是原汁原味,而是添加了历代所喜好的口味。为了了解真实的古代史,必须清理历代的添加,复原古代的真相。东汉因为宦阉之祸亡了国,刘氏的曲解投合了当时人痛恨宦阉的心情,大家都愿意传布亡国祸首都是宦阉的流言。唐代又是宦官专权乱政,古来宦阉亡国的阴魂未散,在类比声讨的风气下,赵高是宦阉的流言蜚语,自然光大发扬,成了不刊定论。明代,宦阉之祸愈演愈烈,到了清末,大太监李连英还在慈禧宫中肆意擅权,人们对宦官的痛恨无以复加。如此代代层累之下,曲解的历史也就一直被作为正史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不过,这些都是题外话了,我只是借此感慨人性的软弱,我们都愿意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事情,至于真不真,假不假,倒在其次了。
历史叙事,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叙事。核实历史事实的真相,是历史学家所从事的工作的基础,因为没有真实,尔后的一切都是流沙上的建筑。不过,真假的鉴定,史料的考证,那是需要用论文的形式表达的另一种历史。眼下而今,我们还是回到历史叙事上,再次切入沙丘之谋前赵高的为人行事上来。
赵是赵国王族的姓氏,赵高的父系是赵国王室的疏族。战国时代,天下合纵连横,各国间结盟换约,相互间以王室公子作为人质。这些作为人质的公子,多是国君众多子女中不受宠爱的疏远者,被打发出质后往往长期滞留异国他乡,不少人贫穷潦倒终生,至死不得归还。赵高祖上,大概是由赵国到秦国作质子的这一类公子,在赵国无宠,在秦国无援,不得意而滞留于秦,后来在秦国娶妻生子,子孙后代流落于咸阳市井当中,成为秦人,与普通庶民无异。
赵高有兄弟数人,都出生于隐官。在历史上留下姓名者,只有弟弟赵成。赵成后来接替赵高,做了秦帝国的郎中令,曾经参与谋杀秦二世的望夷宫政变,也是一位人物。隐官是政府设置于不引人注目处的手工作坊,用来安置刑满罪人工作。赵高的母亲,因为有罪受过刑罚,赦免后,由于身体有受刑后的残疾,不便见人,也不愿被人瞧见,就一直在隐官劳动生活。
在秦代的等级身份规定中,在隐官劳动生活的人,其身份也叫隐官,用现在的话来说,相当于刑满释放人员,地位在普通庶民之下,所能占有的土地和住宅,只有普通庶民的一半。帝国法律注重公正,隐官虽然地位低下,其婚姻却不受限制,隐官子女的身份也同于普通庶民。赵高的父亲,大概是在隐官工作的下级文法官吏,通晓法律,精于书法,在隐官任职时结识了赵高的母亲,组建了家庭,生下赵高兄弟。秦是注重世业的国家,子承父业、以吏为师成了帝国的国策。赵高成年以后能够走文法的道路入仕,成为第一流的书法家和法学家,都与父亲的职业和影响密切相关。
赵高生于秦昭王末年,大概是在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前后生于秦国首都咸阳。当时,秦国和赵国间的长平之战早已结束,赵国首都邯郸被秦军长期围困后刚刚解围。三年以前,秦始皇出生于邯郸,此时正与母亲一道困处城中,惶惶不可终日。想来也是有趣,秦始皇和赵高基本上是同龄人,他们在历史上扮演了交换毁灭的角色。秦始皇的父亲是秦国的王族,他由秦入质于赵,娶赵人为妻。秦始皇出生于赵都邯郸,后来消灭了赵国。赵高的祖上是赵国的王族,由赵入质于秦,娶秦人为妻。赵高出生于秦都咸阳,后来毁灭了秦国。另一位同龄人刘邦,同年出生于楚国的沛县,四十余年后,他与赵高联手消灭了秦,不久又继承了秦始皇的遗业,以秦为根基创建了汉。至于另一位关系秦帝国兴亡的重要人物李斯,此时已经成年,大概二十五岁左右,正在楚国作郡的小吏。这些将要推动历史的人物,尚未碰撞在一起,正散处各地,默默地等待着历史的召唤。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以耕战立国,以法律治国。军人,最受社会推崇;官吏,最为民人敬畏。秦国男子走上社会的途径,不外从军和为吏两条正道。男子十七岁成年,傅籍开始承担国家的徭役租税,或者应征参军,杀敌立功,或者入学室学习,通过选考出任官吏。学室是专门培养文法官吏的官设学校,分别设置在首都和各郡。学生多从文法官吏的子弟当中选拔,十七岁入学,学习三年,主要学习识字、书法和法律。学满三年以后,在所在学室参加资格考试,可以背写五千字以上者为合格,除授为史,即可以担当文法事务的小吏,也就是办事员。除授为史者,进而可以参加中央政府主持的初等选拔考试。初等选拔考试在各地举行,各郡的试卷送到首都咸阳,统一由少府属下的大史审阅判定。判定的结果,提拔最优,处罚最劣。成绩最优秀者被任命为出身县的令史,相当于秘书一类,直接在县令的手下工作;成绩最差者,其所除授的史职将被取消。三年后,出任令史者还有一次高等选拔考试,经过严格的考试和审查,选拔最优秀者一人,进入宫廷担当尚书卒史,以内廷秘书的职务,直接在秦王的左右工作。
[编辑本段]赵高身世考
有关赵高身世的史料甚少,《史记》蒙恬列传曰: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这条材料,是我们了解赵高身世的唯一史料。我们将这条材料分为两个部分来加以解读。首先看史料的前半部分,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
这是讲赵高的父系,是赵国王室一族的远亲。究竟是什幺样的远亲,因为何事,何时来到秦国,因为没有其它的史料,已经无法准确地知道。不过,根据战国时各国间的往来关系,我们可以作一点合理的推测。战国时代,天下合纵连横,各国间结盟换约,相互以王室公子作为人质。赵孝成王元年,秦军攻秦,赵国求救于齐国,送孝成王弟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质子出质他国以后,往往是长期滞留不归。秦始皇的父亲子楚,是秦昭王的孙子,长期在赵国首都邯郸作人质,不得归返秦国。子楚是太子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中的一个,非长非幼,母亲无宠,受冷遇而被打发到赵国。当时秦赵间战事不断,赵国也对他冷眼相看。以子楚在赵国的处境而言,史称“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如果没有吕不韦的帮助作了安国君的适嗣,得以回到秦国,子楚可能终身滞留赵国,贫穷潦倒,他在赵国的子孙,其境况就更是沉沦了。以子楚的可能遭遇推论赵高的祖上,或许就是为质于秦的赵国王室公子,在赵国无宠,在秦国无助,终身滞留秦国,在秦国娶妻生子,子孙后代流落于咸阳市井当中,成为秦人与普通庶民无异。
如果以上推则不错的话,我们再继续来解读史料后半部分。
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赵高有兄弟数人,史书上见到名字的有弟弟赵成。赵高出任丞相以后,赵成接替赵高担任郎中令,参与了废杀二世皇帝的望夷宫政变。赵高的母亲受过刑罚,赵高兄弟数人,都出生于“隐宫”,世世代代,低下卑贱。隐宫,《正义》说:“余刑见于市朝。宫刑,一百日隐于荫室养之乃可,故曰隐宫,下蚕室是。”将“隐宫”解释为“蚕室”,为处宫刑以及宫刑者疗养康复之处。这个解释,姑且不论其正确与否,依照这个解释,对于赵高的母亲受刑,赵高兄弟数人为何生于这种地方,道理上完全讲不通。马非百先生以为,隐宫当为“隐官”之文误。他根据《云梦秦简》秦律十八种军爵律及法律问答,隐官为官府的手工作坊,收容赦免后身体有残缺的受刑者作工。赵高的母亲有罪“被刑僇”,身体有残缺,赦免后在“隐官”做工生活,赵高及其兄弟数人,出生于这里。马先生所论,甚为恰当。据《张家山汉简》户律,隐官一词,不仅用来指称收容刑余者的官府手工作坊,更用来指称被收容于隐官的刑余之人,在爵制等级身份的秦汉社会中,隐官是一种法律定义明确的身份,其身份与(减刑有期)刑徒的司寇同等,在没有爵位的什伍、公卒和庶人之下一等,其田宅名有量的限制为半顷半宅,相当于庶人等级的一半,允许单独立户。也就是说,隐官是介于庶人和奴隶之间的一种身份,相当于今天的刑满释放人员。因为母亲的身份为刑余隐官的原故,所以史称赵高世世卑贱。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傅律:“公士、公卒及士五(伍)、司寇、隐官子,皆为士五(伍)。”据此,隐官产子,其身份当是无爵的士五。也就是说,尽管赵高的母亲是刑余隐官,身份低贱,但是,赵高兄弟的法律身份是士五,与普通的庶民相同。赵高的身份仕途,主要受父亲的影响。关于赵高的父亲,史书完全没有提及。
据《云梦秦简》,《秦律十八种》之《内史杂》“非史子医殳(也),毋敢学学室,犯令者有罪。”上引《张家山·汉简》史律也说史之子学史。史是世袭,史之子才能作史学童入学室学习。已如前述,赵高出仕,走的是学史入仕的途径,以史之子学史而论,他的父亲,当然也是史了。作为一种可能,赵高的父亲也是长于刀笔的史,在隐官作下级文牍官吏,与在隐官工作的赵母婚配生育赵高与兄弟数人。如此,我们也便于解释赵高何以能够成为当时第一流的法律家和书法家,能够学史步步高中,出人头地,乃是有父亲的身传家教的原故。这一点,可以参见汉初能吏张汤的家世。张汤为刀笔之吏是子承父业,他的执法行政能力,完全受家业和父亲的影响。张汤以后,张家世代以律学传家,皆是身传家教的世业。
[编辑本段]赵高生年考
关于赵高的生年,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根据赵高的仕宦经历,我们可以作大致的推测。上引《史记》李斯列传载赵高说李斯拥立胡亥说:
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世者也,卒皆以诛亡。
赵高说李斯,是在秦始皇三十七(公元前210)年的沙丘之谋。此时,赵高进入秦宫为吏,已有二十余年。据此前推二十余年,以二十一到二十九年计算,赵高进入秦宫当在秦王政八年到十六年之间。取其中间,以二十五年计算,可以大致将赵高进入秦宫的时间定在秦王政十二(前235)年。
那么,赵高进入秦宫时的年龄究竟是多少岁呢?已如上述,赵高的仕宦经历是:史学童-史-令史-尚书卒史-中车府令-郎中令-丞相。根据上引《张家山汉简》史律,史学童入学室是十七岁,三年后有揄史的考试,三年后再有统一考试。以此推测,赵高十七岁入学室为史学童,二十岁太史考试合格揄史,二十三岁参加统一大试,以第一名除为尚书卒史入宫任职,时间在秦王政十二年。也就是说,秦王政十二年,赵高二十三岁。以此计算,赵高出生于秦昭王四十九(前258)年,死于秦二世三(前207)年,活了五十二岁。赵高任郎中令,是在五十岁时,出任丞相,是在五十一岁时。简单列表如下:
前258年秦昭王49年赵高生1岁
前242年秦王政5年赵高17岁傅,入学室为史学童
前239年秦王政8年赵高20岁考试除为史
前236年秦王政11年赵高23岁并课第一除为尚书卒史,进入秦宫
40岁以前担任中车府令
前209年二世元年赵高50岁郎中令
前208年二世2年赵高51岁丞相
前207年二世3年赵高52岁死
论赵高
历史有时会玩弄一个恶作剧。使得一个平庸可笑的人物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于是,哪怕在一个短暂的时期里,也使善恶、忠奸、美丑一下子都被颠倒,甚至成为一个社会或者一个王朝分崩瓦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赫赫烈烈的秦帝国建国以后,秦始皇帝曾踌躇满志地想: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记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然而,秦王朝传不过三世,享国仅及十五,便江山易姓,国破家亡。究其原因,自然很多。赵高所起的作用,虽不是根本原因,也是重要原因,汉朝人说:秦使赵高执#而复其车。清代人说:#二世之首,欲灭宗室,约楚降,而分王观众者,赵高也。
(一)
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为赵高列传。他是鄙薄这个人物,还是赵高不足以列传,不得而知。但是,从《秦始皇本纪》、《蒙恬列传》、《李斯列传》等文中,却散见着赵高的生平行事。所以,赵高卑污的一生,还是比较清晰的。赵高是赵的旧贵族。他的父亲受了宫刑,母亲被收为官奴婢。她与人野合,生下的孩子都承赵姓,也都受了宫刑。赵高的生年,应早于始皇帝5~10年,即公元前249年前后,死于公元前206年,即秦二世三年。秦始皇帝为秦王时,因为赵高有强力,通于狱法,任命他当了中车府令这样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儿,同一个县令的级别差不多。虽然不算重用,但对一个阴谋家来说,任何一片枯叶,都能成为他的进身之阶。官虽不大,但却是秦王的近臣,这就非同小可了。所以,这个台阶也就为赵高奠定了发迹的基石,也为秦王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一个中车府令,当了十余年。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十月(公元前210年),是赵高跃入龙门的重要时期。这一年,秦始皇帝最后一次出巡。丞相李斯、始皇帝的小儿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等相从。赵高并兼行府玺令事,掌握了府玺大权。器乐,秦始皇帝回程中到了沙丘(今河北巨鹿东南),得了重病。他知道自己要死了,便叫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旨意还未送走,这位千古一帝便与世长辞了。于是,赵高便使出了浑身解数,摇唇鼓舌,往来于李斯、胡亥之间,利用胡亥与扶苏,李斯与蒙恬面临的权力分配的矛盾,打着自己的算盘,他要在新的双方找到对自己有利的一方,作为暂时投靠,进一步向上爬的靠山。矛盾的双方,胡亥与扶苏是主要矛盾,而胡亥贴近始皇帝,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赵高托荫的也是胡亥。他曾为胡亥教过狱法。赵高怕的是扶苏执政。因为扶苏信任的是蒙恬。他曾有过大罪,秦王令蒙恬的弟弟蒙毅处理,蒙毅判了他死刑。秦王对赵高有所偏爱,免了他的罪。赵高清楚,如果扶苏当皇帝,蒙恬必受重用,哪还有他的好果子吃呢?于是,他费劲心机,导演了一出宫廷政变,遏制了扶苏继位。
二世胡亥是这个政变的核心。赵高看准了这一点。他利用二世与扶苏在皇位继承上的矛盾。他扣下了始皇帝的诏书,向胡亥进行策反活动。他利用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道哉!煽起胡亥的权势欲,促成胡亥当皇帝的野心。然后以汤武革命,天下称义,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德这些堂堂皇皇的历史事件,为其政变刷上一层正义的灵光,实际是遮羞布,使胡亥不致做贼心虚。这大约也就是盗亦有道吧。把神圣的灵光涂满小丑的咀脸,借以行其奸,似乎成了历史上一些奸邪小人演示其丑行的常规。说动胡亥以后,他让胡亥断而敢行,惟恐后时,促使胡亥抓紧时机,早些下手。
李斯的态度,是这场政变的关键。但是,赵高说通了胡亥后,李斯实际已陷入了一个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但是,李斯是有权力欲望的。他奔向秦国的思想动机是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就是赵高觉得有把握说动李斯的思想基础。这位在名利面前患得患失的李斯,正因为名缰利锁,而掉入了赵高的#中。赵高对李斯的策动就是从李斯的这个弱点入手软硬兼施而取得主动权的。他先说始皇帝赐长子书及府玺皆在胡亥处,抬高胡亥的权势,让李斯掂掂斤两。然后让李斯自己同蒙恬相比,说明扶苏一旦执政,李斯必不发达。然后举出秦罢免丞相、功臣,没有及于二世者也。使李斯自感地位动摇。如何巩固既得利益呢,赵高亮出了最后一著,上下合同,可以长久;中外若一,事无表里。君以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拜此而不从,祸及子孙,是以为寒心。赵高的话,句句关系到李斯的个人利益。这是致命的一击。这位为求权势,以老鼠自况,为求权势,害死自己的同窗挚友,缺乏气节的李斯,最后仰天而叹,垂泪太息,同意了赵高的政变计划,被赵高栓上了胡亥、赵高、李斯联盟的战车上了。
以胡亥为首,但以赵高为中心的政变集团组成了,于是他们诈称始皇帝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赐扶苏死。扶苏接到书信后,即自杀,除掉了胡亥即位的第一个巨大的障碍。他们到了咸阳,为秦始皇发丧,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赵高也升任郎中令,常侍中用事。赵高乃市皇帝的近臣。而这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于是,野心家的阴谋,便可以肆志以逞了。
(二)
野心是一把屠刀,一个野心不断膨胀的人,是会挥着屠刀向一个阻拦他达到狂妄目的的人砍去的。哪怕这个人本人无心去阻拦他,但只要他认为这个人是一个绊脚石,都不能逃脱。哪怕这个人曾是他的亲密伙伴,也不能放过。赵高的野心随着他的阴谋的得逞而不断膨胀。
如果说赵高拉拢胡亥、李斯,终于达到了立胡亥为太子,是用了战国纵横家的本领,鼓如簧之舌而成功的话,那么,他达到了第一个目的后,,便念念不忘的是法家的一个糟粕思想,即韩非说的: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御贤者也。就是说,本事大与否,品德的好与坏,都没有什么了不起,重要的是要有权势,有地位。于是,他便在势与位的阶梯上,运用权术,步步近逼。他的策略是,利用胡亥、消灭异己;孤立胡亥、窃取高位。
胡亥做了皇帝,并不是事件的结束。赵高忘不了:蒙恬、蒙毅手握重兵,宗室大臣,窃有异议,这些总是他实现阴谋的严重阻碍。他要实现自己的目的,现在应该走第二步棋,即利用胡亥,消灭政敌。他的基本策略是由远而近,由疏而亲;主要方法是挑拨离间;打的旗号是维护二世的地位。他向胡亥进谗言说: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不可。若知贤而愈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若诛之。于是,胡亥派曲宫杀了蒙毅,以后又迫蒙恬服毒自杀。野心的行动,但是残忍和阴毒。除却了蒙氏弟兄。赵高便回手来对付始皇帝的宗室和故臣。他向二世建议:灭大臣而远骨肉,贫者富之,贱者贵之,尽除先帝之故臣。二世接受了这个建议,重新立法,各大臣及诸公子有罪,都令赵高处置。这无异于驱羊群入虎口。结果,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务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公子高想跑跑了之,于是上书愿为始皇帝丛葬于骊山。秦俑考古队在秦陵东侧的临潼县上焦村发现十七座秦代墓葬,清理了八座。其中有男有女,四肢分裂,身首异处,有带箭,骨骼分离,其情可惨。但陪葬品比较豪华。简报编写者认为,这是秦始皇的宗亲或大臣的陪葬墓。另外,公子将闾昆弟三人,也因被诬,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吾无罪!拔箭自杀。
经过由外及内,先易后难的处置以后,朝内唯一可与赵高抗衡的,只剩下沙丘之谋的合作者李斯了。赵高便及时的将屠刀挥向李斯头顶。赵高知道,李斯也不是无能之辈。于是他设计了一个牢笼,让李斯去钻。《史记.李斯列传》中对这一过程,有着详细的描绘。这些描绘揭示了赵高的内心世界,使赵高的污浊灵魂及酷毒形象,跃然纸上。他先诱导二世沉醉于酒色享乐之中,不理朝政。然后,又以忧国之心,让李斯规劝二世不要沉溺于酒色。赵高给李斯安排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即在二世正玩的兴浓的时候,让李斯去触霉头,拂逆鳞,引起二世反感。赵高则乘机向二世说,一是沙丘之谋,李斯参与,未得贵重,心怀不满;二是陈胜、吴广起义,李斯的大儿子李由同起义军勾结;三是李斯权重,威胁二世。这三点,每点都足以使耳世心动神#,也都足以致李斯于死地。于是,二世先叫人审查李由的通盗罪。李斯此时见也不见,并下令其以李斯属郎中令,由赵高处置李斯与李由。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二世二年(公元前二0七年)七月,李斯被以谋反罪腰斩于咸阳市,同时大吃大喝,耀武扬威的政治家,就是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对秦始皇帝的统一大业作过不少贡献,有过巨大建树,又是以为有才气的文学家、书法家。却因为私心太重,利欲熏心,随波逐流,而湮没在自己追逐的浪滔之中。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他,持利禄之重,阿顺苟合,书不错的。这是李斯卑劣的一面,但他仍不愧为一代政治家。李贽认为:李斯杀人众多,应受此报。自是亢龙之悔。然,斯,龙也;高,蛆也。后人以两人同传,冤哉。李贽的感慨是可以理解的,但因果报应之说是不对的。这是李斯的悲剧性格造成的悲剧结局。李斯一死,秦王朝的大权便落在了赵高的手中。
(三)
李斯死后,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都决定于赵高。但是,这时赵高的欲壑,岂是中丞相这个位子可以填补的。他有着更大的野心。野心的产儿便是严刑苛法。他要用杀人为自己立威,爬上最高统治地位。秦始皇帝的专制和言刑已经为秦王朝埋下了潜在危机。这时需要的是温和政治,以发展生产,缓解人民的紧张心理。但是,赵高为了达到他的卑鄙阴谋,鼓励二世,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先坐诛,至收族。以至法令诛日益刻深。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也上书二世,重申韩非、商鞅法制思想中的严酷一面,让二世行督责之术。这不啻是火上浇油。于是,税民深者为明吏,刑着相伴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杀人众者为忠臣,群臣人人自危。这便是二世以后秦的政治。贾宜说: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秦王朝到了这时,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秦王朝处于风雨飘摇的危乱之中。
贤者见乱则忧,奸佞见乱则喜,他可以在纷乱中乘乱而入,夺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赵高乘乱而作,一步步进行着阴谋活动,向着窃取最高权位的目的走去。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6),为了测验大臣们的心理,他在秦宫中导演了奇特的民意测验。这便是臭名昭著的指鹿为马,束蒲为脯的丑剧。接着,令他的女婿阎乐逼死胡亥于望夷宫。胡亥这位无能而又残忍的可怜虫,死到临头,还在无耻的同阎乐讨价还价。他由愿得一郡之王,逐步降到愿与妻子为黔首,也得不到同意,才无奈自杀。二世死后,赵高权衡轻重,审时度势,琢磨人心,觉得自己还是当不了皇帝,才立了子婴为王。这一方面是中国古代人正统观念的心理状态使然,更重要的还在于赵高多行不义,遭到正义力量反对的结果。所谓神鬼不佐,无非反映了天怒人怨在赵高内心深处造成的邪恶心理对正义情绪的恐惧心态。
这时,农民起义军已对秦王朝造成四面楚歌之势,秦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人心不思报效以赵高为实际通知者的秦朝。章邯感到,在赵高的淫威下,战胜战败都不免获罪,率领秦军主力投降了项羽。穷途末路的赵高,周旋于刘邦、项羽之间,约与他们灭秦宗室,分王关中。刘邦恐其有诈没有同意。不久,他便被子婴所杀。李贽赞扬子婴这一义举时说:子婴此时何等孤弱,乃刺杀高如腐鼠,此何等识,何等才,何等胆,真贤主也。但是作为秦朝已经难以挽救了。刘邦入关中,子婴即系领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府,降轵道旁。秦王朝统一不到十五年,子婴上台四十六天,赵高为中丞相不到一年,却覆灭一朝。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政治的终结》一文中曾经说过的:在历史上活动的许多个别愿望在太多的场合下所以得到的完全不是预想的结果,往往是恰恰相反的结果。秦王朝没有传至万世,赵高也没有达到野心的顶峰。
赵高推着阴谋的车轮,沿着他酿成的血腥道路,走上了高位。他运用阴谋、机诈、权术和恐怖,给自己铺成了达到权势高位的台阶,同时也挖成了跌向粉身碎骨的深渊。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自己把自己钉上了万劫不复的耻辱柱。李斯,姓李,名斯,字通古。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嬴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二世帮凶腰斩灭族
由于秦始皇的赏识,李斯不仅官运亨通,他的子女也都跟着沾光。李斯的长子李由做三川郡守,掌握了一定的军政大权,其他子女也都与帝室结了婚姻关系。有一次,李由回到咸阳,李斯摆设家宴,百官都来赴宴祝酒。在这种热烈的酒席上,李斯想起了他的老师荀卿告诫他的“物忌太盛”这句话,感慨地说:“我是个平民百姓,今天却做了丞相,可以说是富贵到了极点。但是,物盛则衰,我还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由此可见,李斯并没有完全陶醉于高官厚禄之中,他对现实的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
秦朝建立以后,由于秦始皇对广大人民实行残暴的统治,各地人民群众的反抗从来没有停止过。除了武装斗争形式外,广大人民还以歌谣的形式咒骂秦始皇,如说:“阿房阿房,亡始皇”等。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反抗,使地主阶级也很担心。因此,秦始皇在统一后的十余年间,先后进行了五次远途巡行。其目的就是到各地耀武扬威,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尽管秦始皇到各处巡行,残酷镇压人民群众,然而反抗还是不断发生,如有人拦截皇家使者,有人公开咒骂秦始皇:“今年祖龙(秦始皇)死。”所以,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决定第五次巡行。
这一次巡行,丞相李斯和秦始皇宠爱的小儿子胡亥等一同前往。巡行的路线是:从咸阳出发,出武关,沿丹水、汉水流域到云梦,再沿长江东下直至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南)。登会稽山,祭大禹,并刻石留念。在北归之时,秦始皇得了重病,不久死在沙丘(今河北钜鹿县东南)。
秦始皇死后,李斯怕引起天下大乱,每日照常令人送水送饭,不让外人知道死讯,按照惯例,应由秦始皇长子扶苏继位。扶苏思想倾向于儒家,不同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当面提过意见,惹得秦始皇生气,把他派到西北大将蒙恬那里。这时,宦官赵高也正在进行阴谋活动,他曾是胡亥的老师,极力想让胡亥称帝,他就可以大权在握了。唯一需要注意拉拢的是李斯,所以他就想方设法争取拳斯也同意胡亥上台。赵高口才极好,善于雄辩,与李斯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赵高说:“皇帝临死前,曾召扶苏参加葬礼的这封信,没等送出去,皇帝就死了,这封信没有人知道,现在胡亥手里。决定由谁来继位;全由胡亥和我来决定丁,你认为如何?”这是探听的口气。
李斯说:“这是亡国的言论,不是人臣应该议论的。”反映出李斯对赵高的不满。但赵高早就对李斯的为人了如指掌,他让李斯和蒙恬进行对比,李斯自觉不如蒙恬。于是,赵高乘机又说:扶苏刚毅面勇敢善战,他继位后必将任用蒙恬为丞相,这话很能抓住李斯当时的心情。赵高接着又威胁说,现在天下实际上掌握在胡亥和他的手里,扶苏、蒙恬、李斯的命运也全都攥在我们的手里。李斯见形势不妙,就只好听从赵高的调遣了。胡亥、赵高将秦始皇召扶苏来咸阳送葬的书信,改为斥责扶苏“无尺寸之功”、“不孝”的信,令他自杀;同时责备蒙恬“不忠”,也令他自杀。结果扶苏乖乖地自杀了,蒙恬不肯自杀,后被囚禁,还是服毒而死。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胡亥继承了帝位,开始了比秦始皇更加残忍的统治。李斯与胡亥、赵高的结合,是为了互相利用,所以后来他们之间勾心斗角,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李斯是个不惜一切代价而想得到功名的政客,比昏庸无能的胡亥,当然要高明得多。他看到了秦王朝的危机,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也不敢规劝胡亥。一次,胡亥责问李斯说:过去韩非曾经说过,古代的君王都是十分辛勤劳苦的,难道君王管理天下是为了受苦受累吗?这是因为他们无能。贤人有天下,就要让天下适应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满足,又如何治理天下呢?我想随心所欲,而又要永远统治天下,你李斯有什么办法吗?这时,李斯的儿子李由镇压农民起义进军不利,大将章邯要追查李由的责任,并讥讽李斯的无能。李斯因此心中恐惧,为得到秦二世胡亥的信任,提出一套“督责之术”。
李斯在上书中说:贤主若能行“督责之术”,群臣不敢不全心全意为君王服务;不能行“督责之术”的君王,如尧、舜等比百姓还辛劳,简直是受罪。
什么是“督责之术”呢?实际上就是严刑酷法和君王的独断专行。李斯说:“彼唯明主为能深督轻罪,夫罪轻且督深,而况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就是对臣下和百姓实行“轻罪重罚”,使人人不敢轻举妄动。君主对臣下要实行独断专行,要驾驭群臣,不能受臣下的影响。李斯认为,只有这样的君主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实行“督责之术”,群臣百姓也就不敢造反了,君王的地位才能牢靠。
李斯关于“督责之术”的主张,既有取宠于秦二世的一面,也有他继承法家思想的一面。在上书中,他也是一再引申不害、韩非的话,来证实自己的看法。不过,李斯讲得更加露骨而已。糊涂可笑的秦二世,不顾天下百姓的反抗,采纳了李斯的“督责之术”。此后,杀人多者为“忠臣”,残忍者为“明吏”,弄得天下怨声载道。
在李斯,赵高的怂恿下,秦二世胡亥更加奢侈腐化,胡作非为。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不断地从关中征发人民去打仗,给人民造成极大的负担,秦二世胡亥为了修好阿房宫,征发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当时全国人民的反秦起义已经风起云涌,为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李斯同右丞相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都被赵高扣留。赵高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被迫承认谋反,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杀死。
赵高,本为赵国贵族,后入秦为宦官(一说赵高为“宦官”乃后世曲解),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他与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胡亥为帝,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7年又设计害死李斯,成为秦国丞相。第二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不久被子婴杀掉,诛夷三族。
另外,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爱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罐《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女书。”著有《爱历篇》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