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的“泛突厥主义者”心态不切实际。
7月22日电(评论员齐云鸿)土耳其建国时,其国父、也是中国人民熟知,并与孙中山同时代的伟人穆斯塔法.凯末尔曾明确表示,土耳其政治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政教分离”,同时明确表示应当摒弃“泛突厥主义”和“泛奥斯曼主义”,而将土耳其范围界定为小亚细亚半岛和欧洲的伊斯坦布尔部分,不谋求历史上的领土耳其范围,集中精力发展国家,这的确是凯末尔高屋建瓴的智慧。
建国至今,尽管土耳其某些极端民族主义党派寻求实施泛突厥主义,将其从一种文化情节变为现实政策,但军方和大部分世俗政治家对此并不认同,迄今为止“泛突厥主义思潮”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思潮,是在历史和文化领域里找到它的生存土耳其壤。
然而,20世纪90年代苏东巨变以后,伴随世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发展,“泛突厥主义者”认为这是一次联合“突厥民族”的大好时机,土耳其在事实上不自觉并不同程度地实施着某些“大突厥民族主义”思想。
土耳其右翼民族主义政党和伊斯兰政党(先后有繁荣党、美德党、正义与发展党、幸福党)的“大突厥民族”情节在事实上影响着政府的决策。泛突厥主义认为,以相似的历史文化、语言和血缘为纽带,“突厥民族”的生存范围从小亚细亚半岛伸展到中国长城,涵盖中亚诸多讲突厥语国家如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等甚至阿富汗和中国新疆地区。
土耳其前总统厄扎尔和德米雷尔在言行上都曾表现出“泛突厥”情结。这些政党或政要人士认为,土耳其有责任帮助“中亚突厥语民族”在政治模式、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良好的发展成就。土耳其宣称促进“突厥民族”发展是由于文化和语言的相似性,但忽视或者无视中亚国家民族血缘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一历史现实。
以土耳其发展与中亚突厥语国家关系为例。苏联解体后,土耳其第一个承认中亚独立国家并立即着手同中亚国家建立密切的政治和经济联系,提出要建立“中亚突厥语国家共同体”。1992年1月土耳其成立了“土耳其国际合作机构(TICA)”,该机构旨在从经济、文化和技术方面,更加有效地协调和指导土耳其对突厥语国家实施援助,输出土耳其政治和经济模式,促其向民主政体和市场经济过渡。尽管自身实力不济,但土耳其仍不惜血本进行巨额援助。
自1991年以来,土耳其同中亚国家签订了350多个条约和协定;拨出专款吸收中亚国家的大约7000名学生在土耳其学习,按照土耳其模式援建其高校教育体系;出巨资帮助改进其运输设施、电信和电视广播技术与设备。截止1999年,土耳其向中亚国家提供贷款总计15亿美元,大约2500家土耳其公司参与了在中亚的投资计划。但中亚国家逐步看到土耳其实力不济,他们的对外政策重点仍是才大气粗的西方国家,也从不认为自己在血缘上属于“突厥民族”。
一方面土耳其不顾国家实力援助“突厥民族”国家,另一方面,土耳其在国内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却遭遇不佳效果。
土耳其秉承“民族划一论”方针处理民族问题,即只承认一个土耳其族,而拒绝承认国内库尔德民族的少数民族特性,美其名曰“山地土耳其人”,剥夺了其使用本民族语言等基本的民族权利,有悖于世界对待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这是导致建国以来库尔德问题干扰国家发展与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该问题使土耳其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人民生命财产乃至国际影响方面背上沉重包袱。21世纪初,土耳其议会通过了部分认可少数民族权利的法案,但当时这是分歧很大的各党暂时妥协,在实施上仍面对激烈争论和巨大阻力,后来的事实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库尔德问题仍是土耳其的老大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