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成功除了收复台湾还有哪些伟绩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郑成功除了收复台湾还有哪些伟绩郑成功生平最光辉的业绩,不是收复台湾而是抗击清兵,与李定国一个在云南广西,一个在东南沿海,频频给与清兵致命打击,支撑南明政权长达二十年之久,堪称擎天双柱;逼迫清廷不得不做出让步,为后来的“康熙之治”打下基础。

他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但不只是因为他收服台湾,更是因为他顽强抗击清兵侵略,为南洋海外华人提供保护,创立“天地会”留下抗清火种,一直延续到数百年后的“同盟会”。1662年2月1日,我国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军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郑成功是福建南安县人,他自幼善于思考,英勇有为。父亲郑芝龙是明末福建总兵官。他的少年时代正处于中国的大动乱时期,所以,救国救民的思想在心底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646年,清军渡过了钱塘江,占领浙江。掌握隆武朝政大权的郑芝龙降清。郑成功痛心于国破家亡和人民苦难,拒父劝降,焚衣招贤,募兵抗清。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厦门作为抗清根据地。郑成功第三次北伐失败后,兵力大伤。他考虑了全局形势,感到只靠厦门和金门作为根据地,势单力孤,不可能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如果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国土台湾,扩大抗清根据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形势就会好得多。而且台湾人民不堪忍受荷兰侵略者的暴行,切盼解放。于是郑成功决定挥戈东征,收复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这是郑成功正告荷兰殖民者的庄严誓词,也是他“十年始克复先基”的意愿。

  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侵占了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了长达38年殖民统治与掠夺,台湾人民灾难深重,盼望祖国收复台湾。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披甲执剑,率领大军浩浩荡荡从金门料逻湾扬帆出发,凌波越海去收复台湾。

  郑成功的军队在进军中遇东南逆风,白浪滔天,船队不能行进,只得返回,停泊在澎湖36屿中间,一连几天不能行进。军粮告急,必须采取紧急行动。郑成功发布了一道命令,庄严宣告:我率领大军,冒着风险东征,是为了收复被侵占的国土,决不是为了到海外去贪图安逸。他激励将士们,不要怕惊涛骇浪,不要怕敌人的大船大炮,只要听从指挥,万众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夺回台湾。于是全军将士齐心协力,顶逆风,冒急雨,排巨浪,船队继续向东南进发。4月29日黎明直抵台湾海岸线外。船队避开了赤嵌城海岸,绕道从鹿耳门登陆。登陆后,立即包围了军事据点赤嵌城(今台南),与荷兰殖民军展开了激战,打得侵略军溃不成军,收复了赤嵌城。荷兰总督揆一见势不妙,便玩弄缓兵之计,表示愿意年年纳贡。郑成功斩钉截铁地对来使说,除非你们投降,把台湾交还中国,别的没有第二条路好走。郑成功下令立即进攻,攻打揆一盘踞的台湾城(今安平)。经过9个月的围攻,荷兰人弹尽粮绝,最后不得不挂白旗投降,派人送出了投降书。1662年2月1日,举行了受降仪式。这一天,荷兰侵略者在中国人民面前低下了头。

  郑成功收复台湾5个月后,因戎马倥偬,操劳成疾,不幸逝世,时年只有38岁。01449您好,以下皆市我为您归纳,整理的01449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被赞誉为“诗中之诗”。它作为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文学形式,不仅在我国灿烂的文化艺术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我国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放射着奇异的光彩。对联有着很高的实用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历来被世人所喜爱。在福清,历代不少名人都与对联结下了不解之缘。关于他们与对联之间的逸闻趣事颇多,今收集几则以飨读者。

明万历内阁首辅叶向高与陈达公交情深厚。陈达公是闽县大义乡人,曾任山西巡抚和雁门三关提督等职。有一回,叶向高回福清省亲,途中顺便去拜访已告老还乡的陈达公。陈达公见好友来,忙备酒款待。席问,陈达公以招待不周,语带歉意地说了句:“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略为沉思,应了句:“客官寓宦宅,富室宽容。”两句遂成一对绝联。此对联共用18个宝盖头部首的字,令人称奇,而且含意贴切,对仗工整,实为不易。后人曾将这副奇联刻在大义祠堂内。

该联另有一个故事。说是明天启元年的某一天,叶向高外出路过福州西门洪山桥,便去探望门生、新科状元翁正春。天色将晚,翁正春看老师兴趣正浓,遂有留宿之意,即兴出一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心想,这虽是一句客套话,但句中每字尽为宝盖头,不由暗吃一惊。他思索片刻,便对道:“客官寓官宦,富室宽容。”此联上下都是宝盖头字,构思巧妙,情趣俱佳。当晚,师生俩对坐吟诗作对,至深夜方才歇宿。

第二天吃过早饭,叶向高辞别,翁正春送行。他俩经过一个池塘时,见池中鸭泳鱼跃,叶向高便对翁正春说:“状元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他指着池塘说:“你看,‘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翁正春不意被将了一军,正寻觅对句,忽见池塘中跃起一尾鲜鱼,约有一尺来长,于是笑答:“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说完,两人相视大笑。

此联之妙在于,“数数”是动词,迭字,“数”是名词,“数数数”即数数鸭的数目。“量量”是动词,迭字。“量”是名词。“量量量”即量一量鱼的身长。这副对联技巧性很强,读来饶有兴味。由于人们对这两位乡贤十分敬仰,此联便在民间口碑相传直到现在。

相传,叶向高在入仕之前曾到石竹山祈梦,结果得了一个梦。梦见一副对联,联曰:“富贵无心想,戊戍两似成”(一说“富贵无心想,功名两不成”)。叶向高心想坏了,这对联说自己今生富贵无望。但叶向高毕竟是读书人,并不将这件事放在心上,直到后来他衣锦还乡,宴请家乡父老时才又想起这件事,因此笑着对大家说:“你们都说石竹山祈梦如何如何的真切,我看不然。”席间,一长老说何出此言?叶向高遂将年轻时上山祈梦的事说了。不料长老听后哈哈大笑,说:“这梦祈得真,你真是枉读诗书了,连这梦也解不开。”

明代进士、龙田镇上薛村人薛廷宠,曾弹劾过权奸严嵩。薛廷宠童年时家境贫寒,整天耕天酝地。有一天,他挑着秧苗走在窄小的田梗,远远看见一个人挑着担子迎面走来。正当薛廷宠左右为难之际,来人放下担子说:“假如我出一个上联,你能对得上,就给你让路。”薛廷宠一边答应,一边放下秧苗筐。只见来人若有所思,随即道出上联:“稻草捆秧娘揽子。”薛廷宠见来人挑的是笋担,就想起生母不幸早逝,自己随父艰难度日的情景,不禁触景生情,随口对出下联:“竹担挑笋父背儿。”

下联对得通俗而巧妙,足见薛廷宠思维敏捷。来人听后大喜过望,赶紧拨开竹笋,抱出一大堆书,对薛廷宠说:“果真名不虚传。我把这些书送给你,望你来年造福黎民百姓。”

原来挑笋者是长乐的一个读书人,只因屡试不第,遂对功名心灰意冷。有一次听说薛廷宠聪颖过人,特地从家乡赶来面试赠书。薛廷宠后来入朝为官,果然不负众望,勤政廉洁,造福百姓。

祖籍福清的民族英雄林则徐27岁中进士后,又选拔入翰林院攻读三年。他积累丰厚的学问,为诗为文为联皆金声玉振,文采斐然,且意境开阔,富感染力。

福州南后街林则徐纪念馆的大厅有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据说此联是他任钦差大臣、两广总督时,题写在总督府书堂的。上联讲团结众人,不要计较别人的小缺小失,下联讲坚持原则,排除私欲才能刚直不阿。这副有名的对联,就是林则徐人格的写照。“有容”的是大海;“无欲”的是峭壁,只有林则徐这样不凡的人物,才写得出这样别致独到的官衙联来。这副对联后被林则徐做为座右铭。

林则徐在云贵总督任上,因病回乡休养时,题写过一副对联:“郊原雨足云归岫,台阁风清月在天”。这副对联看似写景,实则抒发自己的襟怀。史料记载,林则徐晚年曾在故居题写几副对联堪称绝对,如:“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材天或恕;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炳烛老犹明”。

封建时代,许多官员往往在各级官署门口贴上自撰的对联。这类对联多有施政纲领的味道。由于撰写者的经历不同,抱负不同,处世态度不同,所撰对联内容也大异其趣。林则徐任江苏廉访使时,曾将“求通民情,愿闻己过”的对联贴在大门两旁,以表现自己的为官之道和政愿。

林则徐的对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如“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文句质朴而神韵俊逸。他题福州西湖李纲祠的楹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字字感人,忠心可鉴。

林则徐曾写过一些有个性化的对联。他有一副谈钱的联,很值得玩味:“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才,益增其过。”此联既冷眼,又超然,颇耐人寻味,现在仍经常被人们引用。

林则徐悼关天培的挽联:“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空教孤注躬尽瘁;双忠同坎,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悲愤沉痛,令人叫绝。据传,这副挽联送到关天培的家乡江苏淮安时,关母请当地最有名的书法家周木斋书写。周木斋说,林大人这副挽联令我肃然起敬,但我不敢写“何人”中的“人”字。周木斋心知这是指皇帝的心腹大臣穆彰阿、琦善等,怕写下去惹祸。关母不得已,只好把“人”改为“时”。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林则徐少年时的巧对。有一回,老师带学童们游鼓山,爬上鼓山绝顶峰时,一派天风海涛,令学童们兴奋不已。老师以“海”为题,出一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让大家对下联。没多久,少年林则徐首先对出了下联:“山登绝顶我为峰”。上联写站在鼓山上,可以望见无边的大海,海的尽头,就是天了,海天相连,气魄可够大的,寓“学海无边苦作舟”之哲理。林则徐的下联以脚踏绝顶峰,一览天下小,抒发了凌云壮志。上下联平仄、对仗都很工整、和谐,意境更佳。此联后来刻在马尾罗星公园内。

林则徐年幼时即聪明过人。有一次,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路过一池塘,见一群人正在观看池塘里游来游去的鸭子,欲作对取乐。其中有个人出了一上联:“母鸭无鞋空洗脚”,却没人对得出下联。此时,在旁的林则徐思索了一会,对道:“公鸡有髻不梳头”。众人听罢,无不拍手叫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为自己创作的一副勤勉对联。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禁烟失败,被遣戍伊犁。在离开西安时,他留给家人这副对联,表达了自己在逆境中义无反顾、舍身报国的激烈壮志和坦荡胸怀。1990年,江泽民视察广东,曾手录此联题于虎门镇林则徐销烟之处。在我市海口镇岑兜村的林则徐纪念馆内,也有江泽民手书的这副对联。

日前,泉州郑成功研究会专家发现一个珍贵的手抄本。该手抄本有一副林则徐缅怀郑成功收复台湾而为台湾延平王庙题写的庙联:“天地间有大纲,耿耿孤忠,守正朔以挽虞渊,祗自完吾志节;古今来为创局,茫茫荒岛,启沃壤而新皈宇,犹思当日艰难”(虞渊:传说日落之处,在此指衰亡败落;新皈宇:重整收复之地)。这副对联歌颂了郑成功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即反清,率大军北伐,直逼南京;另一件是率师收复台湾。

福州的楹联大师梁章钜与林则徐是一对好友。梁章钜与他互赠对联一时传为佳话。梁章钜赠林则徐最有名的一联是“麟阁待劳臣,最难西域生还,万顷开荒成伟绩;凤池诏令子,喜听东山再起,一门济美报清时”。林则徐获得梁章钜此联后,也答赠了一联,曰:“曾从二千石起家,衣钵新传贤子弟;难得八十翁就养,湖山旧识老诗人。”

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革职,后又被充军到新疆。林则徐被重新起用之时,其子林镜帆也被朝廷选拔为翰林院编修。听到这些喜讯,作为朋友的梁章钜便写下上面的对联以表恭贺。而梁章钜初入仕途所任官职是知府,相当于汉代郡守(俸禄为两千石)的地位。他的儿子梁恭辰和父亲当初一样,初任官职是杭州知府,所以叫做继承衣钵。林则徐的对联是回赠给梁章钜的。两副对联可以看出两个老朋友亲密无间的友谊。

当你从黄檗寺前拾级而上时,会看到大厅前壁有一副对联:“黄歧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关于这副对联的来历,流传着两则佳话。

黄歧是明朝时黄檗寺的总务。他给寺里立了一条规距:晚上点灯,做私事用自己的油,办公事才能用寺里的油。他自己做总务,公是公,私是私,从来不含糊。每逢他有私事非得晚上做不可又没有油时,也只好向别人借,不肯动用公家的油。当别的和尚来借点公家的油时,他也总是婉言谢绝。黄歧几十年如一日,清明廉洁,众口皆碑。

宝寿是黄檗寺管仓库的和尚。有一天,住持病了,就叫一个小和尚到宝寿那里拿一片生姜来烧汤喝。宝寿不肯。这小和尚就回去禀报住持。住持深为感动,连声说:难得!难得!”就叫小和尚拿了钱去买生姜。这件事被人们传为佳话。后来,黄檗寺的和尚们为了不忘前辈的好传统,就以这两则佳话写成了一副对联,挂在堂大厅的前壁上,保留至今。

翁独健(1906—1986年),原名贤华,为我市三山镇瑟江村人。曾任燕京大学代校长、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主任、中科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是我国著名史学家、教育家。他精通多国文字语言,为蒙元史泰斗,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

吴世昌(1908—1986年)乃我国文学史研究家、红学家。浙江海宁人。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亦是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

两位大师名虽如雷,造诣高深,但皆有缺憾。翁独健跛一足,吴世昌眇一目。两人又同住一室,遂在燕园成为趣闻。有一年春节,两位大师的同学邓嗣禹(字持宇,著有《中国考试制度史》等,乃贯通中西之著名学者)突发灵感,戏作对联云:“只眼观天下,独脚跳龙门”,另取《左传》中“盲跛相助”之语为横批。两位大师看过对联后拍案叫绝,直赞这是一副绝对。

佛印巧对苏小妹。佛印与苏东坡交谈常常得意忘形,苏小妹有意想讽刺一下这个和尚,便出个上联:“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佛印想了想便对道:“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苏东坡连声叫好,真是出得好,对得也针锋相对。

朱元璋当牧童时常到学堂去听课,特喜欢老师教学生对对子,时间久了,老师也喜欢上这个放牛郎。这老师临死前交了一幅上联给朱元璋说,这个上联我写了十多年了,下联还对不上了。你想想看能给我对上。这上联是:“三土考老者。”朱元璋好久也未对上。后来当上皇帝,后来在一次寿宴上见五个孩子都来拜寿,想起这五个皇子都喜爱弹奏,不禁触景生情,大呼妙妙妙,把老师交给的对联对上了:“五王弄琵琶。”真是妙哉。

金圣叹曾向一老和尚借经批点,老和尚知他大学问就要难他,出了个上联:“半夜二更半”,不想竟难住了金圣叹。后来,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犯了死罪,在中秋临刑时突然想起下联是:“中秋八月中”对得妙极了,只可惜他再也不能为老和尚批点佛经了。

王羲之防盗联。某年大年夜,羲之写了幅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不想刚贴出不久便被人揭走了,再写:莺啼北里,燕语南邻。贴出后还是让人揭走了。羲之想了想,贴出了这样一幅对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果然没有敢揭了,到春节黎明,羲之便续上,变为:“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日行”。街邻见了,无不称妙。

前几天在网上发现一个挺好的游戏下载站http://www.htogame8.cn?ty(里面的游戏有,任天堂系列,psp游戏,nds游戏,还有好多的网页游戏),保证所发信息的真实性(无挂马,我试过)。反抗清朝郑成功除了收复台湾还有哪些伟绩郑成功生平最光辉的业绩,不是收复台湾而是抗击清兵,与李定国一个在云南广西,一个在东南沿海,频频给与清兵致命打击,支撑南明政权长达二十年之久,堪称擎天双柱;逼迫清廷不得不做出让步,为后来的“康熙之治”打下基础。

他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但不只是因为他收服台湾,更是因为他顽强抗击清兵侵略,为南洋海外华人提供保护,创立“天地会”留下抗清火种,一直延续到数百年后的“同盟会”。反抗清朝01449您好,以下皆市我为您归纳,整理的01449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被赞誉为“诗中之诗”。它作为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文学形式,不仅在我国灿烂的文化艺术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我国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放射着奇异的光彩。对联有着很高的实用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历来被世人所喜爱。在福清,历代不少名人都与对联结下了不解之缘。关于他们与对联之间的逸闻趣事颇多,今收集几则以飨读者。

明万历内阁首辅叶向高与陈达公交情深厚。陈达公是闽县大义乡人,曾任山西巡抚和雁门三关提督等职。有一回,叶向高回福清省亲,途中顺便去拜访已告老还乡的陈达公。陈达公见好友来,忙备酒款待。席问,陈达公以招待不周,语带歉意地说了句:“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略为沉思,应了句:“客官寓宦宅,富室宽容。”两句遂成一对绝联。此对联共用18个宝盖头部首的字,令人称奇,而且含意贴切,对仗工整,实为不易。后人曾将这副奇联刻在大义祠堂内。

该联另有一个故事。说是明天启元年的某一天,叶向高外出路过福州西门洪山桥,便去探望门生、新科状元翁正春。天色将晚,翁正春看老师兴趣正浓,遂有留宿之意,即兴出一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心想,这虽是一句客套话,但句中每字尽为宝盖头,不由暗吃一惊。他思索片刻,便对道:“客官寓官宦,富室宽容。”此联上下都是宝盖头字,构思巧妙,情趣俱佳。当晚,师生俩对坐吟诗作对,至深夜方才歇宿。

第二天吃过早饭,叶向高辞别,翁正春送行。他俩经过一个池塘时,见池中鸭泳鱼跃,叶向高便对翁正春说:“状元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他指着池塘说:“你看,‘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翁正春不意被将了一军,正寻觅对句,忽见池塘中跃起一尾鲜鱼,约有一尺来长,于是笑答:“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说完,两人相视大笑。

此联之妙在于,“数数”是动词,迭字,“数”是名词,“数数数”即数数鸭的数目。“量量”是动词,迭字。“量”是名词。“量量量”即量一量鱼的身长。这副对联技巧性很强,读来饶有兴味。由于人们对这两位乡贤十分敬仰,此联便在民间口碑相传直到现在。

相传,叶向高在入仕之前曾到石竹山祈梦,结果得了一个梦。梦见一副对联,联曰:“富贵无心想,戊戍两似成”(一说“富贵无心想,功名两不成”)。叶向高心想坏了,这对联说自己今生富贵无望。但叶向高毕竟是读书人,并不将这件事放在心上,直到后来他衣锦还乡,宴请家乡父老时才又想起这件事,因此笑着对大家说:“你们都说石竹山祈梦如何如何的真切,我看不然。”席间,一长老说何出此言?叶向高遂将年轻时上山祈梦的事说了。不料长老听后哈哈大笑,说:“这梦祈得真,你真是枉读诗书了,连这梦也解不开。”

明代进士、龙田镇上薛村人薛廷宠,曾弹劾过权奸严嵩。薛廷宠童年时家境贫寒,整天耕天酝地。有一天,他挑着秧苗走在窄小的田梗,远远看见一个人挑着担子迎面走来。正当薛廷宠左右为难之际,来人放下担子说:“假如我出一个上联,你能对得上,就给你让路。”薛廷宠一边答应,一边放下秧苗筐。只见来人若有所思,随即道出上联:“稻草捆秧娘揽子。”薛廷宠见来人挑的是笋担,就想起生母不幸早逝,自己随父艰难度日的情景,不禁触景生情,随口对出下联:“竹担挑笋父背儿。”

下联对得通俗而巧妙,足见薛廷宠思维敏捷。来人听后大喜过望,赶紧拨开竹笋,抱出一大堆书,对薛廷宠说:“果真名不虚传。我把这些书送给你,望你来年造福黎民百姓。”

原来挑笋者是长乐的一个读书人,只因屡试不第,遂对功名心灰意冷。有一次听说薛廷宠聪颖过人,特地从家乡赶来面试赠书。薛廷宠后来入朝为官,果然不负众望,勤政廉洁,造福百姓。

祖籍福清的民族英雄林则徐27岁中进士后,又选拔入翰林院攻读三年。他积累丰厚的学问,为诗为文为联皆金声玉振,文采斐然,且意境开阔,富感染力。

福州南后街林则徐纪念馆的大厅有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据说此联是他任钦差大臣、两广总督时,题写在总督府书堂的。上联讲团结众人,不要计较别人的小缺小失,下联讲坚持原则,排除私欲才能刚直不阿。这副有名的对联,就是林则徐人格的写照。“有容”的是大海;“无欲”的是峭壁,只有林则徐这样不凡的人物,才写得出这样别致独到的官衙联来。这副对联后被林则徐做为座右铭。

林则徐在云贵总督任上,因病回乡休养时,题写过一副对联:“郊原雨足云归岫,台阁风清月在天”。这副对联看似写景,实则抒发自己的襟怀。史料记载,林则徐晚年曾在故居题写几副对联堪称绝对,如:“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材天或恕;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炳烛老犹明”。

封建时代,许多官员往往在各级官署门口贴上自撰的对联。这类对联多有施政纲领的味道。由于撰写者的经历不同,抱负不同,处世态度不同,所撰对联内容也大异其趣。林则徐任江苏廉访使时,曾将“求通民情,愿闻己过”的对联贴在大门两旁,以表现自己的为官之道和政愿。

林则徐的对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如“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文句质朴而神韵俊逸。他题福州西湖李纲祠的楹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字字感人,忠心可鉴。

林则徐曾写过一些有个性化的对联。他有一副谈钱的联,很值得玩味:“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才,益增其过。”此联既冷眼,又超然,颇耐人寻味,现在仍经常被人们引用。

林则徐悼关天培的挽联:“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空教孤注躬尽瘁;双忠同坎,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悲愤沉痛,令人叫绝。据传,这副挽联送到关天培的家乡江苏淮安时,关母请当地最有名的书法家周木斋书写。周木斋说,林大人这副挽联令我肃然起敬,但我不敢写“何人”中的“人”字。周木斋心知这是指皇帝的心腹大臣穆彰阿、琦善等,怕写下去惹祸。关母不得已,只好把“人”改为“时”。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林则徐少年时的巧对。有一回,老师带学童们游鼓山,爬上鼓山绝顶峰时,一派天风海涛,令学童们兴奋不已。老师以“海”为题,出一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让大家对下联。没多久,少年林则徐首先对出了下联:“山登绝顶我为峰”。上联写站在鼓山上,可以望见无边的大海,海的尽头,就是天了,海天相连,气魄可够大的,寓“学海无边苦作舟”之哲理。林则徐的下联以脚踏绝顶峰,一览天下小,抒发了凌云壮志。上下联平仄、对仗都很工整、和谐,意境更佳。此联后来刻在马尾罗星公园内。

林则徐年幼时即聪明过人。有一次,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路过一池塘,见一群人正在观看池塘里游来游去的鸭子,欲作对取乐。其中有个人出了一上联:“母鸭无鞋空洗脚”,却没人对得出下联。此时,在旁的林则徐思索了一会,对道:“公鸡有髻不梳头”。众人听罢,无不拍手叫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为自己创作的一副勤勉对联。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禁烟失败,被遣戍伊犁。在离开西安时,他留给家人这副对联,表达了自己在逆境中义无反顾、舍身报国的激烈壮志和坦荡胸怀。1990年,江泽民视察广东,曾手录此联题于虎门镇林则徐销烟之处。在我市海口镇岑兜村的林则徐纪念馆内,也有江泽民手书的这副对联。

日前,泉州郑成功研究会专家发现一个珍贵的手抄本。该手抄本有一副林则徐缅怀郑成功收复台湾而为台湾延平王庙题写的庙联:“天地间有大纲,耿耿孤忠,守正朔以挽虞渊,祗自完吾志节;古今来为创局,茫茫荒岛,启沃壤而新皈宇,犹思当日艰难”(虞渊:传说日落之处,在此指衰亡败落;新皈宇:重整收复之地)。这副对联歌颂了郑成功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即反清,率大军北伐,直逼南京;另一件是率师收复台湾。

福州的楹联大师梁章钜与林则徐是一对好友。梁章钜与他互赠对联一时传为佳话。梁章钜赠林则徐最有名的一联是“麟阁待劳臣,最难西域生还,万顷开荒成伟绩;凤池诏令子,喜听东山再起,一门济美报清时”。林则徐获得梁章钜此联后,也答赠了一联,曰:“曾从二千石起家,衣钵新传贤子弟;难得八十翁就养,湖山旧识老诗人。”

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革职,后又被充军到新疆。林则徐被重新起用之时,其子林镜帆也被朝廷选拔为翰林院编修。听到这些喜讯,作为朋友的梁章钜便写下上面的对联以表恭贺。而梁章钜初入仕途所任官职是知府,相当于汉代郡守(俸禄为两千石)的地位。他的儿子梁恭辰和父亲当初一样,初任官职是杭州知府,所以叫做继承衣钵。林则徐的对联是回赠给梁章钜的。两副对联可以看出两个老朋友亲密无间的友谊。

当你从黄檗寺前拾级而上时,会看到大厅前壁有一副对联:“黄歧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关于这副对联的来历,流传着两则佳话。

黄歧是明朝时黄檗寺的总务。他给寺里立了一条规距:晚上点灯,做私事用自己的油,办公事才能用寺里的油。他自己做总务,公是公,私是私,从来不含糊。每逢他有私事非得晚上做不可又没有油时,也只好向别人借,不肯动用公家的油。当别的和尚来借点公家的油时,他也总是婉言谢绝。黄歧几十年如一日,清明廉洁,众口皆碑。

宝寿是黄檗寺管仓库的和尚。有一天,住持病了,就叫一个小和尚到宝寿那里拿一片生姜来烧汤喝。宝寿不肯。这小和尚就回去禀报住持。住持深为感动,连声说:难得!难得!”就叫小和尚拿了钱去买生姜。这件事被人们传为佳话。后来,黄檗寺的和尚们为了不忘前辈的好传统,就以这两则佳话写成了一副对联,挂在堂大厅的前壁上,保留至今。

翁独健(1906—1986年),原名贤华,为我市三山镇瑟江村人。曾任燕京大学代校长、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主任、中科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是我国著名史学家、教育家。他精通多国文字语言,为蒙元史泰斗,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

吴世昌(1908—1986年)乃我国文学史研究家、红学家。浙江海宁人。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亦是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

两位大师名虽如雷,造诣高深,但皆有缺憾。翁独健跛一足,吴世昌眇一目。两人又同住一室,遂在燕园成为趣闻。有一年春节,两位大师的同学邓嗣禹(字持宇,著有《中国考试制度史》等,乃贯通中西之著名学者)突发灵感,戏作对联云:“只眼观天下,独脚跳龙门”,另取《左传》中“盲跛相助”之语为横批。两位大师看过对联后拍案叫绝,直赞这是一副绝对。

佛印巧对苏小妹。佛印与苏东坡交谈常常得意忘形,苏小妹有意想讽刺一下这个和尚,便出个上联:“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佛印想了想便对道:“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苏东坡连声叫好,真是出得好,对得也针锋相对。

朱元璋当牧童时常到学堂去听课,特喜欢老师教学生对对子,时间久了,老师也喜欢上这个放牛郎。这老师临死前交了一幅上联给朱元璋说,这个上联我写了十多年了,下联还对不上了。你想想看能给我对上。这上联是:“三土考老者。”朱元璋好久也未对上。后来当上皇帝,后来在一次寿宴上见五个孩子都来拜寿,想起这五个皇子都喜爱弹奏,不禁触景生情,大呼妙妙妙,把老师交给的对联对上了:“五王弄琵琶。”真是妙哉。

金圣叹曾向一老和尚借经批点,老和尚知他大学问就要难他,出了个上联:“半夜二更半”,不想竟难住了金圣叹。后来,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犯了死罪,在中秋临刑时突然想起下联是:“中秋八月中”对得妙极了,只可惜他再也不能为老和尚批点佛经了。

王羲之防盗联。某年大年夜,羲之写了幅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不想刚贴出不久便被人揭走了,再写:莺啼北里,燕语南邻。贴出后还是让人揭走了。羲之想了想,贴出了这样一幅对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果然没有敢揭了,到春节黎明,羲之便续上,变为:“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日行”。街邻见了,无不称妙。

前几天在网上发现一个挺好的游戏下载站http://www.htogame8.cn?ty(里面的游戏有,任天堂系列,psp游戏,nds游戏,还有好多的网页游戏),保证所发信息的真实性(无挂马,我试过)。1662年2月1日,我国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军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郑成功是福建南安县人,他自幼善于思考,英勇有为。父亲郑芝龙是明末福建总兵官。他的少年时代正处于中国的大动乱时期,所以,救国救民的思想在心底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646年,清军渡过了钱塘江,占领浙江。掌握隆武朝政大权的郑芝龙降清。郑成功痛心于国破家亡和人民苦难,拒父劝降,焚衣招贤,募兵抗清。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厦门作为抗清根据地。郑成功第三次北伐失败后,兵力大伤。他考虑了全局形势,感到只靠厦门和金门作为根据地,势单力孤,不可能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如果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国土台湾,扩大抗清根据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形势就会好得多。而且台湾人民不堪忍受荷兰侵略者的暴行,切盼解放。于是郑成功决定挥戈东征,收复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这是郑成功正告荷兰殖民者的庄严誓词,也是他“十年始克复先基”的意愿。

  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侵占了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了长达38年殖民统治与掠夺,台湾人民灾难深重,盼望祖国收复台湾。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披甲执剑,率领大军浩浩荡荡从金门料逻湾扬帆出发,凌波越海去收复台湾。

  郑成功的军队在进军中遇东南逆风,白浪滔天,船队不能行进,只得返回,停泊在澎湖36屿中间,一连几天不能行进。军粮告急,必须采取紧急行动。郑成功发布了一道命令,庄严宣告:我率领大军,冒着风险东征,是为了收复被侵占的国土,决不是为了到海外去贪图安逸。他激励将士们,不要怕惊涛骇浪,不要怕敌人的大船大炮,只要听从指挥,万众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夺回台湾。于是全军将士齐心协力,顶逆风,冒急雨,排巨浪,船队继续向东南进发。4月29日黎明直抵台湾海岸线外。船队避开了赤嵌城海岸,绕道从鹿耳门登陆。登陆后,立即包围了军事据点赤嵌城(今台南),与荷兰殖民军展开了激战,打得侵略军溃不成军,收复了赤嵌城。荷兰总督揆一见势不妙,便玩弄缓兵之计,表示愿意年年纳贡。郑成功斩钉截铁地对来使说,除非你们投降,把台湾交还中国,别的没有第二条路好走。郑成功下令立即进攻,攻打揆一盘踞的台湾城(今安平)。经过9个月的围攻,荷兰人弹尽粮绝,最后不得不挂白旗投降,派人送出了投降书。1662年2月1日,举行了受降仪式。这一天,荷兰侵略者在中国人民面前低下了头。

  郑成功收复台湾5个月后,因戎马倥偬,操劳成疾,不幸逝世,时年只有38岁。郑成功除了收复台湾还有哪些伟绩郑成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明天启四年农历7月14日(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

1630年,郑成功随叔芝燕回国,住晋江安平郑府。郑芝龙延聘名师授业,1638年郑成功入南安县学为廪生,1644年郑成功从家乡来到南京,进入国子监太学,拜名儒钱谦益为师。其时明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当年3月中旬,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朝灭亡。9月中旬,清王朝定都北京。在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后,次年6月攻克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覆灭,郑成功返回福建。同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被郑芝龙等拥立为帝,建号“隆武”。帝对郑成功的忠勇十分嘉许,赐他与国同姓,易名“成功”,从此南明官方称为“朱成功”,中外又尊称他为“国姓爷”。1646年8月,清军进攻福建,“隆武帝”在逃亡路上被擒,于汀州罹难。10月中旬郑芝龙降清,即后清军进袭安平,郑成功之母不堪被辱自杀身亡。

次年,屡阻其父降清不果,遂与之决裂,率部下南澳岛(今闽粤交界海域),募兵数千,仍奉隆武年号抗清,自为招讨大将军,以福建金门、厦门为抗清基地。在厦门建立演武场、演武池,利用作战间隙练兵。南明永历二年(顺治五年,1648),于福建同安、泉州等地连败清军,队伍不断壮大。次年,遣部将施琅克漳浦、诏安等地,改奉南明永历年号,被永历帝朱由榔先后封为威远侯、延平公。

永历五年至六年在福建沿海多次与清军作战,相继取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江东桥等地的作战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一部,威震闽南。拒绝清廷招降,不为清廷以杀父灭族相威胁所动。其后,被永历帝相继进封为漳国公、延平王。改厦门为思明州,设六科理事,分所部为陆师72镇、水师20镇。乘清廷劝降之机,加紧整军备战。在金门后埔大练精兵,颁行营盘法,建厦门澳仔演武亭。制定各镇合操法和水师水操法,检阅操练,严格要求,行赏必罚。制定出军禁令,严明军纪,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水陆队伍。

1659年5月,郑成功开始平生最大规模的北伐。郑成功率大军自舟山北上,从长江口溯江西上,一路势如破竹,7月初七直逼南京城下,一时清廷为之震动。在胜利在望之际,郑成功迟延了进攻时机,在清廷后续援军的反攻之下惨遭失败,被迫沿长江东撤,转海道南下,9月退回金、厦基地。

郑成功北伐失败后,清王朝已控制了中国的大部分国土。鉴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和全国客观形势的变化,仅凭金、厦两岛将危在旦夕,郑成功决定东征台湾,利用海峡天险和海上力量的优势,建立新的抗清基地。

1661年正月,在厦门召开军事会议,决计收复台湾为根本之地,下令整修船只,调整部署,加紧复台准备。4月21日,郑成功率25000名将士,乘350余艘战舰,从金门料罗湾出师东征。因遇暴风雨在澎湖停留数日,30日拂晓从台南鹿耳门胜利登陆,击溃了荷军的狙击,并乘势攻下赤嵌城。随后,郑成功率大军包围了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中心——热兰遮城。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拒绝投降,凭籍坚固的城墙工事负隅顽抗,郑成功数度强攻未果,乃改为长期围困。7月中旬,荷兰援军从巴达维亚支援台湾,在海上决战中被郑成功水师击败。经过长达九个月的围困,1662年2月1日,揆一终于向郑成功投降,率残兵败卒撤出台湾,至此,荷兰殖民者对台湾长达3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台湾重新回到中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郑成功在台期间,加强了政治经济建设,置府县、务屯垦、废苛税、兴学校,改善军民关系,安抚台湾土著,颁布了各种法令和条例,为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662年6月23日(农历5月初八),郑成功因病在台湾去世,时年39岁,葬于台南州仔尾。在清朝统一台湾后,康熙川八年(1699年),帝赐迁葬在南安郑氏祖墓。康熙帝并题写挽联赞曰:“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走近郑成功——

独具特色的民族英雄——对历史知识稍有兴趣的人都能够真切地体会,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所生活的时代,值17世纪上中叶,中国大地正处于天崩地裂、内忧外患的年代。在强劲崛起的满清政权的军事进攻下,残败的明政权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与此同时,人类历史进入了大航海时代,世界呈现出第一波的全球化。西方殖民者为追求高额商业利益,竞相把扩张的矛头指向东方。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于1624年占据了我国的宝岛台湾,并时刻觊觎东南半壁。面对清政权推行民族压迫政策,面对荷兰殖民者咄咄逼人的侵略野心,时代呼唤出了一代英雄郑成功,他自觉地肩负起历史的重任,高举义旗同清政权作顽强的抗争,企图挽狂澜于既倒,恢复明朝统治的正朔。他以“坚冰可渡”的非凡胆魄,率领大军东渡台湾海峡,完成了驱逐荷夷、光复祖国宝岛的壮举。他用短短的一生,谱写了悲壮激越、可歌可泣的辉煌篇章。

与历史上其他英雄人物相比较,郑成功是唯一一位可以串联中国大陆、台湾、日本与荷兰的历史人物。在海峡两岸,郑成功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在郑成功大部分时间所居住的闽南和台湾,有关郑成功的史迹随处可见,传说耳熟能详。特别是在台湾,祭祀郑成功的宫庙达140余座,每年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在闽台老百姓的心目中,郑成功兼具有民族英雄、祖先、神明与传奇人物的特色。在日本,郑成功也深受崇敬。1624年,郑成功诞生于日本平户,他的父亲郑芝龙是南安石井人,他的母亲田川氏是日本人。因此,郑成功的身上,流淌着中日民族交融的血液,在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交往史写下了一段佳话。1962年,日本长崎县平户市政府,修建了一座中日式宫祠---郑成功庙,前往朝拜者络绎不绝。在西方,郑成功也倍受关注。西方的文献,通常把郑成功称为“国姓爷”。他用坚强有力的军事手段和成熟灵活的外交手段同荷兰人打交道,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令他的对手也不得不折服。如果查阅史书,人们还可以发现,荷兰人从占领台湾到被逐出台湾,前后达38年(1624-1662),而这38年正巧是郑成功的一生。有人因此惊叹地评说,郑成功这一伟人仿佛天生就是注定为中国完成驱荷复台的伟业而生的。

郑成功是那个年代集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经济家于一身的大英雄。他虽然只活了短暂的38年,但是他的辉煌功业和人格魅力却光彩夺目,他用全部的忠诚和激情,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楷模,他用自己成功和失败的战例,丰富了中华军事文化的宝库,他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给人间留下了一股浩然正气,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烈屿高举抗清义旗——1645年至1646年间,清军先后攻灭南明弘光、隆武政权,占踞了大半个中国。清政权为巩固统治,在江南大肆屠杀抗清力量,强行推行“剃发令”。(即所谓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郑芝龙降清后,清军背信弃义,将他执往北京拘押,并攻入安平抢掠,郑成功之母田川氏不堪受辱身亡,面对深重的国难家仇,郑成功毅然举起抗清义旗。

隆武三年(清顺治之年,1646年)十二月初一,郑成功在烈屿(今小金门)大会文武群臣,他树起“杀父报国”的旗帜,誓师起兵,他要凭自己的意气信心重振大明江山。参加大会的有大学士路振飞、曾樱、万年英、忠臣伯张进、忠靖伯陈辉、忠振伯洪旭等90余人。

在清廷势力强大、己方势单力薄的形势下,郑成功敢于起兵反抗,主要有这么三种原因:一是郑成功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素有忠君报国的思想,为感戴隆武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报国恨家仇。二是郑成功家族是新兴的海商集团的代表。郑芝龙轻信被执,说明清廷时刻想吞并郑氏家族的资财,只有建立并保存自己的军事力量,才能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三是郑成功对形势有高人一筹的认识。认为清军虽然在北方所向披靡,但在闽疆到处山路崎岖,岛屿众多,骑兵优势不利发挥,而自己的舟师(船队)可以在海上纵横,以己之长制敌之短,足与清军作长期周旋。

值得一提的是,近来,有的学者根据新发现的资料,对郑成功在烈屿起兵这一传统说法不予认同。厦门大学历史系老教授陈碧笙从《惠安王忠孝全集》和《台湾外纪》中考证认为,郑成功誓师起兵的地点在安平。有志究其详者,不妨再作一番辨证。郑成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明天启四年农历7月14日(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

1630年,郑成功随叔芝燕回国,住晋江安平郑府。郑芝龙延聘名师授业,1638年郑成功入南安县学为廪生,1644年郑成功从家乡来到南京,进入国子监太学,拜名儒钱谦益为师。其时明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当年3月中旬,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朝灭亡。9月中旬,清王朝定都北京。在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后,次年6月攻克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覆灭,郑成功返回福建。同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被郑芝龙等拥立为帝,建号“隆武”。帝对郑成功的忠勇十分嘉许,赐他与国同姓,易名“成功”,从此南明官方称为“朱成功”,中外又尊称他为“国姓爷”。1646年8月,清军进攻福建,“隆武帝”在逃亡路上被擒,于汀州罹难。10月中旬郑芝龙降清,即后清军进袭安平,郑成功之母不堪被辱自杀身亡。

次年,屡阻其父降清不果,遂与之决裂,率部下南澳岛(今闽粤交界海域),募兵数千,仍奉隆武年号抗清,自为招讨大将军,以福建金门、厦门为抗清基地。在厦门建立演武场、演武池,利用作战间隙练兵。南明永历二年(顺治五年,1648),于福建同安、泉州等地连败清军,队伍不断壮大。次年,遣部将施琅克漳浦、诏安等地,改奉南明永历年号,被永历帝朱由榔先后封为威远侯、延平公。

永历五年至六年在福建沿海多次与清军作战,相继取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江东桥等地的作战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一部,威震闽南。拒绝清廷招降,不为清廷以杀父灭族相威胁所动。其后,被永历帝相继进封为漳国公、延平王。改厦门为思明州,设六科理事,分所部为陆师72镇、水师20镇。乘清廷劝降之机,加紧整军备战。在金门后埔大练精兵,颁行营盘法,建厦门澳仔演武亭。制定各镇合操法和水师水操法,检阅操练,严格要求,行赏必罚。制定出军禁令,严明军纪,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水陆队伍。

1659年5月,郑成功开始平生最大规模的北伐。郑成功率大军自舟山北上,从长江口溯江西上,一路势如破竹,7月初七直逼南京城下,一时清廷为之震动。在胜利在望之际,郑成功迟延了进攻时机,在清廷后续援军的反攻之下惨遭失败,被迫沿长江东撤,转海道南下,9月退回金、厦基地。

郑成功北伐失败后,清王朝已控制了中国的大部分国土。鉴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和全国客观形势的变化,仅凭金、厦两岛将危在旦夕,郑成功决定东征台湾,利用海峡天险和海上力量的优势,建立新的抗清基地。

1661年正月,在厦门召开军事会议,决计收复台湾为根本之地,下令整修船只,调整部署,加紧复台准备。4月21日,郑成功率25000名将士,乘350余艘战舰,从金门料罗湾出师东征。因遇暴风雨在澎湖停留数日,30日拂晓从台南鹿耳门胜利登陆,击溃了荷军的狙击,并乘势攻下赤嵌城。随后,郑成功率大军包围了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中心——热兰遮城。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拒绝投降,凭籍坚固的城墙工事负隅顽抗,郑成功数度强攻未果,乃改为长期围困。7月中旬,荷兰援军从巴达维亚支援台湾,在海上决战中被郑成功水师击败。经过长达九个月的围困,1662年2月1日,揆一终于向郑成功投降,率残兵败卒撤出台湾,至此,荷兰殖民者对台湾长达3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台湾重新回到中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郑成功在台期间,加强了政治经济建设,置府县、务屯垦、废苛税、兴学校,改善军民关系,安抚台湾土著,颁布了各种法令和条例,为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662年6月23日(农历5月初八),郑成功因病在台湾去世,时年39岁,葬于台南州仔尾。在清朝统一台湾后,康熙川八年(1699年),帝赐迁葬在南安郑氏祖墓。康熙帝并题写挽联赞曰:“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走近郑成功——

独具特色的民族英雄——对历史知识稍有兴趣的人都能够真切地体会,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所生活的时代,值17世纪上中叶,中国大地正处于天崩地裂、内忧外患的年代。在强劲崛起的满清政权的军事进攻下,残败的明政权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与此同时,人类历史进入了大航海时代,世界呈现出第一波的全球化。西方殖民者为追求高额商业利益,竞相把扩张的矛头指向东方。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于1624年占据了我国的宝岛台湾,并时刻觊觎东南半壁。面对清政权推行民族压迫政策,面对荷兰殖民者咄咄逼人的侵略野心,时代呼唤出了一代英雄郑成功,他自觉地肩负起历史的重任,高举义旗同清政权作顽强的抗争,企图挽狂澜于既倒,恢复明朝统治的正朔。他以“坚冰可渡”的非凡胆魄,率领大军东渡台湾海峡,完成了驱逐荷夷、光复祖国宝岛的壮举。他用短短的一生,谱写了悲壮激越、可歌可泣的辉煌篇章。

与历史上其他英雄人物相比较,郑成功是唯一一位可以串联中国大陆、台湾、日本与荷兰的历史人物。在海峡两岸,郑成功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在郑成功大部分时间所居住的闽南和台湾,有关郑成功的史迹随处可见,传说耳熟能详。特别是在台湾,祭祀郑成功的宫庙达140余座,每年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在闽台老百姓的心目中,郑成功兼具有民族英雄、祖先、神明与传奇人物的特色。在日本,郑成功也深受崇敬。1624年,郑成功诞生于日本平户,他的父亲郑芝龙是南安石井人,他的母亲田川氏是日本人。因此,郑成功的身上,流淌着中日民族交融的血液,在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交往史写下了一段佳话。1962年,日本长崎县平户市政府,修建了一座中日式宫祠---郑成功庙,前往朝拜者络绎不绝。在西方,郑成功也倍受关注。西方的文献,通常把郑成功称为“国姓爷”。他用坚强有力的军事手段和成熟灵活的外交手段同荷兰人打交道,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令他的对手也不得不折服。如果查阅史书,人们还可以发现,荷兰人从占领台湾到被逐出台湾,前后达38年(1624-1662),而这38年正巧是郑成功的一生。有人因此惊叹地评说,郑成功这一伟人仿佛天生就是注定为中国完成驱荷复台的伟业而生的。

郑成功是那个年代集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经济家于一身的大英雄。他虽然只活了短暂的38年,但是他的辉煌功业和人格魅力却光彩夺目,他用全部的忠诚和激情,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楷模,他用自己成功和失败的战例,丰富了中华军事文化的宝库,他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给人间留下了一股浩然正气,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烈屿高举抗清义旗——1645年至1646年间,清军先后攻灭南明弘光、隆武政权,占踞了大半个中国。清政权为巩固统治,在江南大肆屠杀抗清力量,强行推行“剃发令”。(即所谓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郑芝龙降清后,清军背信弃义,将他执往北京拘押,并攻入安平抢掠,郑成功之母田川氏不堪受辱身亡,面对深重的国难家仇,郑成功毅然举起抗清义旗。

隆武三年(清顺治之年,1646年)十二月初一,郑成功在烈屿(今小金门)大会文武群臣,他树起“杀父报国”的旗帜,誓师起兵,他要凭自己的意气信心重振大明江山。参加大会的有大学士路振飞、曾樱、万年英、忠臣伯张进、忠靖伯陈辉、忠振伯洪旭等90余人。

在清廷势力强大、己方势单力薄的形势下,郑成功敢于起兵反抗,主要有这么三种原因:一是郑成功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素有忠君报国的思想,为感戴隆武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报国恨家仇。二是郑成功家族是新兴的海商集团的代表。郑芝龙轻信被执,说明清廷时刻想吞并郑氏家族的资财,只有建立并保存自己的军事力量,才能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三是郑成功对形势有高人一筹的认识。认为清军虽然在北方所向披靡,但在闽疆到处山路崎岖,岛屿众多,骑兵优势不利发挥,而自己的舟师(船队)可以在海上纵横,以己之长制敌之短,足与清军作长期周旋。

值得一提的是,近来,有的学者根据新发现的资料,对郑成功在烈屿起兵这一传统说法不予认同。厦门大学历史系老教授陈碧笙从《惠安王忠孝全集》和《台湾外纪》中考证认为,郑成功誓师起兵的地点在安平。有志究其详者,不妨再作一番辨证没了!有我也不知道!郑成功除了收复台湾还有哪些伟绩郑成功生平最光辉的业绩,不是收复台湾而是抗击清兵,与李定国一个在云南广西,一个在东南沿海,频频给与清兵致命打击,支撑南明政权长达二十年之久,堪称擎天双柱;逼迫清廷不得不做出让步,为后来的“康熙之治”打下基础。

他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但不只是因为他收服台湾,更是因为他顽强抗击清兵侵略,为南洋海外华人提供保护,创立“天地会”留下抗清火种,一直延续到数百年后的“同盟会”。1662年郑成功驱逐红毛收回台湾

17世纪初,号称“海上霸王”的荷兰侵略者(台湾民众蔑称为红毛),开始把魔爪伸向台湾。先是以经商互市为诱饵,于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得到福建地方官允许,在台湾筑城作为贸易场所。继而通过利诱、威胁、武力恫吓等手段。不断蚕食扩张,最终将整个台湾置于其殖民统治下。

在厦门坚持反清明的郑成功,眼看满清统一大陆已成定局,便将收复台湾的大计付诸实施,以建立抗清根据地,并解救荷兰统治下的高山族等各族同胞。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3月23日,郑成功率大小战船200余艘,军士2万5千人横渡台湾海峡。船队抵达台湾西部海港鹿耳门,适逢涨潮,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登陆,经激烈战争,占领了海边阵地。

台湾城是岛上的第一大城市,又是荷军总督揆一的大本营,城垣高大坚固,配备有西洋大炮。郑成功为避免过多伤亡,下令斩伐竹木,在台湾城四周编树栅栏,并挖掘深壕,将城中与外界隔绝,使敌不战自乱,束手就擒。揆一狗急跳墙,曾几度突围,但每次都损兵折将,不能前进一步。延至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1月,台湾城中弹尽粮绝,荷军或战死,或饿死、病死,只剩十之二三的兵力。郑成功审时度势,发起总攻。揆一为求活命,扯起白旗投降,并于2月1日在投降书上签字。随后,带领残兵败将滚出台湾。被荷兰殖民者霸占了38年的台湾,复归中国所有。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不朽功绩,永垂青史!

凌晨一点三分    回答时间2008-05-2121:19

检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当年病逝,其子郑经、其孙郑克塽统治台湾2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中华民族反侵略的伟大胜利,郑成功作为民族英雄当之无愧。郑经、郑克塽在台湾的政权“奉明朝为正朔”,对当时的中央政府清朝来说属于地方割据的性质。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领大军凌波越海去收复当时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不怕惊涛骇浪,不惧枪林弹雨,历经200多个日日夜夜的连番血战,荷兰人最后不得不挂白旗投降。1662年2月1日,举行了受降仪式。反抗清朝01449您好,以下皆市我为您归纳,整理的01449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被赞誉为“诗中之诗”。它作为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文学形式,不仅在我国灿烂的文化艺术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我国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放射着奇异的光彩。对联有着很高的实用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历来被世人所喜爱。在福清,历代不少名人都与对联结下了不解之缘。关于他们与对联之间的逸闻趣事颇多,今收集几则以飨读者。

明万历内阁首辅叶向高与陈达公交情深厚。陈达公是闽县大义乡人,曾任山西巡抚和雁门三关提督等职。有一回,叶向高回福清省亲,途中顺便去拜访已告老还乡的陈达公。陈达公见好友来,忙备酒款待。席问,陈达公以招待不周,语带歉意地说了句:“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略为沉思,应了句:“客官寓宦宅,富室宽容。”两句遂成一对绝联。此对联共用18个宝盖头部首的字,令人称奇,而且含意贴切,对仗工整,实为不易。后人曾将这副奇联刻在大义祠堂内。

该联另有一个故事。说是明天启元年的某一天,叶向高外出路过福州西门洪山桥,便去探望门生、新科状元翁正春。天色将晚,翁正春看老师兴趣正浓,遂有留宿之意,即兴出一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心想,这虽是一句客套话,但句中每字尽为宝盖头,不由暗吃一惊。他思索片刻,便对道:“客官寓官宦,富室宽容。”此联上下都是宝盖头字,构思巧妙,情趣俱佳。当晚,师生俩对坐吟诗作对,至深夜方才歇宿。

第二天吃过早饭,叶向高辞别,翁正春送行。他俩经过一个池塘时,见池中鸭泳鱼跃,叶向高便对翁正春说:“状元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他指着池塘说:“你看,‘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翁正春不意被将了一军,正寻觅对句,忽见池塘中跃起一尾鲜鱼,约有一尺来长,于是笑答:“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说完,两人相视大笑。

此联之妙在于,“数数”是动词,迭字,“数”是名词,“数数数”即数数鸭的数目。“量量”是动词,迭字。“量”是名词。“量量量”即量一量鱼的身长。这副对联技巧性很强,读来饶有兴味。由于人们对这两位乡贤十分敬仰,此联便在民间口碑相传直到现在。

相传,叶向高在入仕之前曾到石竹山祈梦,结果得了一个梦。梦见一副对联,联曰:“富贵无心想,戊戍两似成”(一说“富贵无心想,功名两不成”)。叶向高心想坏了,这对联说自己今生富贵无望。但叶向高毕竟是读书人,并不将这件事放在心上,直到后来他衣锦还乡,宴请家乡父老时才又想起这件事,因此笑着对大家说:“你们都说石竹山祈梦如何如何的真切,我看不然。”席间,一长老说何出此言?叶向高遂将年轻时上山祈梦的事说了。不料长老听后哈哈大笑,说:“这梦祈得真,你真是枉读诗书了,连这梦也解不开。”

明代进士、龙田镇上薛村人薛廷宠,曾弹劾过权奸严嵩。薛廷宠童年时家境贫寒,整天耕天酝地。有一天,他挑着秧苗走在窄小的田梗,远远看见一个人挑着担子迎面走来。正当薛廷宠左右为难之际,来人放下担子说:“假如我出一个上联,你能对得上,就给你让路。”薛廷宠一边答应,一边放下秧苗筐。只见来人若有所思,随即道出上联:“稻草捆秧娘揽子。”薛廷宠见来人挑的是笋担,就想起生母不幸早逝,自己随父艰难度日的情景,不禁触景生情,随口对出下联:“竹担挑笋父背儿。”

下联对得通俗而巧妙,足见薛廷宠思维敏捷。来人听后大喜过望,赶紧拨开竹笋,抱出一大堆书,对薛廷宠说:“果真名不虚传。我把这些书送给你,望你来年造福黎民百姓。”

原来挑笋者是长乐的一个读书人,只因屡试不第,遂对功名心灰意冷。有一次听说薛廷宠聪颖过人,特地从家乡赶来面试赠书。薛廷宠后来入朝为官,果然不负众望,勤政廉洁,造福百姓。

祖籍福清的民族英雄林则徐27岁中进士后,又选拔入翰林院攻读三年。他积累丰厚的学问,为诗为文为联皆金声玉振,文采斐然,且意境开阔,富感染力。

福州南后街林则徐纪念馆的大厅有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据说此联是他任钦差大臣、两广总督时,题写在总督府书堂的。上联讲团结众人,不要计较别人的小缺小失,下联讲坚持原则,排除私欲才能刚直不阿。这副有名的对联,就是林则徐人格的写照。“有容”的是大海;“无欲”的是峭壁,只有林则徐这样不凡的人物,才写得出这样别致独到的官衙联来。这副对联后被林则徐做为座右铭。

林则徐在云贵总督任上,因病回乡休养时,题写过一副对联:“郊原雨足云归岫,台阁风清月在天”。这副对联看似写景,实则抒发自己的襟怀。史料记载,林则徐晚年曾在故居题写几副对联堪称绝对,如:“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材天或恕;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炳烛老犹明”。

封建时代,许多官员往往在各级官署门口贴上自撰的对联。这类对联多有施政纲领的味道。由于撰写者的经历不同,抱负不同,处世态度不同,所撰对联内容也大异其趣。林则徐任江苏廉访使时,曾将“求通民情,愿闻己过”的对联贴在大门两旁,以表现自己的为官之道和政愿。

林则徐的对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如“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文句质朴而神韵俊逸。他题福州西湖李纲祠的楹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字字感人,忠心可鉴。

林则徐曾写过一些有个性化的对联。他有一副谈钱的联,很值得玩味:“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才,益增其过。”此联既冷眼,又超然,颇耐人寻味,现在仍经常被人们引用。

林则徐悼关天培的挽联:“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空教孤注躬尽瘁;双忠同坎,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悲愤沉痛,令人叫绝。据传,这副挽联送到关天培的家乡江苏淮安时,关母请当地最有名的书法家周木斋书写。周木斋说,林大人这副挽联令我肃然起敬,但我不敢写“何人”中的“人”字。周木斋心知这是指皇帝的心腹大臣穆彰阿、琦善等,怕写下去惹祸。关母不得已,只好把“人”改为“时”。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林则徐少年时的巧对。有一回,老师带学童们游鼓山,爬上鼓山绝顶峰时,一派天风海涛,令学童们兴奋不已。老师以“海”为题,出一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让大家对下联。没多久,少年林则徐首先对出了下联:“山登绝顶我为峰”。上联写站在鼓山上,可以望见无边的大海,海的尽头,就是天了,海天相连,气魄可够大的,寓“学海无边苦作舟”之哲理。林则徐的下联以脚踏绝顶峰,一览天下小,抒发了凌云壮志。上下联平仄、对仗都很工整、和谐,意境更佳。此联后来刻在马尾罗星公园内。

林则徐年幼时即聪明过人。有一次,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路过一池塘,见一群人正在观看池塘里游来游去的鸭子,欲作对取乐。其中有个人出了一上联:“母鸭无鞋空洗脚”,却没人对得出下联。此时,在旁的林则徐思索了一会,对道:“公鸡有髻不梳头”。众人听罢,无不拍手叫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为自己创作的一副勤勉对联。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禁烟失败,被遣戍伊犁。在离开西安时,他留给家人这副对联,表达了自己在逆境中义无反顾、舍身报国的激烈壮志和坦荡胸怀。1990年,江泽民视察广东,曾手录此联题于虎门镇林则徐销烟之处。在我市海口镇岑兜村的林则徐纪念馆内,也有江泽民手书的这副对联。

日前,泉州郑成功研究会专家发现一个珍贵的手抄本。该手抄本有一副林则徐缅怀郑成功收复台湾而为台湾延平王庙题写的庙联:“天地间有大纲,耿耿孤忠,守正朔以挽虞渊,祗自完吾志节;古今来为创局,茫茫荒岛,启沃壤而新皈宇,犹思当日艰难”(虞渊:传说日落之处,在此指衰亡败落;新皈宇:重整收复之地)。这副对联歌颂了郑成功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即反清,率大军北伐,直逼南京;另一件是率师收复台湾。

福州的楹联大师梁章钜与林则徐是一对好友。梁章钜与他互赠对联一时传为佳话。梁章钜赠林则徐最有名的一联是“麟阁待劳臣,最难西域生还,万顷开荒成伟绩;凤池诏令子,喜听东山再起,一门济美报清时”。林则徐获得梁章钜此联后,也答赠了一联,曰:“曾从二千石起家,衣钵新传贤子弟;难得八十翁就养,湖山旧识老诗人。”

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革职,后又被充军到新疆。林则徐被重新起用之时,其子林镜帆也被朝廷选拔为翰林院编修。听到这些喜讯,作为朋友的梁章钜便写下上面的对联以表恭贺。而梁章钜初入仕途所任官职是知府,相当于汉代郡守(俸禄为两千石)的地位。他的儿子梁恭辰和父亲当初一样,初任官职是杭州知府,所以叫做继承衣钵。林则徐的对联是回赠给梁章钜的。两副对联可以看出两个老朋友亲密无间的友谊。

当你从黄檗寺前拾级而上时,会看到大厅前壁有一副对联:“黄歧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关于这副对联的来历,流传着两则佳话。

黄歧是明朝时黄檗寺的总务。他给寺里立了一条规距:晚上点灯,做私事用自己的油,办公事才能用寺里的油。他自己做总务,公是公,私是私,从来不含糊。每逢他有私事非得晚上做不可又没有油时,也只好向别人借,不肯动用公家的油。当别的和尚来借点公家的油时,他也总是婉言谢绝。黄歧几十年如一日,清明廉洁,众口皆碑。

宝寿是黄檗寺管仓库的和尚。有一天,住持病了,就叫一个小和尚到宝寿那里拿一片生姜来烧汤喝。宝寿不肯。这小和尚就回去禀报住持。住持深为感动,连声说:难得!难得!”就叫小和尚拿了钱去买生姜。这件事被人们传为佳话。后来,黄檗寺的和尚们为了不忘前辈的好传统,就以这两则佳话写成了一副对联,挂在堂大厅的前壁上,保留至今。

翁独健(1906—1986年),原名贤华,为我市三山镇瑟江村人。曾任燕京大学代校长、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主任、中科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是我国著名史学家、教育家。他精通多国文字语言,为蒙元史泰斗,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

吴世昌(1908—1986年)乃我国文学史研究家、红学家。浙江海宁人。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亦是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

两位大师名虽如雷,造诣高深,但皆有缺憾。翁独健跛一足,吴世昌眇一目。两人又同住一室,遂在燕园成为趣闻。有一年春节,两位大师的同学邓嗣禹(字持宇,著有《中国考试制度史》等,乃贯通中西之著名学者)突发灵感,戏作对联云:“只眼观天下,独脚跳龙门”,另取《左传》中“盲跛相助”之语为横批。两位大师看过对联后拍案叫绝,直赞这是一副绝对。

佛印巧对苏小妹。佛印与苏东坡交谈常常得意忘形,苏小妹有意想讽刺一下这个和尚,便出个上联:“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佛印想了想便对道:“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苏东坡连声叫好,真是出得好,对得也针锋相对。

朱元璋当牧童时常到学堂去听课,特喜欢老师教学生对对子,时间久了,老师也喜欢上这个放牛郎。这老师临死前交了一幅上联给朱元璋说,这个上联我写了十多年了,下联还对不上了。你想想看能给我对上。这上联是:“三土考老者。”朱元璋好久也未对上。后来当上皇帝,后来在一次寿宴上见五个孩子都来拜寿,想起这五个皇子都喜爱弹奏,不禁触景生情,大呼妙妙妙,把老师交给的对联对上了:“五王弄琵琶。”真是妙哉。

金圣叹曾向一老和尚借经批点,老和尚知他大学问就要难他,出了个上联:“半夜二更半”,不想竟难住了金圣叹。后来,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犯了死罪,在中秋临刑时突然想起下联是:“中秋八月中”对得妙极了,只可惜他再也不能为老和尚批点佛经了。

王羲之防盗联。某年大年夜,羲之写了幅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不想刚贴出不久便被人揭走了,再写:莺啼北里,燕语南邻。贴出后还是让人揭走了。羲之想了想,贴出了这样一幅对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果然没有敢揭了,到春节黎明,羲之便续上,变为:“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日行”。街邻见了,无不称妙。

前几天在网上发现一个挺好的游戏下载站http://www.htogame8.cn?ty(里面的游戏有,任天堂系列,psp游戏,nds游戏,还有好多的网页游戏),保证所发信息的真实性(无挂马,我试过)。1662年2月1日,我国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军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郑成功是福建南安县人,他自幼善于思考,英勇有为。父亲郑芝龙是明末福建总兵官。他的少年时代正处于中国的大动乱时期,所以,救国救民的思想在心底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646年,清军渡过了钱塘江,占领浙江。掌握隆武朝政大权的郑芝龙降清。郑成功痛心于国破家亡和人民苦难,拒父劝降,焚衣招贤,募兵抗清。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厦门作为抗清根据地。郑成功第三次北伐失败后,兵力大伤。他考虑了全局形势,感到只靠厦门和金门作为根据地,势单力孤,不可能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如果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国土台湾,扩大抗清根据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形势就会好得多。而且台湾人民不堪忍受荷兰侵略者的暴行,切盼解放。于是郑成功决定挥戈东征,收复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这是郑成功正告荷兰殖民者的庄严誓词,也是他“十年始克复先基”的意愿。

  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侵占了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了长达38年殖民统治与掠夺,台湾人民灾难深重,盼望祖国收复台湾。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披甲执剑,率领大军浩浩荡荡从金门料逻湾扬帆出发,凌波越海去收复台湾。

  郑成功的军队在进军中遇东南逆风,白浪滔天,船队不能行进,只得返回,停泊在澎湖36屿中间,一连几天不能行进。军粮告急,必须采取紧急行动。郑成功发布了一道命令,庄严宣告:我率领大军,冒着风险东征,是为了收复被侵占的国土,决不是为了到海外去贪图安逸。他激励将士们,不要怕惊涛骇浪,不要怕敌人的大船大炮,只要听从指挥,万众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夺回台湾。于是全军将士齐心协力,顶逆风,冒急雨,排巨浪,船队继续向东南进发。4月29日黎明直抵台湾海岸线外。船队避开了赤嵌城海岸,绕道从鹿耳门登陆。登陆后,立即包围了军事据点赤嵌城(今台南),与荷兰殖民军展开了激战,打得侵略军溃不成军,收复了赤嵌城。荷兰总督揆一见势不妙,便玩弄缓兵之计,表示愿意年年纳贡。郑成功斩钉截铁地对来使说,除非你们投降,把台湾交还中国,别的没有第二条路好走。郑成功下令立即进攻,攻打揆一盘踞的台湾城(今安平)。经过9个月的围攻,荷兰人弹尽粮绝,最后不得不挂白旗投降,派人送出了投降书。1662年2月1日,举行了受降仪式。这一天,荷兰侵略者在中国人民面前低下了头。

  郑成功收复台湾5个月后,因戎马倥偬,操劳成疾,不幸逝世,时年只有38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