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19日文章】题:中国的另一种美(作者 韩咏红)
周末外出听讲座,傍晚匆匆回家时才发现桶装水喝完了。已经过了送水公司的下班时间,想想明天还得出席论坛,如果今天没办法让人送水,也许要明晚甚至后天早上家里才能领到桶装水。
决定碰运气试试送水的先生是否还在上班。电话接通后我问:“今晚还送水吗?能否给我送桶XXX。”答案是让人失望的否定。
对方接着主动问了:“您家里水喝完了?那今晚还有水喝吗?”
我说:“嗯……没关系,我煮自来水喝。”他立刻反对:“那不好,我一会儿给你送吧。”没容我婉谢,他已爽快做出决定,那语气好像马上动身送水的样子,只再确认一下我家里会有人给他开门。一小时之内,水送到家了。
我有时候把这类小故事告诉刚到北京生活的新加坡友人或者外国朋友,他们的表情在赞许之余往往流露出不可置信:有这么好的人?怎么他们就没遇到?在他们努力将生活与北京衔接起来的过程中,遇到更多的是连串意料之外的麻烦人与事。
报社轮换的新同事近期到北京履职,初来乍到,日常生活中遇到诸多不顺心的事情:空气污染呼吸不畅;指示牌不清楚导致买一张地铁卡要走几个窗口;找不到一家超市能一次过买齐所有需要的生活用品;一堆待办的证件;不懂路的出租车司机;一些自相矛盾的规定。凡此种种,一个来自高度追求效率、讲究标准与规范化城市的外人,难免措手不及。
一起出行,办事时共同面对零零碎碎的不便,他有时候问我,怎么“养成”现在的淡定?我说,哪儿有淡定?只是暴跳如雷的阶段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