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师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之一,创建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坚持持久抗战的战略集团。
改编出师,创建晋冀豫、冀南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中央同国民党当局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4、第31军及红军第29、第30军和独立第1、第2、第3、第4团及红军第15军团骑兵团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9师,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倪志亮任参谋长,张浩任政训处主任,宋任穷任副主任。辖第385、第386旅及教导团和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骑兵营等,全师共1.3万余人。第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辖第769、第770团;第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辖第771、第772团。29日,中共中央决定,由刘伯承、张浩、徐向前、陈赓、王宏坤组成第129师军政委员会,刘伯承任书记。10月22日,中共中央决定在八路军团以上部队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部(处)名称,张浩任师政治委员(1938年1月,邓小平任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刘志坚任政治部副主任。王维舟任第385旅政治委员;王新亭任第386旅政治委员。
9月30日,第129师以第385旅旅部率第770团及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留守陕甘宁边区,师部率第386旅及第769团、教导团、骑兵营等共9100余人,由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出发,经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八路军在敌之翼侧和后方积极打击与牵制日军,配合国民党军保卫忻口、太原的指示,10月19日,第129师先头部队第769团,夜袭山西省代县阳明堡日军前线飞机场,毁伤飞机24架。接着,师主力部队挺进正太铁路(今石家庄―太原)以南的平定、昔阳地区,打击沿铁路西进的日军,先后取得长生口、七亘村、黄崖底、广阳等战斗胜利。11月10日,为贯彻毛泽东制定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作战方针,师部在和顺县武家庄召开干部会议,刘伯承作游击战术报告,为尔后开展游击战争奠定了思想基??1月中旬,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关于建立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边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第129师在同蒲铁路(大同―风陵渡)以东、正太铁路以南,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石家庄至磁县段以西地区展开,派出多批游击队和工作团深入晋冀豫边广大地区,配合当地中共组织,建立抗日政权,组织群众武装和群众团体,广泛开展游击战争,部队也随之发展。以师教导团一部和部分主力部队连队为骨干,先后成立了秦(基伟)赖(际发)支队、八路军游击支队、先遣支队、汪乃贵支队、赵(基梅)涂(锡道)支队等抗日武装。1938年1月,由陈再道、李菁玉率八路军东进纵队,3月由宋任穷率骑兵团,先后到达冀南隆平、南宫地区,协同当地人民抗日武装创建冀南抗日根据地。
为牵制与打击向晋南、晋西进攻之日军,配合晋南的国民党军和晋西北、晋西南的八路军作战,第129师于1938年2~3月,在正太铁路和邯(郸)长(治)公路沿线展开交通破击战和伏击战,先后取得了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的胜利,共歼灭日军2000余人。4月,第129师在八路军总部指挥下,与第115师第344旅、决死第1、第2纵队等部,以及部分国民党军共同战斗,粉碎了日军3万余人对晋东南地区的“九路围攻”,歼灭日军4000余人,收复辽县(今左权县)、黎城等18座县城,巩固和扩大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同时,成立了晋冀豫军区,由倪志亮兼任司令员,黄镇任政治委员,辖5个军分区。
4月下旬,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平原游击战的指示,徐向前率第769团及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第689团等部挺进冀南,与先期到达的东进纵队、骑兵团等部会合。6月上旬和中旬,第386旅第771团主力和汪乃贵支队也进至冀南地区。7月初,邓小平由太行到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