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 9月,我国从浙江沿海地区获得外 国 空空导弹的残骸,并对其进行了 分析、测 试和研究性设计。与此同 时,原苏联先后 派出两批专家来华 索取了有关技术资料和 部分残骸实 物。不久,原苏联在此基础上 试制成 功了K―13型导弹,装于米格―21 上。
1962年,原苏联向我国有偿提 供米 格―21和K―13型导弹的技术 资料和样品。 我国开始仿制K―13 型导弹,并将其命名为“霹雷”2号。 1964年11月,导弹仿制工作 全面 展开。1967年3―7月,进行了定型 试验,共发射了19发导弹,试验取 得了成功。 1967年11月,“霹雷”2 号导弹定型,投入批量生产。
“霹雷”2号导弹由红外自动导 引头、舵机舱、触发引信与非触发引 信、战斗部、 火箭发动机及弹翼组 成;鸭式气动布局,弹头呈半球型钝 头,弹身为细长圆柱形,两 对三角形 舵面和两对梯形弹翼呈十字形配 置;飞行速度为2.2马赫,主要用于 攻击中 型轰炸机和歼击轰炸机。
“霹雳”2号导弹较之“霹雳”1 号导弹有明显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霹雳”2号导 弹采用红外被动寻的 制导,载机发射导弹后即可退出攻 击,不再跟踪目标。
性能近似于俄AA-2和美AIM-9B型,已停产。
长2.83m,直径127mm,翼展0.53m。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
总重85kg,战斗部重9kg,速度2.5马赫,射程3k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