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28"浩劫"武装直升机
Image:11586209454811369.jpg mi-28"浩劫"武装直升机 1994年初,俄罗斯军方向外界透露出一条消息:军方将为莫斯科直升机厂(即原来的米里设计局)研制新型战斗直升机米―28h提供资金。该机俄文编号为mh― 28h,西方资料英文译为mi―8n.
米-28的由来
前苏联70年代研制的战斗直升机米―24,是根据米里的设计思想设计的。60年代末,米里的设计思想是:研制一种以执行作战任务为主、以运送兵员为辅的战斗直升机。根据这一设计思想研制的米―24,与西方同类攻击直升机相比,不仅外形尺寸大,机身中部截面大,而且空机重量也增大。因为米―24 (这里指双型,即米―34ii,英文资料译为mi―24d,即米―24d。)的前机身同西方攻击直升机一样,都有两个纵列式机组人员座舱,而中机身却比西方的攻击直升机多出一个 庞大的运兵舱,里面可以乘坐8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运送其它物资。由于运兵舱的存在,机身中部自然就非常宽大,于是雷达反射截面积也大,所以容易被敌方雷达探 测到,也容易被敌方的武器击中。而且,空机重量大,也会影响到直升机的作战机动性。部队多年的佼用实践证明,这样的战斗直升机满足不了现代化战争的需要。 前苏联军方迫切需要一种比米―24小,跟美国的ah―64a“阿帕奇”相似的战斗直升机。这样的直升机将专门执行对地作战任务,不再承担运送兵员的任务。
军方的要求一提出来,俄罗斯的两个直升机设计局便展开了激烈竞争。卡莫夫设计局很快报出了双旋翼共轴式战斗直升机卡―50,而米里设计局则推出了比米― 24先进得多的米―28。米--28于1982年11月成功地进行了首次飞行,到1994年2月,全部研制工作宣告完成。同米―24相比,米―28具有突出的优越性。首先, 米―28的任务专门化,只承扭作战任务,即攻击敌方地面装甲目标,对己方地面部队进行火力支援等,不再负责运送兵员,所以不需要庞大的运兵舱。这样机身就变细了,中部截面也就缩小了,于是雷达反射截面积也随之减小,所以有利于降低被敌方雷达探测到的概率,提高战场生存性。
同时,空机重量也减小了,这又有助于提高飞行性能。例如该机机动性就有明显提高,其过载范围为―0.5g至+3g,能表演包括正筋斗、半筋斗反转等特技, 在战斗中,这就有利于摆脱敌方固定翼飞机的追击。米―28的防护比较强,驾驶舱前面装有防弹玻璃,驾驶舱周围有防弹装甲保护,其陶瓷装甲板能经受任子弹的多次打击。即使装甲被打碎,也容易在野战条件下予以更换。两台发动机相互位置离得较远,中间由减速器隔开,可以防止一弹击中两台发动机。在部件配置上也作了 巧妙安排:让不太重要的部件作为屏障,以遮挡和保护关键部件,这样便可在不用装甲的情况下提高直升机的抗弹能力。米―28的武器威力强大,装有口径为30毫米 的机炮,其活动方位角为110度;机身两侧短翼翼下挂架可携带16枚反坦克导弹,射程为800至6000米,这些导弹不仅能攻击敌方地面装甲目标,而且还能破坏敌方的 临时火力点、指挥部等。
而竞争对手卡莫夫设计局大肆宣传卡―50的新奇特点,说它是世界上第一种双旋翼共轴式战斗直升机,第一种单人驾驶战斗直升机;第一种采用弹射救生技术的 战斗直并机。卡―50的新奇特点和卡莫夫设计局的宣传攻势的确起了很大作用,当时军方支持卡―50的趋势十分明显,为此,米―28处于不利境地。
米-28n的崛起
处于逆境中的米里设计局并不气馁,他们也展开了宣传攻势。他们大力宣传直升机单人驾驶无法执行作战任务的道理,有力的证据就是 美国的rah―66“科曼奇”直升机。在该机研制计划的初期,美国也曾打算采用单人驾驶方案,但是,经过反复实验证明,单人驾驶不能很好 地执行作战任务,在贴地飞行时更是如此。于是,美国放弃了单人驾驶方案,仍采用了双座方案。美国的的电子系统智能化技术要比俄罗斯先 进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