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飞来第一只中国雄鹰――记海军航空兵一七九号直升机组
海军航空兵一七九号直升机组,随国家考察队远征南极,克服了空域陌生、地形不熟、气象多变的困难,飞行一百零四架次,吊运货物三十九吨,运载人员一千零五十人次,胜利完成任务,填补了我国南极飞行的空白。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分别给机组和机长于志刚记一等功。 超强度吊运 这天,一七九号直升机飞越冰山大海,穿梭往返于停泊在民防湾的向阳红十号船和位于乔治岛菲尔德斯半岛东侧的长城站之间,把一吨又一吨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运往建站工地。 船上吊运,是直升机的高难科目,技术要求高,不能有丝毫疏忽。一七九号机组在国内从未搞过,只是临出发前搞了几次模拟试飞。向阳红十号船的同志告诉机组,前几天租用一架外国直升机,每天租金二千一百美元,每飞行一小时,另加三百美元。“为了在南极洲刻上中国的名字,为了给国家节省外汇,我们飞!”机组同志勇敢地接收了任务。 旋翼飞转。建站工地的物资越堆越多,机组同志越来越疲劳。南极的夏天气温在零度以下,他们却人人汗流浃背,内衣湿透。这里和北京时间相差十二小时,由于按当地时间作息,几十年形成的生活习惯全被打乱。这里几乎没有黑夜,晚上往往休息不好,工作时脑袋昏昏沉沉,睡意频频袭来。但他们清醒地意识到:长城站必须抢在夏季建成。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驱使他们互相鼓励,抖擞精神,以顽强的毅力与疲乏作斗争。就这样,他们这一天飞行二十二架次,空中整整四个半小时,吊运货物二十七吨,创造了国内从未有过的超强度吊运飞行。 关键性一仗 在地球最南端建立中国第一个科学考察站,是赴南极考察的首要任务。建站工作全面铺开后,人们无不盼望从祖国带来的两台发电机尽快在岛上安家,因为它们是长城站的“心脏”。没有电源,长城站就没有动力。可是,两台发电机长二点六米,宽一点三米,高二点一米,重量在二吨半以上。如此庞然大物,大船运,靠不上岸;小船运,困难太大,只能由一七九号直升机承担。 为了万无一失,指挥员吴火根、机长于志刚和空地勤人员反复讨论吊运方案。针对发电机体积大、份量重,受风面宽,空中容易晃荡的特点,他们决定采用国内极少采用的短钢索吊挂方案,长度由原来的十五米缩短为七米。这可以避免物体晃荡,保证运输安全,却给操纵飞机增加了难度。 这天早晨,J121船上的编队领导、考察队员和海军官兵们不约而同地来到甲板,每个人都用殷切的目光注视着这次举足轻重的飞行。 马达轰鸣,直升机轻盈地离开甲板,悬停。空中机械师利索地放下吊钩,地勤人员用不到一分钟挂好钩子。“好,前进!”随着指挥员的口令,直升机对准长城站站址,徐徐向前飞去。短短二十分钟时间,两台发电机就稳稳当当地运到了乔治岛。全船同志情不自禁地为他们的一举成功欢呼鼓掌,编队领导高兴得和他们紧紧握手。从此,这两台五十千瓦的发电机日夜运转,给建设中的长城站带来了温暖和光明。 破“界限”起飞 南极的天气变幻莫测,往往早晨还是风和日丽,不一会儿暴风雪就铺天盖地而来,一天中可以看到风、雪、雨、雾几种天气现象。一七九号直升机在如此复杂多变的气象条件下,凭着高度的勇敢和高超的技术,与南极天公试比高。 这天,由海军官兵组成的突击队在长城站工地干得热火朝天。下午收工时,老天爷突然脾气大发,九至十级风刮得海上浮冰你推我挤,上下涌动,两条万吨巨轮也不停地摇摆。小艇更无法出海。四十名突击队员被困在岛上,衣服湿透,又冷又饿又累,把他们接回船上,只有靠直升机了。可按国内规定,风速每秒十二米以上是不能放飞的。而眼下风速已达每秒十七八米,阵风每秒二十二米,而且甲板上空不规则的风向形成涡流区,这对起降极为不利。 编队领导征求他们意见,机组同志表示:“我们飞!”难道他们不知道破“界限”起飞将担风险吗?美国考察南极二十五年,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损毁了五十架飞机。前几天向阳红十号船租用的一架外国直升机遇到风浪,三名飞行员套上救生衣,划着十字,对天祈祷。可这些,没有吓住一七九号机组,他们早把生死置之度外。飞机迎着呼啸的狂风向长城站飞去,强烈的气流使飞机象行驶在波峰浪谷中的小舟,手中的驾驶杆不听使唤,于志刚竭尽全力,沉着操纵,尽力保持飞机平稳。两次往返,突击队员全部被接回J121船。就这样,一七九号机组一次次突破飞行“界限”,在南极创造了我国飞行史上的奇迹。 光荣啊!祖国飞往南极的第一只雄鹰,你们为军队和国家争了光;你们在南极洲上空布下的条条航迹,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能力和智慧。南极,将永远镌刻着你们的业绩。 (摄影 戴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