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S-37“金雕”(6)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F-16 的过程中,也曾研制了一架带前掠翼的原型机 SFW/F-16,在机翼后掠角为

-20°~-25° 的条件下,按计算,飞机的转弯角速度可提高 14%,飞机的活动半径可增大

34%,起飞着陆距离可缩短 35%~50%。但是,由于前掠翼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结构发散问题,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还不敢贸然采用这一诱人但又存在巨大风险的技术。

在航空史上,只有三种前掠翼飞机完成了试飞,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第一种是纳粹德国的

Ju 287 四发轰炸机,于 1945 年 2 月完成了首飞,在后来的试飞中速度达到

815 公里/小时,当时仅有的两架原型机均被苏军俘获;第二种是美国格鲁门公司研制的

X-29A 前掠翼研究机,共制成两架,于 1984 年 12 月 14 日首飞。在

1984~1989 年间,两架研究机共试飞了数百小时,速度达到了

M1.6,飞行高度 15,000 米,过载 6.4g。不过 X-29A 只是一种研究机,机上没有武器装备,设计上也没有采用“隐身”技术;第三种就是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S-37“金雕”了。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俘获了德国的前掠翼轰炸机

Ju 287 和大量资料及有关专家,对前掠翼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认识。进入

80 年代以来,俄中央航空流体动力研究院的一些专家,又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对前掠翼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从而为从

80 年代末着手研制的 S-37 采用前掠翼技术打下了基础。

第一頁    上一頁    第6頁/共8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