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9毫米口径微型冲锋枪
我国9毫米微冲的报道我一有机会就反复阅读,体会一下其中的奥妙。那张同类武器对照表错误很多,是这本杂志最大的遗憾,修正后本人认为该枪虽然大多数性能优良但也不令人满意。作为一个轻兵器爱好者,只能从以前的错误经验中去揣摩该枪的性能,得出的结论自然是班门弄斧,可是老夫好摆龙门阵也就权当胡说罢。
初看外观,该枪很像德国h&k公司的mp5系列,估计也是参考了相关设计。如:
双导轨伸缩式肩托的设计,这种枪托稳定性好质量小,但紧急情况下会妨碍快慢机动作,我国85微冲采用侧向折叠,就用位置差来解决了问题。
下开式下机匣和mp5很类似,可是该枪没有充分发挥该结构的优势,由于该枪上机匣结构稳固,所以适合安装光学设备及其他附件,可惜被长长的拉机柄槽给占用了。另外从计算机图象上看,下机匣为铝质精铸件,伸缩托的导轨效果模糊,这个选择很正确,加工生产都很方便,希望国产材料别出问题。我本人喜欢钢板冲压淬火件,虽然坚固但重量大,耗费工时多。从下匣的后部看应当有减震装置,计算机图显示是金属材料,不是79的石棉布包橡胶,里面结构不明是螺旋弹簧还是摩擦等方式。快慢装置的布置从握把的效果图上看只布置在左侧,而且不能左右换位,希望生产型做改进。
机锤回转式击发装置和mp5的很像,但我们的击发机构有自己的特色,好象简化了零件,更加安全可靠了,就是不知道机锤的材料是否有断裂的故障隐患,看效果图觉得单薄点,打击力够吗。虽然设计得不错,但本人认为采取前苏联二战“婆婆死”ппс43式冲锋枪的击针平移击发方式好,零部件简单,而且用击针前部突起代替了抛壳挺,减少了零件且安全可靠,战后西德边防部队通过认真考虑在50年代末曾经采用过一型结构类似ппс43的9毫米冲锋枪就是例证。
实物照片中的护木和握把显得很光滑,形状明显模仿德。但握把不如采用56s的,其倾斜度和形状都很合理。护木的高度也不够,有烫手的危险,而且过于光,没有纹路不容易持握,前端也没有安装附件(激光瞄具和电筒红外灯头等)的地方,老夫认为护木设计比较失败。人机工效在设计中体现得如何我不了解,但这样的护木和握把看上去有点别扭,不如mp5美观,是否好使不得而知。增加前小握把不知是否可行,老夫喜欢罗马尼亚akm的前倾握把,很好用可以减跳。
上机匣为整体结构(估计是钢材),两侧面冲压出的长机匣导槽与mp5一样,就是比较窄而已。枪机也是精铸件,里面有一个迷,就是尾部伸出约2厘米的小尾巴,有什么功能呢?估计可能是为了在枪没有呈现待击状态时遮挡机匣上部的拉机柄槽,防止灰尘进入机匣。捷克有种冲锋枪设计得很有参考价值,估计是50年代末用762托卡列夫弹的吧,待机与否抛壳窗全是关闭状态,当然其质量也与56冲锋枪接近。拉机柄在图中没有体现其结构,估计是通过棘齿与枪机联动,不像uzi拉枪机待击后机柄又自动归位。机柄设计该学mp5和ump,这样机匣正上方可以设计大而长的皮卡汀尼导轨了,而现在皮卡汀尼导轨只在瞄具后设计了很短的一点,我认为这个设计更适合以前我国推出的一款螺旋弹匣双路供弹的65发弹微冲。
这枝枪设计最成功的地方是膛口装置,估计是侧开口枪管外加套筒,可结构不明,可能里面只有两简单的分隔圆环,应当说是紧凑、实用、美观的设计,对精度估计经过精心实验不会有不利影响。另外消声装置也很棒,以前85的结构是多碗结构加铁丝网卷(不专业),用64式微声弹效果优良,只能听见枪机的连续地卡、卡声。这种消声器效果更好,而且可以拆卸,这是我军特工武器的进步。
还有一个谜团需要解开,这关系到该枪是否存在老夫怀疑的最大败笔。我仔细观察弹匣的效果图,认为该枪应该采取了二战在mp38、40,m3,司登还有ппш41、ппс43所使用的双列单进弹匣,我国的50可能还有53也用过,现在普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