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字型炮战
文字 对于北洋舰队在大东沟海战中的表现,存在若干批评,有的很有道理,有的似乎还可以商榷,下面,对某理解中认为可以商榷的几种批评阐述一点儿愚见,与方家商榷。
批评观点一。北洋舰队阵型愚蠢,试图采用骑兵作战分割对方的打法,而不懂得海军t字炮战抢占一横的原则。
海战中切割对方然后歼灭的战例其实很多,比如崇武以东海战,大陆的护卫艇编队就是采用分割战术,插入永昌舰和永泰舰之间,分头缠住,集中炮火攻击永泰,先迫使它重伤退出战场,然后围住另一边的永昌将其击沉。假如和永字号打队列战,不管是不是t型阵,恐怕大陆的护卫艇队会被一一击沉,象梁天价海战那样。说到底海战和陆战一样,都是以集中优势兵力火力,有效发挥,同时分散对手力量为重心的。任何战术都服务于此。
t 字型炮战始终是海战经典,不过,反例也有,比如大西洋海战,威尔士亲王号和胡德号与俾斯麦号的作战,就是在抢占t
字型阵位的时候被德舰第四次齐射击沉了"闪亮的胡德"。其原因就是t
字型炮战有个最大的弱点,--自己的舰艇航线固定,对方容易瞄准,而且侧面暴露,中弹面积大。如果对方的炮火凶狠,射程远,摆这个阵势有挨打的味道。t
字型炮战不是万能的。当然,它的确是海战中的宝贵经验。不幸的是它的有效性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三次大海战奠定了它的地位:大东沟,对马,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突破作战,而甲午战争刚好是第一次检验它在装甲舰战斗中的效果。丁汝昌是不可能事先知道结论的。
所谓 t
字型炮战战术,实际上源远流长,并非装甲舰时代的产物,如果追溯它的鼻祖,应该是英国海军名将阿尔比马尔,英国自从建造了54门炮的太子号战列舰后就精心设计这一战术。当时战舰的火炮都是安装在两舷,所以只有侧面对敌才能产生最好的作战效果,如果以全舰队的侧面,面对对方的纵队,打击其先导舰,便可以产生可怕的效果。同时,当时军舰上有一个"崇高"的职位,就是木匠。因为当时球型炮弹不能爆炸,中弹后只要木匠赶到及时,很少有军舰会沉没,除非是迎凤面多处中弹,来不及修补,海水顺潮流迅速涌入,军舰会沉没。那么抢占
t
型的那一横,敌军先导舰三面受弹,当然必有一面迎风,比较容易沉船。太子号之前的英国海军没有大型舰,波涛之中很难保持队形,以后建造了多艘大型军舰,如皇家橡树,皇家巡游者,就能够在海上保持战列纵队了,这就是"战列舰"的由来。
所以,这是一个比里萨海战和亚历山大海战还要古老的帆船时代的战术,它在对马海战中的表现,称之为复兴更为合适。
装甲舰的出现,带来的其实是三项新的变化。第一,舷侧火力减弱,首尾火力加强。第二,开花弹的出现,使击沉敌舰的概率大大增加。第三,大型舰只装甲改进,而火炮的弹头风帽和延时引信还没有出现。针对这些变化,各国海军当时都在研究怎样应对。如果看看英国海军当时的主力舰阿迦门农号,日本的甲铁号,德国的萨克森号,各位就会感叹当时设计师的想象力了,真是连恐龙都设计的出来,原因就是谁也不知道未来的军舰应该是什么样的。具体到到大东沟海战,甲午战争前夕,原有的理论已经落后,并没有新的完整的海战理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可以说,双方采用什么阵型,都是合理的,谈不上纸上谈兵和食古不化。
北洋舰队采取切割对方的战法,没有去追求t字那一横,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批评观点二,北洋舰队吨位多于日军,主炮口径大于日军,却战败,情理不容
实际上战斗力还包含了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技术水平。如果考虑到这个问题,相对于日本舰队,北洋舰队并不占优势,必须扬长避短才有取胜的可能。注意,北洋水师的将领们考虑的是怎样打胜,后来清廷的文人只要考虑责任问题。
回到以前讨论过的克里木战争,威风八面的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在锡诺普海战之后,和他的黑海舰队就销声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