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式坦克歼击车
“象”式坦克歼击车 “象”(德文elefant,英文为elephant)式坦克歼击车,也称为“斐迪南”(ferdinant)坦克歼击车,是二战中后期德国研制的重型坦克歼击车。要说它的身世,还得先从“虎”式重型坦克的研制过程谈起。
1941年5月26日,德国军方决定研制新型重型坦克,以便与苏联的t-34坦克和kv重型坦克相抗衡,研制代号为kv4501,由波尔舍和亨舍尔两家公司竞争。两家公司都生产出了样车,波尔舍公司的样车称为vk4501(p),亨舍尔公司的样车称为vk4501(h)。对比试验的结果,军方选中了vk4501(h),定型后便是大名鼎鼎的“虎”式重型坦克。
波尔舍公司的vk4501(p)样车被否决时,公司的生产线已经在生产vk4501(p)的底盘。未定型,先生产,这恐怕也是战时体制的特点。这些底盘处于不同工序阶段,有的已全部完成,有的还在生产线上,共90辆。为了能充分利用这些底盘,公司的总设计师波尔舍博士向希特勒建议将这些底盘改装成重型突击炮(坦克歼击车)。波尔舍博士和希特勒过往甚密,1942年9月26日,希特勒便特批了这一建议。随后,波尔舍公司利用这些底盘生产出90辆重型突击炮。在1943年2月6日的“总统会议”上,正式命名为“斐迪南”重型突击炮。斐迪南,是波尔舍的名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希特勒对波尔舍的器重。后来又改称为“象”式坦克歼击车。
“象”式坦克歼击车的生产从1942年11月份开始,由阿尔凯特公司组装,车体的编号为150011~150100。到1943年5月12日,完成了全部90辆的生产任务。这些坦克歼击车随即被派往库尔斯克前线。在突破苏军防御的战斗中,“象”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后方地域被优势的苏军坦克包围,损失惨重。“象”式坦克歼击车还在苏德战场的其他战役中和意大利战场上投入使用,声誉不错。
另类的“象”
与二战时期的大多数坦克歼击车相比,“象”式坦克歼击车很有点“另类”。像电传动装置、主动轮后置、带齿的诱导轮,后置的战斗室、独特的成组纵向悬挂装置、开始时没装机枪等等,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在这些方面,充分显示出波尔舍博士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设计风格。当然,这里面有成功,有失败,这些就留给读者自由思考了。
“象”式坦克歼击车战斗全重为68吨,车全长8.14米,车体长6.8米,车宽3.38米,车高2.97米,车底距地高483毫米。乘员6人:车长、炮长、驾驶员、机电员和2名装填手。从总体布置上看,车体前部是驾驶室,动力室居中,车体后部为具有较大空间的战斗室,主动轮后置。这种总体布置有它独到之处。由于火炮身管较长,尽管战斗室已经后移,但炮口仍然超出前甲板1.22米,这一点对战车过障碍不利。战斗室顶部有车长指挥塔,车长可以站在指挥塔内,探出半个身子观察目标和行驶路线。车体后部有1个较大的圆形舱门,乘员上下车主要通过这个舱门。
主要武器为1门克虏伯公司制造的pak43型88毫米加农炮,火炮全长6686毫米,身管长6300毫米,长径比为71倍口径,总重量2200千克。火炮高低射界为-8~+14度,方向射界为左右各14度,手动操纵。炮口处有两级炮口制退器,以减少火炮射击时的后坐力。
所用弹种为穿甲弹和榴弹,弹药基数为55发(后期的为50发)。其中,穿甲弹20发,榴弹35发(后期的为30发)。炮弹的初速为:被帽穿甲弹1000米/秒,普通穿甲弹1130米/秒,榴弹750米/秒。发射被帽穿甲弹时,最大射程达5000米,在500~2000米的距离上可击穿30度倾角的159~207毫米厚的钢装甲;在2800米的射击距离上可击穿t-34坦克的主装甲,或在3000米的射击距离上击穿m4“谢尔曼”中型坦克的主装甲。这在二战中期,算得上是“超一流的火炮”了。
令人奇怪的是,运往库尔斯克战区的“象”式坦克歼击车竟然未装机枪,结果,在苏军步兵逼近攻击时显得束手无策,损失严重。因此,库尔斯克战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