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中型坦克
在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上,装有大口径火炮的国产最新型主战坦克首次出镜,向世人展示了我国坦克研发的强大实力。我国最新型主战坦克亮相后,马上引起了军事发烧友的极大兴趣,对其战技性能的各种猜测不绝于耳,同时,它的研发过程也为大家所关注。不少读者认为,我国最新型主战坦克的研发始于69式中型坦克。其实,科技含量极高的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的、名不见经传的“122中型坦克”。
一、全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我国坦克装甲车辆专业情报网的情报分析专家,就不断向军委装甲兵和国防工业的有关领导上报前苏联和西方国家相继推出
和装备新一代主战坦克的情报。当时,前苏联已研制出t-64坦克,德国推出了“豹”1坦克,美国陆军已经开始装备m60坦克,法国的axm-30坦克也已新鲜“出炉”。情报专家分析,这些坦克装有105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及较先进的计算机火控系统,整体性能已明显优于我国自产的59式中型坦克,同时也领先于我国于1963年开始筹划研制的69式中型坦克(装100毫米滑膛炮、激光测距、以人工操纵为主的简易火控系统以及主动红外夜视夜瞄装置等)。这些情报引起了军委装甲兵的高度重视,并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果断决定开始研制战技指标明显高于69式中型坦克的新一代主战坦克,全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坦克研发差距。
装甲兵的决心很快得到军委和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认可。1967年4月,根据军委装甲兵的指示精神,由北方某坦克制造厂牵头、某研究所和装甲兵科研院参加,联合组成新型坦克论证组,对发展我国二代坦克的战术技术指标进行充分论证。同年12月,国防科工委批准了军委装甲兵提出的论证指标,并正式下达了研制代号为“122中型坦克”的任务,承担研制任务的工厂和有关科研院所遂全力投入研制新型坦克的会战。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事,却打乱了新型坦克的研制节奏。
1969年年底,我国与前苏联在两国接壤的黑龙江珍宝岛地区爆发了边境冲突。在这场规模不大的边境交战中,苏军仗着其有先进坦克和装甲车,横冲直撞,肆无忌惮地犯我边境。战争就是无声的命令。没有先进坦克的痛,使装甲兵的高级将领意识到加快我国新型坦克研制步伐的必要性。此时正值研制工作刚刚起步,于是,军委装甲兵果断放弃了原来比较保守的研制方案,决定进一步提高新型坦克的战技指标。为加快研制进程,军委装甲兵亲自挂帅,组成了新一代中型坦克会战组。1969年12月,有关专家在北京召开会议,对新型坦克的战技指标又进行了补充论证。1970年初,军委装甲兵召开新型坦克研制工作会议,进一步确定了战术技术指标。同年3月18日,由军委装甲兵、沈阳军区装甲兵、北京军区装甲兵、五机部等领导机关和科研院所及工厂等单位,联合组成了新型坦克会战组。由北方某坦克制造厂担纲坦克大会战的总师单位,122中型坦克研制正式开始。
根据求新求高的要求,第一轮样车的设计采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液力传动装置、液压操纵装置和液气悬挂装置,简称“三液”样车。当时设想,该车装515千瓦发动机(700马力,后来改为478千瓦)、120毫米滑膛炮、微光夜视夜瞄装置、复合装甲、三防装置等新型部件,并重点提高新型坦克的火力威力和机动能力,使之具备与强敌t-64坦克及可能的后续式坦克相抗衡的能力,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大会战中,科技人员、工人和干部热情高涨,日夜奋战,于1970年9月25日顺利完成了一辆“三液”坦克样车的总装任务,但由于“三液”技术不过关,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陷入停顿状态。面对这一困难,军委装甲兵意识到新型坦克的战技指标不切实际,于是果断叫停“三液”样车的研制,转为研制技术比较成熟的机械传动、扭杆弹簧悬挂、机械操纵的“三机”样车。为此,试制出来的“三液”样车,只进行了短期的表演即中止了研制。
1970年11月27日,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了122中型坦克应当立足于“三机”的方案进行研制。根据这一精神,经过工厂科技人员的艰苦奋战,两辆122中型坦克“三机”坦克样车(代号1221)于1971年1月17日完成组装。“三机”样车于1971年至1973年在包头、南京等地试车近3000千米,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但由于整车性能和部件结构都还存在不少问题,大量的关键技术和部件仍需继续攻关和试验,因此,122中型坦克的研制工作再次被搁置,有关工厂和科研机构转入部件和关键技术的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