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访问日本和《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签订30周年即将过去。中日关系尽管领导人互访频繁,经济贸易日渐加深,但是实际上友好基础依然薄弱,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可能导致其恶化。这不免让人想起30年前的中日关系。 1978年,中日两国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可以说是30年来中日两国民众感情的黄金时期。1977年日本政府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亚洲最应该和中国搞好关系的民众达66%,有42%的日本百姓最想去中国看看。1980年,对华亲近感达到历史最高峰,为78.6%。1982年,虽然略降到72.7%,但首次超过了对美亲近度(71%),中国成为日本民众最亲近的国家。
当时中日经贸迅猛发展。众多日企踊跃投资中国,人员交流十分频繁。而在北美和欧洲市场,日本经济受到重挫,这也使得亚洲,尤其是对华贸易对日本尤为重要,中日进入美好的蜜月期。
中国人开始熟悉日本许多文化和产品,痴迷其中。电影上,有日本的《追捕》、《生死恋》、《望乡》;歌曲上,有日本的《北国之春》、《拉网小调》、《如果幸福你就拍拍手》;商品上,丰田、索尼、松下、三洋等接踵而来,目不暇接。在百废待兴的中国,每一个青年人为能拥有一件“日本造”而兴奋不已。
作为“文革”后第一部外国电影,日本《追捕》和插曲“啦呀啦……”风靡全中国,真由美和杜丘成为中国男女青年心中的偶像,经典对白流传至今。10万件杜丘穿的那款风衣不到半个月便销售一空。纺织男工张艺谋也开始学杜丘竖起衣领,决心从事电影事业。电视剧《血疑》的女主角山口百惠更成为中国观众最欢迎的外国影星。
日本人对华亲近感的第一次大幅下降,出现在1982年前后,从78.6%下降到68.3%,降幅超过10%。当时这一结果主要是受到教科书事件和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影响。而改革开放后,经过中国媒体报道,日本历史问题终于凸现出来,中国人对日本的关注,不仅局限于经济和文化领域,更有历史问题所造成的矛盾与冲突。
有人认为,改革开放时期因历史问题造成的中日冲突空前严重。其实,日本对华态度,尤其是小泉政府时期,比改革开放初期有些恶化,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追随美国***,和台湾建交,公然敌对中国,实际上问题更为严重。只是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中国并没有在意,或者在为数众多的反动派和帝国主义中,日本并不突出。其实,高仓健和小泉纯一郎都不能代表日本的所有品质,也不应该代表日本的全部形象。把高仓健背后的日本看得太高,是因为蹲下;把小泉纯一郎背后的日本看得太小,是因为站在云里。
中日友好毁易守难。日本侵略过中国,没有充分反省,直接导致了中日关系恶化。历史无法回避,也不容遗忘。不过,越是经历过考验越需要冷静下来,毛泽东说中日两国“不打不成交”。日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亲近感最强,支持中国建设发展最多,矛盾只是两国关系中的次要内容。和平崛起的中国,基于共同利益,还要和日本进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员等方面的密切交流,理应求同存异,战略互惠,放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