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人遗忘的民国要人:从国务总理到修道士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最后一次被称为阁下

1927年10月4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一座古老的天主教圣安德修道院内,低沉缓慢的乐声配合着摇曳闪烁的灯光,庄严肃穆的气氛让人大气都不敢出。院长南文主教面前跪着十名虔诚的信徒,他们通过了修道院数月的生活体验,已获准成为本笃会的新修士。此刻,南文主教正为他们举行“更衣礼”。

本笃会是天主教中称得上最古老的一支教派,它以清苦简朴和顽固守旧闻名于世。它向来不重豪华的礼仪,但是这天,修道院却破例接待了许多显赫的来宾。

在一旁观瞻的人,除了比利时天主教重要的神职人员外,还有一些中国人,他们是当时的驻比利时公使、驻法公使、驻葡萄牙公使、驻荷兰公使的代表,以及这些外交官的眷属们。驻瑞士公使贝尔捷也在场。这群军政要人,尤其是外交官们来到这僻静的修道院,是因为在这十个即将脱下凡装俗服的人中,有一个曾长期担任要职的中国人—曾任国务总理兼外交总长,在中国外交史上参与签订日本强加给中国的二十一条,并与巴黎和会有着密切关系的陆徵祥。

56岁的陆徵祥换上了黑粗布的修士服,原本单薄的躯体更显得瘦弱。他那剃得秃秃的小脑袋、干瘪的面颊和松弛的嘴角,使他显出与年龄不符的衰老和疲惫。从一副老式无框的圆眼镜后面,人们看到的是一对典型的中国人的小黑眼睛,那眼神里透着一种息事宁人、与世无争的柔顺。在场的中外官员们各怀着不可名状的心情,沉默地、略带好奇地注视着眼前的中国老人。他们中有的人或许记得1920年前的陆徵祥,那位服饰华丽、举止典雅,带几分欧化味儿的外交总长,头顶礼帽,胸前挂满各色绶带和耀眼的勋章;依稀的山羊胡须颇有风度地垂到颔下,唇髭别致地微微向上弯着……这一切连同那含蓄而矜持的神情如今都已荡然无存了。

第一頁    上一頁    第1頁/共7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