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俱吠陀》对于雅利安人和达休之间的战斗作了突出的描绘。正如我们所知,这反映了一场持久的武装斗争。在这场斗争中,雅利安人最终成为毫无疑义的战胜者。在后期的吹陀文献中已不再提到这些,用以指非雅利安民族的“达休”这一术语,也较为罕见了。另一方面,用以称呼原始的森林居民的“尼沙德”这一术语则较为频繁地出现。对此的解释是,雅利安人的推进和殖民的性质已有所变化。一旦印度河文明倾覆,其大部分领上被占领,就不存在任何有先进文明的国家与雅利安人抗衡了。这时候,恒河流域似乎稀疏地居住着森林部落,它们不具有先进的文明,不能对雅利安人作出一致的抵抗。沿恒河流域而下的殖民开拓起初主要是在河流北岸,大体上是清除森林、建立农业拓居地等事项,这是一个持续好几个世纪的进程。在未被开发的森林地区,原始的“尼沙德”部落继续居住在雅利安领土的内地。看来,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容忍的基础上的。随着森林清除活动的进行,森林部落独立存在的范围自然日益受到限制,他们中的一部分以普克萨(pukkasa)与旃荼罗candala这样的名称将自己依附于雅利安人社会的边缘,构成那些终于成为受压抑等级的核心部分。
雅利安人占领印度的第三阶段是在公元前800一前550年这一时期。根据。《梵书》中的材料,我们注意到在这一时期之初,雅利安人占领印度的地段仍然比较有限。在他们周围,环居着非雅利安民族,其中有的民族的名字已经提到过。将近公元前6世纪末,我们可以看到,在佛教和耆那教兴起之时,雅利安语言和文化已在大得多的范围内广为传布。显然,其中间有一个广泛迁移和殖民开拓的时期。结果是,“雅利亚伐尔塔”——雅利安人的国土——的疆界有了确定:北抵喜马拉雅山,南达文底亚山,东、西濒临大洋。此时的主要扩张路线之一位于西南方,它包括了阿盘底及其附近地区,并远至戈达瓦里河上游地区的阿湿波卡(asmaka)和穆拉卡(mulaka)。雅利安人继续向东推进,占领了孟加拉大部分地区(奔那、苏马、文加等等)和奥里萨(羯陵伽)。恒河以南与这两条前进路线相连的地区也都逐步被纳入雅利安人的统治下。有关这些事件的资料散见于史诗和《往世书》各处,在这些资料中,只要提到黑天在西海岸建立德瓦拉卡(dvaraka)、阿盘底的海赫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