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双方或是一方,远离家乡父母,带着家乡给自己打下的烙印,在陌生的环境里成长、爱、组成新的家庭。当一种习惯甚至生活方式和另一方发生异体排斥的时候,该何去何从。
“在古代,我们不短信,不网聊,不漂洋过海,不被堵在路上,如果我想你,就翻过两座山走五里路,去牵你的手。”曾经的爱,最远的距离无非是两座山五里路,纵然不能那么轻易的每天约会,可是总是一个地儿的人。趟过河把媳妇娶进门,女婿还会上门帮丈母娘家干活儿,小夫妻闹别扭了,媳妇一气之下回娘家几天,丈夫乖乖上门负荆请罪接回来,逢年过节,大家庭团团圆圆……这种传统的家庭模式,正在大城市里慢慢的稀有起来。来自不同城市青年男女,在奉献了自己青春的城市,遇到另一个漂泊的人,一起奋斗、相爱、结合、定居。这是故事的开头,然后呢?
来自两地,观念和生活方式暗藏冲突
“两地婚姻”
当谭欣雅再次和丈夫谈起买房时,丈夫终于按捺不住了:“我不管你们那儿是什么习惯,在这里房子就是两个人的事,不是我一个人的!”去年10月,来自湖南常德市的谭欣雅与家住武汉的丈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她说,这是她认识丈夫以来,第一次看到他发火。
丈夫发火的原因,就是谭欣雅提出希望男方出钱买房。“我知道现在房子贵,但我们那里的习惯就是男方买房,女方买家具家电。”虽然谭欣雅也妥协过,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出钱与丈夫共同负担买房。但父母总觉得这样会在乡亲们那里没面子,拒绝出钱。“如果找个老乡,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但现在身边人几乎都是‘两地婚姻’。”
“两地婚姻”通常指户籍不在同一城市或地区的夫妇组成的婚姻。如今像谭欣雅这样的“两地婚姻”,在年轻夫妇中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规模。今年年初,上海市民政局发布的婚姻状况统计结果显示,2009年上海市民政部门办理国内结婚登记147413对,其中 “两地婚姻”56217对,占总数的近四成。
六成以上的人表示不看好“两地婚姻”
六成以上的人表示不看好“两地婚姻”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331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9.5%的人表示身边存在“两地婚姻”,其中64.0%的人表示这样的婚姻“很多”。
如今,谭欣雅正极力劝说父母出钱买房,因为她不希望像自己的一个闺蜜那样,与丈夫因为是“两地婚”屡生矛盾,最后导致离婚。“我闺蜜是武汉人,丈夫是天津人。前年,她的婆婆要他们回天津,她不同意,最后与丈夫扯破了脸。”谭欣雅坦言,“两地婚姻”比“同地婚姻”更艰难。
“两地婚姻”最容易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哪些?调查中,65.4%的人选择“每逢节假日的探亲安排很难调和”;55.3%的人认为至少有一方会存在赡养父母难的问题;54.0%的人认为会因生活习惯不同引发矛盾;50.7%的人担心会影响孩子教育。仅 16.5%的人觉得,这些都不是问题。
从保持家庭的长久稳定角度,61.7%的人表示不看好“两地婚姻”,仅14.7%的人表示“看好”,23.6%的人觉得“不好说”。
想法和生活状态要及时沟通
婚恋咨询专家、中国婚姻研究会成员周小鹏告诉记者,她身边结了婚的人,几乎都是“两地婚姻”。今年8月24日中元节,周小鹏的一个好友与丈夫大吵一架,原因是好友的丈夫提出要回老家为逝去的亲人烧纸钱,而好友对此事不太上心。丈夫便认为,妻子对自己的家人不够尊重。
“这一下就上升到很严重的高度了,其实原因只是好友的家乡不过中元节而已。”周小鹏认为,“两地婚姻”确实会比其他婚姻遇到更多的问题,年轻人应该在谈恋爱时,就事先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沟通,即使不能立即解决问题,至少也让另一半知道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状态。
但在成都市市民刘女士看来,“这个问题,就应该在源头上解决,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如今,刘女士经常电话叮嘱在北京工作的儿子,“一定要找个北京人或者成都人。我不为别的,只求儿子、媳妇不用在节假日东奔西跑。再说了,如果双方都是外地的,该买几居室的房子安置双方父母呢?他们买得起吗?”
调查中,38.2%的人认为,如果自己是外地人,最好找个当地人;30.0%的人觉得,结婚最好还是找老乡。
为解决“两地婚姻”可能产生的矛盾,35.3%的人建议,当地政府在引进人才时,要事先考虑这些问题。
周小鹏认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人们要遇见合适的另一半本来就不容易,如果还考虑是不是“两地”就更困难了。“以前我们常说年轻人应该有长远打算,但现在很多年轻人有点过了。现在一个20岁出头的小姑娘,就考虑到5年后双方父母会来北京,就在为该买一个两居室还是两个一居室而纠结,其实没那个必要。”她表示,对于一些比较远的问题,夫妻双方完全可以临时解决,不必过早规划,以免提早出现不必要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