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的遐想
序
一日,在整理照片时偶然发现了一张大幅的泉城广场写真。照片虽然照得没有什么技巧,但是照得很干净,尤其是那个泉标,尤显雄伟。拿着照片,我靠在了椅背上,闭上了眼睛,开始回忆广场的远观近景、点滴草木。想了一会儿,思绪竟绕广场转了一圈儿,我这才发现自己对泉城广场竟是那样的熟悉。也许是因为那儿有“济南市中心”的名气,也许是因为广场地下有一座大的购物广场,也许是因为那儿算是一个交通枢纽,也许……,抛弃太多的也许,总之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经常去那儿。
因为报考军校要去省会城市军检,所以九八年的济南给我的印象很深,那时的市中心就是大观园和人民商场附近那块弹丸之地,虽然那里街道繁华,商店林立,叫卖喧嚣,但毕竟那里拥挤、嘈杂的氛围让逛街的人在潜意识里已感觉到压抑与烦闷。在济南这样一个大的省会城市有一个广阔的市中心已成必然的选择,开发一个广场就成了万全之策,泉城广场也就应运而生了。
第一章
先说泉城广场给人的整体感觉。要知道,因为在济南市中心没有现成的地可利用,所以修建广场的思路只能是在市中心辟出一块地,也就是在后期的城市改造中刻意为之。所以泉城广场就难免落俗。譬如说,其作为交通枢纽的喧闹,作为商业中心的浮躁,还有四周高楼林立,将其包围了起来,人身陷其中,总有一种井底之蛙的感觉。也许设计者们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就有了广场的一面(西面)建筑较矮的设计,趵突泉正好座落其间。但就算上这刻意的弥补,泉城广场给人的总体感觉还是没有气势。整个广场是长方形的,长的一边拉的很开,而窄的一边就过于窄了,步行只要一分钟即可从广场南边走到北边。哪怕是站到广场尽头的观泉台去俯瞰整个广场,目光也只能局限到正前方的泉标上,是怎么也无法向两边放去的。
当我的心情在泉城广场内里压抑已久时,我的心很自然的飞到了我到过的其它城市的标志广场。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生出这种联想和比较,但也许这就是人本身爱比较的天性吧,我相信天性带来的在内心的比较终归是有用的。
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气势完全是托祖国政治、文化中心的福。正如一部纪录片所言:天安门就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六套节目2002-11-23,17:30播出)。广场整体没有特殊的布局技巧,只是四面的雄伟建筑(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包围着中心的国旗、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但这些建筑本身无论从表面上还是骨子里都透着国之象征的感觉,再加上宽广一致的布局,强烈的中轴意识,严谨的对称规划,这一切都将广场笼罩在庄严的政治氛围内。这种氛围是伟大的氛围,是仰慕的氛围,它丝毫不会使人感到压抑,相反还会使人们感觉胸怀宽广。
如果说天安门广场的气势有赖于祖国政治、文化中心地位铺垫和诸多特殊建筑的烘托。那么青岛五四广场的成功可将一半气势归功于大海。首先看五四广场的设计者的王者之气:一条中轴线将气派的市政府大楼、中心广场、中心雕塑“五月的火”由高到低穿了起来,直延伸进大海。广场又紧傍大海从中心雕塑左右延伸出去(延伸了好久)。且不说广场的大小,单是靠海的那一面足以将广场的视野开阔到无限远,而事实上广场本身的面积也很大,这样一来五四广场就更显其宽广了。由于青岛一年到头的湿润天气,所以很多时候处于广场的中心位置远眺,可见的都是广场的绿地和内设,远方的却是雾蒙蒙的一片,什么楼啊,广告牌啊,全都消失在隐约中,徒令人恨自己目力的不足。身处其中,真有点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
可以说青岛的五四广场是沿海城市修建滨海广场的经典之作,还听说山东另一个有名的沿海城市烟台后来也在学习修建一个很有创意的滨海广场,名曰:百舸争流,我想在不久以后我就会欣赏到它的雄姿了。说到沿海城市的广场,我不得不提一下大连。大连市内有名的广场有三个:人民广场、和平广场和劳动广场,但其中没有一个是靠海的,整个城市算一算也只有星海公园的一个小广场算是靠海的。我这里只提一下人民广场,它是一个很大的正方形广场,中心是苏军战士的铜像(在东北的大城市这种雕像司空见惯)。其它地方除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休闲小路之外就是绿色的草坪,时而有鸽子在草坪上悠闲的散步。广场周围的建筑都很古老,也不高大,一看就有种解放前大机关办公楼的表面沧桑和内在气魄。现在这几处建筑一边是市政府,一边给了市政协,还有一边是什么银行,剩下那一边我就记不清了。人民广场给人的感觉到底怎么样呢?我仔细回想着九七年大连之行在人民广场时的感觉,我记得当时很是叫我感觉到胸怀宽广,因为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如此不闹的市中心,第一次见如此大片的草坪,第一次见如此祥和的人和鸽子的交流。也许这就是泉城广场和人民广场的差距吧:安静、绿色和祥和。但也还要承认古朴、干净、庄严的大连市政府大楼给人民广场增色不少,那是个只有四层的白色建筑,但宽度却延伸着,延伸着,直到占去了诺大广场的一边。对于看惯了气派的高楼的我们,见到一幢因造型宽阔而气派的楼,那感觉是更难忘的。
西安市中心的钟鼓楼广场完全保留了历史的陈迹。进入到广场中,所能望见的四周建筑不分东南西北,整体布局也不是很严谨。严谨虽欠,但这儿有的是古都气韵,有的是复古繁华。钟楼、鼓楼两座最高大、最坚牢的构建巍然挺立,历尽沧桑。当夕阳西下时,从那里传来的延绵声响像农家傍晚的炊烟一样袅袅不绝,实实的压住了现代都市的热闹与喧嚣。北面是一排古老的房子,楼上的金字招牌“同盛祥”、“德发长”以雄踞一方的气派展示着中华老字号的源远流长。广场上,大路构成了主要部分,是很少见得到草坪的,可以说在广场上,高于地面的是复古,而地面铺就的是现代。站在钟楼上向下望去,你才会发现钟鼓楼广场其实是一个难得的古文化、古建筑聚集地,出了这个聚集地,你会发现你将立刻步入到彻头彻尾的现代社会,周围只剩下那一两片古城墙在将这些古风苦苦的锁住。在这里,只有那些远远早于现实的构建,才有能力召唤后代。
欣赏的眼光在北方停的久了,也该去南方转转了。我自然想到了上海这一中国第一大都市。众所周知的上海的广场无非是人民广场了,因为那里有上海的几大标志性建筑:市政府、展览馆、大剧院和博物馆。据说这几座建筑都是大师的杰作,代表的都是艺术的颠峰。很可惜的是这些建筑堆砌在拥挤的人民广场里,光彩大有被湮没之感。上海人民广场的拥挤是出了名的,那环绕广场半圈的公交车站能让你完完全全领略到上海人所谓的“上海文明”,在那里走一步路都要来回张望有没有车;说一句话都要留心一下对象是否是自傲的上海人。就这样,那还有心情去欣赏什么广场、开阔什么胸襟。好在我最后钻进了有名的上海博物馆,算是在参观文明,也算是在逃避喧闹,反正终于有机会静静地漂流在历史地长河里了。面对老市区人民广场的没落,精明的上海人将目光投到了正在开发着的浦东新区,因此也就有了世纪广场的诞生,世纪广场给人总的感觉与泉城广场给人的感觉一样,都是长长的窄窄的规划,但世纪广场选的那片地在开发早期似乎比较空闲,所以广场的面积也就大了许多,而且在它尽头还有个世纪公园,那大小简直抵上一个高尔夫球场。我对于世纪广场(公园)的最大欣赏点就是那里的人特别少,大老远前往浦东旅游的人们只热衷于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却忘了世纪广场(公园)这边风景独好。所以漂亮的世纪广场(公园)就像深闺怨妇一样默默地等待着开发者们的垂幸,等待着远方的游客们揭开它华丽的面纱。
我学习生活过四年的地方,曾留下过深深记忆的地方,九朝古都洛阳也有一个有名(相对于洛阳)的广场——牡丹广场。但这个广场里面竟有几座用作酒店的商品房!虽说这片商品房建造的古香古色,颇有清屋雅舍之味,但在我看来,将其安插到广场中并使其成为广场的一部分实在是大煞风景。听说牡丹广场在洛阳驰名的原因与它的冠名——牡丹毫无关系,确切的说在牡丹广场很难见到牡丹,它的名气一大部分来自于广场一边的牡丹城大酒店,那里是洛阳城最高、最气派、最豪华的建筑,它着实让洛阳人自豪了好几载。对牡丹广场的批判多说了几句,差点忘了介绍一下它的样子:和泉城广场长宽几乎一模一样,都属于那种长极长、宽极窄的类型,叫人只能朝一边看才能感觉到广场的气派,广场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风筝满天飞。其实对于任何一个广场,满天飘荡着的风筝都是其开阔、广袤的象征,泉城广场也是如此。但相比之下牡丹广场却比泉城广场少了许多东西:雕塑(泉标)、喷泉、观礼台、还有游人;也多出了许多东西:商品房、广告、还有小摊小贩。这就是我久居洛阳四年整却对牡丹广场麻木无知的原因,也可以算作远道而来的游客在此不愿驻足的堂皇理由吧。
第二章
再让思绪回到泉城广场,泉城广场里面有许多十分气派而又有创意的建筑。泉标造型独特,蓝色的泉流主线条包容着巨大的银珠蜿蜒曲折,吸纳百泉,直插云霄。到了晚上,四盏巨大的镁光灯从地面直射向泉标,泉标反射的亮蓝的光冲击着泉城广场的每一个角落,更冲击到了人们的视觉。据说泉标造型取自于小篆繁体的“泉”字,可见其代表的古代泉城的文化底蕴正在向现代文明不停地辐射,给年轻的泉城广场注入传统文化的积淀。如果说泉标代表的是复古文化,那么在泉城广场还有两座代表现代文明的建筑与泉标遥相呼应,它们就是人工喷泉和观泉台。在泉城广场建造一个巨大的音乐喷泉也许让设计者费了一番苦心,我们不妨假设一下他们的心愿:“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已伴随着全球的环境恶化正在趋向名不副实,尽管人们在尽力救回泉城的“泉”字,但当无数无情的科学数字摆在面前时,任何人都会痛恨惋惜。我们期待着将来有一天的自然生态重新平衡起来,我们期待着泉城的泉水重新活起来。在久久的期待中,他们用现代科技又重塑了泉城的“泉”字,虽然这不能诠释泉城文化的全部内涵,但毕竟体现了所有泉城儿女对泉城衷心的祝愿。先将假设收起来,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喷泉。能在泉城广场看到巨大的喷泉不是一件难事儿。喷泉定时开放,一天开放好几次。相比较在晚上去欣赏收获会比较大,因为那时还有多彩、灿烂的灯光伴随。喷泉一节有半个小时,泉的节奏、造型千变万化,一切随着音乐而变。音乐舒缓时,只是几股小流喷出,泉声是窃窃如私语;音乐紧张时,则是全池泉水迸出,泉声是嘈嘈如急雨。有时像“银瓶乍破水浆迸”,有时却像“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的灯光开的正是时候,照耀着喷泉火一般地艳。据说在观泉台上欣赏喷泉更会感受到其壮观的气势,但我一直以来没有机会登上观泉台,也就无法对那份惊叹进行描述。我对观泉台的外观却很熟悉。那是一个拱形的建筑,凝重的灰红色构成了它主要的色调。远望它,像古罗马的牌坊;近看它,又有巨型建筑的雄伟;白天看它;它犹如一具屏风矗立在此;夜晚看它,更像一个东西合璧的大剧院正门。它有包容整个广场的气魄与雄心,更有海纳万人的气势与胸怀。因为泉城广场修建的较晚,所以广场的内设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性和技巧性。一柱路灯都做的那么精致,既有古香古色的,也有现代派简约造型的。其他的像草坪、花园、小路、平台的搭配也是不拘一格,变化万千。走过一程,你很难算出什么规律,更不用说评价一下设计者的思路了。
几年来谈到城市我都会想到青岛,想到青岛我就要念叨五四广场,因为它给我的印象太深了。那里不光有整体的气魄,更有细处的精致,不光有一时的惊叹,更多的是全程不尽的赞叹。那里有古典和现代的辉映,有东方和西方的合璧,还有艺术和科技的结合。在以“五月的火”巨型雕塑为中心向东、向西各延伸几公里的海岸线上,有无尽的点缀令你驻足,无尽的主题供你赏弄。你要是累了,无需挪步,只要转一下头,面庞便会迎上绵绵的海风,眼中便会涌进无尽的大海,疲劳和烦恼将会被吹得干干净净。它哪里只是一个广场,完全是一个以海为主题的公园,是一个将年轻、向上的青岛辐射出去的窗口。先说“五月的火”,那是一个与泉标气势规模完全一样的巨型雕塑,它在一块圆形的草坪上拔地而起,以半圆为单位交替盘旋而上,先粗后细,通体鲜红,很像一个正在熊熊燃烧着的火把。泉标和它一个纯蓝,一个纯红,一个代表的是浓重的文化底蕴,而另一个则象征年轻的朝气与活力。是啊!年轻、朝气、活力、奔放、热情,这不也正是五四广场的底蕴吗?!不也是前进中的青岛的写照吗?!再说音乐广场,虽说它也叫个广场,那只算是五四广场的一个子广场,那里有一片几百平方米的平台,铺着光彩照人的大理石,在大理石中,用黄铜镌刻了几行巨大的音符和五线谱,一个音符有一个人脚那么大,代表的是一首世界名曲。人踩上去,音乐广场小环境的音箱里便会奏出相应的曲目:这里没有流行、没有摇滚、没有快节奏,只有那些大海所能接受的、最凝重、最动人的曲子。有了海浪声,有了如此的音乐,我们的耳朵还需要什么呢?!最后要说的,也是我最常说的。有好多朋友问我青岛怎么样,我只说:“挺不错的,那儿有一个五四广场,是靠海建的,特别棒。五四广场里面有很多类似景点标牌、介绍、路牌、索引帮助之类的牌子,它们做的很精致,所有牌子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中英文介绍,一部分是点点的盲文介绍,句句如此,个个如此。而且广场内所有的公共设施包括道路、厕所、铭牌,全都有为残障人的细心考虑。”和他我就说这么多。我想一个广场、一个建筑或是一件东西,只有好的不能再好时才会为残障人考虑的面面俱到,青岛的五四广场做到了。
最后一次去天安门广场是在九八年,听说几年间那里有了很大变化。是啊!祖国的心脏,一天一个变化都是可以想到的,因此我就没有资格细细的说它了。上海的人民广场因为嘈杂,我没去欣赏其中的点点滴滴,自然也写不出什么。去世纪广场(公园)那天正赶上时间紧,所以对其我也只能说出个大小布局,记忆中有几根大理石柱子排地很整齐,还有一个很像伞状的大架子做的很气派,颇有点年轮的感觉。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是用来提供个地方叫人们去欣赏钟楼、鼓楼、还有其它古建筑的,广场的本身就是这些名建筑。洛阳的牡丹广场给我的失望换不来我对其细节的一点点注意,因此也就逃出了评论的麻烦。最可惜的是我喜爱的大连人民广场,只因为去那里时我还小,不懂得观察和欣赏,所以错过的要比留住的多,但我还能清晰地记得,在一片修剪的很整齐的碧绿的草坪上,几只鸽子在悠闲地踱着方步,而周围全是静悄悄的人们。在不远处,还有几只鸽子在振翅飞向那苏军战士纪念碑,因为那里停着好多它们的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