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隔壁是南师大。清晨的寒气尚未散尽时,在安谧的校园里踩着松针走上一圈,很舒服。颐和小区距离南师大不远,是南京曾经的高干住宅区。一堆民国建筑,掩映在梧桐枝桠间,就象上海的衡山路一带,那种法租界遗留下来的味道,可能会让某些怀有小资情调的人无事徘徊的地方。现在里面住的多数是死去高干的子女们,赖着不肯走了。
南京的梧桐很多,和福州的榕树一样,能让我感到安静,减轻工作带来的焦灼感。除了紫金山上的外,最粗壮的梧桐好像在南航校园里,排排的Y字形显示着力量,就象南航足球场上凶狠的球风,害得我一位同事被铲飞于此,躺了两天,誓不再来。南航斜对面是明故宫,一片平平的草地尔,经常可见风筝在上空飘荡。
鸡鸣寺里的素斋似乎很有名,价格不便宜,味道差强人意,油放的太多。寺内的东西太假,朝钟暮鼓,从没见过钟楼和鼓楼会相距那么近,两座矮楼上挂的匾额不合比例的大,感觉很卡通。寺内还在乒乒乓乓地施工,不知还要造出什么假货来。从寺的后门出,走几步,便可上的玄武湖边的明城墙,称作台城。在那儿可以系统地了解明城墙的构造、布局、历史、传说。
玄武湖的面积曾经至少是现在的三倍大,某位晚唐诗人曾以“江雨霏霏…鸟空啼…烟笼十里堤”来描绘其氛围。可惜王安石推行新政时使了个大昏招,把玄武之水统统泄入长江,理由是湖水太美,容易滋生当地士大夫们的腐败。现今的玄武湖感觉像徐州的云龙湖,在三月的阳光下呈现出光荡荡的神态,没有西湖那般的曲意精致,婉转相通。从沿湖的一段明城墙上眺望,湖水和点缀其上的几个洲子一览无余,很坦然,也不错。可谓阳春三月,微风和煦,绿柳含烟。嗯,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南京的风水据说是很独特的。六朝古都的起源与诸葛亮脱不了干系。当年赤壁大战前夕,诸葛亮途经南京(那时还称秣陵),跑到清凉山上观风水,一番觅龙、查砂、观水、点穴后,做出“龙盘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之类的评语,强烈建议孙权迁都到南京来。诸葛亮自称只是过路顺便看看,呵呵,估计他早有预谋,希望哄骗孙权迁都,好离荆州远些。怀疑那句三国时代流传于南京一带的民谣可能也是他编的,“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种风水之说缺乏道理,东吴及其后的东晋、宋齐梁陈再加上民国,时间都不算长就完蛋了。
风水图在紫金山的明孝陵内有一张,显示了皇陵的含义在地理上其实是非常广阔的,整座紫金山都融于其格局之中。那些懂风水的高手明白整体环境背景的各道细处。对我而言,只能朦胧地了解到其布局乃依据道家“东青龙,西白虎,北玄武,南朱雀”的世界观。玄武湖即得名于此吧。明孝陵内所囿着的陵寝建筑,几成废墟了。有烧毁后遗留下的诸多石质柱础。龙九子中的两个可以看到,一个是螭首,即石栏杆上的兽头形象,也用来排吐雨水;背上驮着大石碑的是可怜的赑屃,居然说他本性就喜欢负重、很贱。石碑上书“治隆唐宋”,康熙籍此向汉人展示其对朱元璋的推崇。这些都是实物。据说,与其他许多著名皇帝的陵墓相比,明孝陵建得相当简朴,于是有文人解释此乃朱元璋出生布衣为人粗鄙不谙文化所致。可以想象,不简朴的话就必然被讥为奢侈糜烂荒淫无度了。
离明孝陵不远,上了个陡坡,一碧清悠悠的湖水展现开来。紫霞湖,如紫霞仙子般美丽。沿湖春柳连连,红绿间发。论景致,四时晴雨皆宜。但最好是在典型的烟雨江南时来此,没啥人,可以玩水漂(湖边有许多平整的小瓦片),或欣赏健壮的老人的泳姿。若晴日里又逢双休日,则游人如织,景色虽依旧好,只不过相较而言更适合在那儿看美女了。湖的西侧是明孝陵的后山,爬起来还挺吃力,适合运动出汗。
灵谷寺,一个适合谈恋爱的地方。从灵谷塔顶环看的紫金山最美,那占有大半视野的远近树木的叶枝并不缤纷多彩,却十分养眼。古松翠柏掩映中,无梁殿对应了我对仙风道古的某种想象。这个完全石制的建筑没有金光闪耀的琉璃瓦,没有木质结构寺庙的种种花哨构件,朴素得如它六百年前的模样.如果檐角上挂有风铃就更好了。黄昏时分,透过歪斜的树木, 灵谷塔时隐时显。采用须弥座形式的残余石基散落各处,溪水流淌的痕迹嵌进路边的山石中,迎春花和更多不知名的野草欢快地生长着,装饰有石榴头的石栏杆,还有可爱的瓢虫们…。谭延闿墓前所立的一对华表很有意思,正统的华表其顶上应蹲着一种形似犬的小神兽,但这一对上却立着血盆大口的狮子。湖南路狮王府美食街街口处所立的一对华表本身倒是原汁原味,可又偏偏同时作为牌楼的立柱使用,有创意。
和华表这种不起眼的"小品文"相比,那些经常可见的"大手笔"才真叫有意思。首推中山陵,那个大享殿的外表仿佛为传统形式,如屋顶琉璃瓦一色纯青以表征天象之意。然布局与细节详部上与传统建筑很不一样,例如享殿内的顶棚若依传统的风格应做成富于装饰性的藻井,现事实为仅涂以毫无美感可言的极为简单的青天白日图案,就象圣斗士里雅典娜无神的眼睛,高贵得无须再体现气质。记得去年的炎炎夏夜里,一位南大的女孩子指着校园里最老的一个房子,说它那个四角翘起的中国式屋顶是生硬地加在欧式楼体上的,房子的正中部分在夜晚看上去像个骷髅。这些都是民国时期一批留洋回国的建筑师和喜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建筑师搞中西合璧的产物,在当年的民国首都施展他们的才华。也许再过一两百年,它们都变成了所谓民国风格的中国古建筑而受到褒扬,仅用青白两色表现的中山陵或许能成为其中的代表,希望中国的浮躁与滑稽不会延续到那时。顺便建议,除了真要拜祭孙中山(并无棺木可看)或悟性高的人兴许能从享堂旁那一排形态夸张的龙抓槐处悟得什么十步一杀之类的剑招外,中山陵不值一去。
夫子庙,和上海的城隍庙差不多,还有它边上的秦淮河,属于典型的那种名气很响、不去会犯痒痒去了后就会死心的地方。当年秦始皇巡游此地,比诸葛亮更早的看出了南京(当时称金陵)暗藏的帝王之象,于是下令开凿这一人工运河以泻王气。秦淮艳迹,若运气好兴许还能撞见。四年前的冬日,三个女孩子在此处拉客,其中一个还是美女,见着单独行走的中年男子即轻盈碎步上前搭讪,被拒后则暂凑在一起取暖并交流着什么。远远地看,那位美女的白色毛衣在冷夜里显得十分扎眼。一同学欲上前询问时价,被俺们一把抱住。
说着吴侬软语的“搓人”,这种滑稽的形象我一直没有遇到过,运气不好,我同事却撞上多回。一次他碰到一蛮不讲理的本地司机,打了110,最后非让那司机当众道歉才罢休。一日在新街口(南京繁华的购物地带)见一小偷奔逃,他欲追之,被女友一把拽住“别,别,刚买的新衣服”。女友回天津觅职,他郁郁几日后硬拖我去酒吧发泄,后来告诉我,在把我灌醉后,因为几个士官欲强吻某酒吧女侍他看不过去与之理论差点打起来。那女孩隔日打来电话,表示感谢,且约他出去聊天。我刚提醒了几句,他便一摆手“你们这些上海小男人…”呵呵。
南京的制鸭技术据说有着至少1500年的历史了。每当我食欲不振但又不得不吃的时候叫上一份盐水鸭,总能伴以消磨掉一碗饭。另一个百吃不厌的美味是汤包,自觉湖南路狮王府美食街上的尹氏鸡汁汤包最佳,与上海南翔小笼包相较皮更薄卤更多。一笼汤包配上鸭血粉丝汤,再无他选。美食街上的泰式菜馆的小甜食亦极适合南方人的口味。
(记得语文老师说过,偏题太多后如果在结尾处点点题兴许还能混个及格)
今年三月的南京,白天比较热,夜晚则十分爽朗,空气中盎然着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