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儒斌
义工是不领工资的义务工作,虽说纽约找工作不难,但是找一份不领工资的义工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
在网络上寻找了几个月,好不容易找到机会做了两回零星的义工,觉得时间太短,要求也比较简单,很想找一份更加锻炼自己的义工。去年底,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经过两年的装修之后,重新开门,当天我就赶去参观,回家后从网站看到他们正在招收义工的消息,马上通过电邮进行联系。
报名、发出履历、预约面试,等待——跟正规的工作求职相比,整个过程一样都不能少。半小时的面试之后,面试官玛根说,由于参加面试的人数很多,所以现在还不能告诉你结果,你的申请将在一年之内有效。请回去等候消息。
过了若干日子,终于从电邮里收到了好消息,说已经被录取了,征询是否同意馆方提供的工作时间段,频率是每月两次,为期一年。
马上回信表示同意之后,在上班的日子之前,前往博物馆,到保安部拍照办理出入证,领取义工手册。
义工手册是厚厚的一本大册子,150多页,包括各项义工的任务、要求,包括博物馆的历史、现状,还有关于该博物馆的最新报道。花了几天的业余时间才读完。
别说纽约是个最宽松的城市,也别说这个号称全球最好的现代艺术博物馆里有的作品可能会给人“艺术可以乱搞”的错觉,拿到义工手册,读着里面的各种要求,我才知道,西方世界的自由并不是我们很多人想象中那样随心所欲。
义工要求占了整整3页纸,包括“总体要求”、“出勤要求”、“解雇原则”、“穿衣准则”、“福利待遇”等5个方面。
“穿衣准则”除了对头发、胡子也有讲究之外,还有14条“不准”——不准穿超短裙;不准穿牛仔裤;不准穿短裤;不准穿短袖无领文化衫;不准穿破旧或者磨损的衣服;不准戴帽子或者围巾;不准穿运动服;不准穿男式拖鞋;不准穿无背装;不准将耳环戴在耳垂之外的看得见部位;衣服上不得有明显的标志符号或者字体;不准穿透明或者过分宽松的衣服;穿戴不准过分修饰;不准裸露小腹。
所谓福利,除了免费参观全国大部分的博物馆和本馆购物五六折的优惠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属于“荣誉”性质。比方说加入了这个世界著名博物馆,成为当中的一员,获得在大机构工作经验,等等。
按照义工手册的说法,如果义工存在能力不足、态度不好、玩忽职守、知识缺陷、出勤不足等方面问题,或者在这些方面不符合要求,博物馆有解雇义工的权利。
第一天上班,主要内容是在岗培训。义工负责人玛根带着我和另外一个新来的义工一起熟悉工作环境,交待工作任务(虽然义工手册里面已经有过交待)。不一会我们就开始独立工作。主要是解答观众的提问,为观众提供参观指引。因为博物馆为我们准备了部分资料,我自己也有艺术史的专业背景,所以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当场解答,不能解答的问题就告诉观众如何在馆内其他部门获得帮助。
跟我同样是新义工的先生,颇有中城白领的高尚气质,目前在纽约一家著名的照明公司工作,该公司在中国的知名度也很高。我问他为什么来当义工?他说,喜欢以这样的方式过星期天。他曾经做过很多次零散的义工,都是做完一次就没有下次,今次是第一次参与“义务长工”。以前没有太多的时间光顾博物馆,现在正是好机会。另外一个在博物馆已经做了两个多月的“老”义工,是个子高大的高中生,看他老成的样子,我还以为他至少也是个大学生了。他说自己喜欢画画,所以也跑来做义工,他的愿望是再过两年考上纽约库伯联盟学院的美术系,当一名肖像画家。他本来是想去大都会博物馆那样的传统博物馆做义工,但是人家目前并不要人。虽说中学生做义工有助于升学,但是他每次从长岛跑很远的路才来到博物馆上班,也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
上班刚刚一个星期,收到博物馆寄来的义工简报,通报了最近的展览消息、专门针对本馆员工的讲座,以及对最近去世的某员工的悼念消息。第一次收到这样的简报,虽非正式员工,感觉上也似已经成为这个“单位”的一员,有种不曾期待的“归属感”。
作为纽约的新鲜人,我正在一点一滴地了解这个城市。它外表的繁华很容易被人认识和了解,它的脏乱和破旧也明显地令人难以接受,但是它的丰富内涵和包罗万象,却不是我们能够在一朝一夕之间领略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