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9日,大年初一
多依树在新街东面25公里,其中前8公里与去老虎嘴的柏油路重叠,后17公里就是黄小姐他们所说的“巨伤车的石块路”,他们昨天只开进100米,就停下来徒步进了。我们听从黄小姐的建议,请小余帮我们联系2辆包车。但大年初一的,实在是没几辆愿意开工,怎么办?千里迢迢的来了,难道还怕这17公里的石块路吗?我们3位车主一碰头,决定:闯!
旅店的服务员明显业务不熟,告诉我们这个季节多依树日出应该在7点钟(实际是8点),我盘算了一下天色、路况、时速、赖床的惯性,要求大家5点半出发。几时起床?吃不吃早餐?自理。
赖还是有赖的,但只晚了15分钟,对业余团队来说,表现算可以的了。
我们披着星星,顶着浓雾,出发了。(披着星星,顶着浓雾?矛盾吧?不矛盾,山里的雾就是有一段没一段的。)
黎明前的黑暗是真黑暗啊!星野四垂,冷风吹面,伸手不见五指。这应该是小偷或敌后武工队出没的辰光,而我们已经在路上了。大年初一啊,我们容易吗我们?
在曲折的柏油山路上高速过弯,超爽。一进入石块路,时速马上下降到20KM,不是路烂——路还可以啊,石块铺得比较密,跟富宁那段比已经是天堂了。黄小姐他们怎么认为过不去?莎士比亚说:1000个观众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是车灯下泥黄的路面造成的视疲劳,已分不清路面和山沟了。
一路行来路边建筑物很少,就有也没挂牌牌,我们原指望从××乡政府、××供销社的牌子上分辨出自己的方位,这下没指望了。只能边看里程表,边偷空瞪着车窗外无尽的夜,力图在微弱的星光下看出一点点梯田的影子。
突然,路边出现了2台吉普,还有……人声!我们连忙把方向盘微微向声音传过来的方向打一打,车灯掠过:三脚架,冲锋衣,对了,是这了!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停定下车。天冷气清。山区的昼夜温差还是不能小觐。7点了,夜仍不愿撤离,漆黑的星空给山体罩上了淡淡的几近透明的墨绿外装。山沉默着,如康辛纳利随意投射过来的一个眼神,冷静、深邃而富有魅力。等待的人们在寒冷中轻轻地呵着气,跺着脚,静静地调着光圈,谁也没有高声谈笑,象是怕冲犯了大山之灵。大家只是在静静地等待,等待着阿波罗神光明的赐福。
夜幕渐离,星辰隐没,此时的光线变化是最丰富、最神奇的:一分钟前还是幽幽的烤蓝色,一分钟后已现出淡淡的宫粉光,再过一分钟,天际又露出一抹轻轻的鱼肚白了。梯田和村庄此时也开始梳洗上妆,薄施粉黛,袭一笼轻纱,象早起的新嫁娘,微露羞态,婀娜多姿,褪去少女的青涩,恣意地放射着无尽的柔媚与婉约,这是多依树最惹人怜爱的时候。
周围的人都被这晨雾的魅力震慑了,只听得一阵阵各式快门的响动和因极度亢奋而压抑的低呼声:“快换胶卷,快换胶卷。”直到阳光即将普照大地,众人才开始松动绷紧的神经,欢快地交换着个人的感悟。我一直拢着袖跺脚取暖,此时终于可以移动了。跟丹斯一样,我只有一个劣等相机,配着一支49mm的标镜,我必须下到梯田边上去,才能截取合适的构图。而且,真到了日出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好看——多依树东面的山太高了,等太阳真升到山顶上,跟我们平时在上班路上看到的已没什么两样。
沿着高高低低的田埂路,我们走入了普南老寨。我跟沿路碰到的所有人打招呼,问好。寨边的老阿妈向我咧开了豁牙的嘴,井边洗菜的妇女邀请我们到家里吃年饭,墙根下晒太阳的大爷向我递来了水烟筒,麻雀般的孩子们围着我们要看那“劣等的相机”,而当我真的举起镜头时,他们又一轰而散……一个正在梳头的小姑娘被我收入镜中,旁边的叔叔看见了,硬要她站个立正的姿势给我照,只见取景框中的她不管叔叔如何逗引,嘴角一路往下耷,最后竟“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在回新街的路上发现了另一处观景台,一条小路通向外面的水泥台子,大路边没有任何标记,难怪今早过来时没有发现。在这能看到多依树的全景,十分壮观。不过,多依树是以小品取胜的,所以,就算没找到也没什么好遗憾的。
这处观景台停留了2支广州来的摄影团,各种设备琳琅满目,看得我眼花缭乱。其中一支挺大的箱子引起了我的兴趣,我问机主这是什么机,他说叫“人可夫”,用“69”片,嘿嘿,好淫荡的生产商。开玩笑啦,其实是叫“林可夫”(LINHOF),用6cm×9cm底片——后来我算了一下勾股弦,对角线应该是4英寸,咳,不就是4寸新闻箱吗?弄什么玄虚!
中午的梯田光线太单调,没什么看头,我们于是回到新街。早餐都没吃,早已饿得前心贴后背了。肖小姐懿旨,想换换正宗的哈尼风味,我“啫”地一声便领着LP走街串巷地去为老佛爷搜寻哈尼风味去了。
在小武昨晚买酒的小酒铺对面发现一个小吃摊,七八个人围着火炉吃着什么,乍一看以为是烤小馒头,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一种很特别的元阳小吃——烤豆腐。豆腐发过酵,刚刚起一层白白的绒毛毛,在炭火上烘烤,烤至两面金黄时即可食用,沾着调好的调料来吃,感觉颇不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元阳人吃小吃的那种氛围,素不相识地人围坐小火炉的四周,挨挨挤挤地边吃边聊,倒好似一家人那么亲密。摊主是一位容颜清秀的中年妇女,身着哈尼族服装,给人一种清爽利落的感觉。她的豆腐一毛五一个,七八个人同时吃着烤豆腐,吃了多少不用您自己操心——她面前小碗里的花生米可给您记着帐呢。
我们自个享用完了,又打包了一大包回去交旨——哈尼餐馆没找着,但旨意上的“哈尼风味”我们算是完成了。咱奉旨办差的,一要忠心耿耿,二嘛,也要懂得歪曲圣意,为自己开脱才行。只是离了小吃摊,就总觉得不是那个味儿了,可见吃东西也是要讲究个气氛环境的。
吃完午餐我们先回旅店睡午觉去——几天来起早摸黑的,是该补补觉了。不过,我还是没睡着——在补看昨晚的春晚重播。年年看得吐血骂娘,可真的没得看了吧,心里又怪想的。
3:45起床,4:00出发,去龙树坝看红萍。龙树坝梯田因水质特殊,水面生长着一种红色的浮萍,阳光下红得耀眼,甚是壮观。LP是山里长大的,她说所谓水质特殊就是指……算了,不说,恶心!所以她对红萍的兴趣倒不大,只是听说徒步进去,便又屁颠屁颠地跟来了。说白了她也算不得徒步族,实在是这几天坐车坐得她头昏脑涨(晕车丸那是论把吃的),早就巴不得能下地走走了。至于她何以体质不好仍跟着我几千里奔波?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说她抱定了“嫁个猴子满山走”的宗旨,那是值得表扬的,说明她具备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如果她是担心我一个人出门会犯点偶尔会犯的小错误,那……那还是值得表扬——说明这同志警惕性高,是毛主席的好孩子!
龙树坝就在雅风旅馆门前的那条小路进去,离新街3公里,正常步速40分钟可到。你也可以包车进去(春节期间挺贵的,要50元),但我建议你还是徒步的好——就算车主不心疼车,你也该心疼一下自己的屁股吧?
小余饭店里挂着有一张红萍的照片,大师级作品,小余跟我们说那是5月份才有的景色。小余是很多网友推荐的信息咨询中心,但在这点上你别信她——我们这个时节进去,一样看到了铺满水面的红萍。
欣赏红萍您还得会选角度:顺光看,它是褐色的——专家说,那是因为曝光不足。嘿嘿,眼睛也有曝光不足的?但侧逆光,你就会明白何以它会被网友选为到元阳必看的风景之一。
原定20分钟的拍摄时间,被我们“好汉不吃眼前亏”地延展到了1个小时,这下后半程要紧着赶路了。迎面而来的2位影友不解地问:“好戏就要开场了,怎么就走了?”(龙树坝日落也是备受网友推崇的)我脚步不停地边走边答:“我们要去看中国最壮丽的日落!”多普勒效应之下,恐怕他们根本听不清我后半截说了什么。
阿伟和孔老师实在是烧得不轻——没睡中午觉就包车进了龙树坝,到我们走时他们才正从山上下来,赶不及了,不等!朝他们喊了两声,催他们快点;又用手CALL通知了立东他们自己去。我们一赶回旅馆,立马发动车子飙了出去。
坝达跟多依树在同一条路上,比多依树近,离新街14公里。一样的没有路牌,但有了今天早上的经验,我们也就不怕了。
看到路边停了一辆云A牌的小车,我们连忙过去问路。
“师傅,请问这里是什么地方?”
那拿相机的年轻人愣了一下,迟疑地答:
“这是元阳梯田。”
昏倒……
想起那个苏联笑话:因计算失误,一太空返回舱偏离方向,溅落到了西伯利亚的一个小村庄旁,宇航员身穿宇航服走出来,拦住一位老农问:达瓦里西,这是什么地方?老农望着他那硕大的宇航头盔,一脸惊恐地答:地球。
景区入口其实也不难找——那有几座仿蘑菇房建筑(哈尼族传统民居),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停车场,只是我们早上经过时以为是民俗文化村之类的收费项目,才没有留意。实际上人家是不收费的(包括停车费、如厕等等杂七杂八的费用统统不收,让人好生感动),主要是靠卖旅游纪念品来维持。还好,生意还不错,投桃报李,我们都掏了腰包。
坝达日落与老虎嘴最大的不同,是西边的山不高(或是观景台的位置高?),可以看着夕阳一直变幻出咸蛋黄式的诱人光芒才下山;而且,坝达的梯田是从山顶沿山脊一直开到山下,3000多级蔚为壮观;观景台离梯田的位置比较近,看起来水面面积大一些;山体上部的山势较缓,等高线变化丰富,远近高低的几块田几乎连成片,于是几块田便倒映出几个太阳,让人目眩神迷!
阿伟他们还是吃了“贪多嚼不烂”的亏,等他们从龙树坝赶过来时,太阳倒是还没下山,但水里已经看不到倒影了。偏的俺LP没眼色,暗里添油加醋明面上一脸天真地把刚刚见到的“中国最壮丽的日落”大大地描述了一番,阿伟听后脸都变成了铁灰色。
想不到在坝达还遇上熟人了——老陈,中山车迷网自驾版的斑竹。说熟人有点过分,我们这才是第一次见面,但行前我们在网上已多次讨论过行程;他比我们早一周出发,及时发回的路况报告给我们的路线定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正谈着,忽然旁边又跳出一人来:“嗨,你们好,我是广州车迷网的肥包!”嘿,这么多车友突然出现,元阳也变得不再陌生,到底是地球小了,还是网络大了?
晚饭,没得选择,还是小余饭店。这下大家实在想不出该吃点什么了,就让小余熬了一大锅皮蛋粥,外加2大盘馒头。今天是大年初一,大部队都陆续到了,饭店里热闹得很,小余一身兼着CEO、CFO、COO,实在是忙不过来,也乐得有我们这桌吃法简单不用招呼的客人,于是一切照办。结果,您猜我们这桌13人的晚饭花了多少钱?45块!唉,都说“花钱是一种美德”、“消费就是爱国”,看来同志们除了肠胃要调理外,爱国主义教育也该抓一抓了。
今日无车辆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