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灵异参悟记
有缘到上海的卧佛寺参拜,怎奈时间仓促地理不熟,未及前往舟山群岛中的普陀山,便匆匆地回了北方。惋惜懊悔之余,竟然在梦里游历了一回普陀仙山。但见满山祥云,遍地古刹,香火如炬,法像入云;天梯一样的是曲折的山路,玉带一样的是潺缓的溪流;咆哮着的是无边的大海。多年以后回味梦境,仍犹如昨夜发生的一样。想必这一定是观世音菩萨给我的灵异暗示吧!
为圆梦里的心愿,我终于来到了普陀山这个灵异之地。码头向东不远是同登彼岸海天大牌坊,人站在高大巍峨的牌坊下,沐浴着海风,遥望南面的大海和岛屿,参悟一番禅机深奥的楹联:“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一日两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到这里来,为谒普门先净志;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需早回头。”有感有知的你,会在心领神会中一扫旅途上的燥热与困顿,清爽振奋中仿佛真的步入了佛界彼岸的门槛。
海岛东南角矗立着金黄色的南海观音像。巨大的塔基底座好似又一处天坛,莲花宝座之上,观音颌首微笑,左手托着法器,右手侧立在胸前,望着深深眷恋中不肯离去的南海,在海潮中,在众人的仰慕和朝拜中久久伫立,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而那位到了五台山,获赠了观音像,辗转到了普陀,想把观音像带回日本的僧人慧锷,却在普陀海域遭遇了频频袭来的莲花巨浪,不得不在数度无功而返之后断了东渡的念头,就地借助了渔民捐赠的房舍建立了一座不肯去观音院。后人为了纪念慧锷的善行,建立了慧锷大师纪念堂,纪念堂成了中日友好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而馆外的沧海中那些葬身鱼腹的倭寇的恶行,至今仍为国人所唾弃。
紫竹林庵相传由观音亲手所植的紫竹林,是别处难得寻觅的。更奇的是那里独有的紫竹石,又称观音石,白质黑章,花纹酷似紫竹,枝叶斑斓犹如天然的岩画,更是绝无仅有。庵东侧的澹澹亭是一座双层檐、四平角的观海亭,亭子建在一大块礁石之上,取意于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之意。沿亭过小桥向北就是潮音洞。潮音洞本是两块巨大礁石间的巨大滹隙。潮水涌进时,巨大的回音在滹隙里回荡折射,声音便像在功放器里放大了一样,鸣如雷霆,振聋发聩。而浪花如雪,溅起的水雾如幕,阳光和水幕相遇,形成了变幻莫测的虹彩。虹彩之中,常有痴拙的信徒幻视出观音显灵的景象,甚至奋不顾身地舍身跳崖追逐观音而去,留下了一幕幕人间惨剧。而今潮声依旧,荒唐的人,荒唐的举动少了,爱惜众生的观音菩萨反倒更频繁地于此听潮绽笑了。
一位朋友曾戏说:旅游不过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但到了普陀山,不看寺庙,又怎么能算你真的到过了呢!
普济寺前是一泓池水,碧绿的莲叶点缀在池水里,鱼游戏在莲叶的四周。一条南北向的亭桥的桥栏上,神态各异的石狮子,正隔着永久的距离不停地交头接耳。桥上东望是林木掩映中的多宝塔,西望是碧树成荫的西天景区。普济寺在山环水抱之中,是风水极佳的宝地,而寺内树龄五百多年的龙凤古柏也因宝刹的好风水生长得繁茂而富生机。
出普济寺,沿海滨长路北走,穿过两座汉白玉石狮子把守的海天佛国青石牌坊,就是远望时香烟缭绕的法雨寺了。怎奈抵达山门时,天色已晚,寺门已闭,只得次日再拜谒了。
普陀的夜,最热闹的地方要属海滩了。百步沙、千步沙上都有赤足踏浪的游人。光着脚,让柔软温热的沙子,按摩奔泊中酸痛的足底,让凉爽的潮水拂过脚面,没过双膝,真的是跋涉疲惫后的最好休闲。
雨也不请自来了,把我早早地浇回了岛上的民宿。喝着色泽浓酽,稠厚微甜的普陀佛茶,看着导游图,计划着第二天的行程,真希望明晨能雨过天晴,能在朝阳阁上看到朝阳涌日散金的美景。
断断续续地听了一夜的雨,在频梦频醒之间改就了一首《拜法雨寺而不入》:古寺祥云里,隐隐动暮钟,抵时门紧闭,深院锁高僧。吟罢不觉已到天明,只可惜天公真不做美,小雨依旧淅淅沥沥,日出是万万看不到了。
乘索道到了佛顶山巅,不到三百米海拔的高度,在陆地上不过是个小小的山包而已,而于此却是观沧海的绝佳之处。在风中、雨中、云里、雾里,环顾灰蒙蒙的海天一色的周遭远景,人仿佛是身在汪洋中的一只巨轮之上。海的博大,山的雄奇,人的渺小,这种种极强的反差,让观海者对天、对海、对山、对佛无不肃然起敬。
最值得一提的是慧济寺后的普陀鹅耳枥树了。它是缅甸高僧从东南亚移植而来的。虽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但依托着普陀的上风好水,依然青春焕发。遗憾的是,它的祖籍缅甸再也找不到这个树种了,可幸的是我国植物学家,正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着下一代鹅耳枥树的幼苗,想必鹅耳枥树新苗,再以和平使者的身份回到缅甸老家的日子,也该为时不远了吧!
从佛顶山拾阶南下,沿香云路一路松涛晨雾,怪石流泉,鸟鸣虫吟。欣赏中戏作《点绛唇》游普陀山一首:野径疏竹,含香花泪凝清露,碧泉轻吐,水气鲜晨雾。怪石虬技,虫鸣梵音诉,心倏悟,白云深处,确有仙人路。
下到云扶石时,听见一位导游讲起郭沫若游普陀山求对联的典故。郭老出的上联是:“佛顶山顶佛。”随行的诸多文化名人对出的下联都不贴切,而当地的一位山民却脱口对出了:“云扶石扶云。”一句绝对。郭老称妙之余,更没忘记提醒随行者,学问再高也不要忘了: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至理。
香云亭是游人上下山歇脚之处,山泉于此汇聚成一池静水。坐倚栏杆,望着一脉活水里悠闲的小鱼,品着茶摊上买来的地产新茶,越喝越闲散,越喝越慵懒。要不是下面杨枝庵里白描石刻观音碑吸引着我,我真的想躺在亭子里,枕着山光水色美美地睡上一觉,一任时光的飞逝。
海岛的最东端是梵音洞,那是天门清梵的起处。此处岩石的滹隙更窄,两块刀劈一样的巨石,左右小角度人字形支持着,中间还嵌夹着一块横亘的条石,远望像个大大的瘦瘦的A字。因为窄,因为深,这里的潮声更强更响,更多的香客云集在此,久久伫立,梵香合掌,西望石隙,期许着观音大士早早地显现真容。
归途上,草丛里不时地有探头探脑的四脚蛇窥视着过往的行人。偶有一两只花背松鼠飞快地在树枝间攀缘而去。一丛丛灌木依山喷吐着洁白的小花,花香似桂花又似茉莉,在雨雾里更是香沁心脾。询问当地人此花的名字,当地人却也答不出,只是说普陀洛伽在梵语里有美丽的小白花之意。虽答非所问,但听起来这洁白的小花应该就是普陀的象征了。
行程的最后一站是西天景区,看着心字石上牵手的情侣,听他们永结同心的誓言,真的幻想全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微缩聚集在这个大大的心字里,天下一心,同心永续和平安宁的生活。
尝试着推一推与基石连于一点的磐陀石,做一番蚍蜉撼巨石的努力。你会感到看似简单容易的小事,其实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妄想。于是你不得不更惊叹自然造化的伟大,一已之力的渺小。
观音洞庵是观音讲道的道场,坛下参差站立着五十参僧,个个都聚精会神地倾听着观音的教诲,参悟着无边的佛法。更有趣的是,连海龙王派来偷学佛法的两只大海龟也听得入了迷,忘了归期和归路。站成了一前一后、一大一小、一上一下,惟妙惟肖的二龟听法石,永驻在观音的脚下。
人说去普陀拜观音要一连去三次,而我梦里一游加匆匆的一撇,意犹难尽。择日重游已成心底的夙愿,如愿前写下《菩萨蛮》重游普陀山词一首:
观音不肯东离去,
听潮不倦祥云聚,
碧海涌莲花,
花拥千步沙。
二龟听法悟,
永驻超然处,
我亦峦仙山,
流连去又还。
以《菩萨蛮》词牌,写普陀圣境,许此重游仙山,再拜观世音菩萨的心愿,怕是再恰当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