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水库蓄水后,水面养殖发展迅速。2000年,在省农业厅水产局牵线下,常州市长江水产有限公司斥资3000万元,在小浪底水库连续5年投放银鱼鱼卵12亿粒。从此,黄河有了一个新的鱼类——银鱼,渔业资源得到丰富。
连续投放鱼卵5年后,2005年起,小浪底银鱼进入收获期,长江公司也开始为自己即将到来的丰收欢喜不已。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由于当地一些渔民缺乏诚信,乱捕滥捞,私自向外销售银鱼,致使银鱼大量外流,企业陷入“手持合同,无鱼可收”的尴尬境地。同时,这些乱捕滥捞行为,也严重危害小浪底银鱼资源。
渔业专家介绍说,银鱼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还具有社会价值,因为银鱼鳞极少,抵抗能力较弱,对生存环境要求很严格,必须在三类以上水中生活,被称为水质好坏的“晴雨表”。
据了解,目前,小浪底库区周边的洛阳、济源渔民有1000多人,拥有机动船、非机动船近2000艘,管理难度很大。这些渔民主要有3类:一是外地来此专门从事渔业养殖的渔民;二是当地弃农从渔的农民;三是平时种地旺季顺手捞一把的农民。
不按合同出售银鱼,一些农民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水库里的鱼,只要不是网箱养殖的,都是“没家”的,谁都有捕捞、销售的权利,所以纷纷将打捞上来的银鱼出售给上门的收购商。
10多家收购商显然看准农民这种心理,收购价格在每0.5公斤3.5元,比长江公司高0.6元,专门到农民家门口进行收购。一位外地渔民遗憾地说,现在水库中的银鱼很难捕捞到了,都快流失完了。
在小浪底鹰嘴山下,单志鹏看着浩瀚的水面显得一筹莫展。他说:“这样滥捕乱捞,银鱼资源就枯竭了,我们也不敢来投资了。”
洛阳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当地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增强诚信意识,严格按照合同办事。应让农民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只有保证投资企业的利益,才能使自己获得长久收益;如果银鱼资源一年比一年少,企业不再投入,农民怎么能再得到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渔业专家呼吁,银鱼作为“环保鱼”,养殖作用巨大,洛阳、济源渔政部门应加强协作,统一管理,使银鱼资源实现恢复性增长,让水质好坏的“晴雨表”常驻小浪底,让小浪底银鱼不再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