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看见一小姑娘,乖乖的坐小凳子上,她妈妈正在给她洗脚。见到我们经过立即喊hello,我回头,觉得她好可爱,拿着相机给她拍照,因为构图半天没按下去,她就用一只手一直举在额前遮挡刺眼的阳光,十分乖巧。回来以后,看见这张照片,觉得这是此次拍的最好的一张人物肖像,因为,我一向最不擅长拍人物。
走到扎什伦布寺的正面,对面是个广场,立着一组非常有意思的雕塑。比如,一个骑行的驴族向藏人问路;摩登的旅行者举着DV摄录,而她拍的是一对藏族母女,小女孩手指的方向,又有一个外来游客。。。很真实的再现这个城市上演的一幕幕戏剧性画面——谁看谁都象外星人。
电话亭后面的阴凉地,一个老者席地而坐,自顾自的弹琴唱起藏歌,就和平措整日里放给我们听的歌一样。说不上嘹亮,但很有韵味,少数民族的味道。我用DC拍摄,镜头扫到一个藏族妇女甩甩裙摆,偶知道,她这是刚刚方便完。自从拉萨市里亲眼看见N多藏民随地解决三急问题,俺已经不再会惊惶失措,所以镇定的继续移动镜头。
扎寺门口停下几辆大巴,下来一片红云——全是喇嘛。本以为他们是进寺庙,却很惊讶的发现他们直奔广场而来。手里端着的,全是DV、DC,用小C的话来说,都是好机器啊!这次可有点大跌眼镜了。更吃惊的是,他们全都涌上来跟雕塑们合影,摆出各种pose,而上镜率最高的,是那个摩登的MM旅行者。这一点,我得承认,我是故意站立许久观察的。
想在天黑前赶回旅舍洗澡,便开始往回走。看见一个小超市,走进去买水。出来,小C提议坐一下。我惊讶的问:这里?怎么坐?!他不以为意的一屁股坐在门口的台阶上,我却磨磨蹭蹭的不肯坐下,于是他将装水的塑料袋铺在地上。我慢慢坐下,喝一口可乐,然后,歪头笑了,对他说:你可觉得,我们一旦再回到城市,会有改不掉的陋习,为别人所不容?他不解的看着我。我于是很好笑,举着指头列举:随地大小便!(事实上,这一路上大家迫于无奈,都野上过了)满大街就坐!看到墙头就想爬!不洗澡换衣!。。。然后他也笑了,补充道:还有见人就喊“扎西德勒“!哈哈哈哈哈。。。
农民旅馆的院子里有两块黑板,上面手书我们尼泊尔厨师的花式英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方才读懂(这还不包括那天书一样的今日菜单),觉得比看完一本英文小说还兴奋:西藏的农民旅馆啊!与时俱进啊!让漂亮的藏族MM曲吉(她告诉我们,曲吉,就是happy的意思,所以,也可以称她为happy MM)请来尼泊尔厨师为我们做饭。这厨师,是老板从拉萨挖过来的,整日里好像也没什么事情可做。Happy MM找他的时候,正在外面跟人玩呢。但他的手艺真是不错,一顿饭,就让我爱上了尼泊尔菜。直到回来,直到现在写下这些字,我还从心底感到遗憾,为我没能和这位尼泊尔帅哥且好手艺的厨师合影而遗憾。
吃了饭,八点多钟,天色尚没有黑下来的意思,原来,日喀则的日落比拉萨更晚,真是名副其实的日光之城。不忍辜负好时光,继续出去溜达。
试图再次混进扎什伦布寺,直接被撵出来,接着逛荡,走到一个叫德钦格桑颇章的地方,看似庙宇,又似宫殿(回来后补看资料,知道它又叫新宫,地位类似拉萨的罗布林卡,是班禅的夏宫)。天色渐晚,以为可以悄悄潜进去,结果还是被撵。很无奈的走出来,站在路边发呆。几个高中生年纪的孩子从我们面前走过,都穿着迷彩服,不由很好奇,抓了个男孩子过来盘问。原来这是高一的新生,现在正军训呢。顺着孩子们走的方向,我们也踏上了一条田埂一般的小土路,左手边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散布几顶帐篷,再远处有低丘,孤树,树林,右手是片沼泽滩涂地,远处连绵的小丘将其团团圈住,落日的最后一抹余晖将小片天空染红,水面,是宁静的深蓝。抬头仰望,已经有顽皮的星星出来了。没有了拉萨的喧嚣,没有了游人的涉足,无意之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清新雅致的地方,真想在这里静静的呆上两天。
田埂上的孩子越来越多,有几个女学生看我们在拍照,过来热情的叫我姐姐,还问我觉得美不美。“当然!”我肯定的告诉她。小MM问我从哪里来。当我回答“南京”的时候,她说不知道,我又说“江苏”,她依然告诉我不知道。这次轮到我疑惑了。我问:你知道中国有多少个省市自治区吗?她答不上来。我骇然,问:你们不学地理?她说:学。但初中没有,高中才学。我们现在刚上高一。我无语了,一个高一的孩子,竟然对我们祖国的地理毫无概念!中国,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就是日喀则?拉萨?或者西藏?
后来我知道,她来自遥远的千里之外的珠峰地区。一个女孩子,能到日喀则来上学,算是当地的佼佼者了吧。也因此猜想,西藏的教育,或许并不吝啬。据说农村来的孩子还可以享受伙食补贴,反过来,城市的孩子倒是没有。问起是否想家,可曾哭过鼻子。小姑娘不好意思的承认了,神情十分单纯和可爱,根本无法拿她和内地城市的同龄孩子相比。
哦,忘了说了,田埂尽头的这个学校是日喀则第二高级中学。我们在学校的公告栏看到学校今年的大学新生录取名单,计算了一下,录取率应该接近百分之五十。
(下集预告:八千里路云和月——fei行藏地之走到地球第三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