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名景-海上丝绸之路史迹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06-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广州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有2210多年的建城历史。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它又有着很准确的历史定位一一汉唐以来的大港口,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南越造大舟

广州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从西汉初年我国就已形成了对外贸易的广州港市,一直延续至晋、隋、唐、宋、元、明、清,至今广州还遗存着秦代造船工场遗址(秦汉)、南海神庙(隋)、怀圣寺光塔和蕃坊(唐),以及十三时夷馆(明)等一大批文物和史迹。

秦代造船工场遗址位于广州市区中山四路原市文化局内,在深5米的第八文化层。1975年试掘,结果发现有3个并排的造船台和木料加工场。其中1、2号船台还各揭开了一部分造船工场。由平行滑板组成滑道,下垫枕木,上置木墩构成造船台。滑道宽1.8米和2.8米,长度在100米以上。这里还出土有锛、凿等铁工具和秦、汉半两钱、铜锁等。

造船工场建造于秦代,至西汉文、景年间废弃。造船台发掘后就地覆盖保存,至于船台结构、船体构合方船体如何下水等问题,还有待扩大挖掘与进一步研究。

由此可见,秦代广州地区已有了造船工业的萌芽。

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国原始航海活动始于新石器时期,尤其是岭南地区,濒临南海和太平洋,海岸线长,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居住在南海之滨的南越先民就已经使用平底小舟,从事海上渔业生产。

秦汉时代是开发海上贸易,将航海向远洋发展的重要时期。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平定岭南时期,当时处在番禺(即今广州)的一支秦军,专门建造了大量的船只,供平定瓯越所需。

广州是中国古代的造船基地,从广州东汉墓出土有不少船模,有货艇、渡艇,还有人货并载的航船。单从广州东汉墓出土的陶船看,船分前、中、后三舱。前舱低矮宽阔,蓬顶为拱形;中舱略高,成方形;后舱稍狭而高,是舵楼;坡式篷盖,船尾还有一间矮小的尾楼。这种船吃水深,负载量大,适合深水航行。这反映出两千多年前广州造船技术和生产能力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而从秦代造船工场遗址来看,两千多年前的造船工场颇具规模——当时是可以造出宽8米、长30米、载重五六十吨的木船来。

两晋南北朝时期,广州已能造出载人五六百、载货万斛的船舶,而最壮观的是广州的楼船,有四层,楼高三四米,抵御风浪的能力十分强,可把大量的丝绸运到外国去。

唐代中后期广州有了大规模的造船业,能造楼船、斗舰、游艇等六种船只,在性能、设备、载重、动力、作战能力各方面,已列人世界的前列。难怪外籍《中国印度见闻录》中载:“只有庞大坚固的中国渔船,才能抵御波斯湾的惊涛骇浪,而畅行无阻”。外国商人十分喜欢搭乘中国船。

宋代广州的造船业更具规模 所造船舶大,可载数百人和备用一年的食品,还能在船上养猪、酿酒。此时海上已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设备指南针导航。

元代,广州建造了可远航爪哇(印尼)的大船五百艘。大船可载上千人,共四层,卧室、客厅、货仓、厕所一应俱全。

在中国近代史上,外国资本企业在中国出现最早的任广州的船舶修造业。1845年英国苏格兰人约翰·柯拜在广州黄埔长洲兴建了“柯拜船坞”,这是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第一个船坞,也是中国现代造船工业的开端。

航路通四海

中国的丝绸之路主要有陆路和海路之分。

最早繁盛的陆上丝绸之路,是从中国长安(今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穿越帕米尔高原,然后通往土耳其或伊拉克、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还可到达终点站罗马帝国。然而到了唐中期后,陆上丝绸之路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衰落了。

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几度阻塞中断、渐渐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又先后从广州、泉州出发,随着世界航运业的发展而发展。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对外贸易在中国历史上开了先河,它最早将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连接起来,成为中国最繁华的贸易口岸。

(1)秦汉时期海上航道的开辟,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初步形成。

在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里,有一捆五支原支的非洲象牙,同墓出土的还有一只与伊朗出土的波斯薛西斯王的类同的银器——银盒,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海上舶来品。

(2)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这400多年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时期。

此时,广州至大秦(古罗马帝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形成。那时,从那婆提(今爪哇)至广州,定期航船的航班期是50天。东晋末,高僧法显大师去天竺(今印度)取经,就是从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回国的。

同时,远航亚非欧国家的这条航路越走越远。中国商船从广州起航,远航南海、太平洋、印度洋、波斯湾,把丝织品、陶瓷、茶叶输往国外,又将金、银、琉璃、象牙、沉香等输人中国。当时通过广州来华经商的国家和地区大为增加,有15个之多。尤其隋朝建立之后,隋炀帝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航线;从广州出发,沿安南(今越南)海岸航行,通过真腊海岸,最后到达马来半岛北部东岸。

(3)唐贞观年间,广州海上交通空前频繁,广州实际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港口,每年来广川的外国商船多达40艘,广州与南海、波斯湾的船舶往来如梭。当时唐代中国与南洋及波斯湾地区有6条定期航线,其中2条是中国商船,另4条分别为波斯商船、阿拉伯商船、锡兰婆罗门商船和遣唐使船。这6条航线都集中在广州。其中最著名的是自广州起航到南海、印度洋、波斯湾和非洲东海岸诸国,途经90多个国家和地区,即“广州通海夷道”,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和阿拉伯地区联系起来。这些地区都是中国丝绸的集散地,也是当时世界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

(4)元代,同广州有贸易往来的国家有140多个。广州至世界各地又拓展了三条航线:一条可到达爪哇北岸;一条是地中海亚平宁半岛,后又开辟了一条非洲东岸航道。

到了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全球航海业又增加了三条新航线,它们分别是广州一菲律宾一拉丁美洲航线;广州一欧洲航线;广州一日本航线等。

(5)明代,广州每年举行两次集市交易叫“定期市”,1月和6月,外国船只载着香料、珍珠、琥珀、犀角、象牙、琉璃、玳瑁等名贵特产进港,然后在划定的市舶区交易。

18世纪广州开辟至北美的海上航线。美国360吨“中国皇后”号商船载40吨西洋参,1784年2月2日启航,同年8月24日到达广州黄埔港,开了中美两国直接贸易的先例。

至此。广州已开辟了四通八达的海运航线,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向全球扩展,实现广州与世界的海上运输大循环。

海上“丝路” 考察热

随着福建泉州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广州也表现出更大的申报热情,同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点的泉州、广州两个重贸城市,哪一个起点最早、航线最长、遗址最丰呢?当然是广州。让我们随着最近世界上出现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察热,去审视一下古代曾经辉煌的广州吧!

1979年日本学者三杉隆敏和我国学者朱少伟、陈炎等,以其有关古代海上“丝路”的论著,揭开了这股国际性研究考察热的序幕。

接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拟定了《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研究十年规划》,并派出“和平方舟号”豪华游艇,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抵达海上“丝路”发样地广州等地,进行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和考察。

阿曼苏丹国仿古木帆船“苏哈尔号”抵达广州考察访问,并在10周年后派遣文化使团前来广州举行纪念活动。

瑞典政府耗巨资打捞18世纪初三四十年代曾三次往返广州--哥德堡的古代海上“丝路”的沉船残体,并派遣历史代表团携着从沉船中打捞上来的货物到香港举办展览会,到广州举行有关学术交流活动,寻找当年在广州装货的起锚地。

与此同时,法、德等国许多年青人也纷纷自筹经费,亲自驾驶专门订造的仿古帆船,沿着古代海上“丝路”,按照古代完全利用风力的航海方式,进行古代海上“丝路”的考察探险活动。

所有这些活动,都把这股国际性的古代海上“丝路”考察热推上了高潮。

趁着这股热浪,让我们到广州几个与古代海上“丝路”关系密切的景点景区走一走,追忆过去,珍惜今天,展望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当您来到广州东面黄埔的庙头村时,一座古老而宏伟的庙宇耸立在您的视野中,它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古代广州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南海神庙。南海神庙是我国古代海神庙中惟一遗存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建筑群。该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以后历代有重修扩建。现存的是清代建筑,但仍保留隋唐时代的规模和建制。1988年起,政府也曾对南海神庙作过三次较大的修复,现已基本恢复了庙宇的古貌。

修复前大殿仅存殿堂,如今庙宇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3万平方米。其主体建筑是一座五进的殿堂,由南至北依次为头门、仪门及复廊、礼亭、大殿和昭灵宫。南海神庙门前有石牌坊,额题“海不扬波”。庙中保存有历代的许多石刻。还有华表、石狮、韩愈碑亭、开宝碑亭、洪武碑亭、康熙万里彼澄碑亭等附属建筑,构成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庙中还保存汉代和明代的铜鼓和制钟,以及南海神玉印等重要的文物。还有木棉树、相思树等古树名木。这里存放的汉代铜鼓是中国现存三大铜鼓之一。庙西一小山岗上有“浴日亭”,宋元时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即指此处。

从唐代开始,南海神庙便香火日盛,各朝代政府也派人前往管理庙事。事实上它已成为四海神庙中香客最多、地位最高的一个,这主要是由广州海上贸易日益发达的地位决定的。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西汉时就已经开始形成,到了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尤其是唐代,从广州出发的贸易船队,经过南亚各国,越印度洋,抵达西亚及波斯湾,最西可到达非洲的东海岸。明清之后更远至欧美了。这条航线长达1万多公里,沟通了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处于这条航线重要位置上的南海神庙,在古代有码头,码头外面又是茫茫的大海——南海,南海实际是太平洋靠近东南亚大陆部分,大海又紧连着太平洋,通往印度洋。出海航船或来自远方的航船,都须经过坐落在南海神庙的这个古码头。于是众多的商船顺路经过这里均停下来上庙祭祀,以祈求航路平安、生意顺利。于是,神庙附近的扶胥镇便商旅云集,民间庙会交易频繁。南海神庙之兴旺,成为广州海上贸易繁荣的历史见证,遗留下许许多多珍贵历史文物,包括皇帝御赐的碑文、题字等,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当然百姓们更多的还是感恩于庇佑他们一帆风顺、平安大吉的南海神的。

南海神庙坐北向南,占地3万平方米,是明代建筑风格,恢宏壮观且古朴大方。

庙外有“海不扬波”的石牌坊。庙宇的主体建筑沿着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为头门、仪门、礼亭、大殿、昭灵宫共五进,一进高于一进。其他附属建筑均以五进为中心,左右对称。这是较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建筑。

南海神的故事

谈起南海神庙的建立,人们自然会问起南海神的名字。南海神叫祝融,也有史书称其为祝赤,是祝融和赤帝的简称。其实祝融和赤帝是同一人,祝融本是火神,今天一旦发生火灾,人们仍然认为祝融君光临。祝融究竟是谁呢?他又怎样合水火为一神的呢?这有许多传说。

传说一:祝融是中国帝王。他以火施化,号为赤帝。相传,祝融还是一个音乐家,他经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感人肺腑的乐曲,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对生活充满热爱。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之阳,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南岳最高峰称为祝融峰。

传说二:上古帝喾(ku音酷)在位时,有一个叫重黎的人,是颛顼的儿子,他的官职是“火正”,即火官。重黎忠于职守,努力为帝喾和广大黎民服务,当火官有功,帝喾于是赐以“祝融”的封号。“祝”是永远、继续的意思,“融’是光明的象征,就是希望重黎继续用火来照耀大地,永远给人带来光明。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舜庙的南峰,即今之祝融峰下。

传说三:黄帝时期,黄帝南巡,分不清方向,于是请“祝融辨乎南方”,也就是应该说,衡阳的南岳,最先是由祝融辨出来的,他因此担任了司徒的职务。后来,祝融被封楚地,成为楚国人的始祖。

今衡阳南岳祝融峰顶还有一座祝融殿,殿后岩石上建有石栏杆,可以凭栏瞭望北山的风光。

这个火神,楚人的始祖祝融又怎样兼任海神的呢?古人认为,南方属火,火又是光明的象征,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合水火为一神,且符合周文王八卦中离“≡”属火,方位在南方的卦象。

传说四:尧帝时期,洪水滔天,浸山灭陵,黎民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尧帝下令鲧(人名)去治理洪水,可是九年过去了,毫无成效。后来,鲧知道天上有一种称为“息壤”的宝物,只要用一点投向大地,马上就会生长起来,积成山,堆成堤,于是鲧想办法到天上偷了息壤到人间。用它堵塞洪水,大地终于渐渐看不见洪水踪迹了。但是,上帝知道息壤被窃,就派火神祝融下凡,在羽山地方把鲧杀死,并夺回余下的息壤。上帝还命祝融监视人间治水,命他掌管一方水的大权。由于祝融属南方之神,所以就合水火为一神,兼任南海之神了。

既然祝融兼了南海之神,当然要选择一个供他管理南海的驻地。这个地点最少要有两个条件,一是靠近南海出海口,附近有港口,方便商船的出入祭祀;二是附近有一定的人口,能常有人到庙中顶礼膜拜和供奉管理。位于南海之滨珠江口的扶胥镇(今庙头村)离广州城约80里,在珠江北岸,面临扶胥江(珠江的一段),东连狮子洋,下接虎门,背靠广州,是古代出入广州的海路交通重地,经此放洋出海,可以抵达南海各国。扶胥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被称为“去海不过百步,向来风涛万顷,岸临不测之渊”。这里成为建海神庙十分理想之地,于是,人们就在此建立了南海神庙,使祝融有了居所。但是,祝融身兼火水两职,衡阳南岳祝融峰才是其真正的宫殿,南墙神庙则为其离宫。事实上,南海神庙的建立,是与南北朝以来,广州地区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海上交通贸易频繁有密切关系。当时,中国和西域各国的交往,除了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外,海上交通迅速发展,不少海外商贾、僧人等乘舟从海上来华,中国海舶亦出洋到番国。由于海上风云变幻莫测,祈求海神保护的愿望也与日俱增,隋文帝开皇十四年下诏建南海神庙,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适应了当时民间和官府的需要。

头门

过了“海不扬波”石牌坊,是头门的庭院,庭院东、西侧各有一对青石华表,一对石狮子,这显示出古庙的威严与不凡气度。

头门两边分立着千里眼和顺风耳,黑漆大门两边分画有唐初猛将秦琼与尉迟恭的门神彩绘像。这四位神祇日夜守护着神庙,其忠心耿耿可谓是千百年来如一日。门上方是“南海神庙”的横匾。左右对联写道:“白浪起时浪花拍天山骨折呼吸雷风;黑云去后云芽拂渚海怀开吞吐星月。”原联由清代林子觉撰写,现联由广东省著名书法家卢有光于1991年重书。这副对联生动地绘述了南海神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神力。

头门东侧有韩愈碑亭,这是南海神庙保存最早的碑刻。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和元和十四年(819年),孔子的第38代世孙孔戣来到广州祭扫南海神,并拨款修葺,扩建了庙宇,适逢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表》一事在元和十四年被贬往潮州时途经广州,孔、韩二人素来好友,且孔仰慕韩的文学才能,便请韩愈著文纪念修葺神庙之事。韩愈欣然写下了1000多字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

韩愈碑高2.47米,宽为1.13米,韩愈撰文,陈谏书。韩愈碑刻对研究南海神庙的起源、发展、唐代祭海习俗及当时海上贸易往来,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头门西侧是北宋开宝碑亭。北来开宝四年(917年),潘仁美率军南下,灭了南汉国,平定了岭南地区。开宝六年(919年),北宋在广州设立南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并拨款修葺南海神庙,希望能保佑海上交通、交易顺利。开宝碑亭主要记述了这段时期的祭祖及史事。

仪门

南海神庙第二进叫仪门,即礼仪之门。中间的门只供高官贵族进出,其他官阶低或普通人只能走侧门。仪门门口还有一对石鼓,鼓脚用石头雕刻了鸟雀、梅花鹿、蜜蜂和猴子四种动物,其谐言是“爵禄封侯”之意,祈望来此拜祭南海神的人都能够升官发财。仪门上方是一刻有“圣德咸沾”的横匾。对联是“镇海神休永,司南庙貌崇”。

从仪门庭院到第四进大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复廊,廊中陈列了自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共45块,除了头门韩愈碑、宋开宝碑外,庙内著名的碑还有明洪武碑,清康熙碑,等等。南海神庙的这些历代诗碑、石刻,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神庙的历史渊源都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因此南海神庙又被誉称为“南方碑林”。

相传唐朝时,古波罗国有来华朝贡使,回程时经过广州到南海神庙,登庙谒南海神,并将从古波罗国带来的两颗波罗树种子种在庙中,他因迷恋庙中秀丽的景致,流连忘返,因而误了返程的海船。其人于是望江悲泣,并举左手于额前作望海状,希望海船回来载他,后来立化在海边。人们认为朝贡使是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友好使者,即将其厚葬,并按他生前左手举额前望海舶归状,塑像祀于南海神庙中,并给他穿上中国的衣冠,封为达奚司空,宋高宗绍兴年间,还封达奚为助利候。由于他是波罗国来的人,又在庙中植下波罗树,还天天盼波罗国船回来载他返国,所以村民俗称此像为“番鬼望波罗”,神庙也因此被称为“波罗庙”了。明代憨山禅师有一首咏达奚司空诗,写得十分生动和贴切。诗云:

临流斫额思何穷,西去孤帆望眼空。

屹立有心归故国,奋飞无翼御长风。

忧悲钟鼓愁王膳,束缚衣冠苦汉容。

慰尔不须怀旧上,皇天雨露自来同。

关于达奚司空的身份,历来亦有不少人考证。唐朝时期。广州的海外贸易已非常繁盛,不少外国人亦来华经商。以上关于波罗树、波罗庙以及达奚司空的传说,充分反映了唐宋以来的广州对外贸易繁荣、中外友好往来频繁的史实。

礼亭

出了仪门,就进人了第三进的礼亭。礼亭是古代官员拜祭南海神的地方。这是一座木结构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与进深各3间。

第三进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庭园西侧的康熙御碑亭。碑上“万里波澄”四个金色大字豪迈奔放。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这是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制成匾之后派专人送到南海神庙,并专门为此而立碑记事。

庭园东侧是明洪武御碑。该碑立于洪武三年(1370年),由明太祖朱元障授意,礼部情郎王玮撰文。朱元障因繁就简,取消南海神庙以往一切封号,重新加封南海神为“南海之神”。

这两块御碑前各栽种的一株古木棉树,据说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在古代,南海神庙树木葱茏,光是木棉树就有10多株。岭南著名诗人屈大均当年就曾在《广东新语》一书中将南海神庙的木棉树比喻为“十丈珊瑚”。现在的两株当然是后人补种的。由于栽种历史年代久远,它们均被列为广州的古树名木。

大殿

礼亭的背后是南海神庙中规格最高,也是最重要的建筑物。

大殿是南海神庙的第四进。它是仿明代木结构琉璃瓦歇山顶建筑。屋顶用绿色的琉璃瓦覆盖;中间有双凤飞翔、鳌鱼倒悬等纹饰的琉璃瓦脊;上部有两条躯体弯曲作腾飞疾走状的苍龙造型,它正在争夺当中的宝珠。据说,双凤代表美丽,整鱼代表自由,苍龙代表权力,而宝珠代表智慧。

大殿正中安放了连座3.8米高的南海神祝融。他头戴王冠,身着龙袍,手执玉圭,体态丰硕,神情却十分端庄,一派和蔼的王者风度。

大殿左右两旁有六侯塑像。据说这六个人都是为南海神治理海上风云而各自立下大功的,因此在“多神教”的道教寺庙中争得立足之地。他们分别是达奚司空为助利侯、杜公司空为助惠侯、巡海曹将军为济应侯、巡海提点使为顺应侯、王子一郎为辅灵侯、王子二郎为赞宁侯。

大殿东侧还有一面著名的东汉大铜鼓和一个明代的铁钟。铜鼓直径138厘米,高71.4厘米,厚0.4至0.6厘米,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仅次于广西、上海的大铜鼓,在中国现存大铜鼓中排位是第三。它是东汉时期铸造,鼓面正中太阳芒纹,鼓边原镶有6只铜蛙,不知怎的现已失散殆尽。其鼓身有圆形的方孔钱纹和云纹。大铜鼓是古越族人祭祀的重要礼器,代表着权力和地位。这面铜鼓除在神诞庆典中使用之外,据说它还有镇妖、定海的作用。

祝融像的背后有一块照壁,浩荡的海水上有一条龙腾云驾雾,两边有对联:“顺水千舟朝洪圣;伏波万里显真龙。”

昭灵宫

第五进叫昭灵宫,也叫做后殿,是南海神夫人的寝宫。南海神夫人在宋朝时期被封为“明顺夫人”。据说她原来是顺德的一个养蚕女子,后化为神,许配给了南海神。她除了具有与南海神一样的法力外,还有“送嗣”的职能,是妇女、儿童的保护神。

浴日亭

在南海神庙西侧,有一座小山丘,古时叫做章丘。这大约10多米高的山上有一座小亭。唐宋时这里是三面环水,“前临大海,茫然无际”,人立亭中,当然是观赏海景、对大海抒怀的最佳位置。

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这山岗的阶梯共108级,但如今仅余72级岗阶了。这里东连狮子洋,烟波浩渺,夜幕渐退,红霞初现,万顷碧波顿时染上一层金光,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之际,有一半仍沉在大海之中,吞吞吐吐,此景象壮观极了——这就是历史上宋元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难怪当时有众多的文人墨客游完南海神庙,喜欢黄昏泛舟于此,第二天拂晓时分才登上古亭观日出呢!

北宋绍圣初年(1094年),大文豪苏东坡被贬至岭南途中,在广州停留,慕名拜祭南海神。他登上浴日亭,惊叹这大海的壮阔,太阳的辉煌,天地的浩茫,庙宇的古朴,便感怀身世地写下了“南海浴日亭”一诗:“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正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

诗因亭作,亭也因诗威。有好事者将苏东坡所吟之诗刻到石碑上以作留念。碑立亭中,亭也因而叫做浴日亭。后名声渐渐远播,更有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观赏“海中浴日(因神庙古时叫波罗庙,故又叫为“波罗浴日”),亦留下不少与苏东坡应和的诗句。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人陈献章的《浴日亭和苏东坡韵》一诗。诗是这样写的:“残月无光水拍天,渔舟数点到湾前。赤腾空洞昨霄日,翠展苍茫何处山。顾影末须悲鹤发,负暄可以献龙颜。谁能手抱阳和去,散入千岩万壑间。”

后人同样也将陈献章的诗凿刻立碑。现两诗碑并存亭内。

南海神庙像是一位历史老人,亲眼见证西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源于广州的历史,神庙真不愧是广州对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繁荣的一个缩影。它集我国的宗教、古建筑、书法、雕刻、诸种文学艺术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旅游价值。

最近广州市政府已制定了南海神庙开发的总体规划,并即将实施。整个规划占地44万平方米,将恢复“古扶胥一条街”,在“海不扬波”石牌坊前,恢复古码头与海景,并开辟水道通珠江。还将筹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成后,游人可在此遨游极其壮观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风情胜景,发思古之幽情。

古扶胥运河

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和连接汀江与珠江的灵渠已早为人知,然而在南粤之滨,扶胥之江有条古运河,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古时候,珠江水面辽阔,浩似大海,故广州人往往称轮渡过江为过海,又称江边长堤为海皮(边)。而位于广州东面南海神庙前的珠江口,更被称为大海了。这里海面风浪较大,如果遇着恶劣天气,更是白浪排空,汹涛浪涌,情景吓人。来往于东江与珠江的小船,只有风平浪静的日子才能平安无事。

为了解决小船不经珠江口水域便可来往于东江和珠江之间,唐代时,有人在神庙不远的地方,即现在黄埔发电厂东侧开凿了一条古扶胥运河。运河宽10丈多,经志成围、穗东联围到东江横沥出东江,全程10多公里长。古扶胥运河把黄木湾与东江连接起来,缩短了珠江到东江的航程,百吨以下的小船可以全天候来往于两江之间,而不再受珠江风浪之苦了。

运河开凿后,大船小船都喜欢选择这一航道。因此,运河河道热闹非凡,长年不衰。运河功能一直延续至今,它也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段美好的插曲。

珠江又名粤江,全长2105公里,是我国南方的最大河流,也是我国的第三大河流。珠江原指广州到入海口96公里长的一段水道,因为它流经著名的珠海岛(石)而得名。如今它已作为西江、东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条河流的总称。它的长度及流域面积在我国各大河流中均占第三位,而流量年平均3400亿立方米,仅次于长江,居第二位。

珠江有狭义和广义之称。更狭义的珠江,是指珠江支流在广州西北方的“三水”汇合后,由北向南,又从西到东流经广州市区的那一小段河道。

广州三石及珠江之得名

在古代,珠江流经广州市区的那段河流原来是很宽阔的,约有2公里宽。原来珠江的北岸不在沿江路,而在中山路一带,而南岸,千百年来大致没有改动。在宽达2公里的珠江中,原来有3个礁石岛,叫做海珠石、海印石和浮丘石。

浮丘石原离航道中央最远,在现中山七路陈家祠附近。宋代以前这里仍是珠江中一个小岛,其实是浮出水面的一个浮丘,所以取其状叫浮丘岛。后来由于水道冲积,遂与周围渐成陆地。民国初年修马路凿低丘石作为路基,终成为中山七路的一段了。

海印石在旧东濠涌口东侧,即今广九大马路与广九三马路相交处,是旧珠江河道中的巨型礁石岛,因形似印章,故名海印石。明万历年间在石上建有海印阁,清嘉庆时改建为京观楼,供人登临观赏珠江日夜景色。清同治年间改建为东定炮台,其后附近一带成为陆地。清末时海印石被埋入地下。

海珠石也是旧时珠江河道中的巨型礁石岛,又名海珠岛,在今沿江西路与新堤附近。海珠石因长期被江水冲刷而浑圆如珠,所以被称为海珠石。宋时该石仍位居江心,后因泥沙冲积,渐与珠江北岸陆地相连。1931年扩筑新堤建沿江西路时,海珠石始沉埋地下。

海珠石准确的位置应在珠江北岸长堤海珠花园里。最近广州市政府准备将该石周围的泥土掏空,外饰以玻璃外壳,建成一个海珠石公园,让游人通过电梯进入地下观赏海珠巨礁石。

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围绕着“珠江得名” 同样有着两个与海珠石有关的故事传说,它又是“海珠石得名”的另两个版本。

传说故事之一:很久很远以前,有一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这条如练的江上,手里拿着一颗硕大的珍珠观赏,一不经心,珠落水中,变成一座海中的珍珠宝岛——海珠岛,所在的这条江后人都把它叫作珠江。故事经人们一传开,又演绎出另一个关于海珠石和珠江得名的故事。

传说故事之二:相传,从前光孝寺后花园旁边住着一个赵举人,他祖父是前朝的宰相,自己却是个坐享祖先清福的二世祖,喜欢古玩却没有一点真才实学。一天来了个外国的珠宝商,说要买他家的家宝。珠宝商挑来挑去,最后看中他家玉杯下的青石板,要高价购买。赵举人大吃一惊:这块从书房前洗砚池边打捞上来的青石板居然能卖好价钱?珠宝商见他犹豫便说:“你若不肯整块出卖,可分为3块,我取中间一块,给你3000元。”赵举人应允了,双方即立下契约。当玉工将青石板剖开,中间那块竟是一幅天然的山河浴日图,上方群山叠翠,树木青葱;下方碧波荡漾,东方旭日,一片耀眼霞光。赵学人惊呆了——原来这是无价之宝!但后悔已晚了。外国商人拿了宝石后,急忙在坡山渡口(即五仙观附近)坐船回国。中走没多久、突然大浪翻滚;第二次开航仍是如此;第三次开航,眼看船快驶出珠江口,怒吼的波涛却将船掀翻,连同珠宝沉到海底。原来,这件珠宝形同中国河山,南海神将屡次把它送回未果,只好将它沉落海底。第二天清晨,船只沉没处浮起了一块银光闪闪的巨大礁石,人们说就是那宝石了,便叫它海珠石,而日夜流经广州的这条江因此叫作珠江。

不管这珠宝是中国本地或是外国商人带进来的,它都是中外贸易往来的极好见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段插曲。说明广州从来都是对外开放贸易往来的。

海珠石与明代外贸“定期市”

广州自从有了海珠石之后,它周围就有了众多以海珠命名的地方,如海珠路、海珠区、海珠花园、海珠大戏院、海珠广场……其中海珠广场是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的南部城市广场。

海铁石(珠海岛)在古代曾是广州著名的旅游景点,明代曾经在这里举办我国最早的出口商品交易会——定期市,因此带旺了这一带的商业发展,以至延伸到今天喧闹繁华的长堤商业区。解放以后,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就设在海珠广场,如今广交会早已迁往流花路举办。随着琶洲新会展中心的建成,这被称为“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即将搬迁新址。充分地表明了广州有着悠久的对外贸易的光荣历史。历史还得从古代说起。

古代广州是中国最早开放的门户,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交往中,广州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广州古代的海外贸易分为朝贡贸易和市舶贸易两种。

朝贡贸易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所谓朝贡,是指前来中国的外国使节(贡使)前往京城朝见皇帝,在递交和接受两国外交文件的同时,把一些国内的珍贵的土特产作为礼品贡献给皇帝。皇帝也回赠相同价值的礼品给对方。而广州由于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因此便有着过境和接送外国朝贡者的任务。

唐代朝廷对来朝贡的国家一般都有着相当丰厚的回赐,这种“贡”和“赐”的关系实际是不等价的,对朝廷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而实行了市舶贸易之后,开始有了等价交换,它相当于今天的自由贸易。当然,实行这种贸易,朝廷和地方为了赚钱,管理好,就必须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管。

由于唐代汇集广州的外商很多,其侨居地称为“蕃坊”,所设之市叫“蕃市”,而专为侨民子女所办之学校便称为“蕃学”。到了蕃坊兴盛的宋代,已是“蕃汉万家”了。

唐开元二年(714年)广州首次设立了市舶使,朝廷派专官员充任。市舶使的职责有四:对来华船舶征收关税;代表朝廷选购舶来品;代表朝廷管理海外各国朝贡事务;总管海路通商事务。中国海上贸易开始走向规范化的管理,这是一套全新的市舶管理制度与经营方式。广州是唐代惟一设立市舶使的城市。

唐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下令在广州设立市舶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司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

宋元丰三年(1080年),宋朝廷正式修订了《广州市舶条》,并向全国推行,这更充分说明宋代广州在海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当时广州已是“万国衣冠,络绎不绝”的一个著名对外贸易港了。

元代同广州贸易来往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4O多个。元人周政中在《异域志》中特别记录了其中的三条航线的到达时间。一是广州至占城(今越南南部),“顺风八日可到”;。来广州至三佛齐航线,“自广州发舶,取正南八日可到”;三是广州至莆家龙(今爪哇北岸),“顺风一月可到”。此外,还有一条非洲航线。1325年,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从摩洛哥出发,1347年,先到泉州,后转来广州。他后来在《游记》中称广州为“兴阿兴”和“泰克兰”城。并说:“秦克兰城者,世界大城中之一也。市容优美,为世界各大城所不能及。”

明代规定所有的贸易都以朝贡形式进行。外国来船必须在广州城停泊,广州是指定贡舶靠岸最多的港口。明朝还在泉州、宁波、广州三地建造驿馆;泉川叫来远驿;宁波叫安远驿;广州叫怀远驿。广州的怀远驿有房子120间,外商入住之后,一切的食宿、交通、医疗、文娱皆由驿馆负责.以示“怀柔远人”之意。此种制度延续了100多年。

准确地说,怀远驿设于明永乐四年(140年),在城外蚬子步,即今西关十八甫路附近。怀远驿由专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的官方机构市舶司来管理。中国官吏在这里检查外国船只运来的货物,并进行征税和收购。有时还把国家的有关规定在这里张榜公布。而外国人员在这里通过从事中介贸易的商人(“牙人”),把中国官方收购后剩下来的货物卖出,买回中国产品。

到了清康熙年间,随着珠江北岸向南延伸,原位于江边的怀远驿已远离江岸,在其南面则出现了十三行夷馆。从此,怀远驿就被十三行夷馆所取代了。

明朝,西方殖民主义者纷纷东来,葡萄牙用诡计占领了澳门,荷兰则侵占我国台湾。他们利用澳门作为贸易基地,几乎垄断整个东西方贸易。

巨大的商业利润也吸引着福建和广东的商人。明万历年以后,广州每年夏、冬两季均举行定期的市集贸易(故称“定期市”),每次数天或数个星期不等。当时荷兰侵驻台湾第三任长官讷茨曾说:中国政府允许葡萄牙人民留居澳门,每年两次到广州买货,他们的确从这种通商中比马尼拉的商人或我们获得更多利润。然而中国物产富绕,运往广州的货品很多,以致葡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这样一来,从北方以及内地来参加市集的商人们看到他们的货物卖不出去,便用自己的船把货物直接运往马尼拉和泰国等地去。

“定期市” 的地点就在现在的海珠岛一带。

据专家们的考证,古代广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商品贸易和中外文化交流,所以这条路又叫作文化之路、友谊之路。至今广州仍保留有这方面的丰富的文化遗迹。

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遗物有光孝寺、西来初地、六榕寺、海幢寺、南海神庙、怀圣寺与光塔、清真先贤古墓、长洲的琐罗亚斯德教徒墓地、外国人墓地、柯拜船坞、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银盒和铜熏炉等。

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地名有西来古岸、扶胥港、光塔路、十三行、宝顺大街、濠畔街、沙面、琶洲、丹麦人岛、法国人岛等。

与海上丝路有关的人物就更多了,主要的有:牛应、康泰、昙摩耶舍、求那跋摩、拘那罗陀、菩提达摩、常骏、王君政、义净、杨廷壁、阿布·宛素葛、伍秉鉴、潘仕成等。

古琶洲塔

琶洲塔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琶洲(今新港东路),靠近珠江边。塔址原为珠江的洲渚。琶洲塔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塔为八角形楼阁式砖塔,内膛为八角直井式,外观9层,内分17层,高50多米。传说当年珠江中常有金鳌浮出,所以原称海鳌塔;又因建塔的山岗为两山相连如琵琶,故称为琶洲塔。塔名沿用至今。

琶洲塔古代屹立江心,似中流砥柱,又因塔可作导航的标志,故有“省城华表”之称,“琶洲砥柱”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琶洲塔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琶洲历史上也曾经是古代著名的海港,叫琶洲港,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我们在珠江游的游船上会看到这座著名的琶洲塔。

柯拜船坞遗址

黄埔港是今广州港口作业区之一,它是华南最大的沿海和远洋交通运输的枢纽。隋唐时期,黄埔港湾已是船舶进出广州的外港停泊地。

柯拜船坞位于黄埔长洲岛西北部现黄埔造船厂内。船坞是用老板约翰·柯拜的名字命名的。1845年大英轮船公司职员柯拜受大英轮船公司派遣,负责公司送入黄埔修理船只的监修工作。他在当地租了几个泥船坞,雇佣了一批中国工人办起了一间修船厂,后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柯拜的儿子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所得的赔款,将泥船坞改建为石船坞,后人称之为柯拜船坞。

柯拜船坞是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第一个船坞,也是中国现代造船业的开端。船坞在19世纪60年代为中国最大的石船坞。

船坞长167.64米,坞口宽24.38米,深为5.19米,有两道浮门分为内外两区、可供5000吨轮船入坞修理。1863年,柯拜的儿子小柯拜将船坞卖给怡和洋行财团,结束了柯拜船坞的历史而成为香港船坞公司的一部分。

柯拜船坞遗址对研究中国产业工人的诞生和中国造船工业史有重要的价值。

琐罗亚斯德教徒墓地

位于黄埔长洲岛的巴斯山山顶上的无声塔是世界最为古老的宗教之———琐罗亚斯德教教徒的墓地。

巴斯山海拔38.9米高,墓地面临珠江,内有成人墓10多座,按埋葬的先后向东参差排列。根据墓碑标记,最早的葬于1847年,迟的葬于1852年。各座墓的地面部分均用花岗岩石砌筑成阿拉伯式石棺。碑文则刻凿在顶盖石的上面,分别记载死者的名字、宗教信仰及去世的日期、地点、年龄等。

琐罗亚斯德教徒墓地占地约1000平方米;是清朝番禺地方政府划定给旅居广州的琐罗亚斯德教徒的专用墓地。该墓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史迹之一。

莲花塔与莲花城

在广州市番禺区东部珠江近海处有一个莲花山风景名胜区。莲花山上有被誉为“省会华表”的莲花塔和清康熙年间建造的莲花城等古迹,分别被列为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样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

莲花塔建于明万年四十年(1612年),原名文昌塔。因山上多砺石(可作磨刀石)、以及东面山坡上有一天然的狮形岩石,所以又名石砺塔和狮子塔。为番禺举人李惟凤等建。这座楼阁式的砖塔,平面八角形,外观9层,内连暗层11层,层层铺设木板,粉墙红柱,绿琉璃瓦,八角攒尖顶,总高约50米。因雄踞珠江入口,故有“省会华表”之称。

莲花城在莲花山东北角,名为城,却是一座城堡。该城面积万余平方米,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为不规则椭圆形的城堡式建筑。城墙内外均用石块80砖块砌成,有10多米高。它远经虎门,近靠狮子洋,所以说它是“府城捍山”。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以台湾为基地,进攻东南沿海,使清廷上下寝食不安,便下令实施海禁,由沿海18乡提供原料和夫役在莲花山上下建筑城堡,作为军事防区。今天我们见到城墙上的砖块有六七种规格.且红杂相混,五颜六色,可见是用各乡祠庙民房的旧物作为建筑材料的。

清朝钦差大臣、两广总督林则徐也曾将莲花城作为抗英的第二道防线,可见莲花城地位之重要。

这里是珠江进出口处,莲花山上的莲花城和莲花塔,多少年来屹立在这里,亲睹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历史。

清代广州一口通商

广州作为汉唐以来的大港口,长盛不衰,繁荣至今,那是举世罕有的。广州自汉、唐、宋、元、明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一直在发展,规模越来越大,航线越来越多、越长,令广州成为一个两千年历久不衰的商港。

到了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正式公布开放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省沿海为通商贸易地点,并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四个海关,主持对外贸易。其时,荷兰最早被批准与广州贸易,随后英、法、丹麦、瑞典也来广州设立商馆,其中英国来船最多,贸易额最大,此为“四口通关”。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下诏关闭浙江宁波、福建漳州和江苏云台山三地口岸,只保留广东广州一地口岸,历史上称为“一口通商”时期。

广州“一口通商”先后延续了83年之久。期间,广州进出口贸易大增,收入由1792年的白银1300多万两增加到1837年的5500多万两。45年时间,英国对广州贸易增加了80%左右,而美国则几乎增长了三倍。

清政府之所以决定“一口通商”政策,主要是由于英国东印度公司拓展贸易,与清廷闭关锁国政策发生了矛盾,再加上对当时国际形势和民族矛盾的考虑而作出的。

十三行路与十三行

十三行路是广州现今的一条马路名,位于广州文化公园的北面。在明清时期,这里包括现广州文化公园范围的整片土地,都是广州对外贸易的中心地带。

十三行是洋行的前身,原指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因最初有13家而得名。

为了接待外国商人,外商在十三行街区设有“商馆”,亦称“十三行夷馆”。该馆为外商住宿、办理商务和堆放货物之用。建筑以三层小洋楼为主,多具西方建筑风格。

十三行的成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外商不能直接与中国商人接触,所以要有中介商人来主持对外贸易。于是广州便有了“十三行”这个垄断对外贸易的经济组织和经济形式,并让对外贸易权掌握在十三行商人的手中。

十三行的业务有什么特点呢?明清时期,广州的外贸全属官营,十三行则垄断了广州的对外贸易。到了乾隆年间,该行业务发展很快,便分工为外洋行、本港行和福潮行三种,分别办理对外国商人,对暹罗贡使及商人和潮州、福建商人的贸易事务。行商的主要作用有五:包销外商运来的商品;代缴关税和各种现租;代替外国购买各种出口物资;对外商一切活动负保证监督之责;代替政府向外商传达政令,办理一切交涉事宜。

广州十三行贸易垄断一直延续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长达1个半世纪长盛不衰。在这一时期,广州的贸易以其得天独厚的地位,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十三行富甲一方、名扬天下的巨富有潘启官、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等,他们创办的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最为著名。现在人们仍然可以从广州西关的同文路、怡和大街、宝顺大街(宝顺行)、普源大街(普源行)、仁安街(仁安行)这些由洋行命名的街道中,寻觅到当年十三行一度辉煌的历史痕迹。

那年间,十三行内外樯桅林立,彩旗飞扬。但它很快衰落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炮舰轰开了清朝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战败的清廷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广州长达83年的“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垄断特权被取消。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滚滚硝烟中,愤怒的广州民众焚烧了外国商人居住的夷馆,十三行也在这场大火中化为灰烬,结束了它长达156年的对外贸易特权的历史。

当然,十三行衰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当年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谋取更多的利润,竟无耻地向中国倾销鸦片。乾隆十三年(174年),鸦片出口仅占英国货物的八分之一,到乾隆末年,鸦片输入量已占输入货物的二分之一了,道光年间,数量更加惊人。鉴于此,清廷不得不下令派出林则徐来广东查禁鸦片。

粤海关大楼

粤海关大楼是一座上面有钟楼的西洋式建筑,它是广州近代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俗称大钟楼。楼上大钟响时,钟声清脆,声传十里,在芳村区也能听到。

上面讲到,清政府由原四口通关到广州一口通关整整近一个世纪时间内,促进了广州对外贸易的增长与发展。

粤海关创立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它与江海关、津海关合称全国三大海关。1913年拆去旧楼,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德·迪克设计新楼,晖华工程公司承建。

粤海关大楼落成于1916年。大楼坐北朝南,四层建筑。四层以上建钟楼,钟楼部分位于大楼中央前部,上为穹顶。粤海关大楼高31.85米,建筑面积4421平方米。大楼内部各室高大宽敞,光线柔和充足,室内配有壁炉,柚木门窗顶略呈平缓的拱形,地板多以山樟木铺砌。各层走廊宽阔,花阶砖铺地,彩磁砖墙裙。原有的电梯已拆去,花岗岩石楼梯完好无缺。

该楼现为广州海关的办公大楼。

沙面租界及西洋古建筑群

当步入广州,或从西堤乘船参加“广州夜游”之时,人们会很惊奇地发现,在喧哗闹市中居然会有一方净土,幽静的浓浓的绿荫下,耸立着一幢幢具有西洋古建筑风情的洋楼,它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素有“广州第九景”美誉的沙面西洋古建筑群了。

沙面,建于清代和民国初年,占地面积330亩。沙面原是古珠江江心岛中流沙的一部分,是渔民聚居之地。

从宋代开始到清代,这里曾是对外通商的要津和十三行的仓库,鸦片战争时期曾经是城防要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57年这块宝地被英法侵略者看中了。1861年9月3日,广东官员劳崇光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租约,从此沙面便成为我国最早的“租界”之一。又是我国惟一的“租界岛”。此后又有19个国家相继在此建立起领事馆,还兴建了一批教堂、洋行、邮局、电报局、商行、医院、酒店和住宅,当时的住户多是各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职员,以及外籍的税务官和传教士。

沙面建筑物的主要形式有新古典式、新巴洛克式、券廊式和各欧式建筑,共150多栋。还有古树名木158株。

这里现在建有白天鹅宾馆、胜利宾馆、沙面公园、沙面网球场、游泳场等的现代建筑。是广州市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在沙面、芳村和海珠区三地环抱中的江面叫白鹅潭。每当夜圆月高照,凉风习习,华灯齐放时,四周传来阵阵的美妙歌声,一个非常幽雅写意的景致出现了,那就是脸炙人口的旧羊城八景之一“鹅潭夜月”。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