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本杂志上曾看到这样一句话“陇西是个能把时空凝滞住的地方……”,对这句话一直挺好奇,这一周,因陇西“李氏书画交流中心|”的邀请,我终于有幸跟随父亲来到了这所历史上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号称“旱码头”的陇西县,这里没有什么优美的自然风景,也缺少闻名于世的人文山水,它的风味真还很难一时说得清楚,但在这个清净的小县城里,赋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及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还是让我颇感兴趣。
传统名小吃:
居住在西北的人,只要说起陇西,必然想到腊肉,“陇西腊肉”是很有名的,也是历史十分悠久的传统名吃,走在陇西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热气腾腾,号称“李家、孙家、邓家”等等应该是当地很受欢迎的老字号腊肉卖。听说当地的生猪肉有药性,常吃着党参、当归、冬花、黄芪、蕨麻等野生药材,故而具有营养价值且别有一番滋味。细细看来,果然如书中所描绘”瘦肉灿若红霞,瘦而不柴;肥肉晶莹剔透,肥而不腻,热蒸现卖,微带透明,我也学着当地人的样子,买了一个大饼,把切得薄而透亮并带着热气的腊肉夹进去,咬了一口,哇!真是满口留香,美味无穷呀!
说起早点,我们想到的不是牛奶、面包就是豆浆、油条,稀饭、小菜,可在陇西不一样,早晨在街市上到处都看见那些端着大碗,站在小摊周围低头吃面的人们。我很好奇,也要了一碗这种由荞面做成的“huoluo面(嗨!这字真不知怎么打?我找了半天也打不出当地人所称、所写的这种面)只见摊主在一个大碗里捞上一把黑呼呼的面条,舀上汤料,再放上大碗里的几种调料,就递在了我的手中,端着这碗热乎乎的汤面,让我站着怎么吃呢?看来我是没有当地人的功夫,只好站在小桌边等位子,当那一碗汤面下肚之后,真是觉得胃肠舒坦,余香犹存,这一碗粗粮面仅要一元钱。荞面饼、搅团、杂面、各色野菜等等粗粮入口,口味独特,让人身心荡然,一天都回味无穷,看来当地饮食的粗粮细做,真是名不虚传呀!
天下李氏的故乡:
传说天下李氏源出陇西,这中国大姓“李姓”的根就在陇西,李白曾曰:“本家陇西人,生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邀请父亲的就是陇西最有名的李氏画廊。说起历史上的李姓的著名人物随口就能想到好多:从老子——“李耳”到西汉著名的将领“李广”,说到“ 飞将军李广”一定会想起诗人王昌龄那首著名的古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渡阴山。|从大唐天下的创立者“李渊”到诗仙“李白”|诗鬼“李贺”等等举不胜数,无数的李姓族人对华夏民族都有着卓越的贡献。
离开陇西前的那天晚上,陇西李姓县委书记坐在席间,侃侃而谈,说起他们李姓一行18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台湾等东南亚一带考察时,都会受到各地李氏宗亲会的礼遇及热情接待,每每介绍他们的时候,都会说是“老家的人来了。”交谈之时,李书记的兴奋与自豪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他们将会大力挖掘开发这方面的优势,毕竟这些年来,到中原一带华夏文明的摇篮之地,找根寻亲祭祖的海外华侨越来越多,看来,这个地处西北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县城将从李氏宗亲的故里这一独特优势,来发展本县的经济文化和旅游特色应该说是一项挺不错的思路。
古城楼上的燕子:
陇西县的中心就是那座历史悠久的威远楼,有一项奇观,就是那满天飞舞的燕子,这三十多米高的古建筑城楼是这些楼燕的最好家园。黄昏的时候,在城楼下乘凉、观景,成千上万的燕子在空中嘶鸣着、冲撞着,划出一道道黑色的弧线,象流动着的黑色音符。据说:这些燕子都是楼燕,是标准的空中“骑士”,它们不落地、不沾树,出门就是天,入门就是家,没有驿站,不需要过渡,从来都是直来直去,目标明确。我站在城楼下边,出神地望着那满天飞舞的燕子,真的是好多好多,非常得热闹,它们就那样忙忙碌碌、飞来飞去,不知要去哪里,也不知为何这样匆匆忙忙地飞来撞去,不存在悠闲,生来就是劳碌的命。这让我联想起我们这些整日都忙忙碌碌的现代人,那些走在大街上,夹着黑色公文包的各色人群,行色匆匆地奔赴各个场合,无暇体味过程,做事直奔主题,我们究竟要去哪里?我们究竟为何而忙?谁又能回答?谁又能说清?
短短十多天的故乡之旅即将结束,带着亲人的不舍与嘱托,我再次独自登上了飞机,空中小姐的笑颜和一袋冰块,耳边飘荡着的柔和音乐,让我的心中充满了暖洋洋的感动。十多年前的选择注定了我今日的奔波与漂泊,忙碌而丰富的生活使我的心灵充实而丰盈。“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沧海桑田,事事变迁,让我从喧闹中沉淀烦乱的心绪,从浮尘中寻找一方宁静而透明的天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