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法国、意大利之旅(三周游记)—意大利部分(1)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06-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上接去年发表的法国部分)

5/19(周一)多云(尼斯:爱兹、市区:俄国东正教大教堂,晚乘夜火车——比萨)

《火车》夜里21:50-5:25(尼斯——比萨00369次)每人15欧元

早餐后,因为11点前必须做“CHEAK OUT”,昨晚已与老板娘说好,大件行李在此暂存,到晚上再取走,她很爽快告诉了我储存室的钥匙放的地方,到时自取就是了,一切都是“NO PROBLEM”。三天来第三次走向汽车站(简直象走娘家了),乘车去另一个小镇:爱兹。

8:45分有一班82路巴士,再下一班要到10:30,也就是说我们要在15分钟内赶到汽车站;加快脚步,终于在汽车已启动的时候,我先登了上去。沿着通向摩纳哥的方向,20分钟后已经来到了爱兹山寨门口。一路经过一个被称为“尼采之路”的地方,据说是尼采得到“查拉图斯特拉”灵感的地方。

孤立于高高丘顶之上的村庄,周围建有城墙,用于古代预防外敌的入侵,这是该地区所特有的要塞村形式,一直完好保留至今;寨内所有道路都由鹅卵石铺就,与以石头所建的众多房屋搭配,显得那么古朴与自然。村子不大,道路却多而复杂,犹如迷宫;我前后走了两圈,将山寨的所有通道都走遍了!曾经是村子高台城址遗迹处,现在成了“热带植物园”,居然要收5欧元的入园费;山头南部面向大海方向,几乎都被各类住所或旅馆占领,我们只能透过缝隙一睹菲拉海峡和地中海;与欧洲其它地方一样,山寨中部也有一个教堂,高耸的钟楼成为村庄的制高点。村里的家家户户都是礼品加工厂;生产金、银、珠宝首饰,以及各类工艺品,并在每家的橱窗内陈列。

参观完山寨,我们仍乘82路巴士回到市区,并给曾华发出了第二封邮件。回住处吃了午饭后,去寻找位于市区西北方向的俄国东正教大教堂L’ÉGLISE RUSSE,那是一座典型的俄罗斯洋葱头式尖顶教堂,教堂前的草坪修剪得非常整齐,一片绿色葱葱,除了偶尔来到的旅游大巴,略有打破这里的清净,车一开走,这里静得出奇。

继续穿过尼斯火车站,再一次来到就在车站旁的梅德桑大街(AV. JEAN MÉDECIN),新建筑云集,两旁是银行、办公大楼、百货大楼,今天的商店都开张了,我们走过了一个造型极象巴黎圣母院的教堂:帕吉利卡圣母院,并专门摄影留念;

回到住处,吃过晚饭,我才发现:旅馆中的游客全部换了至少一拨;说明我们逗留了相当宽裕的时间(整整三天了),饭后在法文版的操作系统下浏览网页打发时间,直到20:30分才和女主人告别,沿着门口的RUE MEYERBEER大街向走到尽头处,是尼斯火车站,提前20分钟左右字幕打出,通知去罗马或威尼斯的车的站台编号,可以上车了——我也是通过向车站的信息中心要了列车时刻表才知道:这趟夜车是发往意大利的两个城市,部分到罗马,部分到威尼斯,到某个岔路口要分道扬镳;因为我们到意大利的比萨,两列车都到的,所以没有顾虑;而且我们的票是对号入座,就肯定不会乘错车,不象无座号乘车者,上车一定要找准车厢,不然想到罗马的,就有可能错乘到威尼斯去了!

晚上21:50分,列车准时启动,一开始就钻进了山洞,大约15分钟左右,列车停在了摩纳哥车站,周围“繁星”点点,蒙特卡罗夜景非常迷人!不久列车就进入了一片夜色的世界。因为两人的包厢太贵(记得一人要100多欧元),多人的包厢晚上睡觉又不放心,因此我们最终选择了乘坐坐席,每人才15欧元!为了管好行李只能打个盹了。我们两个座位都是靠窗的,是在上海时在意铁网站上专门选定的,是个6人的小包厢,与我们同车厢是位黑人女士,很热情为我们演示,坐椅可以拉出呈半趟式,靠背就与坐垫几乎放平,就可以睡觉——前提是你的对面没有人坐。开始我们庆幸:正好三人,可以一人一席躺下摆平;然而好景不长,过了芒通后进入了意大利境内,一个满口意大利语的老头拉开我们的包厢门,不停地叽里咕噜说着什么,当然意思很明白,我们都装糊涂,致使老头的语调越来越高,黑姑娘顶不住了,只能让他进来坐,他居然还去拉了一个好象是印度的女孩,进来同“享受”,老实巴交的女孩几乎没有声音,都是老头的声音,话语不断;他问我们是哪里人,我回答是“CHINA”,他马上明白了:“契那,契那!”来自远东的客人!老头不久就下车了,直到我们于5月20日凌晨5:32分准时到达比萨,一黑一黄两个女孩都在座位上睡得正香!

5/20(周二)阵雨转多云(比萨——佛罗伦萨)

中午《火车》比萨——佛罗伦萨(1小时10分,有时刻表);每人5.4欧元

凌晨5:32分准时到达比萨,一路尽管有两位不同肤色的女子挡在大门边,无形在保护我们的安全,但不知是列车动荡的关系,还是不放心的原因,还是担心乘过站,何况我还要对着列车时刻表不断关心到站情况,天知道会不会晚点、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因此只是略有迷糊了一些时间,终于看到了期盼中的“PISA”字样,我们顺利下了车。

天还没有亮,车站月台上几乎没有人,候车室内略有些人流,紧贴候车室的卖当劳倒是还开着,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厕所,里里外外走遍了(站内不设防,可以随便进出),就是没有找到;看到有人进入站内类似办公室的地方,我也走了进去,在二楼办公室区内,如愿找到了厕所,至少近十人正在办公(是真正意义上的上班!),只有一人抬头略疑惑看了我一眼,然而并没有说话,使我得以长驱直入,随意到处走动!完成了任务,又引导坐在长椅上正看守着行李的阿瑾也去方便了一下,再找到月台内(西面),位于第二条平行道的行李寄存室,照例又提供了护照,复印后作为取件凭证,3欧元一件,2件6欧元;可以开始轻松的比萨之旅;前前后后在车站呆了大约1个小时,不断灌入耳中的是男女播音员不断发出的“一打雷、一打雷”的话语,听得耳熟了不禁猛然醒悟:那是他们的语言:“意大利”的意思!

出了车站,天阴沉沉的,就无法准确辩明方向,只能判明大致方向,想直达斜塔广场,没想到还是走错了,因为才早上7点左右,一路几乎没有人,走到阿诺河的桥边,才看到一位绅士男子中年人,算是会说英语的,告诉我这里是市政厅,边上是梅泽桥,当知道我们来自中国上海(我说“桑嘎叶”),他表示知道那个地方,而且知道那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城市;然后我们在桥边变道向西,沿着阿诺河走,看到了一座非常小的教堂,叫做圣母玛利亚·斯庇纳教堂;只是一栋圆圆的碉堡式小楼,恰如一根竖着的针一样;桥边不远,就是通向斜塔的索尔菲里诺桥,稍稍饶了一点弯路。

继续前行,穿过一些略显破旧的建筑和绿地,不久就到达了举世闻名的教堂广场,著名的斜塔赫然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时间尚早,广场上几乎还没有人;东面的斜塔(TORRE PENDENTE,建于1174年)、中间的教堂(DUOMO CATTEDRALE,仿罗马风格艺术;据说大教堂内的吊灯:使伽利略悟出了钟摆原理)、西面的洗礼堂(BATTISTERO)、墓园(CAMPOSANTO)正默默地注视着我们,凝视着两位来自远东的客人;满天的阴云已经衬托不住饱满的雨水,阵雨顷刻洒向斜塔,洒向正在塔前驻足观望的我们,而且越来越大。我们只好走到塔北部的办公室内避雨,不时进出的身着制服的男男女女都对我们微笑致意,对着同样前来避雨的意大利同胞,他们则高声招呼:“QIAO”!——头一次听到意大利人亲切的打招呼语,据说他们不论是问候还是告别,都是非常亲切地发出一个单音。原先我以为这是个警察局,等到见他们分别进入几栋建筑,才明白可能是这里的服务管理人员,刚刚赶来上班的。

比萨斜塔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长时期斜而不倒,被认为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和不朽之作,被誉为中世纪七大建筑奇迹之一,1173年建,在施工时就出现倾斜,100多年后确认不会倒塌,才继续按原设计施工,直到1372年摆放钟的顶层完工。八层钟楼共有7口钟,因恐钟楼倒塌从来没有敲响过。1590年,伽利略在顶层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让两个重量相差10倍的铁球, 同时从塔顶落下,因此诞生了“自由落体定律”,人类得以用加速度的原理,才研究出了今天的火车、汽车、登月飞船等,伽利略因此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斜塔因此闻名遐迩。

随着雨不停地下着,也冲淡了我们的兴致,何况阿瑾的皮鞋居然突然渗水,里面居然已经湿透;无奈我们只能在广场东头,乘上4路公共汽车,不到10分钟就回到了火车站;即刻买了去佛罗伦萨的火车票(和网站上查到的一样,每人5.4欧元),站台上等火车的人不少,一列火车经停比萨,大家按秩序慢吞吞上了车,人人都有座,足显绅士风度!

9:30分上车,一小时后车到佛罗伦萨,这里是文艺复兴的诞生地,许多游客来这里追寻十五世纪艺术天才的发展里程;城内至今藏有文艺复兴时期大量作品;麦迪西家族的洛德维卡留下遗嘱:把许多绘画、雕像和整座建筑如皮蒂宫留给人民;1743年,她的去世也结束了自1434年麦迪西家族对佛罗伦萨的统治。

在车站对面拜访了旅游信息中心,取了城市地图;雨还是没有停下的意思,我们只好冒雨穿过马路,拖着行李走过新生圣母堂前广场,拐进一条西北——东南向的小街,VIA DEL SOLE,继续前行几步就是住处,也是私人旅馆,一位意大利老太太所开,只见她正好和她的邻居小伙子,拎着大包小包从超市采购回来,把一群来自台湾的学生们和我们俩冒雨敲门等得心焦!

我们的房间紧挨着女主人的房间,她将门反锁了就两不相干了;赶紧洗了澡换衣服(要知道昨晚连夜完成了从法国到意大利的国境跨越),吃了午饭,马不停蹄我们奔向佛罗伦萨市的中心,大教堂广场;一直向东,走不到十分钟,我们就到了,这里也称为花之圣母大教堂,整个教堂外墙,由白色、粉色、绿色等多种大理石按几何图象装饰而成,非常独特,又非常精致;大教堂圆顶,也是城市的最高点。

大教堂圆顶,由布鲁内莱斯科,于约1420-1436年所建,共计464级台阶;佛罗伦萨市为纪念他的成就,通过一项法律,禁止任何建筑高过教堂的圆顶,一直延续至今。他死后也被葬在这里;大教堂东部是主教堂博物馆,里面有大量的珍宝;西南角是乔托钟楼,吉奥托(乔托)于1331年设计,共计285级台阶;西北角是小八角洗礼堂,公元7世纪建。

眼看太阳出来了,但雨还在点点下着,我们决定花6X2=12欧元登教堂穹顶,整整464级台阶,一口气登了上去;没想到,到了顶上出不去了,只见风雨大作,狂风呼啸,大雨倾盆,登顶前在下面看见的一丝阳光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但是如此美景又岂能错过!我端着摄象机站到了风雨中,一路扫来,尽量减少心中遗憾之情;拍了一会儿,上半部打着伞,下半部已经完全湿透!但是我感到不虚此行,尽管在灰蒙蒙云雾中,远山、随处可见的教堂、古建筑比比皆是,林立的马路四通八达,一直伸向远方;边上的乔托钟楼明显比我们矮了一截;如此几乎看不到现代建筑的古老城池,真令我们由衷感到钦佩、赞叹。

谁又会想得到,就一会儿时间,天空却突然雨过天晴,云雾即刻散去,露出了碧透的蓝天,金色的阳光再一次撒向古老的山城,又是一番景色,真是老天睁眼!360度转过来,韦奇奥宫、库罗切教堂、萨尔巴托列教堂、圣罗伦佐教堂、中央火车站、阿尔诺河等等,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地方,总之所有的景色,都被贪婪的我收入了数据库中,相机的长枪、短枪也把观察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一直到心满意足;我们还请边上的游客为我俩留下了振奋人心的美丽的倩影;晴和雨,瞬间永恒。

远眺西北面,长方形的“池子”是我们来的火车站,火车站东300米处,是圣罗伦佐教堂,著名的罗伦佐图书馆就设在教堂的回廊中;后面是梅迪契家族的陵墓,米开朗琪罗为他们刻了两座辉煌的墓,代表着夜与昼、昏与晓;因为是梅迪契家族发现了13岁的他,资助他学习雕塑;同时,也是梅迪契家族,援助了拉斐尔,终使其艺术之花盛开。

城市的东部最明显的建筑,是规模宏大的圣堂,是福斯特的小说“纵览之屋”的主要场景,还有佛罗伦萨的名人墓,米开朗琪罗、马奇埃维里、伽里略都在此安葬。

恋恋不舍告别大教堂穹顶,下到教堂顶端内部,近距离观赏穹顶内部,由巴扎利及其弟子们的绘画“最后的审判”,然后一口气下到了地面,回到了人间。

沿着VIA DEI CALZAIUOLI向南,不一会儿就到了韦奇奥宫(现为市政厅),即市政广场的东面,这里周边真是一个充满艺术的世界,到处是雕塑、喷泉、古建筑,浑然就是一座免费的露天美术馆;东部康蒂宫前,是著名的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像,建于1504年,大理石,高434厘米,但现在看到的雕像是复制品,真正的原像已经移入博物馆收藏,放在学院画廊(GALLERIA DELL’ACCADEMIA),里面另只有他的未完成的“四奴隶”;韦奇奥宫前的畅厅又称为兰兹凉廊(LOGGIA DEI LANZI),有吉安波洛格那的“被蹂躏的萨比尼亚女人”;西边是西格诺里亚广场(PIAZZA DELLA SIGNORIA),其它众多的塑像有:①普鲁托和普罗色《缤》:(两人下有兽)这幅画表现了冥王普鲁托劫夺普罗色缤为冥府王后的神话故事;画中普鲁托的手深深嵌进普罗色缤的身体,而普罗色缤的挣扎则显得绝望而无力;②帕修斯与梅杜莎的首级:切利尼,青铜,约1560年;③班迪内利的“海格利斯”;④阿曼那提的“海神尼普顿”等。

继续向南,沿着P.LE D’UFFIZI,东面就是闻名天下的乌菲兹“UFFIZI”美术馆,其建筑由瓦萨利于1560年开始修建,完成于1581年;有波提塞里的“维纳斯的诞生”(1485)、“春”(1480),艺术馆的两侧,有许多古罗马、古希腊雕像,最有名的是南面走廊内从脚上拔刺的男孩,走廊外有米开朗琪罗的“神圣家族”(1506),拉斐尔的“金翅雀圣母”(1506),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1538)。时间已过18点,而且据说要预约才能进入,而且里面不许拍照,我们最终没有进入。

南尽头处就是阿尔诺河,和巴黎的塞纳河相比,河水没有那么清澈,两岸也没有那么整洁、高贵;或许把她比作一位村妇比较贴切一些,纯朴、原始是她的特色;由于太阳已经挂在西边天空,照亮了河东的古拉奇埃桥,既象一尊精致的雕塑,也象是一幅美丽的水彩画,直到太阳西下,金色的斜阳、碧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绿色的植被,我们看到了文艺复兴古都最秀丽的一景,真让人流连忘返。

继续沿河步行向西,来到了充满艺术魅力的韦奇奥桥,这是一座廊坊式艺术桥,建于1345年,屠夫和制革工人的作坊建在桥上,还有珠宝商人、街头艺人,从便宜的小饰品到服装珠宝,从昂贵的古董到现代的艺术品,应有尽有;过了桥是费里奇塔教堂广场,天色将晚,就此打住;再沿河LUNG ACCIAIUOLI向西,来到PONTE SANTA TRINTÀ桥,即圣三者桥,桥上有代表四季的雕像;顺着托纳布奥尼大街,走过托里尼塔教堂,欣赏佛罗伦萨的街景,充满时尚气息的橱窗;直到21点,才余兴未尽回到住处。

5/21(周三)多云(佛罗伦萨——威尼斯)

(晚住威尼斯:3晚)下午《火车》佛罗伦萨(CAMPO DI MARTE)——威尼斯(S.LUCIA)IC704,13:27-16:47,确认号:XWNC3R,CARRIAGE 10,SEAT NUMBER 41,42,每人16.4欧元

今天早餐后,阿瑾等在一个岔路口,我先到邮局排队买邮票寄信,轮到我了,买了张明信片0.25欧元,邮票却要0.85欧元,我问他胶水在哪里,老头调皮地用舌头做了一个舔的动作。

我们在路边小卖部买了2张公车票,每张1.2欧元,据说上了车买就要2欧元。再次走过圣三者教堂、圣三者桥,来到阿尔诺河南岸,前行不远就是皮蒂广场,南面城墙内就是皮蒂宫和博博利花园;公园加博物馆,进入居然要每人10欧元,我希望选择花园而不去博物馆,还不能分开选择;看着那些在里面办公的官员,我们有点想不通:一个办公的地方周边,却要求游客付费进入,真是岂有此理!画地为牢,看来也不是我们中国某些急功近利者的专利。

沿着阿尔诺河南岸,我们步行来到一个山腰北坡开阔地(严格来说只能算是高处),这里是米开朗琪罗广场,这里是免费的,所以有许多中国人来了!到处是黄皮肤同胞,到处是亲切的国语;我们分析,多数可能是团队的缘故,象我们这种无意识赶来的,可能就我们俩了;北望佛罗伦萨市区,风光无限,特别是昨天登临的大教堂圆顶,今天我们站在另一个角度眺望了;放眼望去城市绝多的是红砖建筑,几乎覆盖了所有的房顶。广场上又有一尊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复制像,边上到处是卖明信片、艺术画的,充满了古典的气息;

天气非常凉爽,仅阳光照耀处略显炎热,到处是绿树、鲜花,还有蓝天白云,万千的气象,加上阵阵凉风吹来,实在让人陶醉!

欧洲也许路窄、人多,许多人穿马路也不看红绿灯,有许多地方也没有红绿灯,当然是车等人,静悄悄地停在那里;欧洲的小车(特别是两厢以下)极多,更有单人的小车,停满在我们称之为非机动车道上;两轮摩托车也不少。

回程再次穿过韦奇奥宫,市政广场,今天这里人山人海。

回到住处已近12点,按理11点CHECK OUT,已经和老板娘说好,现在她没有在(估计又象昨天,去超市采购了),我们把钥匙放在柜子上,提着行李离去。再次经过车站南面的诺维拉圣母堂,我们在此驻足观望,昨天下雨,没有机会仔细观赏,这里曾出现在薄伽丘的“十日谈”开首篇,也是一个很有名的地方。

我们买的去威尼斯的车票是在佛罗伦萨CAMPO DI MARTE站上车,事先打听过,得知前往很方便才在网上订购的,票价当然要比在中央车站出发便宜很多!我们在中央火车站前,乘上13路巴士,10多分钟就到了位于市区东面的该火车站。

令人觉得非常方便的,进出火车站台就象逛街,穿过地下通道来到站台(问了人才知道的,和在别处一样,我在车站边上的问讯处要到了所乘火车的时刻表),我俩到达站台后,还是摸不着头脑,只是在站台上的玻璃橱窗内的时刻表中,才找到我们此趟火车的具体停靠站台号和开车时间;先还开走了另一趟火车后,我们乘的车居然准点到达,才知道我们所乘的这个站还是过路的!查了时刻表才最终搞清,此车8:24分发自那不勒斯,10:55分经罗马才到达这里,最终开往威尼斯,正点16:47分到达圣露西亚火车站。

一路驶向意大利西北方向,3个多小时中,经历了从多云到阴雨、暴雨、多云如此多变的过程,应该是近海的缘故。许多人在还不到圣露西亚的,一个叫做马斯特雷站的地方下了车,据说这里住宿相对便宜,致使不少人选择在此住宿,然后乘巴士游玩威尼斯;而我们是略多花钱,用于买时间和精力。

火车从马斯特雷启动,穿越长长的海堤(就象在中国福建,从集美到厦门),被称为“自由桥”,与公路并行,和巴士、集装箱卡车赛跑,两边则是绿色清清的大海,整个过程差不多10分钟后,列车在16:47分,准时停在了圣露西亚车站;威尼斯:我们来了!

威尼斯建在一百多座小岛上,上百万的柱子支撑着,由400多座桥连在一起,是世界上唯一完全建在水上的城市。除了优美吸引人外,他的最大优势是城内没有汽车,最大的不利是发洪水问题。这种危险意识已存在几百年了,也是较为吸引游客之处。人们总有这样的感觉:当你踏上这片脆弱但又十分荣耀的城市时,就会感到威尼斯将像海市蜃楼一样沉入海底。据史料记载,被罗马人驱逐的匈奴王阿提拉的游牧部落曾居住在威尼斯。

威尼斯是文化历史长河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不仅仅是游客为威尼斯的魅力所倾倒,几百年来,它使无数的诗人、画家和作家纷沓而至,洗涤心灵。如普鲁斯特、詹姆斯、沃和海明威都觉得它有不可抗拒的诱惑。世界上没有哪座城市能比威尼斯拥有更多的本土画家,如贝里尼、吉奥乔尼、提香、廷托来托、提埃波洛和瓜第等。

1810年拜伦来到威尼斯时,“亚得里亚女王”已经衰败很多年了。尽管他被威尼斯的美丽迷柱,但描绘的宫殿却是“摇摇欲坠的”。威尼斯的衰落始于15世纪,当时葡萄牙人夺走了威尼斯香料贸易垄断权。十年后,《康布雷联盟》使威尼斯对大陆上重要城市失去控制,使威尼斯走了500年的下坡路。

然而,威尼斯最近发生的大劫难不是因为水而是因为火。在1996年1月,上演过威尔第歌剧的拉费尼塞剧院被烧成灰烬。随后开始了漫长而费力的重建工作,新的剧院要和旧的一样。重建需要好几年的时间,而且还要占用威尼斯治理污染和水灾的款项。更具讽刺意义的是,被烧毁和重建的剧院—fenice是英文凤凰的意思。

无愧水城的称号,火车站外就是大运河,船来船往,热闹非凡;眼前,就有一座大桥横跨,是号称大运河上的三座桥梁之一:赤脚修士桥;东边上是里·斯卡尔查教堂。我首先做的一件事,是在车站的信息中心,要了一份地图,但是要有每条街道显示的,必须花2.5欧元。为了在浩瀚的胡同中找准方向,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份最详细的威尼斯地图。

这里给我们的最初印象,除了水,就是非常非常多的人流;出了站,我们也汇入了这股滚滚的洪流之中;立刻,我们就被“西班牙”大道两旁,五彩缤纷的商店橱窗深深吸引住了!只见大大小小的面具、各类五颜六色的玻璃等工艺制品,直把我们看得眼花缭乱,阿瑾都快迈不动步子了!但是总不能拖着行李观赏吧,好在住处离车站并不远,不到五分钟就找到了,就在西班牙大道尽头的圣杰雷米亚广场上。

服务员要去了我俩的护照,同时给了我们房门钥匙,且不先收费。房间也是相当干净,窗明几净;摆设也显得很艺术、很精致、很考究,向着东面大街,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双人阳台,阳台前布放着鲜艳的盆花(下到广场上我们发现,这是整栋楼唯一的双人阳台),还有单独的淋浴房、梳洗室,阳台对面隔着广场,就是圣杰雷米亚教堂。当然物有所值,费用也是比较高的。每天65欧元。

稍作休息后,又来到下面的西班牙大街,继续观赏琳琅满目的各类小商品,当然还有摄象机记录整个过程,然后又逛了超市,买好明天的食品;又在街边餐馆买了随时烘烤的匹萨权当晚餐,还在超市花2.3欧元买了个三球冰激凌,一起品尝,味道一般。

5/22(周三)晴到多云(威尼斯主岛)

7:30分,我们已经汇入了穿梭不断的人流中,这是威尼斯的一个特色:顺着人流走你总能找到通畅的道路(或胡同),这在威尼斯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换句话说,只要是活胡同,必然有一群群的人们走过——只有一个人走的就要小心点啦!说不定你跟上了,人家却进到屋里去了!

穿过住处门前的圣杰雷米亚广场向东,马上就是一座小桥,下面是一条运河支流,只见各类船只在比苏州河还细的河中穿梭,这也是威尼斯的一大特色:满大街上跑的全部都是船只,这是威尼斯主岛居民的唯一出行方式;因为“威尼斯建在一百多座小岛上,上百万的柱子支撑着,由400多座桥连在一起,是世界上唯一完全建在水上的城市。”而通常所说的威尼斯,只是汇聚在一个主岛上而已。

沿着小河向北,我们去寻找犹太人居住区(GHETTO),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威尼斯是犹太人的天下,也可能和所知道的话剧“威尼斯商人”有关,我总觉得这里是他们起家、发财的地方;还有一部很有名的影片:“威尼斯之死”,场景几乎都是在此拍摄。

不久就陷入了迷茫:手持那份买来的详图,数着走到第三条大街该右拐,却发现都快走到尽头了,前面可又是大海了!当看到又一座桥梁映入眼帘,我意识到肯定走过头了;马上往回走,经观察才总结出,一路走过来看到的上海人眼中的小弄堂,居然都算一条条马路!

很快来到一处真正的小岛,边上有三座桥和各处相连,这就是昔日犹太人居住区的中心了,其实两边也没有特别异常之处,就仿佛置身上海的苏州河边,两边都是旧老的房子,当然船是少不了的;据说现在犹太人已经不多,但能从教堂、住房、餐馆看出犹太人的风格;

看准了方位,我们沿河返向主通道方向,管用的详细地图很顺利把我们引向了正确的方向。然后我们采取了一种新的策略:我在前面不断穿梭,走遍看到的每一条通道,过足自由行之瘾;然后带上阿瑾,对值得去的地方再陪她走一次;就这样,我几乎穿遍了大运河边的条条小道,亨利曾把大运河比喻成威尼斯的大街,在市内蜿蜒3.5公里长,“大街”上,到处是松蓝色的宫殿,有拜占庭式、哥特式、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式的,大部分是13-18世纪的宫殿;慕名而来,一栋栋参观过去,从西往东,到过了凡德明卡拉基宫(是科杜奇设计的文艺复兴式的代表作之一,1883年瓦格纳在此故去;现在这里是威尼斯的冬季赌场)、金宅、阿波斯托里教堂、迪米拉科里圣母堂、库里穆索斯托莫教堂、科列奥尼骑马像,到达大运河上第二座桥:里亚尔托桥;

这一路不断穿梭在小巷内外,不亦乐乎,甚至走上轮船码头(因为这里的无数个码头就是我们城市中众多的公共汽车站),不断观赏威尼斯奇特的街景、水景、屋景;奇特的水景自不待说,大运河两岸的各类建筑,真的也是非常奇特和秀丽,结构之精致,造型之独特,金宅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代表,威尼斯最漂亮的哥特式宫殿,富商康塔里尼于1420年修建,上面铺着金叶子,里面收藏了大量的绘画、壁画和雕塑;整个可以说洁白无暇,也可以说金碧辉煌,还有外墙上、露台上、窗户上极为精致的雕刻,允许我作一个不太贴切的比喻:真象一个制作精致的奶油蛋糕!

只是对于照相,因为是上午,现在走到的景点都处在背阴的位置,反而对面则是一片光明,所以要照到最佳光线的这些景点,有待下午回去时走过这里。

里亚尔托桥,1588-1592年建,两边店铺林立,经营珠宝、裘皮、面具、丝绸及纪念品;这里也是最早的威尼斯人居住区,走在桥上,当地的居民手持报纸,悠闲地过着他们一成不变的最普通的生活,我想为阿瑾照一张站在桥上眺望的风景照,却实在不忍心去驱赶她身后正背对着、聚精会神看着报纸的威尼斯老人!桥上眺望运河两岸,我有一种置身外白渡桥的感觉。

因为大运河在这里呈“S” 形,刚才是由西往东,现在又开始由东往西走了;分别穿过本波宫、格里马尼宫、曼尼广场,在这里我们听到了正宗的意大利男高音!优美的旋律,配上雄厚的男高音,把我深深吸引住了!这一瞬间,摄象机在阿瑾手里,等我反应过来抢过机器,声音已经渐行渐远,那是从一艘所谓“豪华贡多拉”上发出的。一种被称为“Gondola”,是种两头尖尖翘起的小船,船身狭长,漆黑发亮,有些像中国的“龙舟”,只是要更短一点和更宽一些;船里装饰着漂亮的猩红色坐垫,一船可坐6人,很是舒适惬意。威尼斯的船夫是大帅哥,真是名不虚传。船夫们大都是标准的意大利美男子,身材超好,五官精致。他们穿着统一的黑色民族服装,腰上系着彩色的绸带,头上带着小船一样的帽子,像一个中世纪的爵士贵族,据说许多都是世袭的,就是说祖祖辈辈都做这个行当;那么何谓“豪华”呢,就是船上多了两位“准主人”,一位手风琴手和一位男高音歌唱家,正宗的主人当然还是“艄公”。幸好在后来的叹息桥下,终于捕捉到了一位高歌的豪华贡多拉,其实这种搭配一路走来不断看到。

继续向西走过波瓦罗台阶、圣安杰罗广场、圣托斯特法诺广场、巴尔巴罗宫,来到了大运河上的第三座桥:学院美术桥。

学院大桥,建1932于年,以学院画廊(GALLERIA DELL’ACCADEMIA,收藏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威尼斯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命名;右岸巴洛克式宫殿瑞佐尼科府,收集十八世纪威尼斯作品的博物馆,1889年,诗人布朗宁在这里过世;左岸有两座哥特式宫,靠南面的是朱斯蒂尼安宫,瓦格纳曾在此谱写“崔斯坦与伊索德”。

跨过钢木结构的学院美术桥,来到象一个张开大口的岛上(称为DORSODURO区),左岸(南部)不远有座一层的利昂那宫(PALAZZO VENIER DEI LEONI),里面有古根海姆收集的许多近代艺术品;在面对运河的庭中,有一尊马里尼的裸体骑马者雕像,有一个硕大的“家伙”;我们在这里坐了下来,休息、赏景、吃午饭,左岸入口处是巴洛克式的圣玛利亚永福堂(SANTA MARIA DELLA SALUTE),由十七世纪建筑师隆和那设计,1603年威尼斯市发生大瘟疫后建造,我们一直走到岛的尖顶处,因正在修缮不能走为止。

回到学院艺术桥,整个上午没有去过厕所,于是就在桥下的收费厕所解决了一次,每人1欧元!接着去了科尔纳尔宫、凤凰剧院(FENICE);然后,来到威尼斯最著名的景点及中心:圣马可广场。

威尼斯的中心是圣马可广场,拿破仑曾把它称为欧洲最典雅的画室;广场上有成群的鸽子、乐队和连拱廊底下的店铺;圣马可教堂是以福音书作者圣马可命名的,这里存放着他的遗骨;正面有五个装饰着镶嵌画的入口,是13世纪的建筑;主门上面有著名的铜马复制品(多次遭劫的原物存放在教堂内)。

靠南部近海边的是钟楼,高100米;广场上另有一座科都奇在1496年设计建造的钟楼,顶上有两个青铜摩耳人像定时敲钟;

靠海边是圣马可小广场,有两根十二世纪的大圆柱,上面分别是象征威尼斯的带翅膀的狮子、威尼斯守护神狄奥多尔的雕像;东侧是总督府,拜伦称它为“巨大而又奢华的宫殿”,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紧邻宫殿的是公爵监狱,犯人被定罪后从两处相连的桥上走过,进入囚室,此桥即是有名的叹息桥,但今天的年轻人相信:乘贡多拉在桥下接吻,爱情会长存;很幸运的,我们在叹息桥靠外海边的叫做“PONTE DELLA PAGLIA”的桥上,再一次聆听到了从桥下划过的贡多拉豪华船上传来的洪亮的男高音,旋律又是那么地优雅!这一次我没有错失良机。

圣马可广场西边是珊索维诺图书馆,外墙有精美的拱廊和图案。阿瑾在广场边小歇片刻,我则来到图书馆西面的信息中心,咨询明日计划的外岛之游;有四、五位游客正在排队等待,轮到我了,咨询了去穆拉诺岛(MURANO)和布拉诺岛(BURANO)以及利多岛(LIDO)的交通信息,确认一天是有足够时间来回的,因此我们明天只须买小12时的船票就行了。接待小姐建议我们的顺序是:①穆拉诺岛(MURANO)、②布拉诺岛(BURANO)、③利多岛(LIDO),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比较合理的线路。

接着我们排队(8欧元)登上了100多米高的钟楼,值得一提的是,不太规矩的售票员(兼剪票员)耍了个小手腕:收了我们的钱仅是挥挥手叫我们进去,没有按常规打印票据给我们,虽然只是一个极细小的举动,我一瞬间的反应也是要不要无所谓,但感觉是不爽的。因为是乘电梯上下,所以登顶是比较轻松的。

到达威尼斯的最高点,周边景色一览无余,眼皮底下是圣马可教堂、广场,无数飞鸽混扎在无数的人流之中,一派和平景象;隔着圣马可运河出海口,对面是圣乔治马焦雷岛,名副其实的弹丸之地上耸立着类似的一座钟楼,紧挨着钟楼的是洁白色的圣乔治马焦雷教堂,活生生一个镶嵌在画中的群塑;右边(西边)外伸出的是DORSODURO,威尼斯主岛的一部分,顶尖部位上的正在修缮的圣玛利亚永福堂;其后部几乎处于平行状态的是朱代卡岛,上面有一个YHA青年旅馆,如果住在那里是每天必须乘船的;东面是CASTELLO,威尼斯主岛的另一部分,视线向外延伸就是无尽的蓝色大海了;北面的情形差不多,CANNAREGIO之外也是大海连片;西部也不例外。因此威尼斯整个被大海环绕,大海的名字叫“亚德历亚”,因为特殊的原因,从小我们就知道这个地方;再精确一点,这里是亚德历亚海中的“威尼斯湾”。

下了钟楼后,踏上归途;穿过威尼斯最热闹的商业区,这里人流如潮,无论是环境、人流,还是小街、小巷,都极象上海的城隍庙,只是这一带还有名店遍布,当然对于中国人来说,基本没有我们标准来衡量的便宜用品。再一次穿过里亚尔托桥,这次我们沿运河西往回走,因为夕阳西挂,早上走过的东岸景点现在都沐浴在阳光下,为我运用最佳光线提供了便利。下午沿河顺序走过了里亚尔托教堂、鱼市场(已经收市,广场上只有一些空架子,部分水果摊还开着)、佩萨罗宅、斯塔埃教堂、贝罗尼·巴塔贾府邸、德米尼教堂、奥里奥教堂等,手持2.5欧元的地图,畅游在威尼斯的小巷深处,得心应手,一路顺利,到过了该到的每一个地方,回到赤脚修士桥、圣露西亚火车站;略经思索,最终未买12小时的船票,还是留待明上午再买。

今天在水城畅游了差不多12小时,7:30启程,19:30分回到住处。

5/23(周四)阴雨转多云(威尼斯外岛:MURANO、BURANO、LIDO;主岛环游)

今天我们决定在水上,环游威尼斯及周边岛屿,8:30分来到火车站前的轮船码头,买了12小时通用的船票,每人14欧元,在威尼斯主岛要使用的交通工具,坐船是唯一的选择;市内的不到5分钟就有一趟,如1路、2路,2路是以前的82路;去外岛的是15-20分钟一趟,最少的班次是30分钟一趟,轮船地图上有非常明细的描述,所有站点、换乘处一目了然。等到8:45分左右,看到42路船准时面,我才从容不迫地在岸边机器上打好首次使用的记录,上了不大的一艘客轮,向东沿大运河不远即向北拐,沿着被称为“CANNAREGIO”的小运河,穿过两座桥后就出海了,这条小运河东岸,就是昨天早晨,我们去寻找犹太人居住区所走过的路;穿过只能算是小弄堂的条条“马路”,船不断停靠主岛边的码头,感觉游人不多,基本上都是上下班的匆匆人们;经过圣阿里维塞教堂、马当娜·达罗尔托教堂、耶稣教会,船才离开了主岛,先到达了东面的称为“圣米凯来”的小岛(船码头称为“CIMITERO”),岛上也高耸着一座教堂;下一个小岛就是穆拉诺岛了,我们乘的船饶了半圈,在一个“PALAZZO DA MULA”的地方按船员指示下了船。

穆拉诺岛(MURANO),看起来像小威尼斯,13世纪玻璃制造厂移到这里,位于威尼斯主岛北1.5公里,15-16世纪,威尼斯的贵族和有钱人为逃避都市繁忙而寻找到的一个可以度过安静时光的岛屿;13世纪起,由被关在这个岛上的工匠们制作的玻璃工艺品,是欧洲人喜爱的装饰品,逐渐成为威尼斯的贵重输出产品,为威尼斯共和国带来财富,成为玻璃中心。14世纪,岛上的玻璃大师将锡铅合金和水银涂在一片玻璃上,镜子就此发明了;我们登上小岛,几乎没有一个游人,非常清净,几分钟后走到“CAMPO S·DORATO”教堂,边上也有一座高耸的钟楼,一座雕塑矗立在旁边,是一束漂亮、别致的玻璃花;居然还有一架巨大的由玻璃制作的算盘!也静静地竖立在教堂边。除了随处竖立的玻璃雕塑,许多小小的工艺品商店,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类玻璃装饰品,色彩斑斓,非常精致;我在一家小店里与意大利青年店员攀谈,因阿瑾在拍录象,恐其不悦,我就不断夸奖他的店里物品丰富,令人眼花缭乱,摆设特具艺术魅力,工夫不浅!直说得他满脸笑容,乐不可支;接着我又翻开随身带的意大利常用语,向他学习如何准确发音,这当然也是他最拿手的,自然非常乐意,执此间隙,阿瑾把他的店内认真扫了一遍。逛到另一些比较大规模的商店,商品旁就是生产工场,独具特色;我们到穆拉诺岛上的时候,街上、商店里几乎空无一人,非常清净;1个小时后游人一拨拨降临,小岛有了生气,但也失去了恬静的场景。

从地图上看,穆拉诺岛有六个小岛组成,彼此之间都有小桥相连,所以这里的场景和主岛非常相象。

逛到一个叫法罗(FARO)的穆拉诺岛码头,11:00,乘上了“LN”路客轮,驶向布拉诺岛(BURANO),船驶离穆拉诺岛,不就就经过充满原始般气息的MAZZORBO岛,快艇穿梭在野草丛生的小岛间,此情此景,令我想起了小时侯看过的电影:多瑙河三角洲的警报。

紧邻MAZZORBO岛的东面就是布拉诺岛,其实都非常近的;这个岛以威尼斯的特产花边闻名,是威尼斯饰带生产基地,在小岛的商店中,堆满了花边制品——好多来自我们中国!其第二个特色,就是涂着各类不同外墙颜色的房屋,最多是红、蓝、黄色,相邻的房屋颜色必不相同,小岛色彩艳丽,运河上到处是颜色鲜艳的房屋和出售饰带的商亭,就形成了这个又被称为“彩色岛”的独特景观。

随着有一定量的游人们一起出码头,人群逐渐散开,各自为政,我们避开人流,悠闲穿行在小岛上,自由自在,边上遇上了两位姑娘,象留学生摸样,居然正用上海话在交谈,老乡遇老乡,两眼泪汪汪;我也用方言大声和阿瑾对话——居然没有引起她们的共鸣!

来到布拉诺岛的南尽头,这里是B·GALUPPI广场,边上是CHIESA DI SAN MARTINO教堂,海边有许多民居,生活着悠闲的意大利人,一些门前还晾着渔网。

我们在这里稍息片刻,用了自带的午餐,尽情享受南欧的宁静生活。等把四个由小桥相连的布拉诺岛逛遍,我们打算奔下一个目标:利多岛。

和威尼斯主岛一样,布拉诺岛也到处是胡同、房屋,要不就是平坦的芳草地,致使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方便的地方(这里实在不想向公厕捐款),终于看到一座比较长的桥,通向没有人烟的MAZZORBO岛,才算在荒岛绿荫中减轻了负担。

去利多岛的船是比较大的“LN”路(但刚才从布拉诺岛来的也是LN路,船体却不大),许多意大利本地渡假的小学生与我们同船,我与一位中年的女教师说话,她居然不懂英语!法语就更不懂了!!真不知是什么原因,傲气?不象,因为其人感觉是很随和的;那也许就是懒惰了?——反正学了也白学,没有用的?!这样的话,为人师表亦是如此,那教出来的学生呢?不敢往下想了……

坐在船的上半部敞开处,亚得里亚海风吹来,真令人陶醉!不多久,阿瑾就受不了了,只好到下面去躲避,刚才还非常热门的座椅,现在就只剩下零零落落几个人,都是不畏凉爽海风的,天空飘落了滴滴细雨,所谓大海孩子脸,变化无常。

不久渡船已接近利多岛,岛上的教堂、钟楼一目了然,终于也看到了岛上正在奔驰的汽车,要知道在威尼斯主岛,是不通汽车的。船停靠了“SAN NICOLÒ FERRY”码头,我想在下一站正宗的“LIDO”码头下,从地图上看,这个码头略为偏了一点,就看到许多意大利小学生纷纷下了船,船停了好一会儿,广播里伊里哇啦说着意大利语,我们自然是不会关心的;问题来了:船离开此码头后,经过似乎是“利多”码头,但是没有靠上去,而是逐渐远离!居然开往威尼斯去了!幸亏圣马可广场不是很远,10多分钟后就到了“S.ZACCARIA”,离圣马可广场一步之遥;随即我们又乘数量极多的1路船,再回利多岛——反正今天买的是12小时通票!10多分钟终于抵达“LIDO”码头。

这是一个东西长约12公里的细长小岛,据说和法国的尼斯、美国的迈阿密、夏威夷的怀基基齐名,并誉为世界的四大海滨疗养胜地,文学家托马斯·门笔下的阿申尼赫留恋很久至染鼠疫而死的地方,在电影“威尼斯之死”中,利多已不是渡假胜地。

下岛后横穿小岛,10多分钟后就来到了南部海滩(宽度大概只有600多米左右),南眺无边的翠绿色亚得里亚海,东南面是已经分裂的前南斯拉夫,再往前是著名的欧洲“一盏明灯”:阿尔巴尼亚,再往前是文明古国希腊。海滩边没有尼斯的那边热闹,显得格外恬静,静得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们在海边眺望台上留影,在路边雕塑前留影,在幽静的路边小店前留影,岛上的冰激凌球也是价廉物美。

再乘1路船回到圣马可广场,我们紧接着开始了乘船“环岛”游,还是1路,先从运河开始;自圣马可,运河左边半岛顶尖处是圣玛利亚永福堂,表面正在修缮;往前是利昂纳宫,斜对面的右岸是雄伟宫(CA’GRONDE),三层的桑索维诺文艺复兴式的宫殿,现在是威尼斯行政长官办公室;学院大桥,前行不远,左边是瑞佐尼科府,紧挨着的是朱斯蒂尼安宫、福斯卡里府,建于十五世纪,当时此家族控制着本土的威尼斯人;右岸的科内尔·斯皮内利宫,是由科杜奇在文艺复兴早期设计的伦巴底风格的宫殿;前面是格利马尼宫,现在是上诉法院,是桑米凯利的文艺复兴式的杰作;经过本波宫,里亚尔托桥又展现在眼前;往前左面是鱼市场,金宅,对面高大的巴洛克式建筑佩萨罗府,隆合那的杰作,现代艺术馆和东方艺术馆;再依次经过文德拉明·卡来尔吉府邸(现在是CASINO)、圣杰雷米亚教堂,火车站前的赤脚修士桥,到达轮船终点:罗马广场;这里是进出威尼斯的重要中转地,船、巴士在这里交接,附近是圣露西亚火车站。

我们在这里换上了2路船,又开始了西部外岛游。西部比较开阔,但因为穿行在朱代卡岛和“DORSODURO”岛之间,船不断在两岛之间停留,只见两岸的小径沿着岛屿的轮廓畅通地向前延伸,行人脚步匆匆,感觉就是聪明的犹太人,正周密执行其既定的计划,与外界无关;他们更不关心身边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肤色的游人。经过SANT EUFEMIA、GESUATI、REDENTORE、ZITELLE教堂,我们在圣马可对面的圣乔治马焦雷岛下了船。

真正是弹丸之地的小岛上,有圣乔治马焦雷教堂(SAN GIORGIO MAGGIORE)和韦尔德剧院,16世纪起建,17世纪完成;我们先在岛边“贪婪”、尽情远眺对岸,熙熙攘攘的人流,广场、钟楼、叹息桥,等等,而身边却是那么恬静!晃若身在仙境看凡世!

沿着岛上唯一的通道,一直走到尽头,韦尔德剧场,里面好象也在举行展览;再返回到教堂并进入参观,在底部不用排队(游人非常稀少),每人花3欧元,乘上电梯就登上了哥特式钟楼;这是从小岛回望威尼斯主岛,又是另有一番滋味!让人真正留恋忘返!一位洋人请阿瑾给他照相,看我转了过来,阿瑾立即把相机递给了我,洋人疑惑不解地走上前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但等我用特殊的角度为他照完了相,请他检查是否满意时,洋人睁大了双眼,嘴都合不上:说我是教师级的照相师!!!

回到圣马可广场,再次乘船穿过大运河,到了火车站外,又换52路船环游东海岸,这次船上已经人流稀少,好象只有下班的本地人稀稀拉拉进出;经停SANT ALVISE、MADONNA、CHIESA DEI GESUITI、SAN LAZZARO DEI MENDICANTI、SAN RRANCESCO DELLA VIGNA、SAN PIETRO DI CASTELLO教堂,又一次登上了利多岛(因为轮船直达的缘故),我们再换乘1路船,踏着圣马可绚丽的晚霞,在红彤彤的“蛋黄”影中,第三次穿过大运河,回到火车站天终于黑了下来,从早上8:45分打第一次票,到现在已经是整整12个小时了!阿瑾好奇地再用船票到小黄色机器上试一试,果然已经不能用了。但是乘了一天船,没有遇见过一次查票的——船上的员工是不管检票的。

5/24(周六)多云(上午威尼斯主岛,下午火车到罗马)

晚住罗马:2晚《火车》下午威尼斯——罗马IC705,13:23-19:03,确认号:A4KX99,CARRIAGE 10,SEAT NUMBER 45,46(SUN CARD);每人30.8欧元

一眨眼,在威尼斯已进入第四天,因为主要景点已经走得差不多了,今日上午的半天时间就决定用在逛街和观赏精美的小商品等休闲游上;一早我们赶到了里亚尔托桥附近的鱼市场,水果和蔬菜摆在维奇廊内,哥特式凉亭是早上的鱼市——中午都要收摊。清晨的集市果然热闹非凡,市场内各类海鲜品种繁多,而且极为新鲜,许多还是鲜活的,让我们大开眼界。各类鱼几乎都是去骨论块出售,就象我们国内市场上见到的三文鱼的摆设方式;鲜虾几乎都是去头出售,看价位和国内市场差不多,感觉不算贵,最大的优势就是品种多,特新鲜;许多海鲜我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但摊上都清清楚楚标明了名称和价位,因此我就统统留下了影象或照片,储存在了记忆库中。有点遗憾的,住处没有提供烹调设施,无法一饱口福!

今天里亚尔托桥下的大运河上热闹非凡,似乎正在举行类似的赛龙舟表演,成群的学生分乘多条大船参加活动,高音喇叭不是传来叫好声、加油声,使现场气氛异常热闹。

里亚尔托桥北面是集市,南面包括桥上,则有无数的各类小商品商店,无论是布局格调和现场气氛,都和上海的城隍庙极为相象;但是价位相比国内却是相对昂贵;当然也有许多品牌专卖店,自然价格不扉;最后我们只是选了几个小小的面具,作为汽车车内的挂饰。看上去还算诚实的中年男性店主开价3.5欧元一个,买三个只须7欧元,并信誓旦旦保证绝对是威尼斯生产!

无意中,我们走到了著名的叹息桥的背部,自然少不了摄影留念,这里人流相对少一些,和海边的著名景点处的人流差别较大,同样在圣马可广场上仍然人流如炽,威尼斯属于全世界人民,永远有如潮的游客相伴!

再一次穿过里亚尔托桥,非常有趣看到一个西洋女孩,脚步紧随她的母亲,后面还跟着弟妹,但是这个大约7-8岁的孩子居然推着一辆玩具童车,童车里坐着一个婴儿(当然是一个玩具),7-8岁的她象模象样担当着母亲的角色!有趣极了!我抓过在阿瑾手里的摄象机,紧追上去,直到跟拍走上里亚尔托桥,留下了非常有趣的一刻,但愿我不会成为狗崽队。

回旅馆途中,我们在“BILLA”大超市买了一只烤鸡,一份什锦炒饭,还有大瓶可乐,一共就4欧元左右,权作今日的午餐。回到旅馆已经12:30分。

12:40分,来到火车站;大概12:55分左右,显示屏上打出了我们车次所在的月台编号,于是顺利上车,前往罗马(该车的终点是那不勒斯),13:23分火车准时启动,别了,可爱的威尼斯!

整个车厢不到10个人,显得非常清净;我们开始享用自备的午餐;但是如此幽闲的场面不久即告结束:停了大约3站后,车厢已经全部坐满了!火车沿途经过MESTRE、PADOVA、FERRATA、BOLOGNA、PRATO、佛罗伦萨等,于19:03分准时抵达意大利首都:罗马中央火车站;考虑先在罗马住两天,我们没有去买比较实惠的罗马游览三天通票,计划从那不勒斯回来后再买。

这里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住在华人家里的旅馆,大名鼎鼎的王大姐家,1个月前就已经预约,为此我还和那不勒斯旅馆商量,调整了一天的计划安排;按大姐的提示,我们从火车站26号出口出站,因为一路缺少路牌名,略费了一点周折,才找到了王大姐的家。

这里是中国人积聚区,到处看到中文的商店标识,也算是个唐人街吧;这些天,天天混扎在西洋人流中,几乎都和洋人打交道,猛一见到华人区,亲切感油然而生;但是也感到有点失望的:附近夹扎着许多黑人、阿拉伯人,站立街头,三五成群,给人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

原来,我们来到的是杨大姐家,和王大姐是亲戚关系,居然她这里住不下了!说是先到先安排!我们只好由她安排,不一会儿,王大姐的丈夫周大哥来接我们,住到了真正的王大姐家里,王大姐却因事已经回了国内。在周大哥处吃到了久违的大米饭,因王大姐不在,我们吃的都是凉拌菜,味道还算可以;他们都是东北人,这一点就明白了。

普通罗马公寓住家都有非常老式的电梯,你要自己手工打开两扇门,到了楼层后必须随手将两扇电梯门关好,以便别人正常使用。

附:罗马王大姐地址:Via ricasoli 19号,门铃:左边9号,名字:huang中心火车站26号站台下来出口,过3条马路左边拐,走到第一个路口右边看到中国食品店,名字叫:三源食品.我家就在对面,大门左边门铃:9号,名字:huan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