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月,杂花生树,草长莺飞”,“淡淡的流水裹在晚春的旗袍里,一路弯弯曲曲,淌过小镇、淌过村庄、淌过树林里,唱起一曲江南童谣:“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睡觉觉,吃年糕,外婆叫我好宝宝……”,“谁家的姑娘轻轻扇起点红的桃花扇?谁家的姑娘在溪水边轻轻浣起西施当年的纱?又是谁家的姑娘坐在乌篷船里轻轻哼起曾经的金陵旧曲?”。。。。。。。。。。读书多年,从小学到中学,从大学到博士,描写江南的种种文学体裁看了很多,对江南的描述,中学是一个理解,大学又是一个理解,现在工作多年又是一个理解,始终在脑海里想像着上面描写的场景。以前多次路过江南,无奈都是为生计奔波,无暇细品。今年三月,去无锡出差一个月,终于有机会可以静下心来去体味一下江南三月的风物。
3月14日早上从无锡出发,坐火车直奔上海。阴雨了半个多月的天今天也似乎格外照顾我这个远方来客而放晴。8点多到达上海火车站,上海火车站还是老样子,和三年前看到的一个模样。首先去外滩吧,坐上公交很快就到了,黄浦江比想象中的要窄许多,远远比不上武汉长江的壮阔,不过外滩的西式建筑倒是比汉口的要雄壮些。中午简单吃了饭,地铁直奔上海南站,这里去杭州的动车(一等座64元)很多,13点多坐上了开往杭州的火车,动车的速度比特快快不了多少,唯一的好处是不用给其他车让路。2点半左右到达杭州火车站,在这里坐了公交车直奔西湖,很近,不一会就到了西湖,和想象中西湖的样子大致符合,没想到的是西湖真的很婉约,和武汉东湖比起来更淑女些。买了船票(40元),来到了三潭印月,这里据说是西湖水最深的地方,人不算多。但是照相也不容易,几乎是排队选景照相。西湖的水确实有一种柔美的韵味,也许只在杭州存在,好似江南暮雨中淋湿的绸缎,爽滑柔顺。然后坐船又到了苏堤,又去了白堤断桥,总的感觉,西湖名气大风景也不错,符合她在传说中的样子。对杭州的印象也不错,干净,唯一的是公交车似乎不太方便,太挤,挤的程度似乎只在很多年前的北京遇到过。夕阳西下,照了几张西湖的夕照,赶往火车站,恰好有一趟去绍兴的车(票价13),晚上8点多达到绍兴—鲁迅的故乡。对绍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鲁迅的文章,陌生是因为没有机会细致的品味。找了个旅馆,50元一晚,干净,还带卫生间,可洗澡,看来绍兴的消费不算高。吃了晚饭,夜色阑珊,在绍兴街头闲逛,入眼所及的情景无不在提示着鲁迅文章中描述的情景。绍兴真是个名人辈出的地方,走不多远,看到蔡元培的故居,拐了个弯,看到了秋瑾遇难的古轩亭,又走了不远,鲁迅故居。。周恩来祖居。。。,很难想象,在这么个小城里,100多年前竟是名人辈出文化灿烂。从革命家到教育家,从红顶商人到文学家,历史就是这么垂青绍兴这块土地,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杰地灵吧!第二天早上起了早吃了饭,步行去鲁迅故居,路上路过周恩来祖居,时间还早还没开门迎客参观,只好在门口照了相留念。路上又看到一座古塔,傲然屹立在现代建筑群的包围之中,也不知道塔的名字,照了相走人。到了鲁迅故居门口,人非常多,心想与其这么人挤人的参观,不如先去兰亭吧。于是坐上303路公交车,40分钟后达到兰亭。本人不爱好书法,但是对兰亭集序拜读多次,因此早就渴望到此一游。兰亭(门票45)果然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秀林茂竹,小桥流水,值得玩味。中午坐公交回绍兴,直奔鲁迅故居,人还是一个多。鲁迅故居免票,好多学生周日来此参观,谁让鲁迅的文章影响力大呢?鲁迅故居规模挺大的,从规模看鲁迅家在那个时候应该是比较有米的。故居后院是慕名已久的百草园。这里曾经是鲁迅儿时玩耍的地方,课本里的描写那么优美顺畅,实际的百草园比我想象中要大些。故居门前是一条江南常见的小河,石壁砌岸,小桥拱跨,桥下乌篷船穿梭,好似东方威尼斯一般,船夫戴着鲁迅所说的毡帽,划着船,游客则在船上边吃茴香豆边照相,呵呵。中午到名声爆响的咸亨酒店吃饭,人真多啊,饭菜也真贵,点了一份咸亨小炒,要了一碗孔已己常喝的黄酒和一盘茴香豆,一份米,将近40元,呵呵。不过体味一下小说中孔乙己的生活也值得,说实在话黄酒不怎么好喝,本人酒量不大,喝得有点晕了,思绪中忽然有点悲伤,其实现在孔乙己似的人也是很多的,读书多年找不到谋生的工作,酸腐,与现实错位,呵呵,也许自己身上也有那么点孔乙己的影子。吃完饭,与孔乙己塑像合影,一番感触上心头!对绍兴的印象不错,这里安静祥和,文化灿烂,小桥流水,经济繁荣,与想象中的绍兴很接近。唯一的不快是街头三轮车夫很多,并且以可以带你找到小姐为借口拉生意感觉不爽,文化难道和风流伴随而生吗?下午坐车到火车站,买了去杭州的火车票,然后又经上海坐上去无锡的火车,晚上近10点回到无锡。

(西湖夕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