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放假前,跟同事说起,打算去看看福建的土楼。同事就说,一定要去看田螺坑的“四菜一汤”,还讲了一段“轶事”,说是当年美帝国的卫星侦查到中国大陆近台湾的山区有貌似导弹发射井的东东,让对岸的国民党很是惊慌了一阵,后来这边开放了,日本人来到村上,才发现原来是客家的特色建筑——土楼。这个故事,我总疑心是前几年为了申遗而杜撰,增加几分传奇色彩吧。
土楼是最近几年才热起来,厦门任意一个旅行社都有“土楼一日游”的项目,土楼在福建总不下百座,要一一逛遍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其中以永定和南靖地区最为集中,而永定开发更成熟也更商业化,因此我们选择了据说还较为纯朴的南靖土楼线。最终还是固执地没有跟团,从厦门到南靖、到田螺、再到下坂、最后到塔下,一站一站坐车游来,有些累,一路上中巴车招手即停,不时捎上村里乡亲传递的林林种种,满车的乘客除了少数几个游客,大多用我们听也听不懂的闽南语交谈着,感觉有点怪怪的,但潜意识里却似乎又觉得,这样的方式才是适合土楼的旅行方式,让我想起当年游织金洞的经历。
我们的第一站就是田螺坑,虽然阿曼达甚至卖票处的小姑娘都告诉了我们进入村子有一条小路,村口的查票也显得很家常很随意,不过我们还是买了票,到观景台上看看那个传说中的“四菜一汤”。这个名字虽然不够优美,胜在真是形象。福建的土楼成百上千,要想脱颖而出还真不是容易的事,田螺坑土楼群共有五座,分别是方形的步云楼、椭圆的文昌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若是分开,倒未必多出色,如此资源一整合,就立时光彩照人。此时尚是冬寒料峭,山里的桃花倒已经绽放了初蕾,想象中如果是满山遍野开放山花的时候,那五彩掩映下的楼群一定更加美不胜收吧。
(田螺坑“四菜一汤”)
前面提到的“传奇”真实性不得而知,但土楼建筑的特色确有自己的“传奇历史”,它起源于客家人的南迁与避兵祸,建筑整体合围向内,外墙厚达一米,只有三四楼有窗户,且窗口很小,亦只有一个大门作为出口,整个建筑活脱脱就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山寨碉堡,而且生动地体现了什么叫“团结就是力量”。因此,土楼的生活代表着一种抱团儿式的“和谐感”。
我们来到土楼这天已经是初七,黄金周刚过,果然游人便少了很多,有的楼上写着一次只能容纳二三十人上楼,若是大假期间人潮拥挤,估计上楼也要排队了吧,如今却足够我们尽情东看西看了。我喜欢看到老人们坐在土楼门前晒太阳,楼间篱笆上晾着的咸菜,还有楼内仍在汩汩冒着水泡的活泉,喜欢这种安适的气氛;同时却也可以接受我在很多其他景区颇为反感的小摊小贩,可以笑对围楼里拉着我们问要不要导游的当地小孩,还可以原谅每一站间中巴车的不准时和停停走走。可能因我从来没有把土楼视为什么桃源仙境,或是鼓浪屿那样的浪漫之地,它果然如我想象中一样,是一处满溢世俗生活气息的活着的传统民居。因为这一切都是一个山乡的现实生活景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理解他们为了改善生活所作出的一切努力呢?——何况,南靖的山民其实还真是热情又不失纯朴的。
(土楼内景)
从田螺坑到下坂裕昌楼,搭乘的景区间汽车,经过了一点点波折,后来仔细想想,再联想到阿曼达讲过的当地山民上访事件,琢磨出一点滋味,估计又是一出政府和商家与民争利的套路,如同前年在丹巴听到的故事一样。其中谁有理谁无理,作为局外人的我们不可能真正明白,不过在心理上好像还是倾向于“这钱就让人家村民们赚了吧”。
裕昌楼与田螺坑楼群不同,是孤零零一个儿,但却因独具特色而吸引了很多游客,这就是它的大名“东倒西歪楼”。楼内回廊上的木柱都是倾斜的,最大的倾斜度达到了15度,看起来好像摇摇欲坠,仿佛一座危楼,但其实它却是南靖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土楼,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经有600多年历史,始终屹立不倒。其中的原理,不但我这个对力学的认识仅只皮毛的人不明白,据说就连当代建筑师都不甚了了,可称为土楼建筑的一大奇迹了。
(青石路)
裕昌楼所在的村子,似乎只开发了这么一座楼,其他的土楼看起来好像都废弃了,大门口还刷着多年前的标语,里面却已经寥落。有些村民已经在附近盖起了普通的砖砌楼房,不过乡村的景色依然明媚,只是不知道这种青涩的娇艳还能持续多少年。
(有些荒凉的老楼)
(下坂美景)
离开下坂,下一站塔下......
更多照片请至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7a35e0100c77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