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电影博物馆
春节过后,小分队一行6人去参观了北京的电影博物馆。对于这个博物馆我有三个没有想到:一是居然有这等规模,宏大的建筑,大门的设计就很特别,里边上下四层,变幻的灯光效果给人巨大的视觉冲击。二是对电影的介绍完善系统。共计20个馆,从技术到艺术,从电影到演员,从国内到港台到译制片,从戏剧片到儿童片,从电影厂的发展到电影的发展-----都一一呈现在你的面前。三是人很少,诺大的场馆没有几个参观者,虽然是免费参观,可能不是节假日,走到哪都碰不上几个人,处处任你细细观看,可惜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都细看也太累人了,所以,仍然是外行看热闹的走了一圈。 第一场馆是电影的发展历史介绍。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幅长长的电影发展的历史画卷。1824年英国人提出人的视觉暂留和运动物体的关系的理论,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理论基础。接下来,魔灯、幻盘、以及影戏机----等等的发明,奠定了电影的出现,应该说人类是在做着科学的接力赛,终于让画面在银幕上动了起来。我们边看边惊叹人类的智慧。 电影到底是谁发明的?是连续拍摄马奔跑的英国人麦布里奇,还是发明了摄影枪的法国人马莱,是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标志电影的正式诞生,还是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电影都不重要了,应该说19世纪末电影的诞生从根本上说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产物,在电影诞生之前,许多发明家已经为电影的诞生做过艰苦的工作和基础性的贡献。是他们共同的劳动和发明,才使电影这门伟大的艺术叩响了20世纪的大门。 我们随着电影的发展脚步,再次了解了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发展历程。而中国的电影也在世界电影的发展中开始起步。在展馆中,我们更了解了,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是戏剧片“定军山”,第一部彩色影片则是“祝福”,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的进步。大家兴奋的寻找自己看过的电影,喜欢的影星。想起来,我们当年也都是追星族呢。 中国30年代的电影,是很辉煌的。那个时代出现了许多国产的“明星”,呈现出三种典型角色:一是“悲剧明星”成为黑暗社会的控诉者。二是“左翼明星”成为人民大众的代言人。三是“有声明星”成为时代风尚的引领者。像蝴蝶、周旋、金焰、阮玲玉、金山等等,有些是因为他们的高超的演技和美好的形象,有的是因为他们悲惨的命运,有的是有些精彩的、著名的电影到了解放以后还曾经放映过,而使我们记住了他(她)们。 从中国解放以后,尤其是5、6十年代,我们看过和熟悉的电影多了起来。大家也更加有兴趣的指点着自己看过的电影和喜欢的影星,虽然原则上不允许拍照,但大概知道我们并没有什么商业目的,那些服务员说明一下不要拍照也不深管,我们于是边看边拍。那些电影一大部分我都看过。我们争相说出自己喜欢的影片,甚至唱出里边的插曲。要知道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精神食粮,更是社会知识和文化知识呢。 走在电影世界,让我们回忆起许多小的时候看电影的趣事:我当年上小学是在北京小学,因是住校学校,所以晚上常常放映电影,那时侯小孩子都会问:“这个电影是打仗的嘛?”就是因为那时候战争片子特别多,“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战火中的青春”等等,从头到尾都是炮火硝烟,孩子们喜欢看,尤其是男孩子,把这样的电影统称打仗的。女孩子更喜欢看故事片,什么“五朵金花”“刘三姐”“山间凌翔马帮来”“神秘的旅伴”或者儿童片“祖国的花朵”“马兰花”,有时也看喜剧片“锦上添花”“大李、小李和老李”“不拘小节的人”,还有戏剧片“梅兰芳舞台艺术”“花为媒”等等,真是不忌生冷,也不管看懂看不懂,囫囵吞枣的就是一味的看。那时候,人们的文化生活很少,看电影成了大家最好的精神享受。许多地方,只要有一片空地,也许是学校操场,也许是单位的空地,周末都会放映露天电影,5分钱一张票,拿个小板凳早早的去银幕前占地方,等待天黑电影开场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我们常常互相追逐,围着大人转磨,或在一起讲故事、猜谜语,电影本身倒变得不甚重要了,那时的电影,我们几乎看了个遍。如果去晚了,没了地方,就坐到银幕后边看,当然银幕上的一切都是反的,可这也完全不能减少大家看电影的热情。 如果碰上喜欢的电影,是要家里买票到电影院去看的。那时,我家住西单附近,离首都影院、中央电影院都不远。有时妈妈或姨妈、舅舅的单位都会发票,我们就会高高兴兴的去看一场真正的坐在影院中的电影,看到同龄人那种羡慕的眼光,内心的满足是现在的孩子难以体会的。记得当时有许多电影我是百看不厌的。像“洪湖赤卫队。”“冰山上的来客”“红珊瑚”-----,我都看了7、8遍,尤其是其中的歌,几乎每首都能从头唱到尾。那次姨妈买了三张首都影院的“洪湖赤卫队”电影票,我高兴坏了。当兴冲冲的和妈妈、姨妈一同来到电影院却发现电影票丢了,我急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那时电影票非常不好买,有的人,为了看场电影又买不到票,就会到电影院门口等退票。那天幸好还记得座位号,请领号员进去查看,原来是三个小孩捡了票,最后以每张1毛钱的代价,把票买了回来才算完事。算起来,这已经是40多年前的事情了。 我们就这样走在博物馆中,看着那些熟悉的电影和电影明星们。大家不时的看到自己喜欢的演员,都会兴奋的叫出他们的名字。大家会如数家珍一般说出许多当时的电影名,唱出里边的插曲。可见当时的电影是多么深入人心。我讲起当年我是如何喜欢王文娟和徐玉兰演的越剧片“红楼梦”,尤其是贾宝玉哭灵得那场,几个“问紫娟,妹妹的***今何在?”唱下来,悲愤、凄婉,每次听到这里我都会掉很多眼泪。 在港台片馆中,每禾那个琼瑶迷惊喜的看到自己喜欢的琼瑶各个时代的电影照片,林青霞的清纯、亮丽,秦汉的儒雅、帅气曾经使多少少男少女痴迷。当年,三笑中的秋香,迷倒了中国的影迷。有的人甚至看了十几遍。行云至今还对陈思思的美貌称赞不已。 译制片馆中,熟悉的声音总回响在我们耳畔。那些著名得配音演员,邱岳峰、尚华、毕克、刘广宁-----,是他们动用自己动听的带有特征的声音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记得当时,我是特别喜欢,甚至崇拜他们这些幕后的艺术家的。“简·爱”“叶塞尼娅”“尼罗河上的惨案”“桥”,那些熟悉得让人背得出经典台词的影片,让大家回味无穷。 在儿童影片馆和动画片馆,我们彻底回到了童年。“祖国的花朵”中得内容也许大家都忘记了。可一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插曲,成为几代孩子们流行的歌曲。“红孩子” “小叮当”“马兰花”“小猫钓鱼”——它们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给了我们许多教益,让我们认识了真善美,有了爱憎分明的立场。那些美术动画片的发展离不开万氏三兄弟,提到“三毛流浪记”,你就会想起漫画大师张乐平。 在这里,还有我们孩子们小时候看的动画片,“黑猫警长”“葫芦娃”“孙悟空”的形象不单孩子们喜欢,也被我们这些孩子的爸爸、妈妈深深喜爱着。可惜的是,现在的动画片已经不再有国产片得位置了,代之以外国的,尤其是日本的动画片。就像现在的孩子喜欢外国的洋垃圾食品一样,这些我们看着没有丝毫美感的东西,让这些80或90后的孩子喜欢得无以复加,这就是代沟,难以逾越的代沟。 80年代以后的电影,我们看的少多了。因为电视的冲击,加之电影票价格不断涨价,倒不如坐在家里看电视。有些电影仅知道名字却没有看过,有的看过也是电视中放映以后看的,远比早期的电影对人们的影响小得多了。 在人物馆,我们看到了我们那么熟悉的电影明星的巨幅照片,那时,每个电影院的大厅中都会悬挂许多著名影星的照片。白杨、赵丹、孙道林、于洋,王丹凤、秦饴等等,可我小的时候,最喜欢王小棠,她披个白纱巾,那么漂亮,每次去电影院看电影,总忘不了看上几眼。 我们就这样看着走着,议论着回忆着感叹着。当大家看表的时候,已经是中午12点多了,可我们还有5个馆没有看,从早上9点一直走到此时,说不累那是假话。在大厅里稍事休息,大家决定加快参观速度。 下边的布景馆,让你看到了许多奇妙的布景。当你站在幽深的小巷口的时候,谁能想到后边会是一幅平板的图画呀。再看看那些道具,玻璃钢仿制的青铜器、塑料泡沫置成的瓷器、木制的机枪、纸壳做的门窗,塑料做的象牙龙椅,都是足可乱真的。这使得我们这些老小孩兴趣盎然的一回当当账房先生,一会做做豆腐西施,一下又学学做机枪手。这一切,都让我们再次感受电影艺术的魅力。 20个馆,都走一遍可真是太累了。后边介绍电影特技和一些合成技术什么的,一来大家都不懂,本来是外行看热闹,二来饥饿难当,不得不走马观花了。当我们从新走到外边的蓝天下,已经是接近2点了。聚餐后回家,小分队2009年的第一次活动圆满结束。 趁着电脑归我支配,匆匆写下此文。自己也不甚满意。再细琢磨也觉不会大有起色,仅向大家汇报一下了。 因为内容太多,无法处处兼顾到,加上许多地方不让拍照,里边光线又不太好,匆匆拍的,效果不佳。只能委屈大家凑合看了。
(大门)
(大门)
(第一部彩色影片)
(中国电影诞生)
(马路天使)
(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