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8点的车来绿洲来接我们去龙胜,7点15分就要起床,真是要人命了,比上班都要起得早。淡季出游的优势显露无遗,去龙胜大寨全景楼的专线车不多不少只上了我们四人,专线车成了四人包车,有点意思。司机姓向,向大哥,本打算邀请他一起去马肉米粉吃早饭,昨天从火车站步行回绿洲时,经过这家米粉店时,顺便捎了二两米粉,回去和几位驴友分享。马肉米粉,还有石记米粉,是网上驴友推荐,好评如潮的米粉店,对此吴大哥只是笑笑,不多加以评论,说“我带你们去当地人吃的地方去吃早饭吧”。呵呵,好啊。他说的这家米粉店在郊区,往龙胜必经之地。我想驴友不会一清早为吃个早饭从市区赶到这么偏僻的地方来的,难怪知者提者甚少。不过吴大哥说的当地人用餐盛况还是一目了然,店小坐不下,性急的食客直接端着盛米粉的碗在门口或站或蹲呼噜呼噜吃得正香,而与该店一路之隔的路边停放着大多竟是法院或者公安的政府车辆,现在想来,真是一幅有趣的画面。
在我吃来桂林米粉也就这么个味,只不过这家店供应的米粉比起昨日马肉米粉吃到的更为爽口,味道更加鲜美,这种鲜不是靠区区一点味精能够吊出来的。吃过早饭,继续赶路。过大寨售票窗口不用下车去买票,售票的女孩在收款递上门票之后,还不忘说上声谢谢。这样的礼遇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还是第一回碰到,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过售票点不远就是停车场,这是车行的终点,在此之后到全景楼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自己的双脚了。刚下车,呼拉拉就围上一群当地大嫂,问要不要挑包的服务,婉言谢绝。不一会,远处又来一辆旅游车辆,于是乎这群人调转方向继续寻找目标游说,每个人都为生计奔波,谁活着都不容易。
向大哥和我们同行到大寨村落前就止步了,说是有客人还要用他的车回桂林,后来我们才知道全景楼每天中午12点有车送住店客人回桂林,车费和我们来时一样,依旧是每人30元,很贴心的一项服务。问了问向大哥去全景楼路的走向,出发了。刚开始时还有几位老外相伴,听说是参加一日游活动的,看他们轻装上阵,再看看我们几人,大包小包,不象游客,好似挑夫。
过了咖啡天地之后就不见了老外的身影,在大寨还有咖啡天地可以坐下来喝喝咖啡,想想真是件很有趣的事。人说平安商业味浓,我看用不了多久大寨就是第二个平安了。在经过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风雨桥之前,会有个岔路口,前行自然就是经过风雨桥到田头寨最终到全景楼;而选择向上的路是往三号景点的,路边有路标,注意查看。大寨共有三个观景点,说白了,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以及高度观看梯田而已。一号点在全景楼旁边,二号点在田头寨附近,三号点的位置最为夸张,在全景楼的对面山上。在所有观景点中,三号点的位置最佳,所看到的风景也是最好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后来深有体会。
在风雨桥小憩一会,这桥也真够破的,不过好歹能够档风遮雨,喝口水吃点东西这一会的功夫,来来往往桥上就过了好匹运送货物的大马,看来这桥破归破,稳固安全性这方面还是很有保证的。过风雨桥再走一段路就是田头寨了,前行的驴友提及二号观景点在看到垃圾桶后,沿垃圾桶方向的路走上20分钟左右的时间即到。什么垃圾桶,我没见到,也许见到了也没在意。只是看到有个旅馆名叫“驴友之家”,号称接待全国驴友。在旅馆门口有老板自制木牌一块,对于去二号点如何行走做了指向,后去的驴友可以把这个驴友之家做为去二号观景点的地标,有个参考,我想总比找那个不显山不显水的垃圾桶要来得方便吧。
到了田头寨之后走着走着四个人就分成了两组,我和小蓓拉到了最后,她喜欢到处留影,而我则是喜欢用相机记录沿途的点滴,这样的话要和得得,还有GIGI保持同样的速率,自忖没有可能。在驴友之家门口考虑了二三分钟,还是决定按照原定的计划,明日下山时再去二号观景点转转。有时候有些事情就是这样,错过就错过了。第二天我们再次经过此处时,谁也没有精力再去二号点看个究竟。事后问起小蓓是否有所遗憾时,她说“不就是个梯田吗,你两天看下来还没有看够啊”,唉,真是头乐观开朗的驴子。全景楼在大寨所有旅馆里,海拨位置是最高的。站在田头寨可以遥遥相望,感觉不是很遥远,但一路行走到达那里,才知这真是件累人的活。有点搞笑的是全景楼外还有石碑一块,上书“全景楼”三个大字,弄得这幢木制结构的旅馆好象很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似的。
预定的房间在三楼,是整个全景楼最高的一层,木制的吊脚楼,人稍微一走动,声响大得吓人。住顶层,图个清静。选20元一床位的双人普间,是因为房间朝向面对梯田,视野开阔。房内物品倒是简洁,不过和以往所住类似的农家旅馆有所不同的是,公共物品中多了大刷子一把,正好可以用来刷掉鞋上沉重的污泥,走两步,感觉步伐也轻快了不少。山里夜冷,床上还特意加了电热毯供客人御寒,可见老板做事之用心。不过我们是无福消受,在房内吃些干粮,略微休整一会,下午3点出门直奔三号观景点。
恐怕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此去三号点,晚上就无法回到全景楼住宿。腰包里的压缩饼干,头灯之类的野外生存的一些必备东西,每次外出总会带上,只是为了应对突发的状况,没想到这次真正地投入了实战。三号观景点正如我前面所说,在全景楼对面的山上,直线距离虽短,但实际走走远得很。问及全景楼阳老板去三号点如何行走最为快捷,他给我们大致讲解一下,并建议我们最好花钱找个向导。最终还是没有出这笔向导费用,现在想来能够活着回来,有些侥幸。阳老板给我们说的那条捷径的确是条近道,当地人大多都走此道往返于一号点和三号点。去之前做出功课,想想不就是个梯田吗,还能把自己弄丢了?可是最终无情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确迷路了。前一天下过雨的缘故,没有石阶的路非常泥泞不堪,走这条小道开始的那一段几乎是行走在淤泥之中,很有几分徒步穿越的味道。可这种美好的感觉没享受多久,就见到岔路口了,一条往左向上,一条往右向下,要命了,路口竟然没有指示牌,当地的山民呢?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根据三号点的位置预判,四人合计下来决定走向下的路,走着走着忽然又觉得不对劲了,这条铺着石板的路如果一直按照向下的趋势走下去,恐怕不是去三号观景点,而是要走到山下去了。难道那条向上的山路才是正道?
向上的路依旧不对,回头走了一段自已都感觉不对了,户外玩久了,对于方向有种莫名的预判感。回到岔路口,非常茫然,难不成一开始我们就走错道了,左右两条路都不对,还能往哪走?正困惑间,忽见不远处有二山民走来,赶紧上前搭讪,一番交流沟通之后总算明白那条向下的石阶路的确是通往三号观景点的,只不过在看到有个坟时,走坟边一条向上的路即可,那条路?晕啊,谁会想到那条看上去不象路的路会是正道呢。
来来回回折腾,消耗了宝贵的体力不说,还白白浪费了将近1小时的时间。说是那条路,问清楚是那条路是通往三号点的,可到了人家坟前,四个人还是犹犹豫豫考虑了半天,是这条路吗?这条能叫路吗?看来老话说得不错,世上本无路,走得人多就成路了。走在其中,想起阳老板说过有一段路会穿过森林,看来指的就是这里了。这时侯手里要是有把山民干活用的砍刀,倒也平添了几分遇水架桥,逢山开路的豪迈气概。过了这段难走山路,之后的路就是一马平川,也无什么岔路了,晚6点30分终于到达三号观景点。
如果看完景沿着大路回到田头寨再回到全景楼,接下来的事就非常自然,没什么好说的,一切都平淡得如同白水。可要命的是我们不知为何会鬼使神差般地轻信当地的山民,说是翻过前面的山头可以走捷径回全景楼,想来当时目测了一下大致方向,感觉也没多大问题。上路之后,才发现那条路依旧不能称之为路,按照户外多年的经验,那是山上的泉水冲出的小径,如果现在是盛水期,根本就没法走人。不过有了坟前那条路的经历,心中还存有一定侥幸。走了将近1小时,总感觉眼前这山不是孤立的一座山,而是前方山连山,望不到终点。前行开路的得得也意识到了这点,停止了前行的步伐。四人聚在一起一合计,绝对不能再前行了,天这时已经完全黑了下来,而且四周还不断有山雾涌起。再前行太过于冒险。没有向导的情况下,好在移动还真够意思,荒山野岭手机的信号居然还是满格的,移动无处不在,说是广告语,这话还真不是随便吹吹的。接电话的阳老板说得言简意骸“你们不要再前行了,赶紧撤下来,沿大路回全景楼!”
这话说起来简单,落实到实处,难度还真不小。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回算是亲身体会到了。被溪水冲过的石头,滑得要命,不要说行走困难,站在上面有时也会莫名其妙摔倒,还是穿着登山鞋,无语了。花了将近2小时的时间才慢慢挪到山下,回到起点。先行一步的得得和GIGI已找好了住处,就是我们在3号点看到的建造中的房子,山里的人还是很纯朴的,一番商量,让我们晚上有了档风避雨之处,四个人晚9点30分会合之后,互相看了对方一眼之后,异口同声就一句话“活着真好!”
3月19日,注定是难忘的一天。在这次的驴行经历中,唯有这一天让我亲历了生,体验了死,在生与死的边缘游走了一回。相信很多人看了我前面写的东西,肯定会不以为然,好象没什么很特别的吗?没办法,从小语文基础就不是很扎实,到现在有时看看自己以前写过的一些东西,发现有些本是很精彩或者是很特别的事情,到我的笔下一描述,就变得很乏味。这2小时的时间虽短,但小蓓,得得,GICI和我都发出了珍惜生命,生命宝贵的感慨。这种事情,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会有深切的体会。
接待我们的山民姓潘,在姓潘的这位山民身上我们看到了当地人应有的纯朴。很多驴友提及大寨还未过度商业化,这点我总算有所感受。管我们吃管我们住,到第二天我们走时,竟未向我们收取任何费用。四人合计商量下来,最终往他的口袋里硬塞了30元以示感谢。其实我们本意是多花点钱请这位姓潘的小伙带路,昨晚连夜赶回全景楼住宿。可是他以来回路上需要3小时左右,现在时间太晚,明天一早还要开工上班为由拒绝了。城里的人有时太喜欢拿钱来解决问题,但在有些时候,钱的确不是万能的。离开前,我们对那位姓潘的小伙连声说了好几声谢谢,我也知道他可能看不到我这篇游记,但还是要在这里再次真诚地说声“谢谢!”
吃,就是当地人的晚饭标准,一口锅里烧点水,放点猪油,再扔点竹笋辣椒,搅拌搅拌,成了;再烧点米饭,齐了。全程自助,自已动手,丰衣足食。住,安排在二楼,在这幢尚未完工的楼里,二层是唯一可以住人的地方,窗,没有密封;门,关不上。细看才发现大门的设计很有问题,也不知是哪位高人搞出的东西,翻工是免不了了。同行的驴友坐在床上没说上几句话,就进入了梦乡,会周公去了。晚上这样一番折腾,再强的驴子也会累。我是睡不着了,不知为何,直到凌晨3点过后才半梦半醒间去了苏州。早上起床发现身上木屑不少,感觉昨晚是躺在木材堆中,而不是宽大的床上。
用山泉水洗把脸,告别小潘,走大路回全景楼。包里的补给昨晚在山间小道上已被消灭干净,这时候有头乳猪,估计我能呑下一半。同行的驴友又在重复着昨晚的经历,还有临睡前的话题,今天到村里看看有没有办法搞个猪头之类的义结金兰。哈哈,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友情的确坚不可摧,牢不可破。其实听小潘和我们聊聊,我才知道昨晚走错路的严重后果。据他说,如果你们当时一意孤行,继续前行,过了森林进入草原之后就会踏进原始森林,到时再想出来就非易事了。而且据当地人所说,山上时不时还会有野猪出现。唉,幸亏我们迷途知返。
从三号观景点沿大路回全景楼,必定要经过大毛寨,然后会回到我们昨日去田头寨经过的岔路口,之后过风雨桥去田头寨,最终到达全景楼。后半段路就是我们昨天白天走过的路,再走一遍。大毛界,听上去怪怪的,其实也就一村落名而已。到大毛界,在村内找到一家商店,当地村民破屋开的小店。让老板给我们煮一大锅的龙胜米粉,饿了,什么都好吃。顺便问问有没有治跌打损伤的药物,昨晚走山间小道摔了一跤,没把脚崴了,倒把手给扭伤了。老板去屋里找了半天,递来一瓶正骨水,很普通吗,我还以为她去找什么当地人平时疗伤用的草药呢,呵呵。
临走时还是下意识问了问老板去全景楼的路是如何行走的,她向我们身后来时的路指指,往回走?愕然,又走错路了?一番交谈沟通之后,才明白她的意思。她说往后走,是让我们走昨天到三号点的小路,打死再不走小路,她有些茫然,觉得有些不可理解。也许在当地人眼中,小路才是正道,有捷径可走为何要走大路?走大路的确有些舍近求远的感觉。再次经过昨天那座看上去有些破烂但屹立不倒的风雨桥时,依旧在桥内找个地方坐下休息休息调整调整,今日不比昨天,过田头寨到全景楼这段路,估计能把我们仅存的一丝体力消耗殆尽。重提淡季这个话题,就连路边开店的老板这时也变得懒懒散散,将近早上10点,田头寨大部份小店的门板都未卸下,不知他们打算几时开门迎客?有点奇怪的是,这时的我突然想吃冷饮了,哪怕是最简单的棒冰也好。可惜这么简单的要求都无法满足,好不容易敲开一家小店的门,看见的只是冰红茶之类的饮品,彻底无语。
得得和GIGI又是一马当先,走在最前。不知他们是何身体构造,如此生猛。佩服之至!一路低头赶路,再次见到“全景楼”石碑时,有种彻底解脱和虚脱之感。据先到的得得说,阳老板见到他们,也没多大惊和喜,估计在大寨走着走着,把路给走迷的人不在少数,关于这一点,后来遇到向大哥,在他口中也得到一定的证实。据他说我们是非常幸运的,几年前有一对北京来的游客,也是去三号观景点游览,不知怎么回事走着走着就走进了原始森林,到最后无法脱险的情况下只能拨打110求助,当地的警方和山民协力花了三四天的时间才助他们脱离了险境。早11点多这个时间段全景楼竟然没有热水可供洗澡,找阳老板协商,一说就成。这个时候洗个山泉热水澡比起泡温泉还来得舒服。把自己弄干净,接下来就忙着刷鞋刷裤子刷衣服,折腾一番总算有点人样。中饭的菜不用点了,昨天晚上全部点好了,原材料不缺烧起来自然很快,鸡汤鲜美,蔬菜好吃,真是人间美食,大块朵颐。美中不足的是竹筒饭,口感有点硬,不会是昨晚烧好今天回炉的吧?
吃饱喝足,退房离开全景楼,同样的路又走一遍,路边的梯田风景就算再好,这时也产生了审美疲劳感。二号观景点没去,主要原因就是如此。挑夫的生意不错,就连有些背包客也让他们做起了生意,有那么累吗?向大哥还以为我们按原计划去了平安,见面之后听我们聊起昨晚的经历,直呼“你们这帮人太疯狂了!”,呵呵。车回桂林,依旧是四个人一辆车,不过这次是包车,价格自然有所不同,在原有的30元1人的总价上再加了60元,共180元。车到桂林,下车告别向大哥,他为人不错,值得交往,相信今后有缘定会重聚。去马路对面火车站坐车赶往阳朔,耳边传来的是熟悉的呐喊声“阳朔,阳朔”,上车没多久,车就开了,14元1人,1小30分之后,晚7点30分到达阳朔停车场。刚下车,顿时就被一群野导团团围住,淡季,游客本就少,有生意赶紧做,过了这村也许就没那店了,可以理解。来之前在懒人堂订过房间,扒开人群,沿西街一路疾走,顺便问了好几个人,总算找到这幽静栖身之处。办好入住手续,进房,卸下沉重的背囊,往软软的床上一躺,甭提有多舒坦了!

(3月19号的晚饭)

(3月19号的住处)

(田头寨随拍)

(大寨梯田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