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上午,我随新民网到江宁路街道敬老院参加了第一次活动。
因为提早到了,我就先进去了。在底楼,我看见了三位都胖胖的40岁以上的本地阿姨。一位在厨房烧菜,一位在6平方米的客厅里切鱿鱼,一位在天井里晾老人衣服。在闲聊中,我知道了敬老院里的老人有26位,其中一位护工说有33位(我估计护工说的是正确的),都是清一色的多少能够走走的阿婆。这里只有6位阿姨在工作。估计2位管家做日班,每周交叉休息2天,2位护工早上7点上班,做24小时,休息24小时,另外2位护工休息。
我们这次活动共有三人参加。其他2位志愿者来了之后,我和他们一起上了2楼。2楼有2个房间8位老人。后来,我到了底楼。
江宁路街道敬老院在老式的居民小区里,老人们住的房间就是原来居民住的房间,应该说房屋结构没有什么改动。底楼有一间估计是打通了,住7位老人,其他的房间都是四人一间,每间房间估计有13平方米。
走进一间四人的房间,其中第二个床位是空的。很有趣,三位老人都有宗教信仰,中间一位在读圣经书,很虔诚,里面一位说信佛,门口一位是虔诚的佛教徒,墙上有佛像,没有人住的第二个空床位上,她放着一个盘子,盘子里有一张法师卡片,还有念佛用的东西。我想今后有机会再去看看她们。
走进另一间四人的房间,一位张妈妈客气的叫我坐在床上。在她的床上,有点乱烘烘,有新民晚报,有放药品的塑料袋,还有其他的东西。她告诉我:她是纺织工人,有一个儿子和二个女儿,在这里已经三年了,当初来时每月750元,现在是每月880元。伙食不错,每月伙食费是300元,比其他养老院要多。她的左脚有骨刺,右脚骨裂过,走路不是很方便,最多走到房间门口看看。她女婿天天早上来,送一袋牛奶和一张报纸。因为她有糖尿病,一、二个月里,她女婿就让她坐在脚踏自行车后面,推着她到就近医院看病。
在上海,把在家养老的老人放在脚踏自行车后面去看病,应该说已经很少了,况且是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对此,说心里话我有点想不通,再说,一家以街道命名的养老院,没有一辆老人的公共轮椅,我更想不通。
午饭前,我在6平方米的客厅里,看见一位护工、一位老人和6、7位40岁上下的家属,围坐在四周在聊天。这个场景很融洽,很想拍下来,但是,我第一次去,不是很方便。
这个养老院和市级、区级、街道级福利院有很多不同之处,也和个人办的中型养老院有不同之处。我想再多走一些养老院,特别是家庭型的养老院,如果有机会再走一些市区外的养老院,用一年,甚至十多年的时间进行深入的走访,把自己的想法,有系统有侧重有针对的一点点写下来。


志愿者兰子在和苏州老人聊天。

二楼101岁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