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镇县垓下遗址考古发掘有了重要发现:在秦汉的垓下古城下还有一座城,这座城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龙山文化时期,它的发现填补了安徽无史前城址的空白。出土的各类文物和新发现的早期史前城墙,不仅佐证了垓下的历史,大大提早了垓下遗址的年代,还为探讨我国早期城市的起源与发展演变轨迹,以及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考古新资料。
垓下遗址位于固镇县濠城镇境内,1986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经省文物主管部门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今年上半年对其进行了全面考古、发掘。据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杨立新介绍,此次考古工作,主要是对遗址及周围护城河进行了全面勘探。通过考古勘探和发掘表明,垓下遗址是一处十分重要的古代城址,大体包含新石器时代晚期和秦汉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发现有城垣、城门、护城河、道路与排水系统,夯土建筑基址、活动场所、窑址、红烧土遗迹、水井、灰坑等重要遗存,出土大量的文化遗物,基本了解了该城址的时代、布局和文化内涵。此次考古共计出土了各类完整和可复原的器物170余件,主要为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钱币等。其中,石器有斧、铲、镞、刀等,陶器为大宗,有新石器时代的鼎、壶、罐、缸等,也有秦汉时期的罐、豆、壶、瓦等。此外,红烧土上还被发现有大量的稻谷,表明早在龙山时期,先民们就已在这里从事水稻种植,这些遗物的出土对了解该遗址的文化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新发现的早期史前城墙表明,垓下遗址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已是一处有人居住的聚落遗址,发展至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4600--4300年),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成为一个区域文化的中心。安徽大学党委书记、教授陆勤毅认为:“垓下遗址成为我国继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史前城址发现之后,在淮河流域的又一次重要发现,填补了安徽无史前城址的空白,是安徽史前考古的一个重大突破。此次遗址发掘为中华文明起源找到了新的佐证,说明在这个时期就已经有了文明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