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获悉,天津文庙博物馆大修工程正式开工,至明年6月30日完工。天津文庙已有570多年历史,这是最近10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工程。
8月1日起,文庙暂停对外开放。昨日,记者来到文庙整修施工现场,搭起脚手架的文庙,门窗大都被拆掉,大成殿房顶也被挑开,部分施工设备和材料已经进入场地。
修旧如旧恢复原貌
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天津文庙又名孔庙,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占地19.69亩,建筑面积3243平方米,是奉祀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地方,同时也是市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据文庙博物馆副主任安宝聚介绍,1954年,天津市政府将文庙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文庙也曾多次进行复原保养和维修。1985年,市政府拨款90万元修葺泮池和棂星门等。此次大修也将本着“修旧如旧”的方针,恢复文庙历史上的建筑风格。
老化建筑加固彩绘
文庙博物馆内珍藏着编磬、古琴、古瑟、建鼓、应鼓、搏鼓等藏品,无不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现在,文庙博物馆每年都不定期举办“祭孔大典”和“祭孔古乐演奏”。但由于年久失修,馆内一些屋顶牌楼需要全面修缮。这次大修,将部分不符合规制的红砖全部恢复为青砖,牌坊、礼门、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配殿牌楼保持原有建筑风格,对老化的建筑物进行全面加固修整,同时选用彩绘装饰琉璃瓦顶。
原位重建一点不差
目前,各殿的木雕花门窗大部分都已卸掉,大成殿的房顶也都被挑开了,只剩下整齐的一排房梁清晰可见。安宝聚说,现在拆卸下来的部件都将按照原来的位置进行编号,等重新修建的时候还要按原位安装,一点都不能差,如果有哪部分材料已经腐朽不能再用,施工方将按照原来的尺寸重新制作,力求与原建筑完全一样。
地基垫高重塑风采
“现在,文庙周边建筑物地势较高,出于对古建筑的保护,文庙博物馆地下将重新布置管网,利用先进的排水系统解除夏季的雨水之患。”安宝聚介绍,随着天津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现在文庙的地面比周边建筑物矮了将近1米,但它曾是天津最早的地标,所以这次大修还将垫高地基,重塑天津文庙当年的风采。
明清两代修缮名录
明、清两代曾多次对文庙进行修缮、增建,其中规模较大的修建有明朝天顺、万历,清朝康熙、乾隆等几次,逐渐形成现在的规模。文庙由南至北分别由万仞宫墙、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东、西两侧配殿等组成。其中有些建筑名称是文庙特有的。
泮池是一座架着石桥的半圆形的水池子,来源于《周礼》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设置的四面环水的大学堂。
棂星门是一座巍然挺立着四根冲天大柱的牌坊。传说棂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灵,通过棂星门,就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
大成殿是文庙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位于全庙的中心,是祭孔正殿,落成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殿内供奉着孔子及孟轲、颜回等哲人的牌位,显示出孔子之学后继有人。
配殿位于馆内东、西两侧,供奉孔子的七十二贤人及历代的名宦、乡贤等。
崇圣祠就是后殿,为供奉孔子父母和五世祖先的地方。
过街牌楼位于东门内,也是文庙整体建筑的一部分,此牌楼为二柱三楼式,木结构,造型奇特。横额上有鎏金雕龙华板,精巧的斗拱支撑三座“屋脊六兽”的四阿瓦顶,使牌楼既气势雄伟,又玲珑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