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6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是其一。它指的正是司马台长城。
不要告诉我你爬过八达岭就很骄傲了,看看下边的图片,你会了解奇迹的含义。
下图为从望京楼上远眺仙女楼。两楼之间是令人胆寒的“天桥”。这才是长城的精华!!!(此图感谢无际图片论坛的“咔喳咔喳”。感谢作者的勇敢!!)
98年夏摄于司马台长城望京楼
天气:小雨
镜头:亚西卡28-85
胶卷:富士100负片
光圈:5.6
光圈优先手持拍摄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与河北省滦平县交界处。东起望京楼,西到将军楼,原称司马台暖泉口。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属明代“九镇”中蓟镇古北口路所辖。明万历年间,蓟镇总兵戚继光和总督谭纶率兵重点加修这段长城,目的是为防御北部少数民族的南侵。现存城墙、敌台均为万历年间的原物。
司马台长城东段到望京楼,全长约3公里,敌楼16座,是司马台长城的全部精华所在;西段与河北省滦平县整修的金山岭长城相接,全长3.5公里,敌楼18座。
司马台长城沿刀劈斧削般的山脊修筑,惊险无比。尤其是云梯和天桥两段,更是险中之险。云梯是单面墙体,长约50米,坡陡、墙窄。呈直梯状沿山脊上升,两侧是百丈深渊。百级云梯东面是天桥,长100米,宽仅30厘米,两侧是悬崖峭壁。
司马台长城的建筑特色是敌楼密集和城墙的建筑奇特多样。从外观看敌楼有单眼楼、双眼楼、三眼楼、四眼楼、五眼楼;有单层楼,上下相通的双层楼和三层楼。他们均是空心敌楼,大小不一,形态组合各异,是按照驻军的官衔等级、驻防人数以及地势险要程度分别来修建的。从内部结构来看,有砖结构、砖木结构、砖石结构,有单室、双室、多室之分;房间布局有“四”字形、“日”字形、“井”字形、“川”字形;楼顶变化多端,有平顶、穹窿顶、八角藻井顶、覆斗顶;门窗也新颖别致,有边门和中间门、有砖券和石券,还有技艺精湛的雕花花岗岩石门,这都是长城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司马台长城的东端,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山峰,在山峰的顶端,有一座敌楼,当地称其为“望京楼”。望京楼是司马台长城的制高点,海拔986米,为空心三眼楼,二层砖结构。登临其上,视野开阔,景色壮观,据说在雨后晴天、万里无云伫立楼上可以依稀望见北京城,夜晚还可以看到北京城的万家灯火,故名。它可以东观“雾灵积雪”,西望“蟠龙卧虎”,北看“燕山叠翠”,南瞰“云中明珠”。
在望京楼西有座仙女楼,是敌楼中建造得最美的一座,它掩映在老虎山山腰的花丛中,下部条石合缝,上部磨砖达顶,内部有青砖砌成的两道大拱,三条甬道,十个券门。顶部正中心砌成蛛网状的八角藻井,四边砌四个砖柱。人在里面歌唱,能发出悦耳的回音。楼门石柱上,还雕刻着两朵并蒂花捧着一个仙桃。整个楼处处给人以精巧、细腻、秀丽之感,仿佛它不是人间战争的防御设施,而是一座仙境楼阁。传说因有一只羚羊变做的仙女住在此楼,敌楼因而得名。今天,作家们为保护长城,将这简单的传说加工成一个美好的故事:说仙女十分爱护长城,谁要是来拆,仙女就叫谁迷失方向,回不了家。这地方有一位牧羊少年,也象爱护眼睛一样地爱护长城,仙女爱上了他,最后两人结成夫妻,双双保护长城。这文学的加工虽使传说失去了民间自生的特色,但还是挺受人们喜爱的。
司马台长城建筑结构上还有一个独特的地方是由司马台关向东至望京楼段城墙之上,横切城面砌有一道道短墙,叫作障墙,墙高约2.5米,有了望孔和射击孔。这种障墙相互交划地封锁住了城墙墙面的三分之二,即便敌人从某处攻上城墙,守城兵士亦可据守障墙,步步为营进行抵抗。
司马台长城上的司马台关,据史载建于洪武年间。司马台据说过去称死马台,原来有一位镇守长城的将军,在一次战斗中人马俱亡,当地人为纪念他,把他的马葬于此,故名,后来,谐音改叫司马台。现在关口建筑已被司马台水库所淹没,仅水库两侧各有一座空心敌楼尚存。
在司马台长城上,还有几处城墙和敌楼上有带戳印文字的砖,上面刻的都是参加修建长城的军队名称和年代,如“万历五年山东左营造”、“万历五年宁夏营造”等等。
现在司马台长城原状保存完整度在国内为最,除人迹难至因素外,当年施工工艺精良,也是墙体保全至今的原因之一。如今你如有机会登上司台长城可以尽览她的风采。
(望京楼)
www.simatai-greatwall.net
(司马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