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溪历史文化村址处长乐市江田镇北部,坐落于屏山之麓,背山近海。由三溪、溪山、邦上3个村组成。以渔溪、北溪、南溪3条溪流流过村中而得名。这里距长乐市区18公里,离福州50多公里,104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
这里自古就是商贸重镇。三溪文化发达,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该村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一共有过74名进士和一百余名举人。宋代潘氏父、子、孙、曾“四代五中丞”,“二难进士”潘循、潘鼎,探花、推官、潭州通判潘枋,朝散大夫、广东运使潘廊如,一代名宦潘炳年,都是留芳青史的的人物。三溪背倚屏山面向东海,山清水秀石奇洞美。长乐十二景“屏障铺霞山积锦,龙潭印月水浮珠”中的“屏障铺霞”就在三溪。横跨溪上的五座唐宋古石桥颇具江南水乡的意韵。三溪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历史文物名胜古迹不胜枚举,有屏嶂铺雪,苏才翁钓鳌石题刻,紫阳阁,朱熹讲学处及“溪山第一”,“鸢飞鱼跃”题刻,有朝元观、九仙洞、豸石、植柱庙、唐宋古桥、还有许多现代中央领导人题刻,诸如田纪云题的“顽石生花,山注成韵”,贾庆林题的“中丞”、“老福桥”,王兆国题的“思源思进、崇德尚学”,王丙乾题的“开源节流”等,现在已成为长乐旅游的好去处。三溪之屏山。主峰从南向北居高临下,势如率领群山奔向大海,为主村之屏风,故名。该山海拔500米,面积约1000亩,北面临鼎溪,与柏山对峙,东面一片平原,万亩良田,距山三公里就是大海。唐代以前,山的前面一片汪洋,民居只能沿山建屋,唐末至两宋间,这里人才辈出,高魁蝉朕,故得名魁山,境为魁山境。山旁路边大崖面上勒有楷书“魁山”二字,后因建设水渠被打掉,福建省副省长潘心城在原处补书“魁元”二字,里面有一处山峪,地名叫魁山里,故屏山、贤人山、魁山,三名并传。三溪风光名胜众多,历代文人荟萃,留下不少摩崖石刻。由于开山打石,现存古代摩崖33处,其中宋代17处,明代13处,清代3处。较为珍贵的有朱熹与苏才翁的题刻。现在屏山和柏山上,还刻有中央领导、省市领导及书法名家来三溪游览时的题刻,有“顽石生花,山注成韵”、“中丞”、“思源、思进、崇德尚学”、“开源节流”等,这些都增添了文化村的文化意蕴。屏山上有一岩洞,面积约二十米见方,供人栖息与躲雨,洞顶部有田纪云书勒“顽石生花,山注成韵”的题刻,这里前观海,后看山。远眺长乐南北乡之山、水、村庄。向前有岩石成斜坡而下,地名叫后路,三溪潘氏始祖首迁地就在于此。原有报先祠、东壁精舍(二难进士读书处),已废,东壁石刻有“东壁”二字尚存。明嘉靖间抗倭殉节的三溪潘氏二十三世崇简墓就在此山脚。文化名村成立后,特别是在福建省副省长、乡人潘心城关心指导下,将这块废墟山坡加以整治,还将中央文化部交办、国家图书馆旧存本五百罗汉雕像刻在岩石上,成为永久性档案与精美艺术品。美籍华人谢心坦、林辉、郑建华三位先生献资将一块高9米大岩石刻为释迦牟尼佛像。企业家潘福安石刻一尊7米高弥勒佛像。释迦牟尼佛像的背后特大岩石上还刻有五千多字的《道德经》。佛像前挖一口放生池,使这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天然佛殿。屏山对面还葛优小五百罗汉石崖半浮雕群像。在屏山之旁,水电站后,有100米长的大岩石结成崖洞,洞内呈现大小、弯曲、高低、光暗等不同状态,洞大的可容几十个人,小则仅可挨过一个人。在洞内侧耳可闻涧水之声,仰首听得枝头鸟语。夏天,不少老人在此乘凉。还有一口池水从石缝涌出,叫源泉,清甜可口。洞内岩石上刻有十几尊罗汉佛像,朱子祠,位于屏山旁,建于宋淳熙初。朱熹因爱三溪山水秀丽,人才辈出,曾游此地讲学,勒“溪山第一”于石,因年久剥脱,今所存乃陈省补书。原阁前一方绰楔,诗云:“但来朱子楼此迟,已是溪山第一奇。绰楔存亡何必论,登时谁不景行思。”里人进士张一渔与朱熹为知交,为了方便朱熹讲学,特建紫阳阁。宋淳熙间,乡中子弟多受业于朱熹,受其影响,连续十二年都有人中进士。前人诗云:“万山飞翠映檐阿,过壁烟岚湿薜萝,地俯沧溟分沆瀣,阁低霄汉接星河。紫阳过化留遗迹,髦士披风饮太和,不必更论仙佛事,吾儒名教乐应多。”阁周围有庠生潘世璧“山光潭影”等摩崖石刻。图为朱熹旧时读书处。洞前照明之石兽油灯。阁旁岩石有墨竹,相传朱熹居此时练书法,常将余墨泼在竹上,此竹遂成墨色。千百年来,这神奇的墨竹依然挺拔茁壮。福州长乐的三溪河谷冰臼群已被中国冰川之父韩同林认定为“世界奇观,天下一绝”,他认为这已经具备了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的理想条件。冰臼是指第四纪冰川后期,在巨厚冰层覆盖的“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下,冰川溶化沿着冰川缝隙向下流动,在冰层的巨大压力下,呈“圆柱体水钻”方式,向下进行强烈冲击、游动和研磨而形成深坑,于是形成冰臼。 形状类似看似我国古代用于舂米的石臼-“口小、肚大、底平” ,故称之为“冰臼”。它是古冰川遗迹之一。由于这里的海拔差不多在20米左右,冰臼学创始人之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韩同林教授等专家,通过实地考证称:长乐冰臼群是福建省目前发现的冰臼中,分布海拔最低的冰臼群。从目前发现的空间布局看,三溪冰臼应属于“河谷冰臼”,即由古山谷冰川作用所产生。冰臼,是指古冰川融水,沿冰川表面的裂隙,自上向下以强烈冲蚀下覆基岩而产生的,是古冰川作用形成的重要冰川遗迹之一,是古冰川作用曾经存在过的有力证据和历史见证。因此具备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韩同林教授人称“中国冰臼之父”。他认定长乐石窟窿是“冰臼”后,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地理老师郭小平把这一消息带到课堂上讨论。课后,高二女生林雅希找到了郭老师,说自己想研究这个课题。师生两人花了半年时间,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还到实地探访。林雅希认为,冰臼出现在第四纪冰期,冰臼地貌产生的先决条件是有冰川,但福建不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区,第四纪冰期时不具备冰川发育条件。同时,她和老师研究发现,如今在武夷山还有中生代时期植物的存在,说明这些植物没再经过严寒气候,这成为福建没有形成冰川的佐证。她最后得出结论,长乐发现的石窟窿,应该是风化风蚀作用形成的壶穴。2008年,她的这篇研究论文获得第24届福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虽然对于这些石窟窿是“冰臼”还是壶穴,专家还存有不同的争议,并没有一个定论。但是中学生能通过探究,提出自己的观点,还是非常难得的。同时这也使得学界关于“福建是否有过第四纪古冰川活动”的争论一再升温。
(屏山风光一瞥)
(岩洞里的石刻)
(墨竹)
(朱熹旧时读书处)
(冰臼河床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