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站消息:岁末年初,伴随着巴以冲突的零星枪声,一支特殊的登山队踏上了南极探险之旅。说它特殊,是因为登山队的8名队员中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各占了一半。他们不是知名人士,也不是来自某些和平阵营的政治团体,而是一些独立的民间人士。
在以方队员中,有的曾当过以国防军精锐突击队队员。巴方队员也不全是“和平鸽”,35岁的足球教练纳赛尔曾在第一次巴勒斯坦人起义中因投掷燃烧弹而蹲了3年以色列监狱;32岁的法塔赫
成员苏莱曼·哈提卜也在以色列牢房里度过了从14岁到25岁的青春年华。在巴以敌对情绪不见缓和的形势下,这些来自两个民族,相互仇恨和敌视的人们能够凑在一起联合登山,自然格外引人瞩目。
根据日程,这次登山探险活动将历时35天,队员们取道智利前往南极,按照卫星信号的定位步行至一座海拔2000多米高的雪峰前。那座雪峰尚未被人攀登过,也还没有名字。据透露,待巴以联合登山队征服它之后,将给它取名“和平峰”。个中寓意,可谓不言自明。
值得提及的是,登山队员中,只有两人是专业登山人员,其他人分别是普通的记者、律师、足球教练、房地产商和体操教练等,都没有任何登山的经历和经验。按照他们的话说,经验缺乏,正可以促使大家手拉手、背靠背地互相帮扶,共同渡过生死难关。
以色列的多伦·阿里尔是一位专业登山运动员,1992年曾成功地攀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作为这次“破冰行动”的主要倡议者之一,阿里尔坦言,联合登山的目的,就是要将成员们置于生死绝境,迫使他们抛开敌意,相互支持,为同一个目标而齐心协力,通过“打破坚冰、共建互信”,向世人昭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是可以捐弃前嫌,共同编织和平纽带的。为此,登山队员们一致为他们的这次南极攀登取名为“破冰行动”。
好一个“破冰行动”!在巴以和平的航船严重搁浅之际,这种民间的破冰行动显得弥足珍贵。和平就像一座金字塔,金字塔要牢固,就必须打好基础,对和平而言,这个“好基础”就是巴以两个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只有巴以双方积极配合,共同营造祥和气氛,才能夯实和平的根基,否则和平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该说,破冰行动与不久前巴以民间人士打造的“日内瓦倡议”一脉相承,其出发点和精神都是值得大加赞赏和弘扬的。
以色列的一名队员说:“我们并不天真,我也知道我们并不会因此而改变世界或带来和平,但我们将作为一个集体聚集在一起,相互保护,从而顽强地生存下去。”的确,虽然队员们的登山行为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改变,但特殊的环境,极地的极端考验,无疑有助于化解两个民族间根深蒂固的仇隙,为未来的和平造势。
53岁的巴勒斯坦老人齐亚德·达维希年轻时曾是一位有名的记者,他的弟弟1982年在以军袭击中被打死,但他心中对犹太人的仇恨早已烟消云散。他告诉记者,攀登过程中,“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将组成一个团队,我们将一同跨越障碍,冲破险境,这本身就是非常有象征意义的。”
身为以色列房地产商的纳坦尼尔放下红火的生意,也加入了这次南极之旅,并对胜利登顶充满信心。他说:“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你没有退路可走,只有勇敢地前行。”
是啊,缔造和平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勇气!巴以和平宛如一座屹立于远方天际的美丽雪山,同样需要勇士的攀登和征服。只有不畏险阻,坚持不懈地攀登,才能最终到达山巅,尽情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美风光。(黄培昭)
《人民日报》2004年1月
文章来源: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