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儿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沙鲁里山脉北段,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境内,藏语叫“绒麦俄扎”,意为“雄鹰飞不过的山峰”。其主峰6168米,地处东经99.1度,北纬31.8度,坐落在雀儿山南段。主峰山体高大,地型复杂,冰川发育完整,山峰北坡和东南坡谷中躺卧着两条大型冰川,冰川第三舌部直伸到海拔4500米,冰裂缝密布,攀登技术难度大。1988年9月24、25日由中国地质大学和日本神户大学联合登山队的10人分两批沿北坡首次登顶。】
二OO四年七月二十七日。广州。
我开始雀儿山之行的三天前。
为什么要从这一天写起?因为这一天对我的雀儿山之行影响重大。
这一天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这一天上午我收到了去年登在某报上的一篇文章的稿费。而此前我正为路费发愁着。
坏消息是:这一天晚上去踢球,我的左脚扭伤了。从我决定去雀儿山至此时的一个多月里,经过不断的训练、拉练、调整、恢复,就在我自信已把状态逐渐调整至最佳的时候,很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我足足沮丧、郁闷了整个晚上。我只能一瘸一拐地走路,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去雀儿山,就算去了雀儿山,我还能不能登顶?
七月二十八日。
我仍是一瘸一拐。
但今天我下了决心,只要还能走路,我就是爬,也要爬到雀儿山山顶去。
晚上,我把MSN上的名字从“冲击6168”改成了“老天你灭不了我冲击6168的决心”。
七月三十日。成都。
晚上,我一瘸一拐地去攀岩馆里见领队—美国人Jon Otto,实话实说地告诉他,我的脚扭伤了,现在只能慢慢走路,不能用力,更不能跑,只能希望在真正开始登山前不到一星期的时间里尽量恢复。JON说,“没关系,我不用你跑。”还告诉我,一个月前他在慕士塔格滑雪下山时,左脚也扭伤了。
Jon的回答让我稍定了一下心。
这天晚上,我见到了我的队友们:正在岩壁上爬来爬去的,活跃开朗的美国人Jon Sullivan,他和Jon Otto同名,所以我们通常叫他的中文名字—志山;看上去学生气十足的美国人TJ;外形酷似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的,高大魁梧的澳大利亚人George;年纪在我们中最大的香港人YT。
据Jon说,志山和TJ是攀岩高手,而George则刚刚登完一座8000米的高峰(后来得知是马纳斯鲁峰)。我是队里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我发短信给我的朋友:咱绝不能给中国人丢脸。
第二天一早出发。一行六人挤进一辆小面包车。第一晚宿八美,第二晚到达马尼干戈。Jon是个非常认真负责的教练,第三天上午找了个脚手架让我们做了半天的绳索上升练习,下午才出发去雀儿山大本营。
穿过美丽的新路海,大本营就建在海拔4100米的干海子边。一到大本营,大家先睡了一会儿。起得身来,早已提前和一队一起到达的倪徽已经在厨房里忙活着。初见大本营的厨房,其腐败程度让我大吃一惊,里面陈列着大批的罐头、包装肉类等食品,甚至还有四大瓶可口可乐和一堆啤酒!煤气罐、炉子、锅碗瓢盆更是一应俱全,加上我们刚刚从甘孜采购的大量蔬菜和肉类,用作厨房的帐篷被塞得满满的。倪徽就坐在这一大堆腐败物资当中,烧水、煮饭、炒菜。由此,倪徽得到了“大厨”的美称。
同时在大本营的,还有温州来的一支3人的队伍。其中晕晕狼等两人已经上山,一人留守大本营。饭还未熟,只见山上又下来两人,远远看去,前面一人似乎脸上罩着黑纱。越来越近,逐渐看清,原来除了戴着雪镜的眼睛周围,脸上其余部分均被晒成了墨黑!打过招呼,得知他就是上海的顾铭。
顾铭对着我们长吁短叹,大谈山上天气之恶劣。“凡是你能想象得到的坏天气,都能遇上。”他说,“天天下雪,下的是那种湿雪团。断雪层足有二三十米高了,我们费尽全力才攀了上去。幸亏31号是个好天气,我们终于登顶了!”我一边向他道喜,一边看着他那张被晒成墨黑的脸暗暗为自己的脚担忧,其中也夹杂着些许羡慕和兴奋。
据顾铭说,他在山上碰到了马哥带领的一队,他们正在C3等待天气冲顶。顾铭不断向我们要水、要肉。他那副狼吞虎咽的样子,让我怀疑他在山上的十多天是否根本就没吃过东西。
新路海
按照计划,八月三日我们在大本营休整适应。Jon带着我们重新复习了一遍绳结技术,练习了结组、过锚点、下降等技巧。3个老外果然精力过人,就在我们做晚饭的时候,他们去附近的山头上逛了一大圈,登上了海拔4600米的高度。不过Jon看上去就有些苦恼,他故作愁容地说,“老外们都不会做饭,我这个当领队的还要亲自给他们做饭。”其实Jon的厨艺相当不错,做出来的意大利面、蛋糕等西餐,连我们这几个中国人也吃得津津有味。
令人意外的是,晚饭后马哥带领的一队居然提前一天登顶并下山来了。先是在即将天黑前泽郎头一人率先冲下了山。我们在帐篷外用冰镐插在地上,挂起了闪烁着的头灯,在黑夜中为后面的队员指路。在其后的两三个小时里,马哥、张伟等一队队员终于全部陆续赶到。大本营内一片欢声笑语。和顾铭下山来不断地叫着“肉、肉、肉”截然不同的是,张伟他们下来却是不断地叫着“菜、菜、菜”,把我们煮的白菜、青椒等蔬菜一抢而光。望着被炉火映照着的一张张黝黑而鲜活的脸庞,我也是久久不能平静。马哥笑我终于见到亲人了,我说,是啊,这些天来终于碰到这么多说中文的同志了。
在大本营休整了一天后,今天的任务是运送物资上ABC。很早我就起来了,感觉状态已经适应得不错。一队今天下山,和他们告别后,我们就开始向ABC进发。ABC设在海拔4900米的冰舌下沿处。从大本营出发,需沿瀑布急升800米左右。坡非常陡,平均坡度有30多度,主要为大段的碎石坡和草坡。按Jon的估计,我们需6小时左右才能到达。从现在起,才是登山的真正开始。现在我们的队伍变成了八人,除了Jon和我们五名队员外,增加了倪徽和尼玛。尼玛是生长在三奥雪山脚下德石窝村的藏族小伙儿,体力一流,负重能力超强,刚刚跟随一队登顶下来,继续随我们二队上山。双登雀儿山,单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他的厉害来。
我的左脚仍有问题,不过对这段上山似乎影响不是很大,所以一开始我就冲在了最前面。一小时后,我们已经走了约三分之一的路程,到达了半山腰休息。从这里再往上,要沿着一段溪流上溯,需用到路绳和攀岩技巧。在一次过溪的时候,我一脚滑到了水里,左脚被剧烈地扭了一下,眼泪直往肚子里流。
走完了溯溪的一段路,我们休息了一会,吃了点东西作为午餐,继续向上出发。下午高山反应发作,我的头开始痛起来,并且越走越痛,越走越慢,逐渐和走在前面的尼玛和几个老外拉开了距离。好不容易上到ABC,我坐在地上一动也不想动了。Jon询问了我的情况,嘱咐我好好休息,不用再参加在ABC的训练了。他们去了ABC上面的冰川做冰上的行进和上升下降练习,这些内容我以前都练过,也就懒得去了,一个人躺在地上休息。
下山对我的脚是一种痛苦。平时可以轻易跳下或跨越过去的石头,现在得慢慢地把左脚放下去、踏实,才敢再走下一步。因此,下山这一段我是在队伍最后慢慢熬回去的。
八月五日。天气好得出奇。经历连续几天的坏天气后,雀儿山终于迎来了它的晴朗周期。
昨天上了趟ABC,今天仍觉得全身疲累。今天要直接上到C1了。受疲劳影响,开始上山的速度并不如昨天,上到第一次休息的地方,用时比昨天慢了二十分钟左右。不敢有太多休息,接着溯溪、上坡。好在今天身体对海拔又适应了不少,体力分配也较好,没有发生高山反应,到达ABC的时候,只用了三个半小时。从ABC再向上走就是冰川了,要背上全部上山物资,换冰爪。C1冰川在这个季节是个巨大的冰原,相对比较好走,冰裂缝全部显露在外,冰川融水把巨大的冰原冲刷出一道道沟壑。我们的C1就建在冰原尽头的一个坡顶,海拔5050米。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你对自由的向往
天马行空的生涯
你的心了无牵挂
穿过幽暗的岁月
也曾感到彷徨
当你低头的瞬间
才发觉脚下的路”
当我心里回响着这首歌时,C1的上空正有一只雄鹰在盘旋。我曾经是那么地渴望自由,渴望着挣脱一切束缚,在自由世界里翱翔,一如天上这只鹰。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究竟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我注定永远不能成为一只自由翱翔的雄鹰,而只能是现实中的一个凡人。但是否,在这短暂的十几天里,可以放飞自己,哪怕只做片刻的雄鹰也好?
这是否就是我会选择登山的原因?
登山是孤独的。在白茫茫的一片冰天雪地里,既没有城市的喧闹,也没有乡村的平静,只有自己的灵魂陪伴着自己。一切努力、艰辛、喜悦、成功,一切失败、痛苦,下了山来便全部成为回忆,没有人会知道,没有人会欢呼,甚至没有人能理解。
但我已经满足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为别人而活着,但此刻,我只为体验自己,超越自己。
八月六日。
今天仍是适应和训练。
Jon带我们上了一个约30多度的大雪坡,在这里做滑坠制动训练。俯卧、仰身、头上脚下、头下脚上,各种姿势的滑坠一一要我们进行练习。一坠而下的感觉是如此的畅快淋漓,我们兴奋地一遍遍呼啸而下,然后翻身用冰镐深深地插进雪坡里制动。高速地滑坠中,我觉得身体中似乎有种东西在宣泄出来,随着坠落的失重感,好象自己此刻正成为了一只鹰,飘在云端。
下午是冰裂缝救援训练。练习了裂缝上面的拖拉系统后,我自告奋勇地下冰裂缝。练习的这条冰裂缝,人站在上面深不见底,估计有二三十米深吧。我系好结组绳,背上塞了两块大石头的背包,Jon在上面慢慢地保护我下去。没想到绳子的延展性加上Jon放绳的力量、背包的重力,我从裂缝边沿一个倒插葱就栽了下去,头下脚上地倒在裂缝壁一块凸出的鹰嘴上……
等我用抓结爬出冰裂缝,只见Jon一脸坏笑地看着我,“5d,这才是真实的体验。”我哭笑不得,恨恨地直想把这家伙扔进冰裂缝,让他也尝一尝“真实体验”!
滑坠制动训练
冰裂缝救援之一
冰裂缝救援之二
八月七日。晴。
早上撤营向C2进发。C1上C2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从昨天我们练习滑坠的雪坡直接上C2雪原,这条路线最近,但雪坡的上半部分非常陡,超过50度,需要修路绳。而且雪坡很长,在负重的情况下尤其需要体力,也比较危险。另一条是传统路线,沿着冰川兜一个圈子,路程较长。Jon经过一夜的考虑,决定还是走冰川上C2,下撤时再直接从雪坡下降。
雀儿山的冰川发育非常完整,明裂缝、暗裂缝、雪桥、雪断层等各种冰川地形随处可遇。因此从现在开始直到顶峰均需结组行进。我和倪徽、YT被分配一起结组,倪徽走在前面探路,YT居中,我在结组的最后。这一路让我大开眼界,以前只在书中见到的各种裂缝、雪桥,现在都一一真实地展现在眼前。我仔细辨认着经过的各种地形,真是获益匪浅。
越向上走,积雪越深。有两次我的左脚不小心插进深雪里,竟然无法拔出,要用冰镐挖开积雪才能继续行走。走到C2雪原的时候已是下午,晴朗的天气,使积雪变得十分松软,每走一步,脚下的积雪都可能突然陷落,使人掉入齐膝深的雪中。这时已经换成了我开路,这段路让我走得十分痛苦和郁闷。不过还有比我更郁闷的人,牛高马大的George,更是每走两步就要陷入雪中一次……
Jon见队伍走得实在辛苦,临时变更了计划,提前在C2雪原的尽头便宣布扎营,并决定明天起个大早,天不亮就出发,趁雪还冻硬的时候继续前进。
这里的海拔是5380米。我的头很痛。晚上Jon让我吃了乙酰唑胺,我又吃了片百服咛,果然有用,直到下撤我都没有再产生过高山反应。
冰川行进
攀登雪坡
过雪桥
八月八日。晴转雪。
凌晨四点半就起来了,六点出发。
出发的时候,太阳刚刚升起,雪山披上了金色的外衣。
如果说白天的雪山是圣洁的,那么日出时的雪山就是神圣的。面对金色的雪山,我无法不油然产生敬畏之心。此刻的雪山,庄严肃穆,我悄悄地走过,不敢惊动那里的神灵。
早上的硬雪果然好走很多,不必再担心脚下的积雪会突然陷落。走上长长的一段雪坡,就看到了巨大壮观的断雪层。Jon找了条路带我们从断雪层的边缘爬了上去。据Jon说,去年他是从这个雪墙攀冰上去的,今年雪墙的右边坍塌了,所以我们得以从边缘绕了上去。不过这段路也非常危险,要通过一段雪桥。后来下撤再经过这里时,雪桥的雪已经开始松软了,一脚下去就是一个空空的洞。
今天的行进速度比较快,除了发现一队留在C3的一顶帐篷被风吹到了冰裂缝下面,Jon下去捡回来花了些时间,其余均无太大阻碍。所以中午就到了海拔5800米的C3。
难得有这么悠闲的时光。我坐在帐篷门口发呆,看着山上云起云落,变幻无常。世事就如眼前这些云烟,时聚,时散,时起,时落。每当我充满憧憬和希望的时候,一切会突然烟消云散,而似乎已走投无路时,又会柳暗花明。
而现在,山上的云越积越厚,最后把我们包围,天色暗了下来,风也起了,竟飘起雪来。
夜晚躺在帐篷里,听着越下越大的雪打在帐篷上刷刷作响,我们不禁担心起明天的天气来。明天就要冲顶了。
Jon把明天起床的时间定在凌晨三点半,他要提前出发去修路绳,而我主动要求和他一起出发,去学习如何修路。
日照金山之一
日照金山之二
出发
断雪层
过断雪层,要翻过前面这个雪桥,然后再攀上一个陡坡
C2到C3途中,上面就是顶峰
行进的队伍。远处的山峰就是雀儿山II峰——多浦峨扎
八月九日。大雪。
三点半,准时从睡袋里钻出来。我在背包里装了些食品和水等必需的物品,五点,Jon、George、倪徽和我先行出发。
天气仍然十分恶劣。风夹着雪打在我的身上,不一会儿,衣服上便罩了一层白雪。天慢慢地开始发白了,但周围依然是白茫茫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能见度只有不到二十米。我和倪徽结组,只能跟着前面Jon留下的脚印前进。
翻上一段又长又陡的雪坡后,我们和Jon、George会齐找路。四周仍是白茫茫一片,看不见顶峰。Jon认准一个方向走了一段,突然回过身来对我们耸了耸肩——前面没路了!原来我们走错了路,上了另外一个小顶。只好回头重新寻找顶峰的位置。
重新找了方向,终于见到顶峰下的刃脊了。不过天气实在太差,Jon发现了刃脊下有一个能容五六人的雪洞,带我们钻了进去躲避等待,希望天气能够好转。从七点多等到八点多,尼玛也带着后队上来了,Jon看看天气实在没有好转的意思,只好钻出洞上去修路。一群人躲在雪洞里,又冷又饿。等到十点多钟,George、尼玛、TJ、志山、YT、我、倪徽才依次陆续出发冲顶。
最后的冲顶,要先攀一段约六七十度的陡坡,上到刃脊,然后再沿刃脊横切。刃脊非常窄,两旁就是万丈深渊,稍有差池掉下去就没得救了,所以要非常小心。过得刃脊就是顶峰。站在顶峰上,匆匆拍了几张照片,看看手表,约11点40分。然后下撤。
现在回想起来,站在顶峰的那一刻,心里确实没太多感想,所有的想法就是一句话:我终于登顶了!
十二点多,等Jon收完路绳,我们开始下撤回C3。我和尼玛、TJ、志山结组走在前面。走到来时的那个大陡坡前,尼玛提议滑雪下去。我把尼玛的话用英语对后面的TJ和志山又说了一遍,TJ和志山面面相觑,“可我们看不到坡下面啊!”确实,以现在的能见度,超出20米远就根本看不见,更不知道坡下面是什么,有没有裂缝。我也有些犹豫。尼玛说:“没关系,快到有裂缝的地方我们就停下来。再说我们系着结组绳,如果真有意外其他人就立即制动。”这段路尼玛已经走了几遍,相信对情况是熟悉的。一股豪气顿时在我们之中蔓延——滑!我们脱掉冰爪,坐到雪地上,尼玛领头,大喊:一——二——三!四人便依次快速滑降下去。
身体越滑越快,我把镐尖拖在雪坡上减缓速度,没想到后面的TJ“蹭”地就从旁边超过了我。我们大叫着,大笑着,一眨眼就滑到了坡底。
坡底就是C3了。回头一望,模模糊糊地见到其他人的身影才刚到坡顶,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下走。等他们到达C3,我们已经休息了半个小时了。
我担心明天的下撤也会象一队那样要半夜才能回到大本营,我的左脚实在不适合夜路下山。于是我把时间算了又算,逼着Jon答应明天六点半就起床,这样才可以尽早出发,天黑前回到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