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晚报实习生倪佳、记者徐哲拉萨连线报道:9月13日,28名“珠峰环保大行动”志愿者顺利完成了珠峰清扫任务。3天里,志愿者共清除出垃圾8吨。而令人震惊的是,污染了“世界第三极”———珠峰的人,恰恰正是一批批热情的登山爱好者。
圣洁珠峰出现垃圾
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西藏定日县的珠穆朗玛峰,与南极北极并称为“世界第三级”。在多数人心里,她是圣洁的“女神”,拥有与世隔绝的洁净与清冷。然而,科学家对珠峰考察和观测的结果显示,珠峰上的降雪中含有微量的DDT、铅等有害成分,而且浓度越来越高。事实上,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随着珠峰攀顶热的逐年升温,越来越多的废弃物给珠峰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9月10日,这个“飞鸟也不能越过的高峰”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游人———来自全国各地的28名志愿者、12名西藏登山队队员、50名当地藏民,这个近百人的团体是“2004地球第三极珠峰环保大行动”的志愿者,他们来到珠峰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做环卫工人。
“我们的任务就是来珠峰捡这些登山爱好者留下的垃圾,希望通过我们年复一年的努力,到了2008年,珠峰可以更美丽、更干净地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志愿者队伍负责人刘晓林说。
“这次活动更长远的目的在于,借助珠峰的影响力,让每个公民都来关注环保,尤其是那些登山爱好者。”
“我在珠峰当环卫工人”
“2000年,我曾来过西藏,但没上珠峰,珠峰在我的心里是神圣的,我对它始终带着一种敬畏的心情。”王骥,今年26岁,是这次“珠峰环保大行动”从新浪网报名的网友中经过层层筛选后入围的志愿者。
上了珠峰,王骥才发现这个想象中神圣的珠峰如此苍老。“在大本营的附近,几乎到处都有登山爱好者留下的废物,大到帐篷、氧气罐,小到口香糖纸、塑料袋……我们仿佛看到了‘女神’眼中充满泪水,我们甚至依稀听到了她的悲泣声。”
之后,志愿者们立即兵分两路,A队负责清理从布达拉宫到大本营路段上的垃圾;两名志愿者及西藏登山队队员则组成B队,负责清扫珠峰大本营至海拔6200米处的垃圾。
王骥被分在A队,从海拔3700米的布达拉宫到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他说,最让他感动的有两件事。在布达拉宫前,一位当地藏族妇女走到当时正弯腰拾垃圾的王骥前,对他伸出了大拇指,并一起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我当时特别感动,只能一遍又一遍地用汉语对她说‘谢谢’。”一位以色列游客见状也被感动了,没有专用的可降解垃圾袋,他拿出了自己的睡袋装垃圾,和志愿者们一起弯下腰……
登山队成了“污染源”
9月10日,A队终于来到了珠峰大本营,海拔5200米上的高原反应,让王骥和他的队友们头疼得一晚上没睡好觉。“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都没有怨言,来珠峰做环卫工人,我们觉得值!”
第二天一大早,大家都起来了,在西藏登山队队员的带领下,大家结队清除垃圾。“在珠峰,千万不能单独行动,那里的天气变化非常快,可能10分钟前还是晴空万里,但马上就大雾弥漫。”
志愿者们使用的是专门的可降解垃圾袋,每天到了收工时间,他们就把各自捡回的垃圾汇总,两天内从珠峰清理出来的垃圾装满了整整一卡车!
在下山的路上,发生了另一件让王骥难忘的事。志愿者的车跟在一辆白色面包车后,行至半路,前面的面包车车窗突然打开,三四只塑料袋跟着飞了出来。“我们一车的志愿者都气炸了,我们花费那么大的力气,不远万里来到珠峰做清洁,他们却这么随意地就扔下了塑料袋!”王骥和他的同伴立即下车,捡起塑料袋,追上了前面的车。一位西藏登山队的女队员对着车里的人说:“你们这种不爱护环境的行动,我们西藏人民不欢迎!”
王骥说,这句话对他的触动很大,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感染了身边许多人,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从珠峰回来,王骥最想对那些垃圾制造者———登山爱好者说,无论你是出于什么目的,个人行为也好,商业登山也好,请谨慎你们的脚步,还地球一个清洁的珠峰!
废弃物扔得有苦衷
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中国登山队成功地登上了世界最高峰———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从而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从珠峰北坡登到顶部的壮举,这也是中国首次登珠峰成功。
王富洲是当时登峰突击队队长,那一年,他只有25岁。如今,70年岁月的痕迹已经布满了他的脸。因为缺氧,血供不到人体的手指、脚趾上,王富洲的手在珠峰冻坏了,右手被截去了三节手指。
“任何一座山,只要人一上去,就会带来污染,即使在平地也有。”听说这次“珠峰环保大行动”一共清除了8吨垃圾,王富洲说,这个数量确实很惊人,但作为一个老登山队员,他说,这并不能过多地责备登山爱好者。
“1960年那次登峰,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国外登山队留下的物品,主要集中在海拔8000米以上。”王富洲说,这些物品并不全是垃圾,也有一些没开封的罐头、没用完的氧气瓶。主要是登山队员由于体力透支无法负重,为了保命才留下的,也有在山上遇难的队员的尸体和遗物。
1960年5月24日晚,中国登山队登上了珠峰8800米,为了减轻负重,王富洲自己也曾扔下一只氧气瓶。“作为一名登山队员,我知道,有些污染并不是故意的。”王富洲说,登山,尤其是登珠峰,并不是儿戏,登山队员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向自然挑战。一个登山运动员吃喝拉撒都在路上,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带上齐全的装备,从柴米油盐到锅碗瓢盆,水罐、煤气罐、氧气罐……所有的生活用品登山运动员都得背在身上,一样都不能少。越往上,空气越稀薄,连坐着喘气都是件消耗体力的事,在下山的过程中,许多登山爱好者只有不断地丢弃装备及物品维持体力。
珠峰治污还得立法
前天早晨9点,全体志愿者完成了为期3天的活动,驱车赶往拉萨。14日,他们将在拉萨完成垃圾交接仪式,将垃圾送入焚烧站进行无害化处理。全体队员将于16日返回北京。
队员刘晓林说,希望国家立法,对登山族们进行监督。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登山法律,对登山者上山前、下山后的装备称重,甚至连排泄物也要求装袋带回。
如何控制登山给珠峰带来的污染,他说,需要登山爱好者与政府管理的共同配合。登山爱好者要加强环保意识,尽量将废弃物装入塑料袋带一些回来。政府方面也要制定一些完善的管理措施,一方面加强对登山者的环保意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定期组织队伍上山清理。
“眼前最实际的,就是呼吁登山爱好者不乱扔方便面盒、口香糖纸等垃圾,至于装备,他们即使扔,也是有苦衷的”,刘晓林说。王骥环保日记(摘选)
9月4日这一天注定应该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
早晨九点,两名B队队员陈晓波和徐志卫已经收拾好了沉重的行囊,他们将先于A队的队员们奔赴珠峰大本营。所有队员汇聚在喜玛拉雅酒店的大堂,为他们送行,没有过多的套话,一声保重足以表达对他们的期望;没有送行的美酒,一个祝福的眼神胜过陈年佳酿;没有送行的哈达,一双双有力的大手紧紧握在一起说明了一切……
接下来,我们来到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每人领到了一个垃圾袋,对布达拉宫周围的垃圾进行清扫。在我捡拾垃圾的过程中,几位转经的藏族妇女也自发地在我的周围开始捡垃圾,让我非常感动。千言万语,只能汇聚成一个谢字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我想,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为布达拉宫清扫了多少垃圾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的行动让许许多多人看到了还有这样一种环保精神存在,而且通过我们的行动,会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仅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今天的活动就可以称得上是满载而归。9月10日
上午11点左右,我们到达了海拔最高的藏传寺庙绒布寺,我将洁白的哈达献给佛塔,献给蓝天白云,献给圣洁的珠峰。绒布寺前行不远就是珠峰大本营所在地,我们对大本营附近展开了清扫,大本营的藏族老乡和一些国外的队伍都纷纷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欣喜,我们的行动是神圣的!
晚上下起了小雨,随即转为冰雹,我们初步领略到了珠峰的天气,是夜,浓雾弥漫。9月11日
我们与B队的队员们胜利会师,清扫的垃圾整整装满了一辆大卡车,令人气愤的是,就在我们即将撤离之际,七、八辆车子呼啸而来,车身贴有伊利携手中国杰出残疾人士等字样,车子刚刚停稳,便下来一群残疾人士,摆出各种姿势照到此一游纪念照,并高呼征服珠峰,这些人拍完纪念照,纷纷做鸟兽散,而原本清洁的地上,又多了许多塑料袋和烟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