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复旦、交大联合登山队2006年雀儿山攀登报告(上)[组图]
二号营地C2--顶峰TOP,4个小时,5550m-6168m。
地形描述:20-50度的雪地,刃脊。
危险与描述:海拔5600m处的冰裂缝迷宫,顶峰下的刃脊。
激动人心的一天,我们将从海拔5550m的地方向雀儿山顶峰发起冲击。
从C2出发向上走不久就来到5600m冰裂缝迷宫区,四周雪壁都20-30米高,坡度在60度以上。因为雪质比较疏松冰抓与冰镐很难吃上力,攀登比较困难。找一块比较坚硬的冰壁爬过这篇区域,我们就来到了传统C3平台,海拔5750m、坡度大约为20度的雪原,也能扎十几顶帐篷,雪原中间有一条大裂缝,回望多蒲俄扎已经几乎可以平视。
![](/images/load.gif)
传统C3雪原,中间有个大冰裂缝,图为队员过雪桥。(摄影:陆宜)
![](/images/load.gif)
裂缝特写(摄影:蔡铮宇)
![](/images/load.gif)
C3看冲顶当天的日出(摄影:陆宜)
沿雪桥走过C3平台,我们将开始一段非常漫长的海拔上升路,从5750m到顶峰下的垭口将是一段坡度约为40度的大雪坡,遥远漫长,我们所需要的便是坚持再坚持。一路上向上望总是看见那个挡住顶峰的大雪包,而真正的目标却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images/load.gif)
走上5750m以后开始大雾降临(摄影:蔡铮宇)
![](/images/load.gif)
雾中行走(摄影:张宇明)
顶峰垭口下的平台可以驻扎帐篷,这个也可以作为攀登雀儿山另一顶(军方等高线图,雀儿山海拔为6158M)的C3所在地。绕过雪包,一个熟悉的山头出现在了眼中--那就是在梦中见了好多次的雀儿山顶峰。
![](/images/load.gif)
顶峰攀登路线(摄影:蔡铮宇)
![](/images/load.gif)
在冰壁下等待队友先上升(摄影:张宇明)
![](/images/load.gif)
登顶前的刃脊攀登(摄影:于洋)
![](/images/load.gif)
终于登山顶峰(摄影:张宇明)
![](/images/load.gif)
雀儿山顶峰(摄影:蔡铮宇)
沿雪坡走到顶峰下的冰壁旁,这里距离顶峰大概还有60-70m的垂直落差。沿冰壁上攀至岩石处,打好保护翻过刃脊,继续向顶峰进军。脚下的悬崖在向你狰狞,但是心中的梦想却不断给自己力量--一步,再一步;一镐,再一镐;再深的悬崖也吞噬不了此时你心中对于顶峰的渴望,踏过所有恐惧翻上胜利的彼岸,没错你就是自己的英雄,登顶后心中不可名状的幸福--为梦想而努力的过程将会伴随你的一生。
下撤
沿原路返回,注意经过几天的暴晒部分雪桥和冰裂缝将变得不可预期,所有在上山时做的保护点都需要重新做过。
![](/images/load.gif)
站在梦想的顶峰(摄影:张宇明)
![](/images/load.gif)
会有年轻(摄影:石磊)
![](/images/load.gif)
会有生死与共的朋友(摄影:张宇明)
综合评价
我们的攀登属于阿尔卑斯式攀登,整个过程包括进山下撤共经历7天,其中本营休整1天。C1的冰裂缝区因为夏季气候原因积雪全部融化比较明显,最危险的路段出现在C1-C2之间乱冰区的冰裂缝和顶峰下刃脊的攀登。过乱冰区冰裂缝需要严格遵守结组规则,有条件的情况下修路通过;顶峰下刃脊的攀登需要过硬的攀冰技术,否则极有可能坠下旁边的悬崖。本次攀登的天气周期非常好,整整7天全部放晴,在冲顶的当天,5750m-6000m的地方曾经有大雾,下撤时曾经飘过1个小时的小雪,其他时间基本在太阳的暴晒下度过。不过温度的升高也导致地形变化加快,就在上山下山的这几天内我们走过的路线就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不少本来坚固的雪桥变得不稳定从而不得不开辟新路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