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牛人张鹰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
首次尝试无后援穿越,仅用18天
2008-02-24 本报记者 林佳 文/图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的大年三十,家家团圆夜,佳缘小区一户人家也终于在开饭前,等来了一家之主。
还是张鹰,那个背着沉重的哥仑步装备的熟悉背影,距行走雅鲁藏布大峡谷不到一年,他又用18天的时间完成了无后援徒步横穿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中。
横穿沙漠之前
曾通过本报征集摄友
关于塔克拉玛干,中学地理课本是这么告诉我们的,塔克拉玛干——中国最大的沙漠,位居世界第二,在维吾尔族语里,塔克拉玛干意为“进得去出不来”!
但也正因此,无数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探险家对它一往情深,张鹰也是其中的一个。
早在去年6月,张鹰就开始筹划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考虑到沿途风景无限,路途却凶险,张鹰便通过本报诚征摄友,共同完成本次创举。
“开始我收到了来自广州、新疆等各地的邮件,有20多名驴友表示有兴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驴友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减少到了4个,最后只剩了1个。原定于1月1日出发,这位来自深圳的驴友却迟疑了。“他开始劝我,说不可能做到的,还是放弃吧。”
可倔强的张鹰依然坚持。“当时我面临的主要有四大困难,一怕迷失方向,二怕骆驼缺水,三怕意外,比如人生病,走不动了。还有就是维族兄弟们一点都不懂汉语,翻译又不太准确。”
带着20匹骆驼
每天仍坚持走25公里
带着20匹骆驼,5个维族兄弟和1名翻译,张鹰在1月8日上午9点30分从于田县出发进入沙漠,“那一刻深吸了一口气,好开心,YEAH!我终于迈进沙漠了。”
每天平均走6到8小时,共走25到28公里。
第一天,张鹰的右脚就磨出泡了,走路一拐一拐的。
第二天,驼队头领跟翻译预言说,张鹰明天一定哭喊着要骑骆驼。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
第三天,张鹰就适应下来了……
7人中,只有张鹰始终坚持徒步。
意外惊喜
看到了50年一遇的大漠飞雪
每天都在急匆匆地赶路,急匆匆地记录风景。用镜头记录独属于沙漠的真实景色,是他此行的另一个目的。
无尽的大漠飞沙、光秃枯黄的胡杨林三千年一轮回、一队整齐的骆驼不疾不徐地走过,和一路撒下的驼铃声。张鹰走走停停,如饥似渴地拍着,相机从来没松手过,常常落在了驼队后,最远时落后了四五公里。
“行走沙漠的一路,风景多相似,没有故事,加上和维族兄弟交流困难,只有枯燥地行走。”特别是内心的落寞,每一步脚印,脚底水泡的刺痛都会更加明显。
但老天爷也送来了惊喜。南方的雪灾危害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却也成就了大漠里50年一遇的一场雪。
“19日早上一醒来,满目黄沙变成了一片白茫茫,大地好清净。”张鹰特别激动,骆驼可以边走边吃雪,就不用担心缺水,更重要的是,“我的相片题材更丰富了。”
从1月8日上午9点30分进入沙漠,历经18天,1月25日下午16:32走出沙漠,终点是沙雅县,总长650公里,张鹰成为国内第一个无后援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人。“最后一天走得最长,45公里。当时快崩溃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只记得抬脚了,心里一直默念,马上到了马上到了。”
深入沙海的4500张照片,是张鹰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他的下个愿望是,能把行走记录的风景集结成册出版。
张鹰户外经历
2004年10月四川四姑娘二峰5276米登顶;
2005年2月云南哈巴雪山5396米登顶;
2005年5月西藏唐拉昂曲峰6330米登顶;
2006年6月云南哈巴雪山?熏全国首个家庭登山队领队?熏全体队员5396米登顶;
2007年2月冬季穿越三江并流徒步八天;
2007年4月首次全程雅鲁藏布大峡谷徒步四十天;
2007年9月新疆白哈巴重装徒步六天;
2007年10月新疆夏特古道重装徒步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