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袋子捂得更紧,是金融危机后消费出现的状况。虽然作为经营生活日用品的超市,被认为是抵御市场消费风险最强的阵地,但消费金额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昨日,专家给超市开出的“方子”为:超市应模糊与百货的界限,锁定购买率高的商品。
超市对一般消费者来说是生活日用品的综合销售场所,生鲜成为超市吸引客流的主要商品,加大生鲜比例成为商家目前的首选。但专家建议,在经济和消费发生变化的特殊时期,超市应该采取非常的措施,但特殊时期的措施不代表业态未来发展方向。
特殊时期超市应百货化
在家乐福、沃尔玛等外资卖场,各类针织品、棉被等商品堆头,一年四季都在不间断地搞特价促销。日常在商场才会购买的毛衣、羽绒服,在超市内会用更少的钱买到。
与外资的沃尔玛购物广场、麦德龙商场等类似,内资超市在逐渐扩大购物范围,向百货化发展。“现在很多服装加工企业转内销,超市可以联手这些企业,增加卖场内的服装等商品。” 物美集团董事长吴坚忠认为。
据了解,与超市方面的调整同步,欧莱雅、李医生等品牌生产商也在调整产品的销售渠道,在保留百货商场高端品牌的同时,将旗下中低端品牌入驻超市。
上海连锁协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建国指出,在非常时期要采取非常的措施,在危机时代超市要百货化,就是要模糊超市与百货店的界限,从百货商店那里争夺客源。超市百货化关键在于百货类商品品牌的引进,超市可采取品牌商品地区主代理方式。但这不代表整个超市业态未来的发展方向,仅限于目前的特殊时期。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超市是大众化购物场所,所售的针织鞋帽等用品都是中低端产品,不可能完全截留百货商场的客源,实惠应该是大卖场生活用品经营的定位。
零售巨头沃尔玛本月起已从服装类商品上提高了质量要求。明年起,沃尔玛将对供应商提出更加严格的产品质量要求,要求降低产品的退换率。同时,沃尔玛除要求供应商提供产品的生产地点外,还要求提供转包商的信息,以加强对商品供应链条上的可追溯性,从质量上保证市场份额的占有。
锁定高购买率商品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指出,不管在什么形势下,超市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经营场所,还要加大生活必需品,尤其是食品、生鲜产品的比重。超市加大订单农产品的同时,甚至可以开发自己的产品基地。
未来消费预期下降,低廉的价格自然会成为超市招揽顾客的杀手锏。以蔬菜、水果和猪肉等生鲜类商品为例,有些超市通过基地直采等方式,将价格降到比农贸市场还便宜。家乐福、京客隆和物美等超市今年不断加大了生鲜商品的直采种类,由于节省了中间的流通费用,卖场内部分蔬果的售价比农贸市场有了一定优势。
“生鲜商品是居民每日生活必需的,通过价格优势,可起到聚敛客流、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并带动卖场内其他商品的销售。”京客隆副总经理高京生表示,京客隆将逐步向订单农业发展,从种植环节开始对产品进行把控。
但大部分中老年消费者还是认为超市的生鲜没有什么吸引力,整体价格高于菜市场,只有个别商品比较低,而且新鲜度没有菜市场高。“在菜市场买菜,摊主比较灵活。做汤用的香菜和香葱,可以在买其他蔬菜时多给几角钱,摊主随便给几根就够用了。但是超市里这些小蔬菜很多是成捆出售的,买回那么多也浪费。” 白领陶女士认为。这是摆在超市经营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在这一方面,物美超市已经开始提前动手了,其相关负责人介绍,物美系统的采购部门通过SAP系统对销售商品信息进行分析,锁定购买率高、价格低的高性价比商品,不断调整商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