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到天一阁之前,似乎隐约听说过它的大名;对于它的认识,似乎也只限于它的名字以及它的书藏之巨;它对于自己的想象,似乎也只局限在它应该如同上海的书隐楼。觉得它应该是带着浓重书香风味的一栋小楼,一幢记录了明清以来历史变幻的古建筑。
自天一广场到天一阁开车也就大约10分钟左右,当从中山西路左转进入天一阁所在的文昌街,就已经感觉到这条街道的古朴和简约,也惟有这样幽静、绿荫环抱的小道才能贴切地映称出天一阁的庄重和文化底蕴。停完了车,从文昌街转到天一街,甚是惊讶于这么一座闻名在外的藏书楼,竟只是坐落在这样的一条的狭小不足百米的街道里。
或许受昨天暴雨的影响,阴沉的天,灰暗的墙,影影绰绰的叶影下,把天一阁笼罩在了一个令人不得仰望的境界之下。盘踞了数百年的绿苔,古老的飞檐,端秀的“南国书城”匾额,勉强作为一个读书人,伫立在这个被古时读书人尊为“圣地”的天一阁门前,也不得不谨小慎微地迈过那庄严的门槛,踏入了这片古老的天地。
易经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虽然无法真正洞悉为何说天一而生水,隐约知道此句与河图中所说“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暗合;五行之中,所谓木生火,藏书楼结构全部是木结构,因而,火为大患,惟有以水克之,遂取天一为名。
小小的四方庭院,环绕在悠悠树荫之下,正中端坐着“天一阁”的主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
右转穿过一道狭长的走廊,便是范氏故居--东明草堂。草堂的风格与其他的明朝旧居没有多少差异,月亮拱门向外对开,高挂堂前的匾额,中间是幅典雅的山水丹青,两边悬一双“山中云在意入妙,江上风声浪作堆”对联,亦有古典而华贵的圈椅,构成了流传千年的传承着中华浓厚文化底蕴的布局。
再往前,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亭台楼阁相映成趣的所在。抬头望去,才知这才是真正的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楼上为一大通间,楼下进深各有六间,正合“天一地六”之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自月湖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站在池前遥想当年山上“九狮一象”、“福禄寿”共存,山下池水深深,鱼儿成群嬉闹,水边亭内读书声朗朗入耳。如今放眼望去,惟感岁月蹉跎,人物早已不在,就连山上这磐石也经不起时光的侵蚀,风化的已不成样子。
此处虽然曾是藏书胜地,如今却作了游览的展馆,也就不再是读书的地方。昏暗的灯光,一排排玻璃罩保护起来的书柜,一摞摞崭新的线装书罗列其中。伏到玻璃上看一本打开的书,却是某年的进士名录。地方志和登科录是天一阁藏书中的珍品,但是这对一般游客来说也就是匆匆扫一眼长长见识,而真正的古籍却早已束之高阁了吧。
当年范右侍郎定下的“女子不得登楼”的规定,扼杀了那一条鲜活的灵魂,如今眼前依稀看见钱绣芸那个忧郁的姑娘。她带着对天一阁藏书的深深渴求,在当时任宁波知府舅舅的做媒下嫁入范家,即使离楼那么近,却只可望眼欲穿,始终未能踏入阁内一步,只能在那长长的回廊下徘徊叹息,最后郁郁而终,留言夫君将其葬于阁边那三尺黄土,愿自己的那点丹心长拌书阁,以了却她那生前的一丝夙愿吧。
漫步而行,踏入了东园,眼前又呈现出一番景致来。与其留恋那无以触及的黄卷,还不如多贪看这无限的园林风光。天虽已不在下雨,阁旁的青砖甬道却还略有些泥泞湿滑,迂回曲折连接着一个个深屋幽洞。庭内明池幽幽,被荡涤过的空气,却觉得无比舒适和惬意。似乎腐朽欲塌的亭梁,满地的落叶,给人一种家的感觉,又似乎预示着天一阁的破败之象。在江南的园林建筑里,那种秀美小巧和实用是深入骨髓的,各个布局间都会不经意的显露出来读书人特有的宁静平和,在此和谐的空间,本不应多想它的衰老,但愿它是长久地屹立在此东海明珠吧。如果能拥有如此小园,工作闲暇之余,在这满园苍翠的小庭里休憩片刻,是何等的意境,与如今快节奏的城市是如同的迥然不同。
使我哑然失笑的是信步转入秦氏支祠那瞬间。按路过的导游所说,“秦氏支祠与天一阁藏书楼浑然一体,珠联璧合。”殊不知,秦祠建于二十世纪20年代,如何与天一阁浑然一体?而在此一眼看去,满目的麻将和色子。难以想象,在天一阁的雅境中却如此插科打诨地加入了这一似乎有辱斯文的物件来。却转念一想,诚所谓雅俗共赏,在天下闻名的藏书楼下,如有麻将声声,却也有趣,细细品来,也觉得这祠堂的风格与藏书阁也算融洽,也了解了麻将一物源出自宁波。
个人看来,秦氏支祠的精华全都融入了位于祠堂中心的那座戏台。依稀还记得北京紫禁城内那座御用戏台,却似乎无法能出眼前这一亭台之右。秦氏戏台相传是1904年所建,前后三宸,左右有殿,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乃集宁波民间建筑工艺之大成,尤其是朱金木雕更让整座戏台变的金碧辉煌,华丽无比。戏台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属单檐歇山顶。穹形藻井由千百经雕刻的板榫搭接而成,盘旋而上,甚得宁波工艺之精髓。
如将天一阁比作不食人间烟火的凌波仙子,委婉而幽静;那秦氏祠堂就如同洗尽铅华的富家千金,及尽奢华之能事。却无法猜测当年秦氏族人何以在此地建造如此奢华的祠堂,来映称天一阁的美名。突然想到了鲁迅的那篇文章,莫不是想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从绍兴带来宁波?
见过苏州私家园林之秀美精巧;见过北京皇家园林之庄严华贵;如今亦见过了江南藏书庭院之古朴清幽。天一阁承载的不仅仅是那400多年来日趋渐浓的书香,亦承载了江南士大夫的遗风,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宁静祥和。
原路步出天一阁,已见夕阳西斜,阳光懒懒地照在天一阁的朱红色大门旁,将原先的那破败的气色一扫而空,天一两字必将在此长驻,看时间也应是那吃饭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