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久安背印象
田 清故乡的印象,只能经常在记忆中回味,时间离得愈久,回味便也愈浓。儿时,我是在湘南一个古村---湖南省宁远县湾井镇久安背村长大的,在那里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少年。岁月悠悠,可惜这些童年的回忆只能成为梦里奢侈的印象了,有时模糊,有时清淅,现实中的我离那个飞奔在故乡田埂上的孩童已经很远很远了,远得我想追都追不上。那是一幅绝美的画面,一个童话般色彩的世界!别梦一去二十余年,不知怎么的,这两年时常起家乡,想起童年时代的朋友,想起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老屋,还有那色彩斑澜的石板路……尽管自己喜欢舞文弄墨,但很少提笔写起那遥远湘南美丽的故乡,唯恐苍白无力的文字难以承受太重的情感。只是于去年早春写了《古村久安背寻梦》一文,在报刊、网络上刊登发表后,勾起了许多同乡莫名的乡愁,也让我体会到了魂牵梦绕的丝丝温情。在今天这个深夜,在我的笔下,我的模糊或清晰的往事再一次涌上心来,《古村久安背印象》就权当《古村久安背寻梦》的子妹篇吧,她等待我把她们化为纯酿,永久地封存。童年记忆之一:老屋我的家乡久安背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山村,它坐落在一个群山环抱,翠竹相衬,古树如茵的环境中,是一个聚族而居的千年古村,均为李姓。村庄很大,全村近千户、4000余人,青堂瓦舍因山势而建显得错落有致,贯穿村庄每个角落的青石板路因蜿蜒曲折而显得古朴典雅。这里民风淳朴,村民勤劳,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每当天微微亮,整个村庄还笼罩在晨雾中的时候,各种开门声,鸡鸣声,狗叫声,鸟啼声交织在一起,打破山村的宁静。特别是山村的早晚,村旁小溪的潺潺流水交织着鸡啼鸟鸣,在家家户户升腾起的袅袅炊烟衬托下,给人带来的是和谐、宁静的音符,使人感到无比的安逸、舒心和恬静。置身于此,就如同置身如梦如幻般的仙境。我的祖辈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我童年的记忆就全部发生在这里。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是一个遥远的年代,基本上没有现代化的东西,烧的是柴,点的是煤油,只有那一栋栋青砖老屋,一条条青石板路,一棵棵千年古树,还有那座古老的祠堂和那口古井,延续着这个村庄的历史。儿时的村庄和巷子很安静,轻轻踩在小石子路上,害怕惊扰了已经静静矗立了几百年的老墙的酣梦。一人独自踯躅在青石板路上,恍如行走在明清甚至更远的年代。走进一间老屋就如走进一个年代,轻抚每一根廊柱好似轻抚一段历史,老墙上斑驳印记就是历史、就是过去,徐徐地叙说着这里曾经的一切…… 童年记忆中的久安背境内完整地保存着一大批明清建筑群,砖、木、石三雕艺术精湛,祠堂、民居规模庞大,建造精致。这些明清时代留下的古民居,青砖黑瓦,屋脊起翘,麟次栉比,古色古香,恰似一幅古雅、秀丽的湘南风情画。古民居大多为一层,古朴而又有韵致,有达官贵人的府邸,有富商的高楼,也有平民百姓的私居,门罩上装饰着砖雕石雕,有山水人物、有飞禽走兽、有神话故事、有锦文图案,无不精致细腻,栩栩如生。这里的古民居有一个特色: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天井用来通风采光,流水檐都是向天井内倾斜,遇到下雨,水就往天井内流,俗称“肥水不外流”,其采光、通风、调节气温、排水乃至风水安排都极为恰当,因此居住于老宅的舒适自然不必多言。在这一片熟悉的老屋中,有我童年生活的快乐片段。矮矮的木门上贴着泛黄的年画,门槛早已踏得陷下去,磨亮泛红的竹椅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灶堂后面还堆着柴火。我小时常见奶奶坐在午后的阳光里打盹,或是雨天在屋里编草鞋。老屋伴着奶奶一起慢慢老去,老成一种历史,一种文化。也许,奶奶和老屋已融为一体了,同样沧桑的面孔,同样古朴的气质,同样温和的味道。 岁月匆匆,人是物非。据说,久安背古老的青砖屋如今大多是空着的了,村子里的人家,大都在村头的鱼塘边和农田上建了新房子,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二层以上的小洋楼。村民都住进了新房子,不再惦念青砖屋。那一间间残破的老屋注释着岁月的风尘,如同檐下积储满雨水的小石坑,积水在缓缓的漫出,而我的思绪也开始蔓延……我无法忘记曾经老屋的故事,更无法不感叹世事的沧桑。岁月馈赠给老屋以破旧,思绪馈赠我对生命的感悟:人生如梦,世事如烟,能留下的也许只有这残存的哀悼,与曾经的依稀?珍惜生命里每一点一滴的感动,留存每一份快乐与幸福,也许就是生命的延伸?到风霜满鬓时,回忆才不会是断壁残垣? 童年记忆之二:青石板路悠悠岁月,一天天流走了往事长河的潋滟波光,打开心中尘封已久的记忆,风雨飘絮般的往事已是越走越远。在这纷纷扰扰尘世中,惟有故乡的那一条条青石板路在我眼前越来越清晰。听老人说,久安背村的青石板路在明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它修建在蜿蜒起伏的大小山岭之中,在层层叠叠的梯田和各条巷道的房舍之中,从村头延伸到村尾,起起伏伏,忽高忽低,时而穿行在或低矮或高峻的山岭之上,时而巡行在低平的洼地田坎之中,时而分布在纵横交错的巷陌之中,与古树掩映下的古朴民居一道,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家乡的石板路,是用那大大小小的青石板、石块和石子铺就,它们的颜色和形状都不相同。而且,在石板的铺摆上也有所不同,有横的,有竖的,组成了不同的图案花纹。说是青石板路,在我看来,更偏向蓝色,但比天蓝更暗点。方形、长圆形、三角形的都有。一般路面的石块大小差不多。有时,可以看到某段路的石板特别平整,特别大块,平均有近两米长,一米宽,质地也特别好,青蓝的一片,那么这条路多半就是通往以前大户人家或是通往祠堂的。别看这磨的精光的石板路,不仅记载历史,在古时还象征身份地位呢!沧桑的岁月留下了斑斑痕迹:有的石板的边缘布满青色的苔藓,有的光滑得如洗过一样,有的残缺不已……青石板路如同一本不起眼的古书,藏在乡间僻野,破旧的面容流淌着千年的古韵。 路上铺设的青石板虽然不规则,但却不乏古朴、雅致、人性。凡是有上下坡的地方都设了台阶,走在路上一点都不费劲,反而觉得很舒服;凡是有沟沟坎坎的地方,都铺设了石板桥,达到排水顺畅,行人免遭坎坷。为方便妇女们洗刷之劳作,溪边设置了多级石板码头,这样,不管水位涨落,都不会影响她们的正常劳作和生活带来的无尽快乐。
青石板路是久安背村的一条条脉络,千百年来它静静地躺在地上,从街巷一直平平仄仄延伸到的田野。它不分昼夜,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迎送着南来北往的行人。青色的石板来自遥远的大山,所以它也有大山朴实的性格。每天它愉快地看着许多人从它身上走过来又走过去,它用自己的脸和人的鞋底交流着、触摸着,因此每一块石板都是一个故事,它清楚地记得千百年来在它身上发生过的悲欢离合。它又是长长的一个键盘,哪怕是轻轻地走过,也都会留下一串串动听的音符踏在青青石板路上,拖鞋“哒哒”作响,和着“哗哗”溪水声,直如一股美妙的音乐。我是踏着古韵风雅的家乡石板小路长大的,也是沿着这青石板路走出大山的,它托着我不知道走过了多少个风雨轮回。石板路上有我无数的足迹,一块块石板上都刻下了我的青涩,我的孤单,我的无忧,我的欢笑。它留给我的回味是春天路旁绽放的山花,夏天满目苍翠的绿野,秋天一串串金黄的野果和透亮溪水中的游鱼,还有冬天红灿灿的霜叶。在这一条条青石板小路上,虽然遗落了不少童年无名的烦恼,但得到更多的是与小鸟一同鸣唱的快乐。离家不远处,有一段铺在田埂上的石板路,路的两边是水田。每天上学都要经过这段路。下雨天,赤脚走在石板路上,光溜溜的,既不会摔跤,又不会被藏在泥浆里的尖利物剌破脚板;晴天,放学后,我与小伙伴三五成群地坐在石板上吹牛聊天、玩牌下棋,真是快活无比。闭上眼睛,我又看见,当年梦的画面,天空是蒙蒙的雾,父亲牵着我的双手轻轻走过。也是在这安安静静的石板路,通往学堂的路,每日的清晨,风雨无阻,我与父亲并肩而行,太多的话语,无尽的温柔,仁慈的父亲给了我太多的爱。好多年没走过那条石板路了,也不知那些石板路还在不在,我什么时候能再次光着脚体会它的温度?我什么时候能再次数着它踏上我寻觅童年的路?我时时怀念家乡的青石板路,它像风筝的线,无论我飞多远,飞多高,总系着我!童年记忆之三:馋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无论贫穷也好,富贵也罢,多数人的童年是温馨而快乐的。七十年代初,全国正处在经济萧条、人民生活贫困的阶段,我家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就是那段清贫的日子,却往往让我一想起来就倍感温馨。人到中年,我愈加地怀念童年,有关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时常飘浮在我的思绪里,就如清晨草叶上的露珠,随着东方初升的太阳闪闪发亮,晶莹而美好。久安背人主食以大米为主。但,我的童年时代是在大集体后期度过的,那时家中的粮食似乎总是不够吃,多以红薯杂粮度日,有“红薯半年粮”之说。早餐吃蒸红薯,称之“圆猪圆羊”;中餐吃薯丝掺米饭,称之“芝麻裹糖”;晚餐吃煨红薯,称之“吹吹打打”。那时,大米饭的味道,是人们心中的想像。母亲心痛我,隔几天就在蒸红薯的时候,蒸上一小碗米饭给我和弟弟吃。第一次,我挑起白白生生的大米饭,一口就塞进嘴里,几嚼嚼就滑进喉咙里了,味道都没尝出来。后来,母亲挑饭给我,我就慢慢地品尝,有时还一颗颗地挑着送进嘴里,像是数数一样慢慢地、细细地品味。大米饭的味道从童年就刻进了记忆的深处。改革开放后,田地分到户后,同样多的土地,粮食产量却翻了几番,再几年,大米真正成了久安背的主食。改革开放30多年,久安背人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可惜逝去的母亲没有能活到好时代。现在,食物品种越来越丰富多样,对大米饭的味道越来越不让人那样刻骨铭心了,但只要上点年纪的老人,随时会在餐桌上唠叨:“要不是改革开放,碗头这点都不知在哪里找,还嫌大米饭不好吃。”老人感恩的言语,对改革开放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久安背菜肴有四大特点。一是辣椒。家家户户都制有剁辣椒,餐餐桌上有辣椒。俗说:“进了宁远界,没有辣椒不成菜”。二是油炸品。有油炸豆腐片、油炸排散、油炸果子等。三是腊味。进入冬季,家家都要熏制腊肉。除腊猪肉外,还有腊鸡、腊鸭、腊鱼、腊狗肉等。酿豆腐、血浇鸭、焖狗肉,为久安背村乃至宁远县的三大传统名菜,色、香、味俱佳,为喜庆节日筵席必备佳肴。宁远的“酿豆腐”是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名菜。相传很久以前,九疑山下的一户人家,因兄弟不和,外出谋生时,一个往北,一个往南,但他们都非常孝敬自己的母亲,每年年初外出,到了过春时,就赶回来和母亲团年。有一年,哥哥买回了猪肉,弟弟带回了油炸豆腐,心灵手巧的母亲,就将肉和豆腐做成了香美可口的肉馅豆腐。团年席上,兄弟俩吃到这道菜,都感到味道鲜美,松脆可口,肥而不腻,多吃不厌。这时母亲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兄弟要像这豆腐丸子一样,团结亲爱,就能做出大事来。”兄弟俩从中悟出了道理,后来团结一致,把一个家庭搞得很兴旺,闻名整个宁远县。从此,九疑山下的家家户户,每到春节必做肉馅豆腐,以象征一家人和睦相处。 “血浇鸭”是宁远的一款传统名菜。在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此菜。有关“血浇鸭”的来历,民间还流传着这么一段动听的故事。相传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太平军首领洪秀全率众将士攻下了永州城,当地老百姓为慰劳起义军,也前往军中与厨子一起下厨。可是在杀鸭拔毛时,鸭身上的细毛却怎么也拔不干净。这时临近开宴了,一位老厨子急中生智,先是把鸭肉砍成块,下锅炒好后再将生鸭血倒进鸭肉里,继续炒拌成糊状,这样一来,鸭块上的细毛自然看不见了。到了开宴时间,一碗碗拌有鸭血的鸭肴全部端上了桌。这时有人问老厨子这叫什么菜,老厨子结结巴巴答不上来。最后还是洪秀全之妹洪宣娇说了句:就叫它“血浇鸭”吧。于是“血浇鸭”便由此而得名,并一直流传至今,以其独特的口味闻名于世。 现在,当我面对琳琅满目的美食时,我总是情不自禁想起那香喷喷的酿豆腐、血浇鸭。其实,扪心自问,现在的山珍海味,美食佳肴,有哪一种能吃出童年的那股清香,那股纯真和美好呢?我想,那种伴着花香的甜蜜、那种身心俱得满足而悠悠走在夕阳余晖里归家的闲散心情,怕是只有在童年的梦里才能品味和体会得到了吧。(作者:田 清)
如有想了解古村久安背情况的,可联系:0855--6419172
QQ:626058256
电子邮箱:ltq8868288@126.com

(保存完好的古民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