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婚礼、打更巡街……这些久违的福州老习俗五一期间在三坊七巷上演。这些老福州的生活场景,被77岁的陈友荣用画笔一一记录了下来。
“五一”长假结束,陈友荣便迫不急待地带着他新创作的6幅画来到本报。这6幅画画的是《新郎迎亲》《打更》《看西洋镜》《讲评话》《看福州戏》《福州油纸伞》,让人 们重拾对老福州的记忆。
陈友荣是省政法委退休的老同志,自幼喜欢绘画。退休后,他到省老年大学学习国画和书法,又耗时7年,创作120多幅福州民俗风情画,出版了《福州民俗风情百图》,成为 民俗讲学的形象教材。
五一前夕,看到本报有关三坊七巷将举行仿古表演的消息,他从自己的《福州民俗风情百图》中选了几幅画寄到本报,“想让人们看看以前的福州民俗是什么样”。
记者建议他再到南后街看看民俗表演有啥新内容,对旧作再作补充。5月1日和2日,老人带上相机,去三坊七巷拍摄。接下来几天,这位因患胃癌而做了胃全切除的老人,茶不 思,饭不想,重新创作了6幅民俗表演画。
这些画以旧作为基础,以南后街为背景,反映了清末民国初福州的市井生活画面和福州的老行当,同时也注入了一些时代的元素。
新旧迎亲图
“从前结婚,男家要雇花轿去女家迎新娘。一路上敲锣鼓吹喇叭,鞭炮啪啪响,将花轿抬进门,热热闹闹拜堂成亲。”陈友荣介绍说。陈友荣13岁前在老家仓山螺洲农村生活 ,他的旧作《迎新娘》反映的便是从前老家迎亲的情景。接亲的队伍远离小山后的农家,行走在空旷的郊野。
“‘五一’那天,三坊七巷的‘迎亲’场面大,热闹,看的人多。”迎亲表演是老陈最满意的,他在新作《新郎迎亲》中花费了最多的心思。他在旧作基础上进行了改动:迎亲队 伍从南后街文儒坊前吹吹打打走过,新郎的高头大马前多了个牵马的年青人,轿子边也多了个穿红衣、跟着轿子跑的喜娘;高照纸灯笼上的“王府”换成了“陈府”;轿夫的装束 也由长衫变成短装,由红黄配变成蓝黄配;还有一些围观的群众在拍照。
新旧打更图
“抗战时,我十三四岁,家搬到台江三保、上下杭一带。那时日本鬼子来,没有专业的更夫。三保一带木屋连片,常有火灾。街坊集资雇人夜间巡逻打更,提醒人们防火防盗 共保平安。”
陈友荣曾根据儿时的亲眼所见,创作了《打更》。两个更夫一前一后,前者提灯笼,敲竹梆子,有板有眼地喊:“关好门户,小心火烛。”后者敲锣,拉长声音喊:“平安无 事。”
这次三坊七巷五一重新恢复入夜打更巡街,他很高兴。2日傍晚,他专门到南后街看打更表演,重新创作了《打更》图。如今的打更表演,只有一个更夫,行头、念唱跟以前差 不多。但陈老先生觉得虽是民俗表演,跟以前还是有差别的。“以前打更的是穷苦人,不像现在穿红缎子,以前更真实。”
“看了三坊七巷的仿古表演很高兴,把过去的东西重新表现出来,让年轻人重新看到老福州的旧影。福州的民俗文化很丰富、很精彩,把它们表演出来,再现古城的历史文化 。这也是我作为民俗画作者的最大心愿。”陈友荣说。(綦芬/文 叶诚/摄)
分享到新浪微博 | 收藏到QQ书签